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印章

作者: 韩勋2016年06月12日散文随笔

以我一个外行的眼睛看,西郊丰庆公园地面上的篆刻石雕应该算是浮雕,只是把浮雕从墙面挪到了地面,把里面的人物换成了篆字。

进公园北门朝西走,眼睛余光往下看,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时有篆刻作品显现。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如一块青砖,大的可比八仙桌桌面,大小加起来有100幅左右。

走几步禁不住诱惑,就在一幅篆刻作品前停下脚步。以为自己喜爱书法破解篆刻内容不是问题,不料先头的四五幅篆刻都不给我面子,其中两幅竟然连正反都分不出来。一时头大,挠头抓耳朵,赶紧快走几步,挑一个简单的辨认出来,是“国色天香”四字,终算开了和。

我能辨认出的还有“知命乐天”“我思故人”“长寿人”等,在一个老人的帮助下解读的有“一笑百虑忘”“自称臣是酒中仙”等,都是一个个放大了的图章。估计这些作品先在黑石板上雕刻,公园铺石板路面时先摆放篆刻作品,后铺灰白石板,先后有别,园区道路就突出了篆刻主题。仔细看看,篆刻起刀深度两厘米左右。多为朱文,白文少有,字里行间看得出雕刻者的豪迈与满足

西大街两侧人行道上,也有卧在地面上的雕塑作品,一幅一米见方的石板上,四朵简笔菊花手牵手围作一圈儿,下方有说明文字:“菊花纹瓦当”。

每隔三四十米,必定有一幅瓦当图案雕刻在石板上,“与民世世瓦当”“永安中正瓦当”“乐栽破胡瓦当”“长生未央瓦当”“六瓣花纹瓦当”“奔鹿纹瓦当”“云纹瓦当”……内容为花为叶的,手法拙朴简洁。内容为文字的,字体以篆、隶为主,四个字尽力往圆圈中间凑,“凑”出许多不很规则的笔画,随缘随意,却又别出心裁。路人低下头阅读过三四个五六个瓦当图案,可能就有一股秦汉时候的风从脚下往身上吹来。

瓦当,一溜儿屋瓦的排头兵,秦汉建筑上用得最多,所以有秦砖汉瓦的说法,现今的仿古建筑上也随处可见。古代瓦当体形有圆与半圆之分,西大街地面瓦当则全部为圆形,圆面一分为四,构图对称同时又有许多变化,寻找一种均衡自然的效果。古代瓦当内容分图案、文字两大类。目前可以见到的瓦当以及瓦当图片大都为阳雕,即画面凸出,而西大街地面上的瓦当则全部为阴雕,石板上尽是一道槽一个坑的,环卫工人打扫卫生可能就不方便了。

丰庆公园地面篆刻与西大街瓦当图案相比,公园的,是当代艺术家胸臆的挥发;西大街的,则是今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守护。公园的,文字没有说明,一头雾水,撩起游人的好奇心;西大街的,每一幅作品下方都配有译文,路人只要弯腰,即刻一目了然。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为古都留存下了新的文化符号,为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盖下了一地的印章。

地面上的雕塑不占空间,却又能让大家览古阅今,足下生辉,当属只知奉献、奋不顾身的雕塑。缺点是天一下雪,地面盖上厚厚的被子,它们就喘不过气来了。还好,过不了几天,太阳总会搭手拉它们一把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