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窗听雨,待何年

2012年09月11日心情文章

随便找了个位子坐下。不经意的抬头,入眼的便是那株芭蕉。

我记得曾经和同桌说过,我很喜欢这株芭蕉。

不知道她还有印象不。而我,也不知道是在晴天说的,还是在雨天说的了。

其实是在晴天,但我希望是在雨天。

我一直记得一个场景,在我喜欢的黄梅雨季,在我喜欢的下雨天,在我喜欢的芭蕉下,静静地感受雨打芭蕉的况味。手机的另一边是爸爸。

芭蕉很高,高到二楼墙壁了。粉墙。

我喜欢芭蕉的背景是一堵粉墙。可以没有刚刚粉刷过的那样白,可以有岁月敲打的痕迹,可以有雨水留下的斑斑黛痕。

若是在芭蕉和我之间,再加上一扇古朴精致的木质漏窗,或者敞开的飞檐翘角,或者半开的石窗一样的粗糙石墙,我会更加的欣喜。

每每看到那株粉墙下的芭蕉,我总是想到苏园。此刻,亦然。

就像一根刺。不去经历一下,我始终释怀不了。

可能是源于对古典的喜爱与追求,大二时选修了园林。也没学什么,主要是对苏州园林作一些简单的审美鉴赏。

当时拉着同桌一起报了这课,她觉得无聊,上了几次便索性不去了。而我却知道,这将是我大学里最美好的课堂回忆。如今,果真如我那是所想。

再也没有哪门课比这门选修更能激起我的兴趣了。它是我整个大学时代最认真、思想最为活跃的学科。以至于到后来,那位老师的大部分问题,似乎都是由我来回答的。

而期末考也很简单,因为是选修,老师并没有为难我们之意。90分钟,写2篇简短的小论文来回答他的2个问题。成绩出来,在我意料之外。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愣是要找个地方扣个一两分,而是很大气的给了我满分。

诚然,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我也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皮毛似乎都称不上。可是对我而言,我把这门课看的比专业课还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是我心之所向的缘故吧。后来写的日志《苏园之三》也可以算是对这门课的一点点纪念吧。

在修这门课之前,我刚好去了皇家园林。最喜欢的,仍然是苏州的私家园林,虽然还未去过。老师说,有空一定要去看看。我说,会的。

今年临近清明的时候,我去了。本来是计划先去拙政园的,后又临时改了主意。待到黄梅雨季时再去,因为听雨轩是拙政园的一大特色。那段时间,我喜欢的黄梅雨整天整天的下,我喜欢的芭蕉已是繁盛之貌。

朋友都觉得我雨天游园的想法很怪胎,但我没有放弃,但却忘了,6月是匆忙的季节,一科接一科的考试。等黄梅雨季来临,我已没有心思去理会考试以外的事情了。而一旦没有了那份心境,游园也便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最终,搁浅。

现初秋已至,芭蕉也隐隐有了疲惫之色。而我仍是在为考试忙碌。同时,还要考虑周末人多不多,是不是真会下雨,而这雨不能是清晨亦不能是傍晚。而我的心境,又该如何调整才能真正品味那意境。选择苏园,归根到底还是因着那份独特的而我恰好喜欢的意境,苏园的意境。

我想,我真是有强迫症的。完美主义的倾向也再一次显露。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算不算是一种执念?为什么非要去苏园的听雨轩看雨打芭蕉呢?等我真的置身那种场景中,或许会感到失望,毕竟景点给人的感觉都是这样。

对比后,或许我会更喜欢A楼的这一角。是的,毕业后,校园里我最舍不得的怕就是这一角了吧。

但是,不去还是不甘心的吧。苏园,是我所喜欢的,不为什么,除却那一抹古典之意。

到底,还是要去的。只是不知,蕉窗听雨,待何年?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