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曰芙蓉

作者: 朱秀坤2016年11月12日散文随笔

浙江温州永嘉县的芙蓉村因位于芙蓉峰下而得名,那峰也奇,三块岩石白里透红,极似莲花。与此相对应,村里的芙蓉亭亦有着莲的飘逸与端庄,建于芙蓉池中,池中却无莲花,一池潋滟柔波,几只白鹅嬉戏,四边俱是卵石筑成,朴拙而古雅。村姑们便在池边洗菜浣衣,家长里短,溅一池清亮笑声。村民们则在亭内美人靠上聊天,摆古,谈论世事百态、庄稼墒情,安享生活的舒适与清闲。雨来了,便在亭中避雨;天热了,则在亭中纳凉,年轻人尤其恋爱中的小情侣也爱在亭前石凳上谈情说爱,那些你侬我侬的情话,一辈子也说不完的,直谈到晚霞烧红了西天,星月升上了夜空,仍在那里絮絮地诉说,沉浸于爱情的甜美与温馨之中——在如此古村,古池,古亭,古石,千年的沧桑见证着永不老去的爱情,想想也浪漫

这是楠溪江边最古老的村寨了,初建于唐代,乃陈姓聚居的村寨。据说有陈氏夫妻为避乱世,来到芙蓉峰下,见是一风水宝地,遂定居在此,幸福耕读。南宋末年,金兵南下,入侵永嘉,国难当头之际,芙蓉村人、进士陈虞之积极响应文天祥号召,带领全村800余壮士与敌军抗衡,据守芙蓉峰整整三年,后被元军围困,断了粮水,偕同夫人跳崖殉国,时从死者800余人……那段血腥悲壮的历史,同样发生在文静婉约的芙蓉村,令人荡气回肠。如今的芙蓉村已是元末明初时重修,严格按照“七星八斗”理念进行设计,将天上星斗移居村寨,“星”筑台,“斗”凿池,在道路交叉处筑有方形平台计七个,按北斗七星位置分布;在水渠交汇处则开凿方形水池三个,象征天、地、人,与村内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口古井合称八“斗”,呈八卦形分布,寓意芙蓉子弟如天上星斗一般,人才辈出。若在战时,“星”台亦可用作指挥台,“斗”池则可贮水防火攻。先民们在设计村寨功能上真是动足脑筋,煞费了苦心。

芙蓉村一直耕读风盛,诗礼传家。据族谱记载,仅南宋时就出过18位朝廷高官,世称“十八金带”,村里大宗祠一直珍藏着他们的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如此文气丰盛的村子自然少不了书院,就在芙蓉亭不远处,有一曰“芙蓉书院”的院落,建于南宋时,为一封闭的内院式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走进光线暗淡的讲堂内,似仍能听到琅琅书声从远古传来,牛角挂书,耕读传家,是楠溪人不灭的精神追求。

在楠溪江,每一个古村的建筑核心总是祠堂,陈家大宗祠堪称村里的建筑精华,两进七开间,门前有威武石狮一对,照壁、正厅,享堂,戏台,南门“光宗”,北门“耀祖”,门前有匾,枋上有额,柱上有联。最精美的还是大戏台,雕花楠木柱,黛瓦歇山顶,飞檐比一般的飞得更远,翘角比寻常的翘得更高,力求从空中裁出浪漫的线、多情的韵,勾勒出祖宗的尊严。只是整个宗祠内已是一片芳草萋萋,让人生出几分苍凉之感,想当年此处一定有过华彩的故事上演,有过许多激情的歌唱感染过台下苍生,只是时事变迁流年不再,如书上所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谁又能止住时间的脚步?在“宗德流芳”的享堂内,有一张乒乓球桌,几个孩子正热热闹闹地打球,总算为苍凉落寞的宗祠添得几分生机。

在村里,我们还发现有一精致老屋,雕花门楼相当考究,青石门台上刻有清丽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鸿禧燕贺。一看就知非寻常百姓。一问,说是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乃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现在的房主是将军胞弟一家。令人羡慕的是屋内有张百年老木床,床楣上华丽重彩地饰有众多人物,栩栩如生。又有许多造型各异的箱笼家具,一律为红木制成,女主人自豪地说是她的嫁妆,一直在屋里陪她日月流年,其间该有多少耐人咀嚼的人生往事

在芙蓉村,随便一处普通老宅,木板,粉壁,黛瓦,低矮的蛮石院墙,院里堆了柴草垛与杂物,晒了萝卜干或梅干菜,墙上挂两顶草帽,一家老小端着粗瓷大碗,平心静气地吃着自家的饭菜,脚下歇一只猫,走过几只鸡……或者就在门前小巷里、碾盘上、古井旁,大人劳作,孩子嬉戏,老人无声地坐在那里,慈祥的目光看看过往的行人——金色的阳光下,这一幕幕就是一幅幅原生态的乡村和谐图啊,一刹那就击中了我,心里满满的全是感动。我仿佛看到,芙蓉村就是我生活过的村庄,村里人都是我熟稔的乡亲……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