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之美

作者: 草籽2016年05月06日现代散文

去年老同学首次在KTV聚会,一个大家都以为缺少艺术细胞的同学,偏偏点了个难度最高的《老房东查铺》。据说这首歌是作曲家根据马玉涛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音调忽高忽低,像是在浪尖儿上行船,危机四伏,一个音符唱不准就可能掉进旋涡了。

不料音乐一响这个同学便扎起明星势,音色、节奏、气度几乎都跟马玉涛有一好比。同学们大呼小叫之时,我明白了唱歌是她人生中的另一片天空,看见这片天空是我们的幸运。没看见,她的天空依然繁星闪耀,美轮美奂。

回来细细一想,我们也只是不敢碰《老房东查铺》这条高压线罢了,其实谁的喉咙眼儿里没保留一两支看家歌曲呢?每个人唱歌的当口,无不进入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空,区别只在于穹顶的装修风格,有的简约,有的豪华,但穹顶下每颗星星的灿烂都是一样的。每个人嘴一张,起码就会产生三种美来。

第一个是抒发感情之美。愉快、惆怅,幸福、痛苦,本来都在肚子里憋着,如今搭着音符的车从喉咙里跑出来,歌者感情因此得到宣泄,心灵也在歌唱中得到了抚慰,得到美的感受。

唱歌产生的第二个美,是自我欣赏、享受旋律与歌词内容之美。都说歌者“自我感觉好得很”,这个“好”,即是美。自己的嘴巴刚把音符唱出来,耳朵就已经给自己的音色打分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喉咙把音符拿捏得很好,都给自己打了高分,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第三,送给听众一个优美旋律,如果身边有人的话。唱歌产生的三个美里头,唯有这个美是不确定的,因为歌者水平差异很大,歌者与听众的审美标准又有不同。听众认可,自然得到美的感受。听众不买账,歌者却自鸣得意,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跻身“麦霸”行列。“麦霸”当然属于臭美,但听众捂住耳朵,嘻嘻哈哈,相互打趣,也是由唱歌带来的放松与随意,也不能不算是一种美。

歌曲源自情感,动情才能动听。贝多芬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意即音乐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充分。西汉学者毛亨更早地厘清了音乐与抒情的关系:“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无法使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时候,对不起,我们就要唱歌了。语言是感情的腿,歌曲则是感情的翅膀。插上翅膀,情感就具备了翱翔的条件。

语言可以组成诗歌,诗歌也是抒情,也有一种美,那么为啥,唱歌比吟诗更能打动人心?一位坚持多年晨练的老大爷说过一段话,可能有助于从生理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晨练如果光是散步,心里感觉到的是踏实平静。如果跑起来,哪怕慢跑,心中那一池水就开始荡漾开来,好像体验到生命的力量,精神随之振奋,两条腿立马变得轻盈了。

跑比起走,更容易兴奋,因为跑能调动起体内更多的肌肉筋络,跑让血液流动得更快。同样从生理角度看,唱歌比起说话或吟诗,精神准备更充分,发动细胞更多,运气、呼吸的幅度更大,因此引发的兴趣更大,收获的快乐更多,美感更实在。

从另一个生理角度看,歌曲里的旋律、节奏,与人心脏跳动、肺部呼吸的节奏有一种呼应,进而产生合拍和谐的关系。因了这个和谐,歌曲更能打动歌者的心弦,与歌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作为歌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跟帕瓦罗蒂一样,在作曲家和听众间扮演着音乐中间人的角色。都要用自己的嗓子,把自己对作曲家作品的理解唱出来,争取打动自己,感染听众。我们同歌唱家的差距,仅仅在于歌唱技巧层面,在于听众的多少,而在对作品感情的把握层面、在借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层面,我们绝不输于歌唱家。随时随地,我们心弦一动,张嘴就来,从唱歌中感受到的抒发感情美、悠扬旋律美、自我享受美,都并不比歌唱家少。因为他们的唱是职业,我们的唱是自发,没有年龄变大、观众减少、出场费降低等等顾虑。只有美,与我们的歌声同行。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