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疫情相关文章

2022/12/04散文诗歌

疫情相关文章(精选6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文/念念

这段时间,一定有人和我一样,每天最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查看疫情实时动态,期盼能早日听到数据出现拐点的好消息。

因为我们知道,在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一个真实的人生。

它绝不只是一串冰冷的数据,而是承载着无数人和无数家庭的命运。

意外总是猝不及防,没人能预知它会以何种方式降临。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很多人的生命正遭受着巨大考验。不仅是身处病痛中的人,对于如同你我这般,隔离在家,日日祈祷疫情消散的人,这无疑也是一次艰难的考验。

平时,我们大都习惯了把“珍惜健康”“祝福平安”之类的字眼挂在嘴边,但更多时候,对之又是视以为常的。

如果不曾面临失去,往往也很难意识到它的可贵。

从这个角度上看,2020年这个春节,这场疫情,在带来恐慌与不安的同时,其实是在让你我停下脚步,静观自我,审视生活。

《活着》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灾难是残酷的,它的到来,唯一的意义,我想就是在以某种方式提醒世人:要对生命心存敬畏之心,要明白余生很贵,不能浪费。

在生死面前,世间并无大事,活着就是恩赐。

前几天,我在读者群里,和大家聊了一个话题: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原以为,会听到很多目标和设想,不曾想到,收到的答案却都是极其简单的。想回家、想摘掉口罩,想外出旅行,想好好工作----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有位读者说的一段话。他说:

疫情结束后,自己只想做简单平凡的事情。走最远的路,像平日里那样见每一个陌生人,坐拥挤的地铁,乘繁忙的公交,在没有口罩的空间里一切归为正常。

知乎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提问。

有人答,最想见的人就是家楼下烧烤店的老板,最想做的事,就是来扎啤酒,来一百个串,一个人慢慢悠悠地吃,然后看着周围的人热热闹闹地聊天。

这些,真的只是一幅幅再寻常不过的画面。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听起来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感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原来干净的空气,自由的呼吸,触手可及的微笑,没有隔阂的拥抱,这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如此珍贵,如此值得珍惜。

人都害怕遭遇困境,但有时,或许是经历过劫后余生的人,才会真正悟得幸福的真谛,也才会更加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正如《小窗幽记》中所云:身上无病,心里无事,春鸟便是笙歌。

再平凡的生活,都来之不易。

只要能拥有平安健康,能如常迎接每一个清晨的阳光,哪怕日子只是粗茶淡饭,也足以值得我们感激和感恩。

是啊,黎明之前的黑暗总是特别难熬。但我们总要相信,天很快就会亮的。

现在大家都好好呆在家里,沉下心来生活,是为了疫情能早日消散,让所有人都摘掉口罩,走上街头,自在呼吸,自由欢笑。

也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去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看想看的风景。

在网上看到一段很朴实的话话,分享给大家:以后再也不抱怨堵车了,因为那才是繁华大道;再不抵触工作了,因为那是日常生活;再不烦人山人海了,因为那才是国泰民安。

原来,最珍贵的东西,也最平常。

童话故事里,小狗总是想尽办法去咬住自己的尾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咬住自己的幸福。生活中的你我有时也是如此,总是寻寻觅觅觅,兜兜转转,却忘了幸福本来就在身后。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感知身边寻常的幸福,不辜负每一次遇见,每一份拥有,每一个时日。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不要等到灾难降临时才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贵,不要等到病痛来袭后才体会健康的重要性,不要为不值得的事而烦恼,不要错过爱你等你的人。

请相信,春暖,就是花开时。

一切都会美好如初。

人于危难见精神

文/尹金辉

疫病无情人有情,患难见真情。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抗击疫情战役中,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逆行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冲在疫情的最前面,连日继夜地与疫魔顽强搏斗,倾忱救治病人致自己身陷险境,他们的医者仁心、大仁博爱和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令人感动,令人起敬。

从黄石确诊第一例至今,白衣天使在抗击疫情一线战斗了20个日日夜夜,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

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医疗部副主任樊铂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他在日记吕写道:“从疫情发生开始,十多天来,我和同事们不停地忙碌着,不仅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上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我们也是普通的人,也会被这可怕的病魔侵蚀。但责任告诉我们,在这病魔肆虐的时候,我们医护人员应该冲在最前面,哪怕有再大的危险,我们将义无反顾”。

大冶市妇幼保健院彭琼等4名90后白衣天使,志愿支援金湖卫生院12天。彭琼说:她们把进隔离区统称为“入舱”。进舱前,要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由于防护物资缺乏,她们进舱前几个小时就控制喝水,以避免中途出舱浪费防护衣物。当问她们怕不怕时,彭琼说:“作为一个正常人,谁不害怕呢?可是我们是医护人员,是病人的精神支柱,我们得安慰病人,告诉他们,有我们在”。

90后护士贺茜面对疫情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给9个月的宝宝断奶,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她穿着隔离衣和防护服,戴口罩和面罩,每走一步都感到缺氧。为了节省隔离衣和防护服,大家都提前控制喝水,以尽量减少上卫生间次数,有一次上班8个小时没喝水。

医生夫妻张静和倪青,本打算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倍父母过年的,接到疫情,别下9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提前返回黄石。大年初六,黄石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团城山院区成为黄石的“小汤山”,身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张静成为主要成员。同一时间,倪青也和同事们住进了中心医院普爱院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不能与家人团圆。

为了提高效率和节省防护物品,医院安排医护人员4小时一班。严格要求4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大家只得上班前几个小时控制喝水,提前上好厕所。不光是女护士,一些男医生也不得不穿上纸尿裤。

明道伟,是阳新县三溪镇八斗村的“赤脚”医生,该村有9个自然村,1000多村民。他严格遵照上级要求,每天给村里100多名外地返乡的人员量体温,同时还要负责疑似病例和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人员住处的消毒。他虽然腿脚不便,每天还是坚持步行20多里路,尽职尽责地完成量体温和消毒任务,双脚起了水泡充了血仍孜孜不懈。为了守护村民的生命安全,将自己的辛苦和安危置之度外。

抗击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还有无数的冲在前面的党员干部、军人、民警,他们在封城堵路,全市摸底调查及后勤保障方面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守护着家园、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奋不顾身的模范事迹,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英雄赞歌。

还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医护精英请缨逆行我市援救,既增强了黄石的抗击疫情的力量,更给了市民极大的鼓舞信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施策,有全国军民鼎力援助,有全市军民众志成城的斗志,疫终复泰,指日可待。

守望者言

文/李运祥

当我关上家的大门之际,宅在家里守望的故事便开始了,与孤独、无聊、空寂、徘徊、不安、焦虑、紊乱、期盼、祈祷……为伴,同手机、电视、书本、一日三餐、睡觉、思考……共度交流。

新型冠状引起的肺炎疫情仍呈扩散趋势,数据仍是递增递减的非阵态分布,确诊、疑似感染、治愈出院、死亡、……

此时我在想,许多年过去之后,每与人论及此次疫情,首先闪回脑海的,依旧是一股疫情爆发、扩散、联防联控、逆行天使、寻找感染者的所有……一切始终都让生命成了一道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悲剧性从始至终的区区舞台。新型冠状病毒名扬天下了,但却在我无从查考的某个黄昏悄然而逝,枯涩的眼睑终于从此永远地落幕了。我相信,除我之外,还有许多人也会如我一样如此固执地用文字来念纪,当然,我相信,经我提及,依旧还有一些野老遗叟会想起。那年,我惟一能为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些人,包括我自己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宅在家中,守住自己。以前,我曾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辈,承蒙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如此看顾,特允我宅在家里思来想去。因此我于某日宅在家中,房幢初拜,仍觉懵然如惊。毕竟在我曾就读大学的武汉三镇,长江环绕,黄鹤楼上遥望龟蛇二山九省通瞿的武汉,一派茫茫流中原之乡,蓦然突起这么一片疫情来临之高筑巨构以解人健康安危,确确乎有些匪夷所思。

彼时,水井乡尚无一灾一病,周边也是鱼米飘香,令人留恋忘返。舒不知,疫情也会如此垂帘……

果然,疫情随移动之人,从武汉向四周扩散,令人望而却步而直至宅在家中,成了唯一选择。近观远看,开了房门进客厅门,去开厨房门,卧室门,书房门、储藏室门、卫生间门……来来回回,吃了睡睡了吃,盯着手机电视屏……悠悠然安慰自己。一程又一程,没走几步孤零零地在房间,四望无人,敲敲开窗透气,借机缝隙处观外界,又回到房内,一张床、一孔灶、一口水缸、两把椅子,记忆中除此之外别无长物,见此情状我确觉寒心。将水倒入缸中,起来,咯吱我又坐下,用陈年大茶缸为自己沏上粗茶,自己抽出烟,然后徐徐点燃,嗞嗞作响……沉吟苦笑,摇摇头叹道:嗐,究竟要守到宅到何时?!

稍歇片刻,当时确让我一惊一咋。今日依犹惊诧,这则宅在家中的故事,似乎不像演义,但我又确难想象人的神力竟至于此不免略见沉痛。之后仍会受到自己的褒奖。那怕待日后天下底定接踵而至,虽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恐怖,我甚至确切地感到皮肤上的灼痛——那是怎样一种生命的煎熬啊!我不得不对此社会现象产生一种巨大的惊怵。仿佛一个旧巢被主家捅碎,覆卵满地,燕去人空,不复再来。然而,此番经历留下的,是生命赖以支撑的如水资源。伫足遥想,一切都是身负重托地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据点。

在以后的几日盘桓中,是否再能拼缝出当年的光景呢?像一个远古的奇迹供人凭吊那般。

若干年后,我会记得当年的宅在家中,是怎样照临寂寞空间。我看着曾经宅在家中的自己,孤魂般的影子渐行渐远——一个时代的背影就这样几度尴尬,让我久久失语。

而今,一切都过去了,宅在家中守望成了一道自保保人的景观,在过往的冠盖中,有谁知道一个这样一个故事呢?我想,疫情,会像一面磨洗干净的铜镜,在永恒地返照着尘世间那些突发事件的盛衰兴亡……

今天宅在屋内,写下上述文字,以示后人,警示自己,并纪念守望这段空前之经历岁月,以此谨铭,遂命名谓之守望者言。

邻里的爱

文/蔚新敏

因疫情被隔离在婆婆家,有点郁闷,为了见阳光,出门采购的事我包了。婆婆家对门李阿姨也负责她家采购,常想跟我结伴走,我借口疫情,跟她保持至少五米距离。李阿姨笑笑,说必须有安全距离。我呵呵两声算是回应。

其实,就算没有疫情,我也不好意思跟李阿姨走得太近。多年前,李阿姨把蜂窝煤、木头棍子、鞋架都摆列到楼道,出来进去不方便,味道也不好闻,婆婆不好意思说,我这新媳妇初来乍到有点愣,不管不顾,找到李阿姨家,请她把那些破烂挪走。李阿姨不悦,说要不是看在我婆婆的面上就轰我出去了。我当然不示弱,找到物业,在物业的督促下,李阿姨把有用没用的挪到了小房。从此我就得罪了李阿姨。

我虽然没觉理亏,但是也有点不好意思,楼道善后我做,把楼道扫了一遍,洒了清水,李阿姨看到我,吐了口吐沫,算是出口恶气吧。从此,我见了李阿姨不搭讪,她要是跟我说话我就哼一声遮遮羞。

前两天我出门,发现单元门口铺了个床垫子,走来走去特别碍事,我用脚踢了踢,想挪开,挪不动。我心想可能是谁家装修,一半天就挪了,我就绕着走,但免不了踩几下。

昨天我出门,发现垫子湿漉漉的,走上去,噗嗤噗嗤的,脚底立马潮湿。我问婆婆,婆婆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婆婆在小区群里念叨,有人说对门李阿姨家小房有个不用的双人床垫,也许是她家的。

我真不知道李阿姨占单元门口有什么用。那天晚上,趁着天黑,我跟老公悄悄把垫子搬到了李阿姨窗户下不碍事的地方。

第二天早晨,我去超市买菜,出门一看,啊,垫子回来了,更湿了,明显是有人故意弄湿的。人生气时劲就大,我自己拽着一个角,又挪到了李阿姨窗户下面。

从超市回来,我看到垫子又回到了单元门口。真是较劲啊。正想着怎么彻底弄走这个讨厌的垫子,李阿姨从楼里出来了,她戴着口罩,我瞅着垫子,她瞅着我,小声小气说:“现在疫情严重,楼道得消毒,可是,我岁数大了,上楼不方便,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垫子上喷84,邻居过来过去,踩踩,消消毒。”

这时候害羞的倒是我了。疫情期间,我没为小区做什么,李阿姨这么大岁数,却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李阿姨要回家,我让她等等,年三十我给婆婆批发了一箱84消毒液,没用多少,我就回去装了一塑料袋。

李阿姨倒不知说什么好了,调侃了一句:“疫情过去,你帮我把垫子扔到垃圾场,好不好?”我在垫子上踩了几脚,朝着李阿姨做了个OK的手势。

春天要来了,疫情很快会消逝,但邻里的爱会永远留下来。

过年

文/智若愚

“过了腊八就是年,啥都没来得及准备就要过年了。”她嘴里唠叨着,手却没停下来。

推豆腐,打汤圆,蒸米豆腐,炸酥肉……这些虽然街上都买得到,她总觉得味道没有自己做的好,儿女们更是吃惯了母亲的手艺,对街上卖的那些都不屑一顾。

洗腊肉。一只猪头,几根猪尾,这叫有头有尾。她在心里合计着。大儿子喜欢腊猪嘴,幺女爱吃三线肉,二儿媳少不了腊猪脚。对了,还有两个孙子抢着吃的猪耳朵。更要年年有“鱼”呀,鸡肉,牛肉……大年三十的桌子上,一样都不能缺。

还要多弄一些,年一过,他们走的时候,三辆小车后备箱是要不少东西才装得满的。

“狗东西些,回来一回简直就是抢老子一回,生怕把这屋头搬不空一样。”她忙碌着,骂着,脸上总是慈祥地笑着,心里像是灌了蜂糖一样甜蜜蜜的。

也是,三个子女在当地是最有出息的人,都是当年县中的尖子生,都考取了全国一流的大学。十年了,方圆几十里的人们还是以她家为榜样来教育子女。

只是,有本领的鹰都展翅高飞了。三个子女早在大城市安家立业。一年四季很少见到人,只有每年的春节才会一个不少地回来。10多个人,挤挤的一大桌,热热闹闹两三天就各自西东。

走的时候,一如既往地都争相邀请老两口进城居住。她也总是以叶落归根或者守护祖产祖业来搪塞,绝不动步。

也不是没去过城里。那年大儿子把她老两口接到省城,还没住满月就吵着要回乡下,儿子儿媳不送他们回来,她竟然以绝食相逼。

左邻右舍的人都问她怎么回来了?是儿子媳妇不孝吗?她说,我那子女孝顺得很呢,是我住不惯啊。城里有什么好哟,吃的是农药,穿的是化学,吸的是尾气,住的是钢筋水泥。硬是受不了,根本没有我们乡下安逸。

半个月下来,老两口忙得皮耷嘴歪,吃的住的准备妥当之后,已是腊月二十八了,万事俱备,只等儿孙们回来了。

想到一大家人欢天喜地聚在一起,叫爸爸妈妈喊爷爷婆婆,大人说说笑笑,小孩打打闹闹,一幅家兴业旺的景象。她一脸慈祥,虽说一年只有这几天相聚,但再苦再累也值了。

叮铃铃,叮铃铃……老两口正沉浸在家人欢聚的向往中,电话响了。她拿起老人机一看号码,是二儿子打来的。

“妈,我们今年不回来过年了。”

“为啥?不是年年都回来了的哇。”

“你在电视上也看到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形势严峻。”

“我是看了的,疫情再严重,你那里没发生,老家也没出现,可以回来。”

“不是怕疫情。妈,我是呼吸病专家,必须去防疫一线,马上出发。”

“你要去疫区?注意安全……”她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里传来了“嘟嘟嘟”的忙音,不由得心中一阵紧缩。

好半天了,还在为二儿子焦虑,电话又响起来。一接,是大儿媳妇打回来的。

“妈,今年我们不回来过年了哈。”

“又是因为疫情吗?你们开车可以回来哇。”

“妈,我们是警察,在这关键时候,不能离岗。国家有困难,正是我们出力的时候呀。等疫情过了,我们再好好陪陪你们两位老人家。”

“好吧,注意安全。”她挂断了电话。自己也常常教育他们努力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当前,多付出也是应该的。

两个儿子不回家过年了,她看看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屋子,不觉有点黯然。转头想想,还好,女儿一家回来也行,不至于我们两个老家伙四目白眼相对。好,打个电话问问女儿,往回走没有。

“幺女,你们走没有?”

“妈,我正想打电话告诉你呢,我们两个报名当志愿者了,马上参加抗疫。今年就不回家过年了,疫情过后好好回来陪陪你们二老。”

“啥?你们也不回来过年?”她大脑一片空白,女儿说了些什么一句都没听到。老头子从她手里拿过电话走到一边去听,也没察觉。

愣了好半天,缓过神来,看着厨房里那么多食物不知如何是好。

一夜未眠。天还未亮,她翻身起床,来到厨房,把洗好的肉食和自家做的那些食品切成很多份,然后找来食品袋,一个品种一小袋,几个品种一大袋,再整整齐齐起码在纸箱里。

老头子被她叮叮当当的砍切声吵醒,起身来到厨房,见她正在分装食品。

“对啰,我们吃不了这么多,你分成三份,给儿女们寄去。”

他们?今年没那口福了!这不是给他们准备的。她说。

“不给他们吃,冰箱也装不下,你包这么严实,堆码在一起要坏的,敞开来放。”老头子说着就弯腰拖动纸箱。

“你莫跟我动。她头也不回地说,去把你那个三轮车修好,明天把这些东西拉进城去。”

“明天过年啊?东跑西跑地做啥,再说,大年三十,谁买你这些东西。”老头子嘟囔着走向那辆三轮车。他知道,这个家,啥时候都是她说了算。

“不卖,把这些都送了,送给那些抗疫的人,他们能不在家过年,很辛苦啊!”她顿了顿说,“我不相信,你们能为抗疫出力,我老太婆就不会?”

看看明媚的天空,她一脸骄傲。

就地过年

文/张金刚

我有不少石家庄朋友,他们正因疫情经历着有生以来最艰难也最坚决的选择:就地过年。我明白他们的心,故而为他们的坚守由衷地心疼和感动:你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河北日报摄影记者小赵,是在我家乡阜平为期一年的脱贫攻坚采风活动中结识的。他憨厚敬业、技术过硬。疫情来了,他“全副武装”,挎起相机,奔走于石家庄抗疫第一线,发回了大量珍贵温暖的照片,为抗疫助力。小赵用他的辛勤,带我们看到了:零下七摄氏度下,藁城某社区医务人员防护面罩上冷凝的冰花;他的家乡唐山的医护人员驰援石家庄的忙碌身影;在小果庄村执行防疫消杀任务的消防队员的“最美逆行”;还有一位刚下班的120小哥,特意骑车到河北博物馆广场看鸽子,以放松心情的可敬可爱……

我通过小赵同事的镜头,看到了小赵在街边席地而餐的简易盒饭,看到了他凌晨一点多下班收工的火力全开,看到了他与寒夜里冷清的石家庄火车站的心酸合影……此时,我的问候也是打扰。通过另一位记者朋友了解到,小赵一直在一线,住宾馆,回不了家。工作似乎已为他作出选择:肯定回不去唐山与父母团聚了,就在石家庄“工作过年”了。他在朋友圈征集“温暖线索”。其实我想说:小赵,你和你的同事们就是抗疫一线的一簇簇火苗。是你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让我们感到了冷冰冰的疫情下热腾腾的暖。

我的发小小张是石家庄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执检测报告重新上岗,任务是从超市向小区配送线上订单。认真取件,开车送件,跑着派件,一天要早出晚归高效工作超十二个小时。为了安全,为了工作,他就和同事们住在了公司,已好多天没有回租住的房子,没有看到老婆孩子,没有看到给他们看孩子的母亲了。

我问他:“累不?”他抽空回我:“非常时期,也算为第二故乡石家庄做了些贡献。你知道吗,每当我把水果、蔬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小区,工作人员都说声‘谢谢’,心里特暖和。”我只能说:“多保重。”他再抽空回我:“公司挺好,防护用品充足,还发红包,发年货,只是不能回老家和老爸团聚了。”我说:“等我过年回村,开视频让你和大叔聊聊天,让你看看咱老家的老房子。”他回复:“好,回头聊,马上出发!”

其实,去年春节,小张也是在石家庄过的年。国庆小聚时,听他讲起疫情期间的劳碌,一脸的骄傲。今年石家庄疫情吃紧,他更劳碌,我想他也会更骄傲。我也为他准备了红包,等除夕时发给他,并想告诉他:家乡脱贫了,有很多机会,可以考虑回家发展!

小李是河北省直单位来我县驻村的第一书记。帮扶三年,他已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元旦回石家庄,他被“憋”在了家中,正为村里猪肉、活鸡的销售犯难。老客户虽已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好了,下了订单,无奈屠宰、运输等环节不畅,只好搁置。小李说:“早知这样,我元旦就不回家了,陪着村民,我们都安心。”我敬佩他的作风:“你‘就地过年’吧,疫情过后再回来。”小李书记倒乐了:“只能这样了,让那些猪呀鸡的也‘就地过个年’!不过也不一定,村民过年也需要钱呀。”我称赞他是个好村官儿。

为阜平作贡献的小崔在电商服务中心工作,小武在融媒体中心工作,小杨在某手工业工厂工作,小刘在某政府部门工作,他们都来自石家庄,都做好了留在阜平就地过年的打算。过年期间,他们要和家人朋友过个“屏上年”了。然后,他们打算逛逛平时没时间逛的小城山水或看看书充充电。

我和妻子商量过了,若过年时他们真回不了家,就陆续请到我家吃饺子。不过,我还没向他们发出邀请——真心希望疫情能赶快过去,他们能正常回家过年。

心安处,即是家。疫情当前,不仅石家庄,我的许多外地朋友也都选择就地过年,不给家人、社会、国家添负担。

就地过年,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过年方式。我们约定:待疫情散去,再好好团聚!因为,山河无恙,我们无恙,天天都是在过年!

唯愿,这一天来得早些,再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