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水半城绿

作者: 张恒2016年07月21日散文随笔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早初读诗句“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时,就十分向往诗中所描述的美妙意境,怀想着若能栖居在这样的诗意城市真是人生之大幸。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所在的小城亦如诗中所说,半城山水半城绿,小河若古琴之弦拨动着城市的音律,绿色家园和青山连绵相连,美丽无限,幸福无比。

如果说,隽永秀美的环碧公园曾是庐江古城最值得骄傲的一幅城中之画,那么,随着城东新城的规模建设,大庐城已成为一座最富生态之美的园林城市,最初“西邻文庙,北枕城垣,东倚河滨,南连民宇。远有冶父、东顾诸山环列,青黛如屏……”的念想已成为现实

冶父独秀,可谓今日庐城之天然城垣。山上怪石嶙峋,昂首峰顶一柱擎天,盘旋山腰龙腾虎跃,俯伏在山脚下的则如疑兵布阵,百转千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湖山一览、冶父晴岚、龙池映月、虎洞吟风、兜率参天、响鼓晴雷、百尺松涛、三春花雨”八大景。于主峰之上可远眺江光,俯视五湖,一览庐城万千春色。脚下是林峦崤密,雄峻秀丽,奇花异卉,莺歌燕舞……而这一切,已归属城市的一隅。

走在东顾山清幽雅静的山径中,步步含诗,声声带韵,似乎不敢相信这也是庐城的一条幸福之路,就如同文昌路、越城路、塔山路一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山路恬淡,一端连着这座城市日益繁华的现代时尚,一端连着生命本源的生态之美,让人真正感悟到一座城市与繁华不远、离自然更近的生活理念。有时我就在想,古人信奉依山建城的思想早先可能出于防御的考虑最终演化成一种生态享受是不是也是历史的必然?

狭长的东顾山,几乎将整个新区的三分之一边界包裹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缠绕在庐城的颈项上,惊艳无比。很是欣赏第一个提出“依山近水,衔翠而生”的人,我以为他的想象不亚于古希腊“生态”一词的发明。试想,作为一座城市的构件,除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欧亚风情和霓虹闪烁,还有林木、花卉、野兽、飞禽,以及溪水、喷泉和清新的空气,这是多么完美的宜人环境。

牵手冶父,揽东顾山于怀,再与黄陂湖一衣带水,陆地毗邻,这座城便自然而然地灵动起来。足不出城就能仰头可望“冶父晴岚”,俯首可观“黄陂夏莲”,怕是当初庐江八景的“始作俑者”都是未曾想到的吧。

一座城的文化内涵总是在与时俱进中沉淀和累积起来的。

“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身居小城,不仅能欣赏到黄陂湖春夏青翠的绿秀,还能于暮秋及初冬季节与成千上万的迁徙候鸟在这片广袤的湿地相伴为邻,和谐共处,同享自然之美,真是不亦乐乎。

其实,小城本身就不缺水元素。环碧公园水色氤氲,西、北两溪犹如两条玉臂将碧湖环抱;绣溪公园荷莲水国波光粼粼,小岛浮动;城东水体公园曲水通幽,蓝天倒映,浮云一半在天上,一半在水中。而古老的护城河经过清理、疏浚,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后,愈发的清雅、靓丽,犹如宫廷仙女遗落在人间的馨香丝带,喜煞游人。

走在小城清幽的绿秀之中,我在享受这种天然绿的同时,总是被这连绵的绿所感染,感悟到一种大湖绿的养分,人文绿的底蕴,以及生态绿的禀赋……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