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茶语

作者: 何文2017年11月14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散文随笔

读小学时,从老师口中得知,“茗”是茶的另一种称呼。便在内心固执地认为:这茗字是因为家乡名山而造的,专指家乡的茶叶。年少时这么认为,是因为家乡盛产茶叶。至今还这么认为,除了家乡的茶叶更为丰产之外,更多是情感上的认同。

清明前后,春茶开摘的季节,一进入名山县境,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新茶独有的清洌鲜味。即使不喝茶,那气息,恰如那多雾的气候,无处不在,又不能明辨它确切所在。感觉人就行走在茶香里,沐在新茶的清香里,让人心生喜悦,神清气爽。

春雨催万物。雨水过后,茶叶一天一个样地疯长。在茶地,忙碌的采茶人双手在茶与茶篓间飞速移动。春茶在十指的采摘下保存了最初的模样。从清明前的露芽、半芽、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开展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那飞速采摘的双手在与时间比赛。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茶农最辛劳最忙碌又最幸福快乐的日子。茶乡无闲人,男女老幼齐出动。在别的地方,这时还未播种,这里却已在收割。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欢歌笑语不时响起,随着茶地的起伏远远地荡漾开。

抓一撮新茶放入茶杯,冲入鲜开水。茶叶随着时间慢慢散开,有淡淡的茶香从历史的深处遥遥飘来。茶树种植在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史可查人工最早种植的茶树就在名山的蒙顶山。早在公元前53年的西汉时期,被尊称为茶祖的吴理真(世称甘露普慧禅师)便在蒙顶山教人种植茶树。在蒙顶山的上清峰山顶,有一处用石栏围出的小平地,里面那七棵茶树据传就是他当年亲手所植。此园被后世称为“皇茶园”,七株茶树就是闻名遐迩的仙茶。清代的赵懿是这样记述的:“两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据《名山县志》记载,蒙顶山茶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被列为贡品,成为皇帝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末,历经一千多年而不间断。

在中国,茶不只是日常生活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存物质需求,袅袅的茶香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从茶祖吴理真种茶开始,到陆羽《茶经》行世,茶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蒙顶茶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琴茶》里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宋代诗画家文同《蒙顶茶》诗中更是盛赞为“蜀士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名山的茶叶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造就名山茶叶优良品质的地理条件。土壤疏松肥沃,土质微偏酸性,雨水充沛,天气多云多雾,十分适宜茶的生长。另外,历代总结传承下来茶树的种植管护经验及茶叶制作工艺,也是名山茶声名远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更是让名山人种茶的热情倍增。种植面积上求广,品种上求优,制作上求精。如今,已在全县形成了规模种植,并形成了茶叶经济。每到茶叶上市季节,全国各地的茶商云集名山。品茶,购茶,甚至跑到茶地里去现场收购。刚采下的鲜叶子,茶梗上还带着绿绿的茶汁就已装入了茶商的口袋,而茶农手里则多出一叠现钞。每天人来车往,比平日赶集还热闹。

随着地势起伏绵延的一丛丛,一垄垄,一行行,一坡坡,一山山绿油油的茶树,俨然是铺展在大地上的绿色诗行,是一垄垄凝固了的茶歌旋律,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盛世图画。观光农业的雏形已初具规模。每到采茶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到茶地里亲手采摘茶叶,享受劳动的乐趣。兴致来了,还可一展歌喉,与采茶姑娘现场对歌。回去,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焙炒、揉搓成形、摊晾、装袋,带回去自己品尝,或作为礼品分赠亲友。那茶便又是另有一番风味。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名山的观光茶园将会与云南元阳的梯田、江西婺源的乡村一样名扬海内,成为劳动创造的乡村美的典范。

在历史上,作为南路边茶主要产地的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名山茶叶随着背夫及马帮沿着茶马古道运送到康定及西藏各地,甚至远销到今天的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如今的名山茶,随着交通的便捷,商品流通范围更广,更是远销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特有的茶香飘向四海。

有茶客在了解名山茶叶的历史,又亲眼目睹现在的发展之后,边啜饮佳茗,边由衷称赞:茶传千年,名扬四海。茶富万家,滋饮亿民。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