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钟湖之恋

作者: 背二哥2016年11月25日散文随笔

又是一年深秋,我又一次乘船,荡漾在烟波浩渺的升钟湖。

这座藏在川北深丘、蓄水13亿立方米的升钟湖,我不知来过多少次了。然而,每一次站在巍峨的大坝上,眺望那清悠悠的湖水时,双眼就禁不住潮湿了。固然,升钟湖原生态的美是我情愫激扬的原因,不过,更触动我的,还是建造这座人工湖的建设者们。

最先修建这座人工湖的是一群远离家乡的建设者们。那是30多年前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距离这座湖下闸蓄水仅一个多月时间。我穿行在一间间简陋的土坯房里,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为之动容的场景。一位本可调回省城一家研究院工作的副总工程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每天与工人风里来雨里去,为大坝的崛起夜以继日地工作……

同样,在一间土坯房里,一位年轻妈背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制作图纸。为了赶大坝竣工验收的资料,这位在外地休假的技术员接到通知后,在8个月的孩子没人带的情况下,竟然背着孩子,只身在路上足足颠簸了三天,坐火车、赶汽车、坐拖拉机……才从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赶到这远离城镇、没有公交车直达的工地上,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就在那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一个人久久流连在这座长420米,高79米的大坝上,望着那一排排土坯房,流下了激情的热泪。其实,这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大坝,它是建设者的家园。难怪若干年后,有建设者在临终前,还嘱咐后辈要把他们的骨灰埋在与大坝相邻的山崖上。他们希望自己永远与大坝相依相偎,呵护着这片土地,呵护着升钟湖!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湖总是充溢着灵性、飘逸着浪漫、散发着馨香的。不过,当这座蓄水13亿立方米的人工湖真正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山水之美与生存的压力,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沉甸甸地压在湖区人民面前。

不断上涨的湖水,改变了这里的地形风物。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小道,都消失在湖水下。这座湖,在给下游地区带来灌溉之利的同时,也让湖区人们饱尝出行、上学、就医、购物等种种不便。湖,把湖区分割得支零破碎,曾经的邻居,现在隔水相望。想见一次面,还得摇着小船,在湖面上行走几十分钟甚至半天时间才能到达。更重要的是,那些肥田沃土被淹没后,湖区人民,只能在贫瘠的山坡上播种自己的梦想

不过,在升钟湖蓄水30多年里,在我一次又一次踏访湖区时,我很少听到人们的埋怨,看到人们的沮丧。他们总是用山上采摘的核桃,用从湖中打捞晾晒的鱼干,热情地款待客人;用勤劳与朴实,描绘生活的憧憬,描绘湖区的未来

在升钟湖蓄水两年后的一个深秋时节,我坐上一只铁壳船,在湖里摇摇晃晃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个叫王家窝的地方,见到了湖区里的这所村小,见到了这里唯一的老师彭信言。在湖水包围的小岛上,彭信言每天摇着那只小木船,把分布在各个小岛上的孩子接到学校,坚守着授业解惑的责任。老师和孩子的眼中,没有生活艰辛的苦楚,没有湖水阻隔的无奈。在回程的路上,望着那若隐若现的小岛,我为这里的老师,为这里的孩子感动。其实,在蜿蜒数百里的湖区,岂止一个彭信言在坚守。

张皓东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从2010年起,他选择在升钟湖投资,不仅办起了度假酒店,还在湖区租赁土地,兴办果园、开办农场,让城里人走进升钟湖,感受升钟之美。

夜深了,眺望那平静的湖面、黑黝黝的远山,听着和风轻轻拍打湖水的声响,我又一次被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坚守升钟湖,用青春、汗水、智慧,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这方土地。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不但会成为最美的度假区,还会成为最富庶的湖区、最令人向往的钓鱼城。似乎,我看到了春暖花开,看到了来年春耕,升湖湖又一次打开闸门,清冽洌的湖水顺着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水渠,流到千村万户、村村寨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