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和碎阅里找自己

2011年04月24日来源: 网络文章情感日记

一朝醒来,心智回到了十年前。是的,就在活火山沉寂的那十年,客观的世界变迁了。好吧,思想诚如火山。丧失察觉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在旧的行为模式里不能自拔;可一旦察觉,岁月深渊里总有一颗灼目的星亮充满温暖。这时候,问题出来了。

事物都是有惯性的,甚至已经出现了由自己或环境规定的“自己”。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水,心灵是舟。其实,反之亦然。一定程度上,生活只是一个概念的东西,是活着的表现形式,是生命存在很小的一部分。可心灵不是,它渺小在体内,却能装下整个宇宙。可惜,世界上好多人,都是不自由的,甚至在有些选择面前,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作出调整。这就是时间带来的惯性,湮灭了好多可贵的东西。即便唤醒了,仍是受了束缚。可惜,时间最擅长的不是惯性,而是让人感慨“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更可惜,一切都晚了。唯一可弥补的是,好多人还以阿Q精神自抚。否则,会不会又将步入痛苦

这我都理解。不过,刻意回避与否认某些现状,说服自己丧失察觉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这是一个轮回,类似于佛学上的“无明”。烦恼人皆有之,即便是参禅开悟,也只是把烦恼消解成了菩提而已。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四句偈语讲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讲到了虚无,可是也讲到了心动以及抗拒心动的修世观。呵呵。真佩服大师,身非身,心非心,还好把两个都否定了,否则可就身心分离了。要知道,分裂,往往世一切痛苦的源泉。对于这点,我相信理性比感性更折磨人。那么,有时候一味总结,还不如划道开放等待的口子。

一辈子,总有好多做不完的事情,也有一些不能做完、不得已做完的事情。只要一挣扎、一反抗、一偏离,就可能被骂为“愚痴偷心”。而且,做不完的事情里,人往往会遭受困扰、痛苦的学练,甚至于投射到往后的时间和经历里。我想反观,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人压抑、惊慌、焦虑、遗忘、失眠、郁闷、堵心、不满足?难道只是客观的吗?还是主观的更多?既然已然发生的不能改变了,那么如何化解?如何处理?如何不饮鸩止渴?如何不投鼠忌器?如何潇洒无疾?记得读到过一种心理诊疗法——完形疗法。它尊重人的自我,强调人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提倡自我体察和醒悟,要求提升身心灵的能力,从而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完成一个修心养性的过程。虽然这又将耗费好多的心力,但只要弥补那个漏洞(不该是黑洞),也算是可以了。我想,生命不仅是如此,还有好多希望的。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可也受祸福相依的命理约束。其中有些无法满足的需求,将一直牵引着心灵的注意力。就像单方面的、失败的爱情,一度让我们如此深刻地愿意忏悔思念,哪怕这明明在事实上只是自我折磨。当然也有人会说,听天由命看缘分就可以了。唉。又是消极的自欺欺人的说法,好像你不吃饭,饭会自己爬到嘴巴里一样;或者,当事人本身就幻想有人越俎代庖。可惜的是,很可能越俎代庖的不是动作,而是完整的对象和动作。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在我自省、自察、追寻自己的过程里,很震惊的一面是,我肯定的越来越少,排斥的越来越多。这并不是否认存在,而是感到“应该主义”的力量实在是惊人。不禁疑问,我们在受教育、性格成型的年代里,表现的“自我形象”,有多少是真心实意的?有多少是排斥甚至鞭鞑了真正的自我?我们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应该怎样?应该怎样?而成年以后,假装和扮演又有多少?为什么生活掩盖了这么多的真心实意,又衍生了这么多的虚情假意?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备受煎熬的原因?这种驱动力,已然无处不在,只是有些还能覆盖替代,有些却要一直到底。

事实上,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