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念路遥

作者: 李树嘉2016年06月29日抒情散文

近日闻得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正在翻拍中,不禁忧喜交加,百感交集。高兴的是在这个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盛行的社会里,还有人记得路遥这个乡土作家,还记得这部展现劳动的伟大意义、记载西北文革前后历史变迁的恢弘巨着。忧虑的是路遥已去世这么多年,社会变化之大大家有目共睹,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如果没有什么宣传和炒作,人们还愿意看一个逝去的作家描绘的过去生活吗?

路遥生于陕北的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他也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1988年他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着《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也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除《平凡的世界》外,路遥也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人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风腊梅》、《在困难的日子里》等,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触动颇多,可惜天妒人才,路遥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只留给我们无尽的叹息与追思。

时代虽然变了,但总有一些东西不会变,劳动着是幸福永远不会变。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路遥在书中是这么写的,现实生活中他也是这么做的。

读过多次《平凡的世界》,但每读一次都像一次朝圣,一次旅程,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从没有减弱,反而历久弥强。多少次不经意间,书中的人物、故事就会冷不丁跑到我的脑海里。

孙少平读书求学时时常的饿肚子、强烈的求知欲,出走打工时对前途未知的彷徨与义无反顾,应对晓霞感情时的自卑与热烈,为了理想所做的舍弃与努力;田福军徒步深入偏远山区、为民奔走时的不辞劳苦,不怕风险、推动责任制实行时的睿智果敢;孙少安对润叶感情的无奈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亲人的牵挂,创业失败时的万念俱灰,东山再起时的振奋人心;更忘不了田晓霞为孙少平换新被子留下“不要见怪、不要见外”时的可爱,为解祖父忧愁而买黑猫时的细致,为报道水灾情况而奔赴第一现场时的勇敢,为救落水女童牺牲时的悲壮。

不止这些主角身上散发出的真善美光辉让我触动与痴迷,甚至连一些配角、小人物都让我念念不忘、忍俊不禁或者扼腕叹息,孝顺又懂事的孙兰香,传统到近乎愚昧的孙兰花,金波对爱情的执着与友情的真挚,田润叶的妥协与觉醒,李向前对润叶近乎痴迷的爱恋,田润生生性的懦弱与因爱引发的勇敢,王满银的流里流气与游手好闲,田福堂的老谋深算与“无力回天”,孙玉亭的不识时务与好逸恶劳等等,正是他们身上人性的优点与缺点,让我时刻对照自己,反思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也不是只有《平凡的世界》让我感动,高加林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对感情的摇摆不定;刘巧珍对爱情的决绝,如刘兰芝般凄美;饥寒交迫但自强不息的马建强;出身贫寒却性情高贵的冯玉琴;这些鲜活的人物也一度让我为之赞叹或悔恨。

路遥如同一个伟大的精神导师,他的作品也如同一座座夜海中的灯塔,虽遥远但清晰明亮,指引我前进,是在我颓废时敲之清醒的晨钟暮鼓,是在我失意时催我振奋的警示通言,是在我自满时使我冷静的灌顶醍醐。我愿此生追随前贤的脚步一直走下去,辛勤劳动,脚踏实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