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封一缕艾香做书签

作者: 郝再富2016年12月10日来源: 张家口日报散文随笔

每年春夏之交,在故乡沟沟洼洼长满了一片片、一丛丛绿油油、嫩淋淋、毛茸茸的艾。微风中泛出灰白色的背面,跃动着迷人的舞姿,散发着清香淡雅、醉人的芳香。周围的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形成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

自古以来,人们对艾的记载不胜枚举。《诗经》《王风·采葛》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植物图鉴》解释说:艾长得越老越好,最久的可长至三年。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传说。《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正是艾的价值所在。

艾除了治病之外,民间有除恶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在老家也一直保留着采艾叶、悬艾叶、熏艾烟等多种习俗。

童年记忆中,每逢端午节那天父亲天刚蒙蒙亮就动身到野外采集艾蒿。父亲把艾分成几类:一类是将叶子丰而大的放在一起用细绳捆好吊在闲房的椽檩上阴干,以备药用。一旦家中或左邻右舍哪个人腰腿、胳膊、头部因伤风而疼痛的时候,就将它放到水中熬上几十分钟后用艾水在疼痛处反复擦洗,有理气血、逐寒湿、消毒止痛之功效。二是父亲要挑拣一部分嫩嫩的长得好看的枝叶揙在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耳朵上。母亲把晾干的艾叶用红布缝制成桃状的扁扁的香包,缀上五色线绳挂在我们兄弟姐妹的脖子上,以驱逐百病、祈福求安。上学时,不论男孩儿女孩儿齐刷刷地每一个人胸前都戴着一个红红的香包。戴在胸前感觉既是一种心灵的安宁,又是一种满心的充实。课间时三五成群站在一起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更红、更香。父亲还要挑选几枝条杆儿壮实的艾草放在堂屋的门顶上,以驱邪避恶、保佑家庭的平安。其余的则一股脑地拧成一条条细长的艾蒿绳子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待盛夏潮湿蚊蝇多的时候,父亲就取出一条艾绳挂在堂屋的门顶上点燃,以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浓浓的艾烟满屋飘香,慢慢地在整个庭院弥漫开来……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粽叶飘香,街头巷尾都是艾的味道,整个山村沉浸在缕缕的清香之中。香味中蕴含着朴素而古老的节日风情,饱含着故乡人对美好生活最朴实、最率真的憧憬和向往。这些乡情乡韵,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每年端午回乡看望母亲,都能看到一片片、一墩墩鲜嫩而茂盛的艾。微风中摇曳着袅袅柔枝,飞扬着灿烂的笑脸,把暗香飘满山野,那水灵灵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点点银绿色的亮光。艾,扎根在穷乡僻壤,从不用人呵护,长得却是那么灿烂、那样执着。它深深地感染了我,对它更增添了几分留恋和敬重。

这次端午回乡特意采回一把艾,挑拣了一支十来公分高,长相最漂亮的掖在书里。几天后,平展展的叶片偎依在直溜溜的茎秆上特别喜人。我找了一张红色纸板,在右下角写上几言:“留住故乡的情、留住亲人的爱、留住艾叶的香……”将纸板作为背景把那支漂亮的艾端端正正地放在左侧,连同她的一缕清香用塑封机封起来,作为我阅读时用的书签。在我读懂书籍内容的同时也能阅读到心灵深处的故乡,让充满艾香的故乡与书香同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