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松荫闹市中的三国练兵场

作者: 刘政屏2016年07月21日散文随笔

身处合肥闹市区的教弩台的确是太有意思了,只要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那么,历史的沧桑、穿越的感觉,瞬间都能够找到。

“台”是曹操让士兵用土堆起来的。登临其上,既可战时了望敌情,又能在平时训练弓箭手。曹操明白,无论是攻还是守,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弓箭手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会建台于淝水之滨,想必也是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松”也是曹操命令手下栽下的。因为夏日的合肥,骄阳似火,士兵们在露天里一次次地拉弓射箭,自然是汗流浃背,于是种植松,以为士兵遮阳消暑。时间一久,松树都长得粗壮高大,“柯化龙鳞,针成鹤翼”,原本光秃秃的教弩台松树成林,阴凉宜人。等到硝烟散去,物是人非,教弩台自然也就寂静落寞成为一座荒凉土丘。如此很多年之后,有人筑听松阁于台上,“教弩松荫”自此渐渐成为庐阳一景。

后来,台上又有了明教寺,松树自然是少了许多,再后来,随着合肥城东移,教弩台成为城中之台。

《庐阳八景》的作者清人朱弦在《教弩松荫》一文里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因而思老瞒(曹操)作铜雀台于漳水,上耸百尺,下蘸清流,图置二乔于中,诸臣赋诗饮酒,以极一时之胜。事至于今,美人何在?铜雀化为乌有,仅余渔歌樵采、荆丛狐穴而已,反不如此台以不革、不美存。”美人何在?英雄何在?曾经的绝世美貌,盖世英才,都随了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教弩台却因为其质朴无华,得以留存下来。应该说,这段文字尽管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心态和角度。

唐朝诗人吴资的诗《教弩台》写道:“曹公教弩台,今作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王骑。”虽然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不少有关这座城市的信息。相比之下,清人沈绩熙的诗《教弩松荫》——“高台临雉堞,魏武此凭栏。何处寻遗镞,松荫一径寒”,则更多一些意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