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德镌刻于心灵之上

作者: 徐岚2016年07月26日散文随笔

没人会怀疑,教育教给我们知识,丰富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懂得表达也懂得纪念。可我同样深信,一字不识、孤陋寡闻的人,在生活岁月的洗礼之中,也可以变得慈祥厚重、获得美德的力量,成为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一个地方的碑刻似的灵魂人物。她让我们凭吊,也让我们勇毅,她是“中国好人”朱付妹——我的亲人,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一年前刚刚去世。让我简单叙述她的故事。

我的祖母朱付妹,一生勤俭善良,含辛茹苦。1944年20岁的她嫁到徐家。10多年后,我的祖父因病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儿子,最大的才14岁;我父亲最小,年仅5岁。我的祖母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她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儿子,更是她义无反顾地接纳并扶养了双腿瘫痪的小姑徐翠宝——我祖父的妹妹。这个不幸的女孩,先天残疾,十多岁丧母、丧兄之后,命运并没有对她更加残忍。我的祖母,成了她惟一的依靠,点燃了她生命的火光。

祖母用她瘦弱的双手牵着儿子,背起小姑,撑起了残缺的一家。她起早贪黑,白天在田间干活,晚上在麻油灯下编麻绳,一刻不停,一日不歇。到我记事时,家里境况已经好多了,她还捡拾垃圾,天不亮就到村口卖菜。她抚养三个儿子成人成家,让他们都读书认字。她精心照料瘫痪的我的姑婆,背着她上桌吃饭,背着她去澡堂洗澡。她挽起袖管,蹲下身子,一只手撑在地上:这是我的祖母背我姑婆的姿势。寒来暑往,她单薄的肩膀背着她,一背就是数十年,直到腰弯如弓,白发如霜。

光阴飞逝。见两次祖母:一次年中,一次春节,一年就过完了。每次回去,她的背越来越弯,渐渐骨瘦如柴,操劳一生之后的各种疾病正在把她拖向不可挽回的羸弱和衰老。因为耳聋,她和我的姑婆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言语的交流,但她们依然平静安详地生活在一起。

青春到耄耋,她们不分彼此,相濡以沫,情同手足,情比母女。是的,70年了,她们认识相守时间甚至比大部分夫妻、亲子之间都要长远。“如果不是我阿嫂,我活不到今天。”我姑婆对采访的记者说。多少年来细致入微的照顾,互相扶持的恩情,共同生活的默契,都浓缩在这一句话里面了。姑嫂情深,她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血缘,跨过了时光,战胜了那些饥馁、贫穷的岁月,汇涌成一道深沉缓慢的河流,在村庄的历史中静静流淌,温暖着人心,激荡着灵魂。

祖母的勤劳善良,艰辛不易,平凡功绩,每个人都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赞叹在心里。她已然成为村庄的楷模。我的姑婆,一生未嫁,却心灵手巧、人情练达。她不仅帮忙带大了我们孙辈姊妹,还帮着邻居看护他们的孩子。所有的乡人,不管老少,都喊她一声“姑姑”。我的祖母和姑婆,她们俩在这村庄,就像一处驿站,一处港湾,人们会时不时到她们那里歇歇脚,一起择个菜,拉拉家常。需要织件毛衣做双布鞋的,拿个鞋样子毛线篮就来了,一坐坐到日头斜。男女老少,都喜欢、信任她们二老;在她们这里,一切都风平浪静,一切都有了暖意。拿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有了正能量

2012年1月,江苏张家港市的朱付妹——我的祖母——登上了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当选“孝老爱亲好人”。2013年,江苏省文明办又授予她“江苏好人”荣誉称号。我在网络上搜索“中国好人”这个关键词。长长的、也不会有尽头的榜单,一张张中国人的脸庞,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字,一座座真善美的丰碑……我的祖母身处其间。她成了公众人物。社会的关注、关心关爱接踵而至,医护志愿者上门为她体检,媒体宣讲她的事迹,逢年过节总有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探望慰问。一生从未远离村庄的祖母,在桑榆之年向社会传递着夕阳般的温暖和能量。

我们青年一代,已经投身于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爱与信念的时代大潮之中。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那些镌刻在心灵之上的美德,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生命的每分每秒,激励我们为了崇高的事业倾注热情、永不言弃。我也将永生记得,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一个老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个不知名利为何物、不知求取为何物的普普通通的江苏老人。她是我的祖母。斯人已去,回味着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难禁热泪。我相信,有千千万万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值得我们去尊敬,去缅怀,去深爱。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诵念他们的勤劳与善良,珍藏他们的精神和灵魂,让这人间大爱继续鼓舞我们在未来的路途之上。那应该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