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山慧水慧襄阳

作者: 朱会敏2017年05月23日来源: 邢台日报抒情散文

襄阳,以在襄水之阳而得名,滔滔汉江则穿城而过,为古城平添了几多雄浑。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汇聚的要地。

来到襄阳时,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我一直认为,古城,细雨,尤以深秋里的绵绵细雨,最是挑动人心头那根敏感的弦,思绪也仿佛被雨浸润过,如梦如幻。

一眼望见的,就是耸立在城市广场中央的诸葛亮铜像,先生羽扇纶巾,遥视远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气呼之欲出。朦朦胧胧中,那早已远去了的鼓角争鸣,似又在耳边回响起来。

东汉末期,北方战乱。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迁至襄阳,“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的一片“绿洲”。公元194年,14岁的山东少年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襄阳,三年后又到隆中“躬耕陇亩”,在这里他勤读书,广交友,自比管仲、乐毅,“未有须臾忘天下事”。

一千八百多年后,古隆中已成了襄阳的一处着名景点,满山葱茏,曲径通幽。草庐,武侯祠,三顾堂,一例的白墙黑瓦,苔痕处处,透着森森的古意。遥想当年,先生一介布衣,酬先主三顾之情,以天下事对之,遂有千古雄文《隆中对》,该是何等超凡脱俗之境界!夕阳下的古隆中显得格外幽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的话语言犹在耳,比之山外的喧嚣纷扰,怎不令人唏嘘感慨。

襄阳是幸运的,因为她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历史,但可以肯定的,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知道诸葛亮这个名字。精明的襄阳人看到了“智慧之神”的巨大魅力,提出打造“智慧之城”的构想,以聚天下智慧为襄阳所用,集天下资源助襄阳发展。刚刚在这里闭幕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连用了三个“慧”字:慧山、慧水、慧襄阳。那当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虽已散去,这句话却让我这个匆匆过客一下子记住了襄阳。

诸葛亮也是幸运的,襄阳为他提供了一处难得的避乱之所,使他得以安身求学,读书思考,更得以结识了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一批名士精英,从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时的襄阳,可谓人才荟萃,几乎占到了蜀汉政权管理团队的半壁江山,着名的还有庞统、向充、向宠、向朗、廖化、杨仪、马稷、马良等。而这一切,似又要归结于襄阳这片乱世中的安宁“绿洲”。

我想,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集天下智慧是他的本质。哪怕他出身贫寒,哪怕他颠沛流离,终能海纳百川,开启波澜壮阔的人生大旅程。这里又要提一下刘表了。看《三国演义》,刘表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虚有其表”,但若真如此,他的治下又如何能成为东汉末期最后的一块乐土呢?由于政局稳定,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各方人才纷纷来到襄阳,人数以千计,“万里肃清,群民悦服”,这难道是一个“虚有其表”之人所能做到的吗?营造一个政通人和的环境,吸引人才,广揽人才,这或许正是一代能臣的大智慧所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集天下智慧,揽八方人才,始终是构成一个地方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走在襄阳街头,见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慧山慧水慧襄阳”,与之相配的是另外一句话:“智慧襄阳欢迎您”。这,大约就是当代襄阳人的大智慧了。

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智慧之神依然深情地眷顾着这座古城。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