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一米线”

2016年09月30日散文随笔

笔者去车站购票、医院缴费或到银行取、存款等,虽然设有一米线,却不时遇有两侧有人围挤着,不论数钱还是输密码根本没人回避,既令人尴尬不安,也可能给小偷或劫匪提供方便。

“一米线”,作为一种国际惯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所以标明“一米线”或设置相应设施,就是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事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隐私权、维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人们自身文明素质的体现。

遗憾的是,“一米线”在我国很多地方几成摆设。有调查资料显示,90%的人没有遵守“一米线”,更没有“拿着当回事”。推及来说,“不拿着当回事”的何止“一米线”?诸如排队加塞、乱闯红灯、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乱扔垃圾、开车不礼让行人、公共场所大声接听手机,乃至中国游客在航班上侮辱空乘人员、持用餐刀叉互殴、“在埃及3000年历史神庙上刻上‘到此一游’”、“在卢浮宫外的水池里洗脚”,等等,不仅在国内显失文明,而且在国际上也大丢脸面。不论你对此当不当回事,文明道德的好坏优劣就摆在那里,人们的侧目与不屑也亮在那里,不信你不脸红心跳。

究其因,一是确有一些人受年龄、地域或阅历的限制,没有接触也不知道“一米线”为何物,更不懂得看不见的“一米线”也应自觉遵守的道理,不守规矩尚情有可原;二是明知“一米线”却为了“抢时间、占便宜”故意越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缺乏对“一米线”之类文明道德的教化及对不文明行为的法规制约。守规矩的总是“吃亏”,坏规矩的反倒“得益”,就不利于治丑扬美、弘宣正气,也难免一些人随波逐流。

实际上,“一米线”规则不只在于尊重他人的隐私,展现现代人应有的基本文明素养,而是有着社会心理学的依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对此作出界定:45—120厘米是朋友和熟人间的距离,120—210厘米是一般社交空间,人们日常活动通常保持在120—210厘米这个间距,而陌生人之间一旦越过这个距离就会令人别扭和不安。科学不科学,但只设身处地一想就会明白,如果您在银行取款或输入密码时,一群人不守“一米线”瞅着看,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米线”恐怕已是最低标准的排队文明界线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