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端午节文章

2022/11/26经典文章

端午节文章(精选4篇)

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粽子飘香时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一,与周六周天连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节一早,天还没大亮,我的手机就响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过端午节。说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们回家吃,母亲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回家大快朵颐,临走再每家带上一包。为此她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买上各种食材,买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几种米。然后开始制作各种馅料,有猪肉馅、红枣馅、蜜钱馅、果仁馅、豆沙馅等好几种馅料。

粽叶是提前从老家买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种香树叶,大小比人的手掌大点,圆形的,从树上采下来晒干,用时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种浓浓的醇香,有比荷叶、苇叶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浓的味道,吃过之后满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亲一直用这种香叶包粽子,来到城市20多年了,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变,城里是买不到这种香叶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节来临前,母亲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买回一些香叶,近年来,母亲年龄大了,加上我们不放心,我们不让母亲再如此奔波。加上现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车了,于是就让家乡的叔买了,让公交车给捎来,我们上车站去取。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过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吃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银子”从超市里买回个大礼盒,煮了来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蜡,根本不是正经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还免不了母亲受累,还百花二百块钱,落得母亲好一顿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动。

等我们回到家,母亲子煮已将粽熟了。正好可以尝个鲜。拿起一个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极大的食欲,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

儿子早就等不及了,摊开来用勺子插下一块,放进嘴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伸着舌头,妻子说:“真有料,就不会等凉一下再吃!”母亲忙问:“烫着没?”儿子直摇头,很快几个粽子下肚,还要吃,母亲拦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虽然好吃,但难消化吃多了会涨肚子”。

儿子恋恋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亲接着说:“都给你准备好了”,然后提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粽子,儿子一看抱住母亲就亲,满嘴的米浆抹了母亲一脸,母亲假装生气,“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满脸米渣,”脸上却是一脸的笑纹。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说:“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说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让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泪已模糊了双眼。

写给端午节后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端午节已过了。

想起前些日子,微信飞转的一句话来;“春天插柳,端午插文”。这八字的余味,我想也是传统吃粽子喝磺酒的新观念,也是人们对一位圣人的至深怀念,期望“柳先知文常生”的情感吧。

节已过了,我的抑郁症仍未减轻。反而,近日有点不可控的小失眠,一个人时常走神在诗句里;偶儿,也会有些稀奇古怪的思维减弱症,特别严重的是沉重压榨着梦的手,梦与诗来访时,我却在思维的峡谷痛苦。哈哈,说这些都是少许的,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说起病来,估计大家都有经历感受。如皮之伤寒,中医学说阴气入内,需调阳经,去阴毒,于是就有一碗药剂了;再如出现神经的痛症,西医说是精神受刺激失调了,需要静养一段,那好就有安眠之类的镇静药了。可我的病,不属于上述之类,暂且是没有法子调养治疗的。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现在是初夏了,春的艳华只有斑驳几束了,看花开花落的伤感之事,感诗消瘦的眼也过去了,不过写诗的人总是能回忆,也能透支,也能复活那些消瘦的情愫。这些情愫生长在枯萎的枝上,怎能说不是一种病呢?

其实,文之字中的事物,大多都是思想打磨的锉刀声,也是锻造熔铸的焰熔。可见文学不是破坏的笔刀,再翻找一下“离骚”、“满江红”“史记”之句子,可见文之治病的药理了。文学发展至今,有古之博大,有今之发展,总的说来,目前出现三大文学载体: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是否可看成:穿透历史,还原历史,讲述历史,我不是学文学的,不敢大论,暂且,我有此一说吧(有待理论研究)。这三种文学的宗旨,我想与历史,现实的鲜活分不开吧,如若这说法成立,那就有了我下一说法。

字是有脸的,有脸就有医学的健康标准了。我们寻根历史,大多不都是从字的脸开始吗?这样说来,字是有生命特征的,有了生命特征,自然就有了喜,悲,怒,骂了。我想近段我所写的诗作里,战斗,抨击,呐喊,痛诉黑社会的喉咙应该看成一张脸吧。

我的脸形铁青,我的脸色苍白,端午节已过了。看来我得了一种彷徨,孤独,忧思的病。

我只能安于天了,安于痛苦的折寿吧。我居住在村之城,城之郊村,脚踩痛着这城与村的狭隘与裂缝,更为可怕的是城与村之间思想交汇的固封势力,这里虽没有古城的城堡,可时时有残破的城楼,点着历史古黄的刀剑之光。人总是会死的,可不能死于这消了活性的旧势力,更不能死于消亡的“城头王”思想的绞架。

哈哈,我的病不轻呀。我在苦闷中,梦到佛陀的禅语,物我所悟,物我所空。是呀,佛祖在伏虎洞超渡了虎性。可如念的是,如今法治天下,怎么教化不了那些隐匿的狼豸,容不得韦陀的浇花人呢?

初夏了,夜深了,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看着树梢上零星的星子,思绪万千一陈后,思维开始休眠了,夜色更深了,月儿呢?

薄薄的睡意来了,天空一片寂静,层层的黑云从月亮边飘过,一朵失眠症又飞来,我看到灯下的诗卷,正卷着发白光的心,如一棵种在泥地的卷心菜,它是泥根上正画着生命的造型。

我坐在书桌前,又构思一首端午的失眠症了。

端午

文/林莽

这是山的世界,崇山峻岭绵延无际,即使站在海拔1902米的巅峰孟坑石也眺望不到山的尽头。隐没其中,有一个叫长更岭的小山村,这就是祖祖辈辈栖息繁衍的地方,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这里流传一句话“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除了从年头到年尾盼望着过年之外,还期待过节,比较重要的有端午和中秋。只要过节,即使再穷,大人都会想方设法弄一些好吃的,当然端午还有粽子,中秋还有月饼。一年当中只有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肚里的油水。在这当中,有一个端午节,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终身难忘的。

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父亲一个人带上粮食进山刮石杨皮(谐音,一种树皮,从树上剥下来晾干然后到圩场去卖,可以用来做缆绳)。这种活特别苦特别累,还有危险,干这样活的人不多。他出发前,特地叮嘱九岁的姐姐要好好照顾我们,还说在端午前可以回来一起过节。

看到父亲进山了,虽然有点担心,但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卖了石杨皮就有钱买东西了,我们一家可以过一个“丰盛”的端午节。

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端午前一天。这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包好了粽子,村旁的大荷树底下时不时升起袅袅白烟,这是人们在烧稻草用来做粽子的碱水。而我们,父亲没回来,姐姐不会做,我和弟弟妹妹更不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大荷树底下热热闹闹的,特别羡慕。看着看着,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要是母亲还活着该多好啊,就可以给我们包粽子了。”

我相信父亲端午前会按时回来的。于是,我特地牵着那头与别家共养的老黄牛到村后的路口等候着他。可夜幕降临了,路口依然沉寂。我只得十分失望地牵着老黄牛一步三回头地返回了家里。姐姐伺候着我们吃了晚饭,接着帮弟弟妹妹洗了澡。

可怜的姐姐,本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可自从母亲去世后,不到七岁且小学一年级也没读完的她就辍学回家帮着父亲照顾我们了,稚嫩的双肩本不应该承受如此沉重的担子。有时,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着她分担一些家务,比如干一些扫地抹桌子刷刷碗之类活儿。

等她忙完,我们四人便在昏黄的电灯下静静地等着父亲回来,就像嗷嗷待哺的雏儿,在风雨飘摇的巢里等候着爸爸妈妈回来。此时,煮粽子的芳香从附近的人家飘来,白天见到别人做粽子的弟弟妹妹吵嚷着要吃粽子,急得呜呜地哭了起来。看着伤心的弟弟妹妹,姐姐和我束手无策。

夜深了,弟弟妹妹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可父亲还没回来。一种不祥和恐惧涌上心头,因为以前听到一些不幸的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比如邻村某某在剥石杨皮时不小心坠亡,某某因为不小心摔一跤竹尖穿破了肚子,某某被蛇咬了……我越想越怕,仿佛不幸已经发生在了父亲身上。我紧紧地依偎在姐姐旁边。依稀地灯光中,我看见姐姐眼里含着泪花,从她眼里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泪光。小小年纪地我心疼了,暗暗决心要做一个男子汉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

这一晚,父亲终究没有回来,等我们一觉醒来,端午已经来临,可我们依然不见父亲的身影。

此时,村里热闹非凡,就像过年一样。有的把家里的鱼塘放干抓了几条大鱼,有的砍了几斤猪肉准备做酿豆腐,有的去圩场买了几斤牛肉回来。每家每户的八仙桌上还摆满了粽子,有豇豆馅的,有花生馅的,有绿豆馅的,有纯糯米的。粽子用大木柴慢炖了一个晚上,透着浓浓的香味,芳香传得很远,惹得我们垂涎欲滴。年幼的弟弟妹妹不顾姐姐地呵斥跑到人家门口,眼睛死死地盯着八仙桌上的粽子,然后得到别人的馈赠,吃得津津有味。

我和姐姐焦急地等着,等着,心里在默默地向神案祈祷,就像平时父亲供奉神灵那样,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父亲平安无事,保佑父亲早点回来。

然而,到了中午,我们的等待化为泡影,一种莫名的恐惧袭扰周身,感觉大厦将倾,心急如焚,如热锅上的蚂蚁,食不甘味。我们仿佛被人丢弃在一个小小的荒岛,周围四顾茫茫,不知出路在哪里。

几个叔伯挺担心我们,特地过来打探消息,还捎了一些粽子过来,获知答案后又很快离开忙他们的事情了。我们焦急地候在家里,静得出奇,只有神案上的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滴答之声显得别外响亮和刺耳。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每一声滴答声对我和姐姐来说都是煎熬。

“姐姐,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啊?他答应端午前回来的。”我禁不住问她。

“我们再等等,爸爸很快会回来的……”可她已经泣不成声了。姐姐一哭,我们感知到事情的严重性,焦虑、不安、悲戚笼罩着年幼的我们,我们也跟着哭了。

黑夜又一次来临。热闹了一天的村子慢慢安静下来,不知从谁家传来了阵阵美味佳肴的芳香。姐姐草草地炒了一碗黄瓜和一碗辣椒拌豆角,弟弟妹妹趴在桌上美滋滋地吃着。我和姐姐则静静地等着,等着。

这一天好漫长,这一夜好漫长。一天之内,我们经历了成长,学会了面对。

……

接近八点的时候,屋角终于传来熟悉地脚步声。我和姐姐奔出屋外。果然是父亲,挑着重重的石杨皮,蓬头垢面,一脸疲惫。看到兴奋地我们,他挤出一丝笑容,但笑容难掩心里的愧疚——这毕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啊,因为自己的迟归,孩子们没有好好过一个节。

不过,他没有说什么,轻轻地放下担子,从扁担内侧解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们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打死的“土牛”(学名叫竹鼠),足足四斤多。他不顾一身疲劳,高兴地对姐姐说:“晒姑,烧水去吧,今晚我们吃土牛。”

姐姐激动地应声而去,而我们三个则围着父亲问这问那。原来父亲昨天因事耽搁,不能及时赶回。端午这天恰好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看到竹林里死了几棵竹子,便知有土牛。暗忖去圩场卖石杨皮买东西过端午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到住在附近的瑶族兄弟那里借了一把锄头,挖了这只土牛。

这是我们过的最特别的一个端午节,没有包粽子,却有土牛炖黄豆,好饭不怕晚啊!一家五口,紧挨挨地围在小饭桌上,美美地吃了一顿。

这一晚,我睡得很沉,很沉。

如今,事情过去好多年了,父亲也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可是,每当想起这个特殊的端午节,想起父亲那瘦削的身影和慈祥的笑容,我便浑身充满了力量,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因为我相信,父亲一直与我同在,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里,他的微笑,他的艰难,他的希望。

我怀揣着生活馈赠给我的财富,我怀揣着父亲的希望,我怀揣着兄弟姐妹四人的期冀,从寒冷的冬天步入了春意盎然的春天。

将来,我还将怀揣着这些,走出一条无悔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