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路

作者: 朱鸿2016年05月09日散文随笔

尚勤路跨东大街而过,摇身一变,遂为建国路。其南北向,长不足800米,宽大约20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斗争的惊险。

现在的建国路69号或金家巷1号是张学良公馆。1935年秋,他奉蒋介石之命从汉口到西安来,没有自己的官邸,便租当时的金家巷5号西安通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作公馆而住,楼有3座。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一行赴西安,便居这里,用其东楼。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周恩来一行与国民党南京政府所派宋子文及宋美龄一行进行谈判,达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相关协议。接着张学良陪蒋介石往南京去,给西安留下了永恒的背影。

今之建国路83号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是贾平凹。曾经担任过主席的有马健翎、柯仲平、胡采、陈忠实,他们的脸都偏长,贾的脸也偏长。路遥有一度几乎要当主席了,但他却卒以病逝而失鹿,因为他的脸偏圆。不过路遥的豪迈故事一直在建国路周边流传,他且吃馍嚼葱且移趾拖身的形象,尤其使人慨叹。

陕西省作家协会这个院子,在1936年那时候是高桂滋公馆。高任国民革命军17军军长兼84师师长。兵谏之初,囚禁蒋介石于杨虎城的西安绥靖公署,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的黄楼。张杨觉得此处扰攘,怕有意外,便把蒋转至高桂滋公馆,当时此建筑刚刚竣工,木器味还颇浓。宋子文和宋美龄也是在这里看到了危难之中的蒋中正,并给蒋以信心。多年之后,高桂滋成了共产党的领导,并在1951年捐赠了此公馆,又掏钱购买了一架飞机交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援助朝鲜,结局属于善终。高桂滋能与时俱进,是有智慧的。1985年丁玲在西安为作家作了一场报告,地点便是此公馆的客厅。我看到的丁玲满头白发,风度比思想好,窃以为不见遗憾,见也遗憾。此公馆脊突坡斜,覆盖以瓦,有廊柱,有栏杆,近乎80年仍显端庄和秀丽,地板也还平整,足证不是豆腐渣工程。

建国路的方位在西安城东南一隅,处于长乐门与和平门的夹角。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机关和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机关在这一带办公,难免望而生畏。不过1966年有几位官员受到群众的批判,西北局书记刘澜涛还遭遇了站台指摘。

在此办公的单位,撤销的早就撤销了,搬移的已经搬移了,不过仍有几个驻于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在此,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机关印务中心在此,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档案局在此,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招待所即雍村饭店也在此。

这一片在唐属于外郭城的崇仁坊,韩健筑其新城以后,把这一片置于精简了的长安城之外。明作西安城,规划此处为合阳王朱镗之府,建有南街和北街。龙首渠经过这里,合阳王便造了玄风桥,以勾连其府。街以玄风桥名,遂为玄风桥。现在这一带仍有巷曰玄风桥,国槐两排,幽雅至极。清设了大差市,三秦尽知,那么小差市在哪里呢?答:在今之建国路。街以小差市名,遂为小差市,并沿袭至中华民国。其为尽端式街巷,是以城墙耸立,南有阻。依王民权的考证:到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为有效疏散群众,便凿空小差市外通的城墙。1943年至1944年,中国社会抗战建国之声正响,于是建国路就取代了小差市。1949年以后,仍用以建国路,不过由于这里驻政府机关,城墙遂封闭。依杨绍武的调查:到共和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才又打通了城墙,以方便群众进出游行。1985年,券城墙的豁口为三洞,曰建国门。

建国路东侧,从北至南有6巷。建国1巷,文化大革命之前是忠孝巷。建国2巷,文化大革命之前是启新巷。接着是金家巷,不过它在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先锋巷,继而改为建国3巷,1981年又恢复今之金家巷。建国4巷,文化大革命之前是仁爱巷。建国5巷,文化大革命之前是仁里巷。建国6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便驻于斯,不过它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是信义巷。

建国路以民宅为多,窗装护栏,以防贼盗,门面尤其繁密,吃的饭,饮的茶与咖啡,理发,银行,花卉,宾馆,电焊,无所没有,唯缺书店。不过在鱼鳞一般的铺子之中,毕竟还有一所西安市第26中学,一所西安市建国路小学,还有一个陕西民族乐团。生活应该颇为方便,只是略显破败。不过破败之中是藏拆迁和改造之机的。

建国路短,我不知不觉便出了建国门。城河水寒,石桥横卧,十几棵白杨自由而立,以风貌高迈,遂呈倚老卖老之态。

建国路隶西安市碑林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