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情的事例

2022/11/26经典文章

关于亲情的事例(精选4篇)

葡萄园内念亲情

文/何旭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回到故乡的老庭院,满园的葡萄正旺,让人心旷神怡。

最忆那片葱茏的葡萄园。每年春季,洋洋洒洒的春雨一飘,枯黄的老藤上便一夜间冒出点点鹅黄。再过些时日,新绿的葡萄叶便神奇般舒展开来,迎着暖阳,尽情沐浴。很快,新长出的葡萄藤偷偷爬上事先搭好的架子,挤挤挨挨地往四方打探,给庭院带来一片浓荫。有的藤蔓还试探着爬出墙头,探望外面明丽的世界。

待到夏日,葡萄园是另一番清凉世界。每日清晨,推窗而望,葡萄叶泛着青翠的绿,将烈日分割开来,在架子下面筛出细碎的光影。葡萄花淡雅清香,一切皆清澈而悦目,俨然一幅超凡脱俗的画卷。不久,成百上千粒成串的青色小葡萄挂在枝头,颗颗挂着芳香的润露。在这静好的岁月里,沉醉在葡萄般浓密的光影里,别有一番风味。

儿时,清凉的葡萄园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耍嬉戏的好地方,也是家人和邻里纳凉下棋的好去处。晚上,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总爱手持蒲扇,在葡萄园内听老人们讲故事,许多逸闻野史,至今记忆犹新。

眼下,置身老家葡萄架下,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缀满珠玑的珍宝世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黑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园都是醇甜四溢的果香。

“快吃,最新鲜的甜葡萄。”母亲端上从葡萄园摘下的葡萄,她的叫声将我从记忆中拉回。猛然间瞥见母亲鬓间的白发,心中竟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母亲的笑脸依然那么慈祥,她用岁月证明,爱就像这满眼的葡萄缀满藤,只要心中装着爱,努力让它花满枝果满藤,便能收获一生的甜蜜。

怀念那片青翠的葡萄园,怀念那份浓浓的母爱情深。

浓浓飘溢的亲情

文/李付臣

小时候,只要一有空,总爱围绕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烧火做饭。

我最喜欢的就是散发着香气的玉米粥,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久久挥之不去。在熬玉米粥时,母亲先加上几瓢水,盖上锅盖,随着股股青烟的升腾,灶膛里的火便生着了,于是母亲一边往灶膛里加柴,一边拉动风箱,火苗便欢快地跳动起来。随着火的燃烧,我的心情也开始欢悦起来,时而往灶膛里加一把柴,时而看看母亲被火映红的脸。她不时撩起搭在脸前的乌发,我依偎在她怀里,静静享受着人间亲情。现在想起来那真是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了。

随着加热,锅中水不停地发出响声,这时,母亲便用面瓢盛过一些玉米面,右手搅动沸腾的水,左手迅速地搅动玉米面,然后蒸上干粮。而这时的我,也一边添柴,一边学着母亲的动作用力拉着风箱,母亲在一旁慈爱地看着我,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过了一会儿,锅里传出“咕嘟咕嘟”的声响,热气弥漫了整个锅台,香气直往五脏六腑里钻,那种享受无以言表。同时,我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论早晚,每当母亲熬玉米粥时,我就守在母亲身旁,享受这一份亲情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有一次,由于起得太早,母亲刚生着火,我就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睡着了,当一股浓浓的玉米粥的香气慢慢钻进鼻孔时,我一下子醒了过来。而这时,母亲把我抱在怀里,一边添火,一边抚摸着我的脸,母亲说:“看你,是不是玉米粥的香气把你馋醒了?”我幸福地笑了。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上了中学。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母亲都为我早起熬玉米粥。

寒冬腊月,早上六点多钟,我还偎在暖暖的被窝里,母亲却早已起来为我做早饭了。一次,我早早地醒了,懒懒地赖在被窝里,这时,外间屋传来“呼哒呼哒”的风箱声。我从里间屋探出头,看见外间屋热气腾腾,母亲又在为我熬玉米粥,我看到灶火映着母亲的脸,四十多岁的母亲由于常年的操劳,看上去苍老了许多,鬓间已添银发。我不知怎么两眼酸酸的,霎时泪水溢满了眼眶,为了子女,为了这个家,母亲付出的太多、太多……

因为我最喜欢喝小铁火炉熬制的玉米粥,每到夏季,在院子里,母亲都会坐在树荫下,用小铁火炉为我熬玉米粥。炭火烧起来,橘黄色的火焰映照着母亲的脸,玉米粥的香气慢慢弥漫开来,香气沁人心脾,那是浓浓的亲情,现在想来仍然口有余香。

再后来,我参加工作到了县城,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回不了家。每次回家,母亲都为我熬上一锅玉米粥,看着我香甜喝粥的样子,她欣慰地笑着。后来,母亲上了年纪得了病,行动不便,我们就把母亲接到了城里。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就不能为我们熬玉米粥了。朋友聚会,同事交往,吃喝的场合也多了,但有时面对着那一桌桌丰盛的酒菜,却总是没有胃口。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自然地想起母亲熬的玉米粥了。于是,我让妻子熬了一锅,等妻子把热气腾腾的玉米粥端上来时,我先盛了两碗送到母亲的手里。啊!这玉米粥,满含着浓浓的亲情。

如今,母亲去世已有一年多了,我再也喝不到母亲熬的玉米粥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水潸然……

愧对亲情

文/寒流永尽

今天,我在老去的途中,回想我对于父母,已成难以回报的亏欠和隐痛。

母亲在世时,我还是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不懂贫穷和艰难。母亲很年轻,就被疾病带走。

现在记得,我很小的年纪,哭着喊着,和母亲要一把小?头,要跟着母亲到山里开垦土地。母亲无奈,只好满足我的心愿,带着我走进了山坡,并教给我怎样挥动?头开垦土地。那把小?头,在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不是?头,是一把每个农家都有、是农人蹲在谷垄间方便锄谷的小手锄;只有蹲下,离土地最近,离谷苗最近。今天想起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开垦土地,只是一种形式;母亲教我开垦土地,只是使我不再淘气。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充满绿意一派生机的山坡上,一下一下挥舞着小锄,不管是“砰”的一声刨在坚硬的小石上,还是“噗”的一下刨进松软的土中,对一个孩子,都是一种乐趣。

在贫穷的日子,母亲将白布染成蓝色的布面,夏天做成蓝色的单衣单裤,冬天做成蓝色的棉衣棉裤。棉布不经磨损,肩部,臀部,膝盖等处,不断磨破,母亲就不断的为我缝补。一块补丁补一个口,遗憾的是,母亲的缝补,总是赶不上衣裤破损的速度。母亲始终未能将那些破口盖住,就匆匆离开人世。

母亲短暂的一生,始终没有离开过土地。母亲生命的终点,仍是以地为床,紧紧匍卧向土地。记得,我每每放学,就跑向母亲劳作的土地。每一次,都看见母亲躺在地头,微闭双眼,话语也虚弱无力。这是一个病弱之躯,在强力劳作的耗损中,一步步退出土地明显的预兆。这预兆印证着母亲将短暂的生命完整地交给了土地。我很想帮助母亲,想从母亲身旁取起那把笨重的锄头,哪怕帮助母亲锄掉一棵杂草,为一棵青苗围拢一圈遮风挡雨的土。每当我弯身取锄时,母亲就举着无力的手制止,担心我除掉青青禾苗。

母亲在土地中耗尽最后一滴血汗。母亲最后一次手扶我瘦弱的肩头,一步步艰难地退出了土地。

母亲去世的那年,我们家一贫如洗。安葬母亲的时候,家里已拿不出什么白面或者大米招待乡亲。玉米糊糊,送走了我年轻的母亲。

母亲下世几年之后,我在外当民工伤残,腰椎粉碎性骨折,下肢截瘫。从此,我与重残为友,与疾病为伴。

伤残后,如不是父亲的陪伴照料,我或许早已离开人世。

截瘫,导致下肢神经和循环障碍,30多年,不断出现外伤的病患。脚步、臀部,胯部,凡是受压迫的地方,都是病患频发的地方。

我从健康沦为残疾的那一年,父亲匆匆奔向省城的铁路医院,日夜守护着我,每天24小时,每两小时为我翻次身;为我喂水喂饭,倒屎倒尿。父亲伺候我,难以正常休息和饮食,复发了胃病。胃疼,超越他忍耐的极限。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我心如刀绞。父亲每次胃病复发,医生都会打支止疼针,消除父亲的疼痛。

给我做脊椎手术时,我有生以来体验了什么叫真正的“疼痛”!疼痛像一条疯狗在我体内横冲直撞。父亲听到我在手术室的哭喊,几次跑进通往手术室消毒灭菌的走廊,直至手术室的门前。父亲恳求:赶快消除疼痛。这是我手术后很多天才知道,也知道我麻药过敏。

我是个临时招去修建铁路的民工,十个月后铁路单位要将我送回医疗条件差的偏僻的家乡,我不愿回去,深知回去将陷入生存的绝境。是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注意。父亲说:回家吧,权当你生下来就是这样!看着父亲满眼泪水,我百感交集。明知是负担,可父亲还是将这负担揽于自己的肩头。世上几多情,唯有亲情至真、至纯、至美!

回到太行山四面环山的家乡小村,父亲每天从土地的劳作中归来,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门,一堆家务杂活又等待着打理。可此刻的父亲总是惦记着我久治不愈的病口,他总是问:“又出血了吗?又流脓了吗?”一个不懂一点医道的父亲,一次次为我打针、清洗伤口。每每看到那些经久不愈的伤口逐渐恶化时,焦急的父亲总是拖着疲惫之躯一次次去求那些根本无力回天的村医。父亲在那些村医面前,是一种何等愁苦的表情,用何等的口气求助,我不得而知。

父亲为了我这个残疾儿子,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为我寻医问药,梦想着他的努力,会突然消除残疾、消除病患、还原儿子健康的身体。可是,他的努力一次次落空。他又背着我上车下车,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面对一个个陌生的医生,不断进行着“询问、检查、拍片、取药”等重复的过程;不断看着不同的医生同样无力回春地摇头。

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忍着饥饿在城市为我奔走,我忍着饥饿在廉价的小店等待父亲归来。晚上,城市已灯火辉煌,父亲取一个脱了漆的瓷缸,走进炭火正旺的锅炉房,去做父子俩充饥的清水米汤。父亲从锅炉房回来,我一见就满肚子心酸。父亲放在锅炉里熬汤的瓷缸倾倒,火与稀汤烧出的热气将父亲的脖颈严重烧伤。我看见,父亲的脖子由前往后红肿一片。我口含冰凉的水,对着父亲烧伤的部位竭力喷唾。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就这样在忙乱无措中度过。

今天,父亲已离我而去20多年。父亲临走时,放不下的就是我这个被截瘫与疾病所困的儿子。可是无情的癌症把他夺走,留下我,被迫离开家乡。

今天,在停产多年冷寂的福利厂,常在梦中与父母对话。我对母亲说:猜想,母亲您也是被癌症夺走。我恨我年幼无能,未能挽救您年轻的生命。对父亲说:我这个不孝儿子,让您忍受了那么多生活的负重、眼睁睁看着你被癌魔摧残,未能解除你丁点病痛。癌魔可怕,夺走了多少生命,就割裂了多少亲情。父亲,如果有来生,我将向您偿还做儿子的所有欠缺,尽心尽孝,不再让您受苦受穷。

禾雀花语,亲情永系

文/温房酒窖

这几年每到三月底四月初禾雀花开花的时节,报纸上赏禾雀花的报道和旅游广告就不断,惹得人心痒痒的。当得知清溪镇大王山森林公园中有附近最大面积的野生禾雀花,我便与妻一同欣然前去游春踏青、寻芳赏花。

走进园内,沿着铺了石阶的山路一路上行,两旁大片的芒果树正在开花,惹来众多的蜜蜂采蜜,嗡嗡之声不绝于耳。据说,200年前,当地村民从菲律宾带回几十颗芒果种子,随后便播种在森林里。由于人迹罕至,没有人为的破坏,昔日的种子今天已经繁衍成为壮观的古芒果树群落了。实际上,除了古芒果树外,前两年就有人发现山上有大面积的野生禾雀花,不过,因为植被茂密、路较难行,知道的人并不多。现在开辟为森林公园,大家终于可以轻松登山,亲身去一睹芳容了。

我和妻慢慢地朝着在山腰处密林掩映下的赏花亭走去。不久,就看见路旁竖着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对禾雀花作了详细的介绍。看完牌子上的文字后一回头,不禁一声惊叹:美哉!壮哉!只见赏花亭旁大片的茂密芒果树林中,高高的古树上垂下串串黄白色或绿白色的禾雀花,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禾雀花是木质大藤本植物,古藤粗壮苍虬,在古树林中纵横穿插。花朵在藤蔓下吊挂成串,每串有几十朵,串串下垂。放眼望去,美丽的禾雀花就像是千万只小鸟栖息于苍藤之上,蔚为壮观。用手轻轻捧起一串禾雀花束放在眼前细看,就会发现每朵花都酷似一只小鸟,正如有文章描述的那样:每朵花都是头、眼、嘴、翼、尾俱全,盛开者如振翅欲飞,含苞者则如雏鸟待哺,十分有趣。游人都在静静地欣赏这美丽而壮观的景象,不时还能听到刚上来的游客的惊喜呼声。确实,少有人能不被这高挂密林中的奇特的景观所打动。

在林中流连许久之后,我们继续向前作环山一游。一路沿着缓坡慢行,四周植被茂密,野藤纵横,一派原始森林的莽莽苍苍。由于游人大都集中在赏花亭附近,山中极为幽静,沿途上不断有禾雀花从上方垂下,偶尔还见到其他不知名的野花,远处就有一树细密的白花像瀑布一样高挂绝壁之上。鸟声不时从远处传来,正是“野花随路见,幽鸟隔山闻。”

经过几段较陡的石阶路之后到达山顶三峰台。斜倚栏杆,俯瞰脚下苍翠的山林,远眺山下密布的乡镇民居,在微风中尽享春的气息。与此同时,我心中还在想着赏花之事,似乎曾有人言:赏花诚如品人生。花,或风韵神妙、或色彩绚烂、或馥郁芬芳、或形态万千,都是大自然所创造的生命奇迹,和人一样,也是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之所成。花有千种,人有百样,而花之语亦正是各种人生的写照。统领群芳的牡丹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兰花尊贵,梅花高洁,水仙多情,莲花自爱,菊花淡泊,百合清纯……此外,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道出梨花的芳心:“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而那些最不起眼的,在堤坝旁随风起伏的狗尾巴花,也是坚忍而默默付出的代表。由此可知,世间百花,别具情怀,各领风骚。

那什么才是禾雀花的象征呢?看着眼前的一簇簇禾雀花,我首先想到的是住在围屋内的客家人,这座山的周围和邻近的几个乡镇以及惠州、深圳等乡村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随处都可以见到很多古老的客家围屋和碉楼。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数次大迁徙,历尽颠沛流离,居住的又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互相扶助,共度艰难。险恶的外部环境造就了他们逆境求生的坚韧毅力和冒险精神,而合族聚居又培养了重视宗族亲情的文化传统。关于客家人独特的文化气质,可以数出很多:志坚毅,求进取,讲礼节,重伦理,敦亲族,敬祖先,好学问,尚教育等等。而其中最基本特质,我认为,应该是“重亲情”。这也应该正是禾雀花的象征,即是禾雀花的花语吧。

禾雀花居于深山之中,苍藤缠绕,枝叶相连,形成无法理清的巨大的禾雀花丛林,为山岭披挂上郁郁葱葱的绿装。同样,聚居于东莞各地的客家人,世代辛勤劳作,建设起美好家园。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围屋都已空置了,搬出围屋是时代的潮流,更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搬出围屋的客家人,已经完全融入社会,他们在继续保持着良好传统的同时,也与许多新客家、新莞人和睦相处,一起追求着幸福人生。正如这满山的禾雀花,和芒果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草花树花一起,装点着美丽繁茂的山景。

我站在山头,回望脚下,曲折的盘山道上,游人络绎不绝,应该都是被禾雀花的美丽吸引而来的。不过,望着道旁那些久居深山的野生禾雀花,我真心希望它们不被游人过多打扰,能继续清静安宁地繁衍生息,远离尘嚣,亲情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