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作者: 若何2016年04月19日抒情散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时节,扫墓缅怀先人本是国人习俗,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像“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般的清明节已经渐行渐远。在年节的祭奠中,人们豪掷 千金只为让已逝亲人在阴间“潇洒走一回”。比纸钱正规、漂亮,且面值往往极大“冥票”可谓是祭品中的香饽饽了,而这些耗费资源制造出来的“冥票”,与鲜花、菜品一起,或是灰飞烟灭,或是长留坟前……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我国每年花去的丧葬费达70多亿元。面对这种荒唐祭品畅销的局面,凡理智之人都会感到震惊和忧虑。

虽然我们都明白“人死如灯灭,犹如汤浇”,都知道“死后风光,不如活着尽孝”。但是,每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免俗”,往往非常自觉、非常虔诚地加入到这种“浪费”的行列中。

或许有人认为,清明的“浪费”是文化必要的代价。“茶有茶道,酒有酒道”,这里的“道”就是文化的仪式。若无“道”,虽然茶还是茶,酒还是酒,但喝茶、饮酒总会觉得缺少了灵魂似的。正如宋朝诗人王禹俏所言,“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文化的表达需要一种载体,一种仪式,否则文化就变得空洞和教条。

而我始终相信,自我砥砺才是对先人的最好缅怀。多少人给已故亲人修建豪华大坟,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又有多少人因亲人已故悲痛欲绝,一蹶不振,殊不知亲人生前渴盼的只是你擦干泪水,在悲伤中站起来。曾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位富豪邻居,将大部分遗产传给了他品行端正、成绩优秀的儿子,可因慈父的死悲痛欲绝的儿子迷恋上了赌博,万贯家产一朝化为乌有。而最让人痛心的是,他自己也萎靡不振,欲了结一生……而我也无法忘记,汶川人的苦难,是何等地让举国黯然神伤。而当国旗徐降,时间停下,一个崛起的民族更加奋发自强。公益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虚幻词汇和宣传噱头,慈善也不再是少数人参与的神圣事业和被行政组织垄断的特殊社团;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再是苍白的口号,充满人性光辉的同情与博爱让全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在天国安息的亡灵,期盼的不是我们将祭品化为一缕虚无缥缈的青烟,也不是像那位儿子一样终日被哀愁囚禁,人生长恨水常东,而是用行动兑现我们自强崛起的诺言。让逝者安息,生者自强,才能不辜负他们给予的厚望……逝者长已矣,生者当有为。让活着的人生活得更美好,让后人不再经历先人曾经的苦难,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