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父爱

作者: 紫槿微蓝2016年07月05日抒情散文

这天,我拿出百年散文经典,翻到了一篇朱自清的《背影》,初三时的课文。

以往记得清晰的情节,是关于高潮部分,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穿过铁轨去买桔子,微胖的身子穿着青布棉袍努力爬上坡的样子。而我从头至尾读,现在读来,有了以往不同的理解。朱自清写这篇时,已过了二十岁的年纪,家境的衰败,父亲老境颓唐,都给文章铺下了某种基调。“一半因为丧母,一半因为赋闲在家。”初三学这篇课文,通过备注,我知道了“赋闲”是什么意思。踏入社会后,蓬草般辗转飘泊,经历每一次失业、跳槽,再失业,再跳槽,对赋闲在家的深刻内涵自然有了不一般的体会,而当初,又岂是一个坐在学校里的孩子能从备注的字面上所能知晓?朱自清用平缓、灰冷的笔调写下这篇文章,却不知道从它之后每个阅读人的心里,都会氤氲起什么样的情绪。对父辈,对自身的某种深刻反省,回望,又有所警醒、觉察。文章在落暮氛围中散发着这种苍凉、凄清,自持又温暖的馨香。谁都有父亲,相比其它亲人,唯有父亲,不是你直抒胸臆的那个,唯有父亲,不会像壶口的黄河一泻千里。因为父亲常常是那个最不会表达爱意的人。

前天的事情争涌到眼前。那天,老为了点小事,闹起不愉快来。起战火的原因是小小的经济矛盾,但反映的却永远是两个人的心病,家族姻亲问题。第二天晚上挤出一个小时,我带上儿一起回娘家。

来到父亲所在的房间,推开门叫了声“阿爹”,只见他绷着脸,不带一丝笑容,眼光凛冽,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生气的模样。换幼时,他铁石板样的脸庞,我哪有勇气把目光迎上?而今,一切却早已物是人非。我和他坐下,帮他把事情还原,掰开,一一分析,还告诉他母亲做过了头,我已经在电话里批评她了。父亲听我站在他一边,脸色渐渐有了缓和,马上像个孩子一样,向我抱怨起来。趁机我塞上一些钱,告诉他,是女婿给的,一定要收。他推托不去,受了。爹,你可知道,如果我们的童年,你也能这样敞开心扉,放下因为经济而带来的心灵重荷,那么我们的童年的心境,也许永远换了另一种色调。经过我的劝慰,父亲的情绪完全恢复了正常。母亲在厨房,因为我们的到来,脸上的不悦转眼无寻。老两口为我及时送去的宽慰和温暖而释然。小小的风波转眼逝去。

思绪拉到眼前,我看完《背影》,对儿说:“妈妈这次读了这篇文章,流眼泪了……”其实,是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幼时他为我们遮挡风雨,又想起了前些天晚上回去看望他的情景。儿说:“这篇文章这么好看啊?”我把书塞到他手里,他看了起来。

当我在厨房弄炊时,他走过来,嘟着嘴:“妈妈,我还小……我看不懂,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哭……”我告诉他,没关系,以后你慢慢会懂的。

作者淡淡几笔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一幅幅绵邈的画卷,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怨无悔的,而为父的艰难,和发自内心护儿的赤诚,孩子又能什么时候能领会?即便当初妈妈初三时学这篇课文,也是全然没有感觉啊!

而文字却把前人的感觉虚虚实实地记录了下来,孩子你现在十岁读了,过二十年、三十年再读,你且看,那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