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温度

作者: 山静入柏2016年03月04日散文随笔

人为什么是社会的,最早时候大约只是为着抱团取暖,抵御不测。发展到今天,社会本身还可以创造需求,擦亮智慧,进化自身,五花八门,这其实是蒙昧时期的人类始料未及的。有的人为什么好交朋友,隔三差五就得邀约一聚,其骨子里就是害怕孤独,想伸出手来从同类那里讨取一时半刻的暖意。而一个耐得寂寞远离尘嚣的人,从精神层面说来,我们应该承认其有着松柏耐寒的品性。

自然,人的温度肯定是人的社会性首先考虑的前提。如果是一件冰冷的物,或者是一个失去温度的人——逝者,人是断不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社会性选择的。

父亲说过:解放初期,父亲为了下会议通知,在荒凉月夜里很胆虚,好不容易看到一群人车水欢呼,遂闻到了人气,胆子才大了起来。第二天,他想把这件事写成一篇表扬稿,问到当地的大队书记,书记告诉他,昨晚上根本就没有组织人加班车水,说那里以前是个被日本人集中杀人的池塘,常有冤魂出没,别说晚上,就是阳气白日也很少有人过去。父亲听得出了身冷汗。

西人的拥抱是人与人传递温度的一种礼仪,想不开想得开,抱一抱,人如吃药,有什么疙瘩也很容易解开。中国人讲规矩,见了人,八丈远就开始“这厢有礼了”,生怕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中国人要想驱散做人的寒意,尤其需要自我升温的能力。人也有着冷酷自私的一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搭把手不去搭把手,只希望看别人笑话,就好像人家遭难,倒会把别人的好处匀给他似的。邻家如陌路,同事成仇人,亲友像对手,没有人的关怀,身居闹市,高楼也无非峡谷,那些灿烂灯火,也无非是开在崖壁上的野花。非但感受不到群的热量,反倒在人从里觉出彻骨寒意。

人的温度也是会变化的,有的人甚至一会儿三伏一会儿三九,为什么?无非一个“利”字。所以见证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失意之日,无力之时。人生处于冰季节的时候,来自同类的温度比什么都重要。尤当一个人走错路的时候,各样的声讨纷起,虽然听起来充满正义,其实在当事人那里听来往往都是哇哇的北风。

相比起成人的隔膜,孩子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相比起路人的侧目,亲情爱情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都学会了人情冷暖,那证明他已经成熟,成为了虚伪大军的一员;当一个爱人都学会了世态炎凉,比如文革中的床头揭发,那这样的爱情守护的就是一盆冰雪。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们苦苦寻求真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替自己寻找到一个最大尺度的火盆。所以慨叹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好的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相互排斥的人,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哲人说:“不知道爱和喜悦就意味着没有活过。”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和赞赏的人,就等于他离群索居孤怀独抱一生,压根就没有体验过人间温情。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