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绿色

作者: 周太舸2017年01月14日来源: 西南商报优美散文

夏,披一袭绿装。夏愈深,装愈盛,盛装里晕染着各种绿色。我的目光,常常被地块里红苕藤蔓的浓绿黏住。

红苕,主产丘陵地区。川北多丘陵,是四川红苕的主产区之一。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川北人,无不对红苕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栽插红苕前,先要刨苕厢,又叫掏苕行。这项农活,是用锄头将土垒成一行一行的。炎炎赤日下,农人挥舞银锄,挥舞汗水,通过挖、铲、掏、刨、垒等一连串动作,完成一个苕行,完成一段力度美与技巧美的舞蹈。整块地的苕行完成了,阳光、蝉鸣伴奏的整部乐章的舞蹈完成了,农人的衣衫湿漉漉的能拧出水。

刨好了苕行,苕母地的藤蔓也长茂盛了,农人便将藤蔓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栽插。传说,从前栽插红苕藤蔓并非小段,而是整根。某一天,抵御外族入侵的兵马路过苕母地,把红苕藤蔓踩踏成满是小段,令农妇痛哭流涕。带领兵马的皇帝见状,下马安慰农妇道:“大嫂放心,红苕藤栽插小段也能成活。”果然,农人从此节省了更多的苕藤。

栽插红苕最好选择雨天,雨天成活率高。一下雨,农夫、农妇披蓑衣,戴斗笠,割苕藤,剪苕藤,一趟又一趟地把剪了的苕藤往地里运。有的农家人手少,为抢雨天,栽插红苕连饭也顾不上吃。每当这时,就会让人联想到唐朝诗人张志的诗句:“青箬笠,绿簔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栽插红苕,一点儿也怠慢不得。据老人讲,解放前的丙子年和丁丑年,川北大旱,有的农家一遇雨星儿就抢栽了红苕,后来勉强能填饱肚子;有的农家错过了,后来就只好逃荒要饭,或者活活被饿死。

生活困难的时期,红苕是农村的主粮。红苕本来香甜可口,可一日三餐都吃,也会吃腻的。母亲们见孩子挑食,就变换花样,将红苕煮着吃,蒸着吃,烧着吃,炒着吃,也团成丸子吃,提取淀粉吃。

红苕曾一度帮助人们度过饥荒的岁月。所以,那些吃红苕长大后跳出“农门”的城里人,都对红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回乡时,在一片赞誉和艳羡声中对父老乡亲说:“我啷门会忘本哟,身上还有股红苕味儿呢。”

而今,红苕不再是人们的主粮。可是,农人仍然要在雨天抢栽红苕。红苕成熟了,藤和果实用来养猪。红苕一时吃不完,就贮藏在窖里。有的人家,还对红苕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淀粉、粉丝、薯片、薯条等食品来。人们深知,红苕是无公害的农产品之一。吸收红苕营养的猪肉格外好卖,青翠欲滴的苕藤尖成为人们青睐的副食。

每当我想要偷懒时、心高气傲时、人生失意时、因尘世的喧嚣而烦躁时,我就会看一看或想一想那一畦畦或一坡坡红苕藤蔓的绿色。红苕藤蔓的绿色,是我生命永远的绿色。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