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东的灰黄与辉煌

作者: 蔡旭2016年01月12日散文随笔

听忠良街讲古

在水东,四通八达的新大道辐射着未来,阅尽沧桑的老街沉积着过去。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精彩的历史更不能忘记。

这一天,我来到正在修复的忠良骑楼街,听它讲一条古街的历史,水东最早的历史。

这条海岸滩涂发育而成的老街,已经360岁了。

早在清朝,这里就设置了官方机构:康熙二十二年的海关署,乾隆三年的盐科司,咸丰元年的抽厘局。

随着水东港的日渐繁华,它成了外贸一条街,商铺、酒楼、旅店林立,有诗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街道两旁的骑楼,以亚热带特色与南洋风情,讲解着海洋文化、航运文化与商埠文化。

我听到,“忠良街”用自己的名字,讲述了一方水土的品格,一方人的美德

“冼太夫人庙”,讲着南北朝时期,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爱国爱民的传说。

陈罗义士的故事,讲着明崇祯年代,他们不惜舍身救民散粮赈灾的壮举。

又有清康熙年间,电白巡哨把总率船征讨海贼,而全部壮烈牺牲的篇章。

直到抗日时期,为弘扬忠良精神,省府以一块“忠良街”的牌匾为之正名。

即使后来也换过时髦的名字,最终也会还魂,回复“忠良”的名称。

这一天,我来到忠良街,看到修旧如旧的骑楼与石板街的本来面目。

看到灰黄的墙面,闪亮着曾经的辉煌。

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是走进历史的入口,又是通向未来的出口。

一条步行街,文化街,特产街,重现着历史的精彩。

古韵风华,一张历史的名片。

也是一张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新名片。

站在油地码头眺望

一条木船坐在街边,坐在海边。

讲着油地码头的历史和水东城的历史,讲着一个码头对一座城市的贡献。

自古以来,水东湾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风和日丽时,穿梭着一帆风顺。台风袭来时,停泊着一路平安。

这一天,我站在油地码头眺望,一眼望到了明朝末年,水东港已成鱼货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到清朝,又有了直通江门、广州、香港的航线。

望到八、九十年前,港口桅樯林立,码头车水马龙,四海客商云集。“太平洋”、“五大洲”、“东泰号”、“东利号”,运进来洋油、布匹、食品与针织品,运出去食盐、桐油、花生油、竹木器与土特产。

“咳哟咳哟!”码头工人车拉肩扛,推动着一座城的历史车轮。

大汽灯亮如白昼,照耀着一座城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站在油地码头眺望,我望到了五十多年前的自己,在退潮的海滩上捡过小鱼虾仔与聊以充饥的红林种子,货轮与渔船驶进了好奇的眼帘。

而在荔红时节,我与倾城出动的人群一起,曾为力争上游的龙舟,忘情地欢呼叫喊。

如今,货运大码头虽已搬离,油地又成了交通、旅游、观光的胜地,一座花红树绿的公园。

船来船往,运走的是岁月,运不走的是乡愁。

我站在油地码头上,眼中,一边看着千百年电白的海洋文化,一边看着身边休闲的人们的满面春风。

心里,一面留下了历史的记忆,一面涌动着现实的情怀。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