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与巴老“握手”

作者: 陈慈林2016年05月02日散文随笔

文学巨匠巴金去世10周年后的某个江南湿冷的冬季早晨,我与巴金老人有了一次亲密“握手”的机会

巴老的这只手就在杭州幽静的北山街95号,那座被称作穗园的江南庭园里。在这座庭园的大门前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巴老手书的“江南文学会馆”,门楣上那些生动的砖刻,传递着这里艺术的信息。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原称鲍庄的建筑,如今是《江南》杂志编辑部,经常聚集着爱好文学和向文学致礼的人们。穗园临山而筑,可以远眺西湖,半山间有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亭子:巴金亭。亭中有1.5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顶端用青铜铸塑着巴金老人的右手模。

我以虔诚的心情,“握”住了这只曾创作了《家》、《春》、《秋》和《随想录》等不朽作品的“手”,心头充满了敬仰和感慨。

巴金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在他的《随想录》里,有一篇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设想的文章,那是他1981年在西湖边的新新饭店撰写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巴金几乎每年春末夏初,都要到西子湖畔疗养一段时间。1994年,写字已经比较困难的巴老,还在杭州汪庄提笔写下“西湖永在我心中”几个字,表达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999年,根据巴老提议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落成,此馆最独特的地方,是展馆所有的大门的把手都是用巴金老人的青铜手模做成的。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中外读者,进门时都可以先与巴老亲密“握手”——参观者以“触摸巴老温暖的手,推开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的心路历程,体验与巴老心灵相通的感受。文学馆一号楼南大门的14个门把手,据说已被参观的人抚摸得呈现出金色的光芒。

巴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手模,就是从西子湖畔被“取”走的。其间还有一段轶事:1998年,巴老95岁时,筹建中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老舍之子)特意到杭州拜访巴老,并请巴老在橡皮泥上用手按出手模,准备用巴老的手模制作中国文学馆门把手,巴老愉快地在橡皮泥上按出了自己的手模。但当舒乙兴致勃勃地将巴金的手模捧回北京后,却发现巴金的手模竟然从橡皮泥上不翼而飞了!原来橡皮泥有弹性,容易变形。吃一堑长一智,后来舒乙干脆带着几名雕塑家到杭州,再找巴金按手模,巴金听说自己手模“不翼而飞”的故事,脸上露出了一丝浅笑,并非常配合地重新按了手模。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巴老的女儿李小林把父亲的珍贵手模带回西子湖畔,安放在穗园的“巴金亭”:长方形的铜铸件,正中是巴老的精致手模,手掌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旁边有巴老的印章。

巴老的手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小而纤细的那种,因年迈而伸不太直,更显文人气。这手又堪称巨手,它写出了几十卷着作,译出了几十本外文书。他提倡“讲真话”,甚至把自己的“心”捧给了读者。戏剧家曹禺称巴老为“二十世纪的良心”。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迷人的杭州西子湖畔,不妨到穗园去握一握巴老的“手”,因为它会带给你“讲真话”的勇气。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