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与往事告别

作者: 子芗2016年01月13日散文随笔

人的记忆中,总有些往事难以绕过,那是无法逃避的厄运,难以逾越的魔难,逆境里的挣扎。它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因时光的冲洗而愈加凸显,诱使人一次次回眸凝望,触摸与咀嚼,甚至诉诸于笔端。《梦中泪》——张英文先生的自传,就是这样,在他的耄耋之年终将付梓了。

接到这部几十万字的手稿,我不得不钦佩张英文先生的毅力,原始写作的辛苦远非电脑写作可比,更何况写作者是一位老人。那是二00二年,张英文先生年近七旬的时候,他开始了书写自传的漫长里程。此后十余年,他克服诸多因素的干扰,笔耕不辍,几易其稿,最后誊清辑录成《梦中泪》。这部自传的面世,实现了张英文先生多年的夙愿,圆了伴随他一生的文学梦。

阅读《梦中泪》,像听一个遥远而悠长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了七十年——

在辽南的一个偏远小村,一户张姓人家喜得贵子,乡亲皆来贺喜吃满月酒,父亲给孩子起名英文,还给他颈上挂了麒麟锁。他在呵护中长到了七岁,母亲却猝然染病身亡,撇下四个年幼的孩子。他姐姐九岁,妹妹不满两岁,还有个四岁的弟弟。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父亲为养家常年奔波在外,四个孩子成了孤儿,在悲伤、恐惧与饥饿中相依为命。后来,他被过继给二伯还险些丢了命,但他家因而得到二伯留下的老屋,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父亲送他们上学了,那是最幸福的时光。但不久有了继母。姐姐不再上学了,变成继母使唤打骂的奴隶,姐姐不堪忍受逃往外祖母家,十七岁就出嫁了。他那年十五岁,离家在镇上读中学,几年后,他又考上了高中。正当他憧憬未来的时候,弟弟妹妹被迫辍学了,妹妹接替姐姐做家务,弟弟每天下农田劳动。继母对兄妹百般虐待,常常不让他们吃饭。他一怒之下领着弟弟妹妹独立生活。然而,他一介年弱书生,既无力撑起这个家,也无能供自己上学。他积虑成疾不得不休学了。后来,他为家乡办学的尝试,也仅维持数月以失败告终。弟弟当兵去海滨了,十五岁的妹妹也嫁了人。他独自彷徨在青春的十字路口……

自传到此结束了,我的心却无法走出阴霾,与主人公一起陷入空前的绝望,幻灭于梦开始的地方。《梦中泪》,一段没有靓色的青春记忆,一支哀悼人生花季的挽歌。我在那生之悲凉、爱之艰难的吟唱里开始解读作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张英文先生在自传题记里写道:“童年的不幸,可能带给孩子永生的不幸。”无论是科学结论,还是名家断言,或出自常人的领悟,以上三者皆在说明童年的重要,童年决定人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人在厄运面前是被动的,就像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与死,所谓驾驭命运的强者,绝非困境中孤立无援的弱童。人在病亡面前的无能无助,是《梦中泪》主人公的人生初课,这挫败的童年经验,孵化出他性格中的悲悯与宿命,它像魔咒暗示、引导着他的知意行,不幸蔓延了他的少年与青年,这是不可逆转的命运多米诺现象。忧悒的心灵更容易亲近文学,写作是孤独痛苦的逃避所,爱情的止渴剂,希望的回音壁。然而,用文字与空想垒砌的信念与激情,经不得现实的撞击与考验。耽溺于西绪福斯式冥想的青年,难以自拔于狭窄生活圈的束缚与不振,去拥抱与其隔膜着的广阔天地。

八十岁人生的自传,为何止于青春伊始?我曾对这“没完成”的自传颇感遗憾和不解。但当我读完《梦中泪》及《心中的歌》,我终于明白这是作者自然或必然的选择。凝于笔端的墨是最浓的,埋藏在心底的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曹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讲述的是他对青春王国的不解情缘。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是他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同样,对于张英文先生而言,像梦魇般纠缠他整整一生的,是自己青春前的痛苦记忆。那是他生命的前生与精神的原乡,也是他从初识文墨直至老年,一生反复舔舐、咀嚼、涂抹和利用的写作源泉。《梦中泪》,是张英文先生晚年以记述的方式对自己前生的温习与梳理,视为传记;《心中的歌》,则是他早年以诗歌的形式对个人自况的情绪宣泄,应该看作史诗。二者一一对应,相互补充,彼此诠释,共同合成了这部底色苍凉的、现实与浪漫的往事追忆。

或许每个写作者都有薪火传递的使命感。张英文先生说他写自传的主旨是:“通过自己童年、少年至青年的经历,让生活在今天的晚辈们了解老一辈人是在怎样艰难困苦中生活过来的,特别现今的青少年,是在衣食无忧、百般娇宠中长大的,体会不到什么叫困难,更不能受到一点困难的颠折。书中的经历,也许对他们有一点启示或教益。”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会折射出多种耀眼的光芒,其中包括作者尚未意识到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曾教导文学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只有活着,活好,爱才有所附丽。”的确,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我认为这也是《梦中泪》所折射出的意义之一。

因为有心愿不曾了却,有心结尚未打开,所以我们不停地追忆。然而,追忆并非为了宣泄、控诉或揭露,而是为了告别,告别那曾无法告别的过往。从此,我们以超然和同情的目光打量尘世,感恩生活赐予的美德智慧,毫无怨言地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一视同仁地接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从此与生活和解,梦中不再有泪。

乙未冬月廿六夜,于梅轩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