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凋落勿悲秋

作者: 一笔田地2014年09月23日优美散文

秋风轻扫,院子里桂花凋落,一颗颗娇黄弱小的花粒殒身大地。我停下脚步,不知如何越过这些香消玉殒的残微身躯。落花,一种美丽逝去,让人心生怜意。桂于秋风中成为棵棵花冢,站在一旁,静默悯悼,感怀大自然寂寥婉约的哀凄。

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季节更迭的影响。秋天了,叶黄、花落、枝枯、树秃,令人伤感,于是我们便深深地悲秋。悲秋——出自《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现代汉语释为:“教人悲伤啊秋天的气氛,大地萧瑟啊草木衰黄凋零。凄凉啊好像要出远门,登山临水送别伤情。”诗人宋玉于初秋时节“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此师即屈原。

中国文化的悲秋章节仿似就此墨浓,而后悲秋的色彩浸染着各个朝代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已然凝固于传统文学血脉之中。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郑振铎《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但凡秋至,总是勾起人的愁绪,或悲愁、哀愁、忧愁、闲愁,或乡愁、旅愁、离愁、病愁,千种万种愁,真可谓:怎么一个愁字了得!古人感应天时竟把“愁”字造成“心上立秋”,于是秋成为了中国愁文化的集中营。这个季节,满纸写的多是悲风苦雨,让善良的人儿泪眼盈盈。

其实,秋不应是悲愁的。我无意唱反调,对“悲秋文化”亦无些微贬损之意。试作如下辨析,任君取舍吧。

秋是收获的季节。收获应该是喜悦的,对吧!还记得小学时的一篇课文《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片稻谷的海洋,一个金色的世界。连绵的稻田仿佛是一床床连在一起的金黄色地毯。……农民伯伯挥舞着镰刀,‘刷刷刷’地割下了丰收的喜悦,露出了甜蜜的笑脸。”多年过去,这篇课文描绘的场景一直不曾忘记,仍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保持着对秋天深深的好感,以至期盼着笔耕的秋天自己也能手执笔镰,“刷刷刷”地割下成熟的文字,装满一排排空白的纸页。

秋是团圆的季节。中国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到唐代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官方规定。面对圆月,人们自然而然生出一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每每明月当空,文人墨客便争相竞笔,大量诗词涌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在其数浩繁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品出团圆味儿来,如吃五味月饼,尝出了思念的咸、团聚的甜、久别的鲜、浓情的香、脱缚的酥。

秋是美丽的季节。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诗句,每读令人身心俱畅,拜叹诗人惊天才华,也深深为秋光之美而情动。再赏香山红叶、九寨清水、平湖秋月、大漠流金……桂花、菊花、扶桑花、芙蓉花、串串红、美人蕉、秋海棠……万里河山于此季真真是江山如画、风物闲美;再尝大闸蟹、秋刀鱼、鲑鱼子、松茸菌……秋季的美食让人尽享舌尖上的尊贵与显赫,领略居于食物链顶端的荣耀。

秋是幸福的季节。人生的幸福有很多种,化繁为简单结婚吧。秋季步入婚姻殿堂的人要多过其它季节(据网上的一份调查,57%的中国人选择秋季结婚)。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是秋闲;二是秋富。国人对“人生大事”向来慎重,而婚姻事关“终身幸福”,此等大事必得有时间和金钱的充分准备,这样一来秋季当是不贰之选。也不否认春夏冬结婚之人同样会获得幸福,只是从群体和数量上秋季结婚者更多,如此,秋季嫁娶对社会幸福指数的调节作用也就更大。

一个收获的、团圆的、美丽的、幸福的季节——秋季,当不应是悲愁的哩。如是思量,再一瞧,秋风轻扫,桂花滴落,一颗颗娇黄弱小的花粒投身大地。我俯下腰身,以手轻拢,拂拾于怀,打算带回屋去,仔细着酿出一壶香醇的桂花酒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