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子的记忆

作者: 郝天鹰2016年02月03日情感散文

偶尔去家乡贴吧看贴,发现一张篮子的图片。那是一种柳条编制的篮子,是老样式,关于篮子的记忆大门瞬间被撞开,童年的往事扑面而来……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篮子。每到春天,柳条返青的季节,父亲常常把一把镰刀捆在一根长木棍上,然后,去自家的柳树林里,削一捆粗细相当的柳条,凑空编制几个新篮子。篮子不但用途很广,也有分类的名字,如:草篮子割草用,干粮篮子盛食物用,小巧而又有篓花的花蓝可以盛鸡蛋或赶集时挎上,美观而又实用……

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最诱人的是梁头上挂着的干粮篮子。在我们老家,无论是窝头还是卷子和馒头统称为干粮。小孩子消化系统旺盛,那个年代,干粮就是零食,饿了就去篮子里拿块干粮充饥。干粮很黑很粗糙,但也很金贵,大人常常不舍得吃多,一日三餐用地瓜和野菜配搭着填饱肚子,更不允许糟蹋了。那时,居住的是土房子,常常有许多老鼠寻食,再加上自家放养的鸡狗,一不留神就会跑进屋里偷吃,所以,人们都会习惯把食物放到柳条编制的篮子里,高高挂起,以防丢失。不仅如此,挂起来的篮子还四面透风,放在篮子的食物水分虽易流失,但不容易霉变,保质期长。记得那时候,过春节剩下的食品能吃到二月二,干粮干巴了用水湿一湿放锅里溜一下,即使有些霉点,扒了一层皮还是很好吃。特别是炸丸子和炸果子,盛在篮子里,更是小孩子的美味食品,即使丸子干的咬不动,从篮子里拿上一把,用刀切开,再配些自家产的萝卜、白菜,煮成丸子汤,热乎乎地喝上一碗,口舌生津,那种浓郁的香味芬芳了整个物质匮乏的春天,也温馨了我的童年。

在篮子的记忆里,它不仅盛满了小孩子的念想和佳肴,还是联络亲情的用具。那时候,小孩子易得天花病,头年出生的幼儿,次年春天都会接种天花疫苗,幼儿被针刺过的手臂上常常感染后结痂。遵照老家的风俗,每到麦收前,姥姥家及其他近亲都会给幼儿买些油条送去,谓之为“掉胳巴”,“胳巴”掉了,孩子就有了免疫力。路上常常看到有跨着或抬着篮子走亲戚的人们,几根干净的木棍把油条串起来,摆在篮子上面,有的上面还盖上一枚绿油油的鲜荷叶,猛一看是满满的一大篮子,实际上就是二斤油条。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这份不起眼的礼物,也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它代表着亲戚们期盼孩子平安长大的心意,那份沉甸甸的厚重不是用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

往事悠悠,几十年岁月如白驹过隙。现在,篮子已很少见了,但有关篮子的记忆却深深留在我脑海里……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