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荸荠

2012年01月18日来源: 网络文章情感日记

小时生活的村庄,是有水的。不仅仅是有一个水塘,而且四周还有水渠。就在我家的后面,就是一段沟渠,夏天的时候,总是荡漾着绿波,柳柔软的枝条轻柔的拂在水面上,人们晚饭后就带来草席,在路边乘凉。后来,父亲就把屋子后面的这一段水渠改造了一番,放进各种各样的鱼苗,把它变成了养鱼池。午后,有一条金黄色的鲤鱼时常浮出水面,懒懒的透着气,吸引着我每天都去看一看。要是哪天没看见它,就免不了猜测一番,甚至一夜都睡不好觉,第二天又忽匆匆的去看。

不仅是屋后,村郊也是有大片的水的。不算深,但面积却非常的大,一片一片的连了起来,成了名符其实的湿地。这湿地的妙处大的很,有鸭子在草从中下蛋,有野生的小个头的菱角,当然还有荸荠。

百科上如此解释: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古称凫茈(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

虽然它有如此之功用,但我们是不懂的,更不关心。最大的吸引力,是它的甘甜,能够让自己吃个痛快。那个时候,物质还是匮乏的,小孩子的零食少的可懒,几分钱一块的水果糖都算得上是一种稀罕物,生在湿地里的荸荠自然就是我们要找的东西了。现在想来,也是大自然的馈赠,使我小时就得以品尝。

荸荠的苗是绿绿的,细细的,和其它的野草一样的高,散乱的生在岸边湿软的泥土里。唯独是形状稍有不同,茎稍稍有点圆。如果不定下心来仔细寻找,还真不容易发现。时常的,我和老姐就带着小铲子,到岸边寻找我们的猎物。当忽然发现一颗时,心里就顿时兴奋起来,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先用小铲子把上面的泥挖掉,然后再用手向下掏——这样可以避免荸荠被铲子铲成两半。掏出来后,在旁边的水里洗干净,特别是把缝隙里的泥洗掉,然后继续寻找。挖到几颗之后,就可以满意而归了。

这种野生的荸荠,个头不大,也有些渣,现在想来不如市场上买到的味道好。但是在当时,却是我们能获得的极好的零食了。每次挖完以后,总是不舍得一下子全部吃掉,吃上一颗,过一会再一颗,让人回味。

上一次见到荸荠,是在家旁边的集市上。有商贩在贩卖那种个头很大、吃起来很甜的荸荠。父亲看了也觉得稀罕,并说这是个好东西,于是便多买了些,而且买的是商贩削好了皮的那种。好吃是好吃,但却没有了兴冲冲的去挖、舍不得吃掉的趣味。

现在的村庄,水渠里没有了水,湿地也消失不见了。环境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着,而我们却称其为发展。荸荠当然也无处可挖了。父亲说,早就让人挖完了。我倒觉得,荸荠是挖不尽的,但是这些自然的精灵却无处安身了,消失掉也就成了意料中的事。挖荸荠也就成了记忆中的美好故事,就连现在村庄里的小孩子,也享受不到这个乐趣了。

甚至,多少年之后,人们恐怕连荸荠都见不到了,只是在字典里还有这么奇怪的两个字。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