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作者: 李瑞华2016年06月28日抒情散文

时光荏苒,转眼中秋又至。

尽管不断丰富的生活与增长的年龄使人徒添了一些沧桑和阅历,对于中秋,已没有了太多的激情和伤感,每每想起中秋,依然会浮现出一些美好的印象。毕竟,传统与记忆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否则就无所谓传统了。中秋总是以团圆和丰收以及亲人间的种种情感因素作为主题来出现的。总是记得,在阴历八月的乡村,天空总是格外高远晴朗,秋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情畅快,田野的庄稼渐次开始收入家家户户的仓里和缸里,晒场上玉米和大豆之类的农作物也已经干了水分,村里农家的院落里的果也总是挂着这样那样金黄的果儿,丰收安详的气息便弥漫了寂静的乡村。

站在这季节的路口,享受着丰收的沉甸和金黄,迎着九月的和风,让我采一朵鲜艳给您;迎着九月的朝阳,让我捧一朵欢笑给您;迎着佳节的月亮,让我洒一把相思给您;迎着岁月的琼浆,让我把一份醉意给您。悄悄的、暖暖的、丝丝的、点点的、浓浓的、淡淡的,哪怕是我心存的一抹乡音。

中秋节,月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无不挥毫泼墨,痴情吟咏。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豪。人生如梦的醒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更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因为有了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又是最相思的节日。身在他乡,那故乡的美,故乡的情,竟然像被发酵般,魂牵梦绕,难舍难分。这便是乡愁了。

乡愁是什么?不过是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旱烟袋,奶奶的冰糖蜜枣,还有那运河边不老的童年……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浓浓的乡愁。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中秋月,故乡明。明月是同一轮明月,中秋也是同一个中秋,并没有什么差别。有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当我们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绿洲,去寻找理想的天堂。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原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绿洲原来就是故乡。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来如此。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人都有思乡情结。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我已是满怀疲惫,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费翔深情的歌声,在耳边回响了二十年,依然新鲜,没有褪去半点颜色。故乡的亲人,老人们要落叶归根,少年们急着要走向远方,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故乡的美,美在明月。曾见过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见过莽莽群山上的月亮。但都不及故乡的村头那升起的明月来的有韵味。“挥毫

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动,月色清浅,人约黄昏后。故乡的美,美在诗情画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过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人都知道,那种美,是摄魂蚀骨,见过一次,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

虽飘泊在外,似乎很久都没有见过月亮了。只有很少几日,看见聊聊可数几颗星,还有一个有圆盘盘,在大楼的夹缝里洒下幽冷的光丝。闪烁的霓虹灯,明亮的的路灯,还有那万家灯火,悄悄掩盖了明月的光辉,一如遮断了故乡的归途。记得小时候,在故乡,住着低矮的土房。没有电灯,煤油灯上一颗小豆豆在灯芯上寂寞地独舞。油灯总不能长时间亮着,因为煤油也极其匮乏。于是,在夏天,我们便常常捉些萤火虫放在瓶子里,让它们发出美丽的光来照明。因为没有灯光,晴朗的天气里,便天天盼星星,盼月亮。而那时的星星也仿佛分外的多,月亮也分外的明。月光清澈,明净。月夜也常常朗照,犹如白昼。我便常常在月下读书写字,那种幸福感,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月下看书,甚至连最小号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如今,竟然连月亮都看不见了。莫非这就是渐渐淡去了对故乡的回望了么?想到这,心情竟异常的沉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灯。

今年,我要回家过中秋,想想老母亲站在孤独的村口的张望,心中不禁心里凄然。电话几次拿起又放下,还是回家吧,尝尝母亲亲手做的饭。回想年少在家时,在那不大的院落里,与父母兄弟姊妹六人一起吃苹果,品月饼,赏明月。那时的月饼,一人只一个,尽管馅也只有白糖的,外壳甚是粗糙。吃在嘴里,窸窣作响,却感觉甜美得要命。那些年的中秋,月色如水,天地一清。那些年的时光,温馨、美好。现在已经是在梦里了,可望而不可及。现在的月饼品种五花八门,但感觉再也没有那么好吃的月饼了,再也没有那么纯净的明月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最美的中秋永远只是在梦中了,它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了我今生最珍贵的财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