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中秋节文章

2022/12/02经典文章

中秋节文章(精选5篇)

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文/史太群

中秋将至,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以往那热闹、浓烈的节日气氛,也许城市本就没有乡村的中秋那样浓烈吧?也否许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压力太大的原因,从而看淡了这有着特殊意义的佳节,就连孩子们也不如我们儿时的那么盼望过节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未必有我们儿时的丰富多彩。自从我离开家乡来到这座城市生活,这许多年来,每到中秋月圆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浓浓的佳节的味道,那是我儿时的中秋节。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家里比较穷,姊妹又多,能吃饱肚子就算是好的生活了,平时还要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吃的,才能有时间疯玩,所以我们特别盼望过年过节了。在我的映像中,过中秋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好玩、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可以吃到母亲烙的糖轱辘(就是现在的糖馍,轱辘圆圆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父亲会把自家养的鸡,挑最大的杀了,还会到集市上买月饼和一些平时吃不到糕点,当然,更好玩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庆典——打火把和摸秋了。

中秋节的当天,大人们就不会在下地干活了,他们忙着为我们准备节日盛餐,我们也忙着我们自己的事——扎火把,扎火把很是讲究的,火把是用干的麻秸秆做成的,大一点孩子用二十根左右,小一点的孩子用十几根就行了,多了他们拿不动的。首先把干的麻秸秆,选长短差不多的放在一起,用麻绳一圈一圈扎(捆)好,扎牢固,然后把麦秸草扎在火把的一头的顶端,为了能让火把燃烧的更旺,我们会趁着大人忙着不注意时,偷偷的放点油在上边,火把要扎的紧,玩的时候才能燃烧的时间久,如果扎松了,刚点着不一会儿就会烧完了,那你只有看着别人玩了,所以每个人扎的时候都很用心的,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吃罢团圆饭后,到村头的空地上玩火把了。

当一轮圆月慢慢升起,高高挂在天际之时,看那村头大片空地上 的点点火光,随着我们的奔跑而变换着位置,好似夏日夜空中飞舞的萤火,犹如宇宙间滑落太空的流星,美丽而壮观。中秋节这天,我们玩的太久,大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因为打火把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摸秋(秋是指一些成熟的农作物)。

摸秋,也是我们家乡中秋节 的一个习俗,在中秋节的当晚,允许小孩子到亲戚、邻居家的菜地、果园摘一些成熟的瓜果、蔬菜等作物,称之为——摸秋,摸,不是偷,不会被大人责怪的。一般,摸得东西大都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另有寓意,比如冬瓜摸回家后,大人们会用刀子在上面刻上眼睛、鼻子、嘴巴,把它送给左邻右舍的新婚小夫妻,还有一些结婚久了而没有孩子的人家,寓意是,愿他们早日生个像这个冬瓜一样白白胖胖的宝宝,这就是摸秋的真正含义。

待摸完了秋,已是半夜时分,我们玩的还是意犹未尽, 这时大人们往往就会把我们喊回家,我们一个个满脸的汗水,像个小花猫。妈妈为我们洗好澡,拿出烙糖轱辘,让我们吃,寓意我们过了一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中秋节,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吧。

记忆中的中秋节

文/潩水散人

那个中秋,我盼了好久。

沙缸的麦子里埋着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梨,房梁上悬挂的竹篮里盛放着香甜的月饼,火红的石榴。我一次又一次抚摸苹果,无数次对着竹篮流口水,可是母亲说,现在不能动,要到过中秋的时候才能吃。

再有几天过中秋,成了我每天必问的话题,母亲总是笑着说,快了。

掰玉米的时候,我期盼着,金黄的玉米就像金黄的甜梨,引得我浮想联翩,纵使玉米叶划伤了脖子,感受到的仍然是香甜。割豆子的时候,我期盼着,粒粒饱满的黄豆总让我想起甜美多汁的石榴,纵使豆角荚扎伤了手,鲜血凝聚的仍然是石榴的墨阳。挖花生的时候,我盼望着,白嘟嘟、粉嫩嫩的花生,好像一个可爱的胖娃娃,躺在摇篮,流着口水,做着美梦吃东西。

花生拉回家的时候,银盘已经在东方缓缓升起。那个时候的天好高,透明的天空散发着蓝蓝的光。火红的太阳已经西沉,晚霞像一缕缕轻纱,掩映着夕阳害羞的笑颜。远方的树木郁郁青青,像一抹远山,遮挡了遥远的地平线。村庄已炊烟袅袅,几缕青烟像舞蹈的姑娘,轻轻摇曳着轻柔的腰肢。神气的大公鸡已经抢占了高高的树枝,小鸡们争先恐后地在架子上寻找自己的位子。

天渐渐暗了下来,父亲厨房拉着风箱,用烧火棍拨弄着炉火,母亲将一排排饺子倒进锅里,时不时拿勺子在锅里推一把,破旧的厨房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我和哥哥围坐在地锅旁,看炉火明灭,看饺子翻腾,期待着饺子出锅。

鞭炮响起,饺子煮好的时候,村子的祭祀活动也渐渐开始。母亲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水果洗了用碗盛好,在桌子上摆放整齐,放上月饼,端上饺子,母亲带着妹妹拜月。母亲说这是向月奶奶祈祷,月奶奶会保佑女孩心灵手巧,保佑五谷丰登,保佑上学高中,保佑生意兴隆。月奶奶是谁,母亲并不知道,只是说月亮上住着神仙,那上面有天宫,有蟾蜍,还有人在上面捣米。月奶奶是谁,其实我们也不关心,我们知道的是,祭拜结束了,我们就可以吃水果月饼了。可是,母亲祭拜很虔诚,皎洁的月光洒在她庄严的面庞上,她神情肃穆,嘴里念念有词,好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仪式。祷告结束,母亲高兴地看着我们,她说,月奶奶一定听见她的祷告了,今年我们一定会有好运,会考出好成绩的。

我们一下子围到桌子旁,母亲把为数不多的月饼切成几份,每人一小块,又高兴地拿出水果分给我们吃。我们慢慢咀嚼着月饼,那甜甜的冰糖,含在嘴里化成丝丝甜蜜,那条条青红丝磨在牙齿间,化成缕缕清香,那香脆的果仁,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味蕾,那绵绵的面粉,挑逗着我们流动的口水。轻轻咬一口苹果,脆甜口齿留香,轻轻闻一下鸭梨,香甜萦绕鼻尖,轻轻含一颗石榴,汁液润华心灵。我们一碗又一碗抢吃饺子,一个又一个抢吃水果,直到肚皮滚圆,口打饱嗝,还依依不舍。

吃罢饭,我们围坐在院子里的花生堆旁,边摘花生边聊天。

“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买好多好多好吃的,给妈妈吃,给爸爸吃,给你们都吃,我们天天吃月饼,天天吃肉饺子”,我总是喜欢第一个说话。母亲微笑着看着我,“那你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挣好多钱,到时候就跟着你享福了。”

“我长大了,也要挣好多钱,给你们买好多新衣服,你们再也不用穿烂衣服了”,妹妹高兴地摆弄着她的衣服。“好,你长大了,我就有好衣服穿了”,母亲很高兴。

“我要买个拖拉机,不用自己拉麦子了……”

“我要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再也不用种地了……”

是时,一弯圆月挂在天空,空气变得轻柔而透明。促织争鸣,咿咿呀呀唱着自己的歌声,微风吹动,哗哗啦啦诉说着树叶的心灵。月光溶溶,暗香浮动,空气中充满着我们的憧憬,月光里记录着我们的心声。

月圆人团圆,月升合家欢,暂降歌伴月,幸福到天明。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泰国的中秋节

文/程中学

泰国也有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泰国是佛教之邦,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处。中泰友好近邻,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略有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同中国人一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国民也会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泰国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由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泰国人在这一天必吃柚子——象征团团圆圆,还有榴莲味的月饼。

泰国的月饼也很讲究。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尤其在首都曼谷,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华人血统,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较贵的礼盒,包装精美,上面的画大多近似于中国工笔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风格,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

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的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这与中国人祭拜月神的习俗相似,国度不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秋节讲究幸福团圆,共同赏月。泰国的中秋节是举国狂欢的一天。他们或坐游船赏月,或是参加“月满派对”。苏梅帕岸岛的哈林海滩每到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很多欧洲游客慕名而来赏月,人气渐旺,最后成了每月农历十五左右的电音狂欢舞会之“月满派对”。它与西班牙的伊比萨岛派对、印度的果阿海滩派对,并称世界三大户外RAVE狂欢舞会。

中秋节,中泰两国景有不同,庆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欠母亲七个中秋节

文/刘希

结婚七年,历经了七个中秋节,我却没回家过一次中秋节。远嫁的我,又远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都是我们加班忙着赶货的时候,很难请假回家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所以,扪心自问,我算一个未尽到做子女责任的女儿。

老家的习俗,每到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无论出嫁的女儿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一定要带着全家回一趟娘家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两手满满当当,就像那首《回娘家》的老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怀里还要抱两盒大月饼,一路幸福而骄傲地奔回娘家。姑爷要给岳父奉上好烟好酒,不知给岳母买什么好,就悄悄给她衣袋里塞上两百块钱。没想到却被她老人家发现了,于是,往往一个要给,一个婉拒,老少两人的推让中,空气中流淌着的全是亲情的味道。

我一直梦想着在一个中秋节,也和同伴一样,带着一家三口,挎着大包小包,在邻居们的羡慕声中,走进我阔别已久的家,扑进母亲的怀里。母亲在灶头忙活,自家养的鸡在锅里翻腾,满屋子都是扑鼻而来的农家鸡特有的香气。自己一边给炉灶添些柴火,一边和母亲絮絮叨叨,东家长,西家短的,也听母亲兴奋地说着,比划着,聊自家,也聊别人家,但唯独不聊离别日子里的那些想念。

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怕增加我的负担,坚持一个人在农村独居。当初我远嫁时,不少邻居批评我没考虑母亲的难处,说我没良心,只顾自己幸福,我几乎都动摇了,可母亲却在一旁为我打气,她说遇见一个合适的男人不容易,千万别放弃。也因此,我对母亲,不仅怀着深深的内疚,更多的是感激。本来想结了婚以后要好好补偿、孝敬她老人家,竭尽所能地让她晚年过得开心、幸福,哪知自己一直生活不宽裕,想回家一趟都难,因为往返回家一趟就要花掉上千元路费。

母亲的中秋节,想必是孤单的。我不回家,门庭一定很冷清。看着别家的热闹气氛,母亲肯定是落寞的。七年,漫长的七年,对母亲来说,是多么冰冷而残酷呢?每每期盼落空,失望的母亲,是不是也曾在暗夜里独自垂泪呢,是不是也曾后悔当初那么义无所顾地支持我远嫁呢?我知道,母亲一定是寂寞的,尽管她经常在电话里宽慰我说,邻居们都管着我呢,我们也常走动的。

前两天,我给母亲邮寄了两盒月饼,母亲在电话那头连声嗔怪:“孩子,你费这个心干嘛,那么远,多不划算。”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心揪得厉害。我那慈祥的母亲,您可知道,我欠您的七个中秋节,岂止是几盒月饼就能代替得了的啊。

母亲啊母亲,明年,我一定要回家和您一起过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习俗

文/网络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我国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习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