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杨金凤

作者: 杨小侠2016年10月11日亲情文章

母亲杨金凤祖籍陕西武功,出生在银川。十岁时随我舅舅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兰州秦腔花脸耿派传人,建国后供职于兰州市秦腔剧团)入丁振华戏班学艺,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工花旦、青衣,十二岁蜚声艺坛。此后又在宁、甘两省多地流动演出,结识了许多秦腔前辈。大量的演出实践使她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也拓宽了戏路,挑起了剧社的大梁。1941年,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一出《阴阳河》轰动金城,成为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得到“兰州红”的美誉。

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汇演,母亲演出了封至模先生编写的《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前为青衣,后为老旦,荣获演员特等奖。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秦腔现代戏《一家人》中饰演配角冯大妈,荣获演员三等奖。在京期间,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京剧表演大师有过多次接触,得到艺术上的教诲和亲传,留下难忘印象。汇演结束后,应戏剧家马健翎邀请,母亲来到了西北戏曲研究院(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杀庙》中饰演秦香莲,荣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陕西省青年调演,获眉户现代戏《讲卫生》导演奖。1980年与他人合作,整理了《杀狗》剧本。

母亲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排演《两颗铃》,她饰演国民党的姨太太白玉花。其中一折戏是白玉花边喝茶、边吸烟、边演唱。为演好这一角色,她想了许多办法:吸烟时吐烟圈,烟圈一个比一个大,最后吐一直线,从烟圈中穿过,观众也看得目瞪口呆,但个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周吸了一条烟!练就了吐烟圈的技能,同时,把白玉花这个轻浮妖冶而又阴狠险恶的女特务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剧连演100多场。

在艺术上,母亲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践上又放手让台;让学生演A组,她演B组;学生演主角,她甘当配角。就是配角,也像演主角一样重视。在她眼里,没有小角色。每个人物都要精雕细琢,从唱念表演的一招一式,到化妆穿戴的一点一滴都严格按规范操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比如在演出时一定要穿白袜子,特别是现代剧。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舞台上要体现美感。这一点绝不含糊。

母亲名气虽大,但为人平和低调,从不摆谱。有一位她早年在兰州的同事告诉我:你妈会很多戏,演出很火爆,在兰州非常有名,不但戏演得好,人品更好!当年在班社,她是台柱子,为保证演出质量,平时她一月只演22天。遇到发不出工资,社里会请她加演几天。她都一一应承,从不推诿。

母亲这一辈子的心思都在戏上,除了演戏、导戏,还常常自编唱词。虽然没上过学,但到了剧院后,在良好的艺术研究氛围中,她努力学习文化、历史和专业理论知识。读书、看报,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像院里组织老干部去汤峪旅游,根据当时的景象,她编了一段《游汤峪》。声情并茂地演唱后,大家连连拍手称赞。1995年,受环城公园秦腔自乐班之邀,自编了纳凉晚会的一板唱:从联合国成立五十年、抗战胜利五十年,到刚闭幕的“世妇会”、艺术节、改革开放、奔小康等国内外大事,串在一起,听唱的人不断叫好。

在一般人眼里,母亲是个名演员、艺术家,做饭干家务肯定比较差。其实不然,她干活麻利不拖沓,做的饭菜相当好吃。常常变换主食花样,炒菜色泽搭配让人赏心悦目;扯面时动作娴熟、扯出细细的长面让我望尘莫及,调面时油汪汪的红辣子香喷喷的醋,绿油油的青菜看着就有食欲;特别是烧制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软而不烂,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有谁吃过西红柿饺子?这是母亲的一大创意,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

2011年3月27日,母亲无疾而终,享年88岁。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