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故事

作者: 燕地秋夕2016年03月21日情感日记

幼时我在无尽的幻想与传奇的故事里产生了对读书渴望,在亲人的美好希冀与言传身教之下坚持读书,也在孤独中得到了书籍最好的陪伴。

在还不识字的年纪里常和几个玩伴围着邻居家的老人听他们讲故事,炎热的夏夜里,偶有流萤飞过,借着皎洁的月光,老人们坐在家门口乘凉,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聊斋志异的狐妖鬼怪,和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和其他的传奇故事。我们一群小孩都听得入神,安静的夏夜里最后只剩下聒噪的蝉鸣声。每次我们都深深地被这些传奇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深陷其中。我对描写这些传奇故事的书籍都充满了无尽的感动与好奇,大概就是在这时我对读书开始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

提到读书,不得不提到我的大姨和外公。大姨是经历过中国最困难时期的一代人,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让大姨没有什么受教育的机会,大姨的青春大概就是在生产队的艰苦劳作中度过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大姨却很看重读书这件事,文革结束后当她想再好好读书的时候却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丈夫的早逝让她的生活异常艰辛,读书更成了一种奢求。但在大姨心中读书依然是高尚美好的,她读书的愿望便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

还是几岁的时候,大姨便帮我买来了全部的小学的语文课本。虽然还看不懂,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文学的书。在识字之后,这些课本被我翻阅了无数遍,这些书中蕴含了亲人的美好希冀与阅读的那份纯粹的愉悦。也在这些经典美文里,我开始与艾青,冰心等作家结缘,在他们那温暖明媚,清新流丽的文字中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身心愉悦,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从这时便开始了。大姨常常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多读书。年幼无知的我还不太懂其中的意味,长大之后才明白有读书的机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好好地读书,好好地领悟书中的道理,真正地读好书这是一辈子的事,又岂是新鲜些时日的所干的事呢。大姨的叮嘱我一直都牢记在心,不断鞭策自己读书。

我的外公是一个乡村的语文教师,家境贫寒,我的外婆是城里的富家姑娘。太奶奶只有外婆一个女儿,正是看重了外公的朴实内敛,爱读书,招他入赘进门,成就了一段姻缘佳话。在我有意识以来,直率的外婆每次想要和外公争吵,外公都是随手捧起一本书,坐在藤椅上,慢慢地阅读。外婆的责备与谩骂似乎也如微风般,一吹而过。我想读书这是二人能相伴数十载的调和剂吧。外公不善言谈,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与书相伴。

在外婆逝世后的那几年,他病魔缠身,痛苦不堪,每走到他的床前,总能闻到浓浓的药味儿和他痛苦的呻吟,我很想为他分担一些,但看到外公床头仍然摆放着厚厚的书籍,我便欣然了。在这么痛苦的日子里,也许我们无法为他分担苦难,但陪伴他一生的书籍却能给予他最温暖的慰藉,陪伴他走过最后的日子。外公很少和我说话,但他对读书的这种热爱却让我为之惊叹与敬佩,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我。他读书的精神在我的童年里有着很深的影响,以至于在后来读书的道路上异于常人的付出

再到后来,我搬去与母亲生活。母亲工作很忙 ,晚上我时常一个人在家,漫长的黑夜,孤独的孩童只有那些温暖书籍的陪伴,拧开床头的青灯,那些亲切的文字为我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因为这些书籍让我不再那么无助和孤独。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并不算是很聪颖睿智的人,但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那些名家的散文随笔,蜚声中外的名着,流传千古的史书中我能领悟到作者的豁达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 ,在唐诗宋词中我更能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激昂向上抑或淡泊安然的人生智慧,和中国古典文化所散发的那种独有的韵味与魅力。在阅读了这么多的书籍的同时,我也在无形中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境也逐渐变得豁达开朗起来,思想视野也开阔了很多。我仍然记得少年时代焚膏继晷的苦读经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每天都从缝里挤出时间来阅读文学的书籍,接着电筒的微光阅读到深夜,清晨挂着月亮的时候便化作一叶扁舟在书海中游荡。那段时光刻骨铭心,难忘而美好,无论何时回忆起,我都会心一笑。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每天忙于工作奔波,城市灯红酒绿,喧嚣浮躁,每天静心读书并不容易。看到这读书的征文,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自己读书的故事和影响着我的亲人,我也愿现在的自己能守住内心的宁静,安然读书。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