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沙果子

作者: 朱琴玲2017年10月26日来源: 青海日报散文随笔

“我们乐都的沙果子比你们西宁的鸡蛋大。”

乐都人曾经如是说。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乐都的沙果越来越少见,眼看沙果的辉煌时代就要过去了,但有的人还不知道沙果长啥样。

作为一名乐都人,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沙果子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主要表现在我们每次爬上沙果树后,蹬着枝丫伸着手,无论多么高难度的动作,不管借助哪些原始或先进的工具,总能够着向阳一面的树梢上那几颗黄绿色中带着红晕的沙果子。

吃了那么多的沙果子,如果不知道沙果子背后的故事,你说,是不是一个乐都人的悲哀?我认为是。

说起沙果子,青海其他地区的人首先会想到乐都,而乐都人,则首先想到的是石嘴子。

石嘴子,位于乐都区高庙镇新盛、大路两个自然村周边。

这里海拔1900米,气候温和。

一条小河从石嘴子北面的阳关沟流出,在这里形成一个河口三角地带,土壤沙质松软,成为滋养沙果的最好环境。

据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阳关沟的水不够用,政府又从徐家沙沟筑坝引流,将胜番沟的水引到石嘴子灌溉果园。

阳关沟的水与胜番沟的水同出于北山松花顶,水质相同,共同灌溉出的醇香甜脆、略带酒味的沙果子,曾一度成为乐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特产。

又据史料记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乐都县的沙果树,共有三十多万棵之多,每年产出的沙果有数百万斤。

于是,在很多人记忆中,就有许多果农推着一辆铺着大红单子的架子车,停在乐都的十字路口处,等待城里人过来挑选尝个鲜,如果遇到个儿大、味道甜的沙果,城里人总会多买一些回家去。

在乡里有亲戚的城里人,则不会去花这个冤枉钱,等到了周末,会亲自去亲戚家的果园里采摘。

乡里的姑舅们,虽然手头没有多少钱,但有自产的蔬菜瓜果,这时候往往都是很阔绰的。取下挂在墙上的塑料编织筐,用被他们叫作“钩搭拉”的铁钩子挂在树上,不一会儿工夫,筐子就装满了。

后晌,作客结束。

乡里的姑舅们便提着那筐沉甸甸的沙果子,送城里亲戚去路边等待返城的班车。简易的乡间公路上,一阵尘土飞扬,班车已驶远,留在路边的亲戚,还在挥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沙果树越来越少了。有人说,是因为果农引进苹果品种,许多沙果树被砍伐;也有人说,新引进的苹果树,带来了更多的病虫害,伤及沙果;还有人说,果树上的虫子应该是用手摘的,但现在的人们总是往树上喷农药,把好好的沙果树给打死了……

记得有几年,市场上还出现过一种外形类似沙果子但口感偏脆味道又偏酸的一种水果品种,常被果贩子冠以乐都沙果的名头去出售,在外地人看来,那就是沙果,但是本地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来的。

乐都人叫它“一二三”,据说是苹果跟海棠嫁接而成的水果。

记得第一次吃它的时候,我就很生气:作为一个杂交而成的水果品种,怎么可以长得跟我们的沙果如此相像?这是乐都的吃货们从感情上无法接受、无法容忍的事情啊!

果然,没过多久,这个叫“一二三”的家伙,就退出人们的视线了。

那些圆形的、椭圆形的泛着黄绿色光芒的沙果子,那些晒足了阳光挂在枝头最高处的沙果子,那些带着我们美好童年记忆的沙果子,已随岁月的流逝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今,沙果子的味道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味觉系统,但我坚定地认为,那份特有的滋味,决然会永久地封存人们对故乡、对亲情的长久记忆中。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朋友啊,我真想送你一筐比西宁鸡蛋还要大的乐都沙果子!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