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节日,都是家族的一次盛会

作者: 陈利生2016年05月04日情感散文

冬日温软的阳光穿过老屋的天井,懒懒地洒在几盆红天竹上。空气中弥漫着山核桃蒲的清香,屋檐下的木雕分明有些苍老,牛腿上的狮子却陡然生动起来,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三百年前的明清时期……

冬日的午后,我走进了临安杨溪。

走近杨溪,这边,是一条游鱼碎石的清亮亮的小溪;那厢,是一个有着近千岁的古老村庄;五圣桥亭、灭渡桥、如来柱……各种文物古迹扑面而来。

信步走在蜿蜒的卵石路上,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小弄,一户户安宁闲适的人家,清风偶尔送来几声鸟语……那味道,那气息,宛如一坛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高低错落、庭院深深的农家掩映在一片翠竹、果园之中。菜园篱笆上缠绕着紫嘟嘟的牵牛花,一朵朵,一簇簇,犹如村姑羞涩的笑靥。靠墙角落坐的是神态安详的老人,他们或打盹或说些古老的话题,饱享暖阳的抚慰。

远离喧哗,远离纷扰,浮躁的心在这古朴的意境里顿时静了下来。

杨溪村,可追溯的历史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最终成为浙西忠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江南大村落。

据载,杨溪村鼎盛时期全村有千余户,四千多人,村里有八十四条弄、七十二口井。当时不叫杨溪村,称百丈镇,人口众多,为临安唐昌巨镇,并建有百丈书院和驿站。时至今日,虽经千年风雨,这个古木掩映、民风淳朴的村落仍然古风犹存。

韩世忠墓和孝子祠,是杨溪最大的亮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戎马一生,晚年隐居于杨溪;元末明初年间,村民陈斗龙历尽艰辛,六载寻母,事迹感动了皇帝,赐封“孝子”并修孝子祠,祠堂大门头顶竖“孝子”金字匾,从此,唐昌“孝子”,曹娥“孝女”,美名并传,相得益彰。

自然古风是杨溪的原貌,而“忠孝”文化才是杨溪的魂魄。

一座祠堂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保留着宗族的记忆。孝子祠的一砖一瓦,都砌进了陈氏先人聚散离合、荣辱兴衰的家族风云。

村前的大道旁,就是陈氏子孙祭祀祖先的“孝子祠”。宗祠正厅上书“永锡堂”。据《陈氏宗谱》记载:孝子祠建于明朝中叶,坐北朝南,占地739平方米。合院式,面阔五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四廊厢。大门设门枕石,置抱鼓一对。明间设堂壁,悬“孝子”匾。青石构筑天井。

那飞檐翘角、玲珑美观的马头墙,那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木、石、砖雕艺术,处处显示出庄严、恢弘的大家之气,似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江南大家族曾经的气派和荣光。

据说,每当逢年过节,村人总是要请戏班子来祠堂演戏,或村民自编自演载歌载舞,以飨先祖。每一个节日,都是家族的一次盛会。

据载,殷实的杨溪人,曾建造了五座祠堂:陈姓孝子祠、陈氏德星堂、郎氏余庆堂、纪氏祠堂、朱姓祠堂。如今,只有陈氏孝子祠与郎氏余庆堂仍静静地矗立着,尽阅世间百态,静看花开花落。

岁月的刻痕太深,多少繁华变成烟云。我想,在人世的洪流中,正是这些古老的祠堂,保留着对时光最高的敬意,让人们的心灵有了慰藉之地,安放之处。

孝子,是杨溪人的精神图腾。杨溪,因孝子事迹感天动地。

如今,“孝文化”已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个杨溪子民的血液,孝子精神被村民代代传承。杨溪村的活字典郎洪荣兴奋地告诉我们:“村里围绕忠孝文化,搞出了一套具有杨溪村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办得真是时候啊,现在村里涌现出了一批敬老爱幼的好婆媳、吃苦耐劳的好模范、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勤学上进的好学生……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挂在了墙上,时时激励杨溪人牢记‘忠孝’二字!”

远处是青山滴翠,林木葱茏;近处是粉墙黛瓦的雅致,翘角飞檐的玲珑……掩映在浙西的青山秀水之间的杨溪,一眼望去,犹如一幅浓墨淡彩的国画。

铅华洗尽,方知朴素;繁华落定,始见真淳。

杨溪是生动的,也是含蓄的。此刻,孝子祠那一扇虚掩着的乌黑的木门,正儒雅地为你推开。不必担心迷路,因为故园那阵飒爽的微风,正在耳边徐徐掠过;田垄尽头那袅袅的炊烟,正诉说着乡野时光的淡雅无痕。

杨溪,那一缕抹不去的乡愁呵,总是这般细腻,这般真实,总能激起游子心头酸酸甜甜的波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