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如茶

2011年06月08日来源: 网络文章友情日志

沏一杯酽茶,打开电脑,想写点关于同学会的文字。

这个想法进入新年后就在脑袋里晃荡,但没想好从哪下手,就一直这么晃荡下来,晃得头大且晕。直到现在也不得要领,只好胡思乱想瞎写了。

要说同学如酒——说的是同学情,还好理解点,酒是越久越醇,同学的情谊与日俱增,如美酒醇厚,算是靠谱。但茶就不好说了,先不说有些人一辈子不喜欢喝茶,也就更无从谈感受,就是喜欢喝茶的人如我辈,想起阿庆嫂那着名的唱段:“人一走,茶就凉”来,真与同学会的主题不搭调。

但我跟你说,以酒与茶作比,细分析起来,酒未必好,茶未必孬。常在一起喝酒的,有真朋友,但不都是。以酒为交情,有说酒肉朋友的吧,就算把肉字去掉,还有称酒友的,其实酒友也不过是酒肉朋友的简称,恐怕也很难有几人算作真朋友。如此说来,喝茶的就都是真朋友吗?肯定不是,但喝茶从不像喝酒那么张扬(酒后喝茶不算),喝茶的人一般不会表白茶友之间的关系如何铁,但喝酒的人大多会自豪地说:这是我铁哥们!

可见,喝茶不那么张扬,或说是张狂,它的度把握的比较好:是否真朋友,无妨喝茶。或许茶的苦涩清香更令人冷静。但喝酒的人总是在酒精的鼓动下说些可控或不可控的言不由衷或当时可能由衷过后后悔的话。正如有人说的,酒装在瓶子里老实,若装在人的肚子里就不老实了。

为个题目兜圈子似乎有些矫情。酒也好,茶也罢,同学会的事绝不能耽误。按2006年吉林银行学校841班20年同学会的约定。2011年25年同学会在吉林市办。

一想到25年这个数字,我的心就忽悠一下,仿佛喝了酒。当年大家在银行学校学习的时候,可能没谁过25岁,也就20左右的样子。现在,我就快到两个25的年龄了,这要是结婚早的,恐怕已经当爷爷或姥爷了吧。按这个年龄说,咱忆往昔也不为过。

那时候,家家都穷。好像同学们才刚刚不穿带补丁的衣服,根本没有现在的名牌概念。冬天,绝大多数还都是穿各式各样的棉袄,多是自家缝制的,能穿羽绒服要比现在穿貂还牛,穿皮鞋的也不多。吃,基本能吃饱,谈不上吃好。1、2、3等奖学金,分别给12、10、8块钱,那是很大的事,节省的女生,基本够一个月伙食费。寝室是8人到12人的,上下铺,一张桌子,一组暖气,再无其它什么设施。床倒是值得一说,同学中城市的没多少,农村的多些,大多数在家都是睡火炕,没睡过床,能到省城上学,又能睡床,应该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出校门就坐公汽,同学多到重庆街、红旗街,或是南湖,或是去会同学老乡,各个大学中专来回串。那是80年代中期,生活还很清苦,但年轻人在一起,仍有很多乐趣。有时候,精神生活完全可以超越物质局限。

抽烟的男生不算少,有抽佳美有抽茶花还有抽黑杆儿吉星的,还有抽旱烟的,延边的同学有抽烟丝的,延边的烟丝没劲儿。有时我也跟着鼓捣,要不是两年就毕业差点也学会抽烟了。喝酒就是省城当地的春城白。我记得当年,两个人上卫星路的小饭店,点一个醋溜豆芽,一个摊黄菜,一瓶白酒,两碗饭,五块钱就足够了。但五块钱也能吃一个礼拜食堂了。班里朝族同学多,喝酒较盛,有喝高了半夜酒劲上来,在上铺吐个“飞流直下”,弄得下铺的蚊帐怎么也洗不出来,蚊子一个礼拜说啥不进我们屋;也有酒后吐真言全撂的,被“诱供”出心里喜欢某女生的。那时候,没什么好下酒的食物,就着点咸菜、泡两袋方便面也能喝酒。放寒假回来,有同学带回一饭盒,大号铝饭盒整整一盒五指宽的猪肥膘,拿到食堂蒸熟淋上酱油回寝室几个人用勺舀着吃,就像吃大豆腐一样。那架势比每人喝一瓶白酒还拉风!

玩乐的内容倒不算少。打球、照相、唱歌、看电影等。每天早上要出早操,从学校跑到工农广场再跑回来。冬天的早晨,都不愿起早,总有人不出早操挨批。当年的省城不像现在,实在没多少好玩的去处,好在学校离南湖不很远。 南湖,一个不大的湖,虽有一定名气,但委实乏善可陈,木多,省城就树木多,是一座森林城市,倒是很美。同学从对面的航校穿过去,就到南湖的后身了,不花门票。后来我才意识到,学校对面的照相馆可没少挣学生钱,尤其是毕业前,标准照,要好同学合影,没少去送钱。照片上往往还要写点词,什么“济世之才”、什么“应该是将军的肩膀”,大牛吹破天,好像841班要是不出两个国务院总理国家就要黄了似的。从那以后,省城的牛明显见少。学校有个小礼堂,是重要的聚会场所,开学、毕业典礼、演出活动等都在那里。印象深点的,是当年《高山下的花环》里演靳开来的演员何伟,给我们做过报告,管我们叫财神爷财神奶奶;还有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王忠禹后来做到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是我见过的真人最大的官吧,也做过报告;再有就是看过电影《金色池塘》,是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当时感觉除了画面很美外实在没什么意思,更不理解凭什么获奖,觉得外国人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那个女主角竟是鼎鼎有名的赫本。还有唱歌,当年比较火的歌《深圳夜色》、《沈阳我的故乡》、《燃烧的沙漠》,还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等。谁要是拎个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就算单卡的,也会牛够呛。

整天光知道吃喝玩乐不学习那还叫什么学生,所以怎么也得说说学习上的事。当年我们20来岁的时候,班主任周老师40多岁,帅哥,60年代大学生,学农机的,改教我们农经,现在想,一来是师资匮乏,二来是老师聪明,学东西快。也确实聪明,老师多才多艺,样样在行。尤其对学生用心,刚入学见面时他仅凭着学生档案里的一寸照片竟然认出每个学生,说出名字。副班主任姜老师,也40多岁,大胖子,走上三楼时总要歇歇,喘口气,再往五楼教室走。教语文的高老师,女的,那时也就30多岁吧,开朗,感性,羽毛球打的好。说我作文不错,说“这样的同学不读中文系实在可惜”,让我一直耿耿于怀。那时候学生学习还是很认真的,不像现在的学生。每次考试前都会使劲背,有一次我和寝室的老疙瘩一起到农研树林里背题,这小子一会儿就背完了,刺激了我一下,这才深刻地认识到,人光有远大理想是不够的,脑瓜子不支持你,不跟你一条心是不行地。

说也奇怪,两年省城学习经历,有一个普通的画面却让我至今不忘。那就是省城的雨。是个休息日,我在教室自习,写数字练习,那是干银行干会计的基本功,忽然就来了一阵雨,很大,引起了我的注意。雨落在学校前面的操场上、外面的斯大林大街上,溅起无数水花,雨落在地上时,啪啪作响,声音脆而大,是因为落在沥青路面上,可能还有大楼的回声放大作用。我就想到家乡的雨。家乡的雨落下来是噗噗的声音,是因为落在土地上,一开始能打出无数的小坑来,与省城的雨绝不一样。忽然有了隔世之感,我现在为什么在这儿?为什么听这儿的雨?当时的画面十分清晰。

25年过去了,人事更迭,岁月穿梭。我期待同学会,大家都期待着,期待更多的回味,还有憧憬。我想无论多大年纪的人都会对未来有憧憬与期待,也许其中就包含了人生的意义。

陈年的酒,酒精跑没了,会成为陈年的水,陈年的水是没法喝的。茶,喝淡了,没味道了,就当清水喝,不也行吗。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