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秘境小洲村

作者: 黄冉2016年10月31日现代散文

说起中国的水乡,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江浙一带的周庄、同里。而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端,有一座占地面积六千余亩,几千年来由海潮冲积而形成的小村落——小洲村。4000亩果园,将小洲村环抱其中,形成了这里典型的河网低围果林生态系统。杨桃、荔枝、龙眼成为主要的果类产品,而据传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时期,桑树与茶也曾是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至今老一辈的村民依旧世代以种植果树为生。而今,小洲村及周边的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被广州人亲切的称为“南肺”。

进入小洲村的那一刻,便进入了一座历史民俗博物馆,全长10公里的大涌河串村而过,民居临河而建,村民枕河而居,古镇好似镶嵌在一条玉带上的琥珀,河水流经此处,曲折而多情。最美妙的是河水会随着海水潮起潮落。落潮时,河道及两岸被红艳的木棉花覆盖。而涨潮时分小洲村内的河道水系纵横,缓缓流淌,也因此变得温婉可人。

村民口中的小洲村,除了50座大小不一的石质小桥外,绝不能错过的是明末清初修建的简氏大宗祠和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蚝屋。简氏宗祠占地18671平方米,共有99座门,寓意长长久久。眼光所到,用料考究、石刻精美,可见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坐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树龄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红棉树等相伴左右。正房悬挂着由一块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的木匾“祥开瀛水”。

小洲村因临海面江,古时盛产牡蛎,当地人多就地取材用此建屋。蚝屋冬暖夏凉,虽历经百年依旧挺拔壮观。据一位简姓居民介绍,小洲村曾历经数次台风,村内建筑多已坍塌,唯有蚝屋屹立不倒,因蚝屋的建造要比砖木结构的民居成本高出数倍,所以当时只有村内的大户人家才有财力建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留下的蚝屋已不多,成为游客必看的景点。用手轻轻抚摸着每片牡蛎壳,仿佛能穿越过往与历史对话。

步行小洲村,随处可见美术院校的学生三三两两,一块画板、数支画笔、五色颜料,或沉思、或挥毫,浓妆淡抹着各自眼中的水乡古镇。随着自助游客的增多,小洲村已经成为了背包一族的必修课,一对对情侣心手相牵地徜徉在古镇当中,处处留下欢声笑语,夜晚来临,古色古香的阁楼和旅社的窗口中透出浓浓的爱意。和一家开茶馆的陈老板聊天得知,他不是本地人,原来在广州市内做生意,来过小洲村后便在村内留了下来,租了一个略显破败的明清院落,自己动手装修,将一层改成陈列馆和茶室,客人在喝茶之余,还可以看看他所收集的民间老物件、老照片。二楼也被改成了只有三间客房的旅社,一律的明清布置,实木家具,幔帐床帏,无不凸显古韵。游客看过之后,都会忍不住在这里住上一晚,细细品味古镇的日出日落。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