苏味道的味道

作者: 张新果2016年01月30日现代散文

苏味道,不是指苏式甜点的味道,也不是苏州评弹的味道,苏味道是个人,栾城人,大男人,两度做过唐朝的宰相,还以其音律贡献,发端了初唐近体诗的创作。如此显赫的官职兼文名,然而嗅遍《新唐书》,闻遍《唐才子传》,从几行简单如履历表的文字里,既品不到酸辣,也尝不到甘香。不仅全不似以其府第命名的老酒,还真如后世史家所揶揄:他甚至没有大蒜的味道,腐乳的味道,腋臭的味道。

其实,苏味道是有味道的。所以不被人感知,在乎历史名人的奇香大辣,久经品咂,浓烈之味麻木了味蕾;在乎人们多贪馋风流韵事的怪异,成为流行性感冒,使鼻塞不通,以至于些微独特的气息,呛不出一串喷嚏来。

养育苏味道的老家井泉,是没有味道的,只能感觉到它的柔软。苏味道的品性,也是水做的。青幼时,他的小弟因事不满,对他大发雷霆之怒,难听的言辞劈头盖脸,几欲掳袖揎拳,苏味道凭着身高马大,能一脚踢得他满地找牙,却既不与争斗,也不与吵闹,只“嘻嘻”而笑。这笑声,一时如细水轻流,继而变成了他端坐南窗的朗朗书声;这书声,簇涓滴之知识,汇成他胸腹的学问之海。苏味道九岁能写文章,名扬赵郡,天赋也罢,神童也罢,若没有铁砚磨穿的韧劲,充其量做个江淹第二,断不能二十岁进士及第,成就以金榜题名。

《全唐诗》里,载有苏味道的诗作,虽仅十五首,淹没在李白杜甫们的佳句洪波之中,然而拣点出来,隔千余年品读,仍余香幽幽。最是那首《正月十五夜》,璀璨夺目,一如古长安的节庆烟火。其中“火树银花”词组,形象生动,演化为成语。苏味道的文章,一定带着新奇的芬芳,时髦的鲜气,所以被挑在大拇指上,被尊崇为“文章四友”,一似现当代的文坛巨擘“鲁茅巴郭”。苏味道其外,三者何人?一为倚马可待之崔融,一为赵州老乡李峤,一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同簇为星座,苏味道名列其中,想那支如椽大笔,翰墨淋漓,染得满纸飘香。可惜湮没,皆由于盛唐的群星灿烂,尽管后来的初唐四杰如桃李争春,更后来的诗圣诗仙如牡丹斗艳,苏味道的诗文无疑是梅花一枝,以那早放的清香,启开了时序晴阳。

从苏味道身上,还能咂出的苦涩,是从一则着名的公案里泄露出来。苏味道任吏部侍郎,是朝廷里管官的二把手,负责判定臣僚的理政能力,考核的办法是让官员们写判词。这天应试的杜审言,以恃才傲世出名,尖刻的挖苦能力,让人见地缝想钻。他只答以寥寥数笔,就哭丧着脸出了考场,人问悲愁原因,他说:我友苏味道,必死无疑。见众人惊诧,杜审言噗嗤一笑:看到我的判词,就羞死他了!何以害羞至死?想必杜审言答卷上的言辞,把考官苏味道糟践得一钱不值,乃至猪狗不如。日后苏味道听到,眉梢抖也不抖,只是紧抿着的嘴角儿,掠过一丝苦笑。苦在何处?报复杜审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何以不为?于心不忍。在寻常之辈,一定金刚怒目;在苏味道,心中的滋味有多苦,却作菩萨低眉。

一股成熟的味道,挥发自“模棱两可”的苏造成语,千百年来却被世人当做麻辣烫,有滋有味地取笑兼贬损,使这位绰号“苏模棱”者,魂入九泉,依然咽不下,吐不出,呲牙咧嘴。模棱原为摸棱,指说摸着有棱的物体,从哪头开始都能最终触及顶端。被人捉住把柄的原话是:处事不欲决断明白,但模棱以持两端也。扪心想来,处理政务千种,解决俗事万样,如下棋局局新,取胜岂止一套路数?更多的完美,往往不是弄个“黑白分明”,而是“稀里糊涂”。由之,模棱两可的态度,恰似苹果的也青也红也黄,甚至稍带了深褐,说不清颜色的成熟,正是也年轻也老成,不青涩也不腐朽。端底生发自“中庸之道”,讥笑陈旧也可,那味道,不啻从圣人哲理上萌生的鲜蘑菇。

“和事佬”的味道,总带着几分甜软,无疑是美誉;“和稀泥”,谁说不是良策?这味道,对不让须眉的武则天说来,正是大才的奇味儿,奇才的的美味,比狄仁杰更为厚重,所以任用为宰相;不高兴贬了一回,失之方觉珍贵,踏波铁鞋难得,只能再度重用,以为支撑金銮殿的金龙玉柱。若不是沾惹了面首张易之兄弟的糗事儿,苏味道受牵连而削职为眉州刺史,他的模棱两可,或许被推崇为工作经典:“模”,是打理公务之范本;“棱”,乃处事条理之左右逢源。

虽不敢以真水无香褒扬,苏味道或许般配“无味乃至味”之哲言。多年多代多人不知其味,或因掩藏得太深,低调以平淡无奇,或因众多的味觉被世俗格式化。好在他的苦辣酸甜,被后世嫡孙苏轼深谙底蕴,识珠以慧眼,发掘以生花妙笔,张扬出有棱有角的韵致,以平仄的诗行喷吐成豪放。东坡居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如苏味道的“不合众口”,根柢一脉相传,所以苏大学士的书画,署名为“赵郡苏氏”,莫不是寻根寻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