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过年的散文美文

2022/12/05散文诗歌

关于过年的散文美文(精选10篇)

过年的红灯笼

文/郭慧

年越近就越想念老家,想念老院子里的那棵大枣树,想念挂在墙上的纸风筝,想念有爷爷、奶奶在的童年时光。

在我的老家有个习俗,凡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在农历大年初一起五更时都要提着一盏里面点着蜡烛的红灯笼,去给本家亲戚拜年。爸爸兄弟五个,家里的小孩子也多。我记得小时候,每逢临近春节,爷爷都要走很远的路,去集市上为我们买灯笼。我们这些小孩子到了除夕晚上都是不肯睡觉的,因为怕错过了那一盏最好的红灯笼。当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奶奶就会站在院子里大声地数落我们,而我们总是在100个不情愿里,磨磨蹭蹭地钻进暖和的被窝,心里念叨着红灯笼,慢慢沉入香甜的梦乡。等到五更被妈妈叫醒,我就会快速穿上新衣服,再叫上我的堂兄、堂妹们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堂屋里,给供奉着的牌位磕头,给从未见过面的曾祖父、曾祖母的照片磕头,磕过头后我们就围着爷爷、奶奶,并不是要压岁钱而是要我们的红灯笼。爷爷笑着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灯笼,亲手用火柴为我们点亮一盏盏灯笼,然后再把崭新的压岁钱放在我们新衣服的口袋里,嘴里还念叨着:“娃儿,明年要再长高点,听父母的话,考试要考100分……”每次都是爷爷还没说完,我们就打着红灯笼跑远了。

那时候过新年很热闹,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爷爷就要杀猪宰羊,烧锅炸丸子、蒸馒头、炖肉,准备过年的吃食。到了除夕晚上,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吃过饺子后,爷爷就会拢一盆火,大家就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烤火一边看春晚,我们这群孩子就在院里放鞭炮。农历大年初一起五更,爷爷就会叫来我们这群孩子,让我们围着院里的那棵大枣树转圈,让枣树保佑我们来年健健康康。我们就笑嘻嘻地提着红灯笼围着枣树边转圈,边唱爷爷教给我们的童谣:“新年到,春天到,你发芽,我长个,你长壮,我长高,保佑年年都健康……”老家的乡土气息,还有那浓厚的烟火味道,让新年过得有滋有味。每当想到这些,心里总会有些幸福、有些伤感,我们这群曾经围着大枣树转圈的孩子早已长大了,只是给我们买红灯笼的爷爷、催我们睡觉的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就连当时年轻力壮的父母也在一天天老去。

晚上吃过饭后带着孩子出去散步,路边有个小贩正在叫卖带电池的红灯笼,儿子看到了很是好奇。小贩为了吸引儿子就按开了灯笼上的开关,电动灯笼响着好听的音乐,闪着好看的光,儿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缠着我要买。当我把灯笼放在儿子手里时,他又蹦又跳,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对儿子念叨:“娃儿,明年要再长高点,听妈妈的话,考试要考100分……”可儿子已经拿着灯笼蹦蹦跳跳地跑出去很远了。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好像看见了童年时的自己,想起了回家过年时爷爷常说的那句话:“我的大孙女回来了,糊涂还是热的,我去给你盛。”

跑远的儿子回头看见我落在了他身后,就又跑回我身旁。我用手擦干了眼睛,对儿子说:“妈妈小时候也有一个红灯笼,可漂亮了。”儿子仰起小脸充满好奇地等我说下去,我牵着儿子的手说:“那个红灯笼是妈妈的爷爷买来送给妈妈的新年礼物,那个红灯笼是纸做的,里面点上蜡烛,红红的、亮闪闪的……”儿子的大眼睛看着手里的红灯笼,那光芒把他的小脸也照得红红的。

儿子的红灯笼照亮了回家的路,我们在这温暖的光芒中朝家的方向走去,也走向通往新年的路。儿子高兴地走在我的前面,边走边说:“新年到,春天到,你发芽,我长个,你长壮,我长高,保佑年年都健康……”

年关的张望

文/鲁珉

小溪沟那边一阵爆竹清脆的爆炸声,大地好像颤抖了一下,火药和油纸燃烧后散发出淡淡的焦香,从远处飘了过来。

屈大爷走到门前院子边,将手掌搭到额前向远方张望。又一个爆竹像火箭一样升上天空,然后炸裂开来,纸屑纷纷扬扬随风飘散。

“哦,要过年了,又到年关了……”对面是王家,儿子打工回来,燃放了一挂又一挂的鞭炮。这是老家的风俗,长年不在家的人回家,总会放起鞭炮来,图个喜庆。

屈大爷的耳边鞭炮声久久没能散去,心里更是有种楚楚的酸痛。两个儿子和媳妇,还有女儿,都在温州打工,已经两年没回来了。两个上中学的孙儿一直由他和老伴照看,一年到头,就盼着儿女过年能够回家。可就这点小小愿望都难以实现。

于是,每天的傍晚,屈大爷总是带着孙儿,在老屋前那个石坎上,一站大半天,希望能看见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儿子曾捎信回来说,今年一定回来过年的。可每每总是失望,天黑了才不情愿地回到少有笑声的老屋。

虽然这样,屈大爷和老伴儿依旧会把儿子的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把被子什么的全部洗一遍,在冬日的阳光下翻晒。从早到晚忙着准备吃的,腊肉早就做好了,并排挂在灶屋里的墙上。屈大爷还专门多买了几副猪肝,因为两个儿子特别喜欢吃炒腊猪肝。

尽管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到家,屈大爷依旧趁着年关临近做着小山村保留的古老习俗。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许多老套的传统风俗,年轻人都懒得做了。可屈大爷却一丝不苟地做着,请土地公公、祭祖先。备一桌酒菜,点上香、烛,让缕缕青烟袅袅上扬,香味弥漫开来,屋子里就充满了年关的味道。让孙子轮流着斟酒、跪地叩头,心里渐渐地踏实了、平安了。只是现在,祈求中多了个内容,那就是希望在外的儿女们平平安安。

屈大爷依然会每天牵着小孙儿,盘坐在老屋前能够眺望通向远处的石坎上,呆呆地凝视着伸向村子的狭长小路。坎上那棵沧桑的古柿树,默默地陪伴着,仿佛也在等着漂泊归来的游子。

看到屈大爷伤感的神情,总能感觉到那份盼望漂泊在外的儿女回家过年的心情。所以,年关到来的时候,不论在外是否赚到了钱,过得好或是不好,是否为一张车票费心费力,都要收拾好行囊,踏上归乡的路。

因为,生你养你的那个故乡,总会有足够的理由让你飞奔回去,那份对亲人的牵挂你是推不开忘不掉的。不论路途有多远,年关时,一定要回家,不能让故乡的亲人一直张望着、牵挂着、孤单着。

别让比较毁了年味

文/任欣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点开微博、微信,满眼都是“晒”礼物,以及如何体面地过年。有的更直白地“晒”着清单,表明自己为过年准备“大花一笔”。这个时候,表面上的热闹喜庆,却让很多人心里打了“结”:我买的拜年礼物,会不会太寒碜?给孩子发的压岁钱,会不会显得太小气?以至于很多人都提前产生了惧怕心理。

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春节的核心就是团圆。过年期间,亲戚朋友间都会相互走动,言谈中我们不免听到这样的话语:“谁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人家儿子咋就那么有出息呢;谁的女儿嫁了个富二代,去年给娘家买了一幢房;谁全家去国外旅游,他们怎么活得这么滋润……”于是,“比较”就像一颗炸弹,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它就这么扔到你耳边,这个时候,渐渐有人为原本愉快的相聚而苦恼了。

想起我们儿时的春节,所有人都喜气洋洋满怀期待。如今,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开始变得很物质,变成了展示着自己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的生活。记得去年过年,一次等电梯时,我听到同栋楼的两个住户在聊天:“你看,我女儿今年回来给我买的金镯子。”说着将她的胳膊伸到旁人面前,还问:“你女儿呢?今年给你买的什么?”只见这位住户笑盈盈地说:“女儿回家过年,就是给我最大的礼物了。当父母的,不会在乎孩子给我们多少钱、送什么礼,孩子平安快乐就是我们的福气。” 是啊,家人平安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过年,是喜庆,是团聚,是温暖,是民众最欢乐的日子。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也在变,相应的,过年的方式也在变。但是,回家团圆才是春节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回家陪陪父母,和家人吃顿饭,和真正的朋友交交心,这些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所以,别让那些毫无意义的比较破坏了年味。

过年不做低头族

文/张燕峰

爸妈都是古稀老人,为了让日后少留有遗憾,所以很早的时候,我们就约定好回家过年。除夕前一天,姐姐一家从天寒地冻的北国冰城哈尔滨飞了回来,哥哥一家则千里迢迢从四季如春的昆明赶回来,我离家最近,从几百里外的小城回到家中。

儿孙满堂,含饴弄孙,大概是中国人最向往的家庭幸福模式。看见孩子们齐刷刷地站在面前,爸妈满脸皱纹舒展开来,笑容绽放成秋天原野中怒放的野菊花,那样动人,那样温馨。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巴,拥抱了这个,抚摸了那个,心疼地说姐姐瘦了,哥哥黑了,然后夸儿媳更漂亮,女婿们更帅了。当看到孙女和外孙们个个出落得亭亭玉立高大挺拔时,爸妈的眼神更加温柔,关切地问长问短,“学校的伙食顺口吗,冬天睡得冷吗,交朋友没有……”孩子们也撒着欢,笑哈哈地回答着长辈的各种问题。

一家老小十多口人热热闹闹地挤在客厅里,大家互相问候着,交流着,亲近,随意,无拘无束。让你不得不感叹血脉亲情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多么遥远的距离多么久远的时间,都无法将其阻隔,一如血液汩汩地在心间流淌。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晚饭吃过,爸妈兴致勃勃地看电视,我们几个也陪着看。看了一会儿大概觉得无趣,姐夫拿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很快嫂子也拿出了手机,她在更新着微博,后来老公和哥哥也先后玩起了手机。孩子们则更是低着头,专心致志地拨弄着手机,手指像轻盈的蝴蝶,上下翻飞,飞快地刷屏,还不时笑出声来。

妈看着电视,不时发几句评论,只有爸在随声附和。妈回头看满屋子的人,只有老两口在看电视。爸妈对视一眼,苦笑,摇头。

接下来更是如此,大家虽然在父母身边,但很少跟老人交流,都低头看着手机,浏览各种网页,发表各种评论。即使是吃饭的时候,也不安生,信息提示声,QQ里的咳嗽声,接打电话声,此起彼伏。爸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越来越阴沉。

初一早晨吃过早饭后,妈妈板着脸,表情凝重地说:“孩子们,你们可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人虽然回来了,但心还沉浸在虚拟的网络里。”大家闻听此言,都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悄悄放下了手机。爸爸接过话头,“这样吧,你们把手机都上交,我给保管。谁要接打电话,回复信息,可以要。”大家纷纷点头表示没有异议。

手机不在身边,大家的交流便多了起来。我们围坐在妈身边,听妈讲儿时那些有趣的事情,也听妈抱怨物价飞涨,中间穿插着对爸的不满和叨唠;哥哥则向爸倾诉工作中的困惑,跟老爸讨个主意;姐夫跟老公在交流职场心得,孩子们更是如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地说着校园里的奇葩故事,也分享着各自的秘密。

说也奇怪,没有了手机,亲情如一股甘洌的清泉又神奇地回到了心中。我们拥抱着老妈,给老爸削个苹果,给孩子们递杯酸奶,互相倒杯热茶,其乐融融。再看爸妈,仿佛年轻了十几岁,每一条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双眸里流动着浓浓的爱,像两尊慈和的弥勒佛,慈眉善目。

过年就是孝顺老人,就是亲人团聚,就是尽享天伦。不要让手机绑架我们的生活,囚禁我们的心灵,锁住我们的喉咙。放下手机,不做低头族,把自己从网络里解放出来,珍惜与亲人相守的分分秒秒。

过年,就是图个热闹

文/梅莉

我喜欢去婆婆家过大年,因为他们那里的年俗保留得比较完整。

婆婆家在皖南的池州乡下,门前有条秋浦河横贯东西,每次去城里,必经过河上的一座大桥,远远望去,来来往往的行人如同秋浦河上一粒粒移动的棋子。

记得我们新婚第一次去乡下过年,正赶上那年老公的弟弟也是新婚夫妇第一次从四川回到乡下过年,只是他们先我们几天到家。老公家里兄弟姐妹八个,公公婆婆家里可谓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我到家的第一天,嫂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四川来的妯娌在婆婆家里遭遇的趣事。

由于小叔子的部队在四川,便娶了川妹子燕子为妻。可是,他有点大男子主义,把新婚妻子带回家后,对我婆婆说,妈,快过年了,得洗干净过个大年,你有什么被子、衣服,没洗的统统拿出来,叫燕子拿到秋浦河里去洗。偏偏婆婆是个实心眼,就真的把所有还没洗的被子、衣物之类搜刮了出来,小山似的堆在燕子面前。可怜的燕子生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哪洗过被子,袜子都是***洗。可是,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总不能让人看笑话,硬着头皮,把一堆衣物拎到河边,天寒地冻的腊月天,手一放到水里就像刀割一样刺骨地疼。燕子一边洗,一边掉眼泪,洗了整整一天,手冻得又红又肿。

第二天,燕子就吵着要回四川。小叔子这下觉得事态严重了,再不敢乱发号施令,并且,以后只要有洗的活,他一马当先,这才安抚了新娘子突发的乡愁。

等到我们去时,已临近除夕。要洗的东西只剩下了过年时要吃的菜。新媳妇上门,第一印象很重要,燕子功劳那么大,咱也不能落后。于是,自告奋勇地担任起洗菜的重任。要知道,老公家哥哥姐姐特多,哥哥姐姐们的孩子的孩子都喊我奶奶了,你可以想象要有多少人来吃饭。我没统计过,只知道过年围成一个大圆桌上的人有十几个,还有挤不上桌子的娃娃们又有十来个。所以,洗菜的任务也相当艰巨。我与老公抬着个大竹篮,里面是刚从菜园里摘来的蔬菜,还有哥嫂们送来的自家宰杀的猪羊肉、鸡、鸭之类的荤菜,我们在河边一洗也是好几个小时,虽然河水冰冷,但那时是新婚,两个人心是热乎的,许多悄悄话都被河水偷听了去。

除夕那晚,一大家子的人围坐一团,炉子里的木炭烧得红红的,火锅里烫着碧绿的芫荽、金黄的蛋饺、品种各异的圆子,大家欢声笑语齐举杯共祝公公婆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想起了才女李碧华说吃火锅:“重要的是气氛。一室皆暖,赴汤蹈火。汤要滚,火要猛。菜和肉要多。还有,人要开心……”这时,不知哪个小捣蛋冷不丁地炸了一枚响炮,把大家吓了一跳。年味就这样在一家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炸开了。

我喜欢过这样的热闹年。过年,可不就图个热闹与团圆?

过年过节不送礼

文/罗昭伦

转眼就到春节了,朋友们都在谈论春节又要花多少钱。我听后淡淡一笑,告诉他们,我过春节可不花啥钱。因为在我们大家庭,拜年不流行送礼给红包,这个习惯已经延续十多年了。

记得还是1997年春节,我和妻子和往年一样,准备了烟、酒、糖果之类的拜年礼品,去给岳父岳母拜年。席间,岳父说:“从明年开始,你们几姊妹之间拜年,就不要送礼了。包括来我这里,也都不要送了!”

我和舅弟听后立即反驳:“爸,我们给您拜年送点礼,是理所应当的,哪有不送的道理!”姐姐和三个妹妹也附和。岳父一脸严肃:“我说了,不让你们送就别送!每年春节回来,你们都大包小包地买,不嫌麻烦呐。再说,过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不图别的,只求大家和和气气,平平安安!”见岳父的语气这么强硬,我们都沉默地低下了头。

第二年除夕晚上,我还是犯难了,这礼到底是送还是不送呢。送吧,怕岳父责怪,因为他这个人说到做到;不送吧,总感觉心里过意不去。妻子说,干脆今年就不买了。

第二天,我们去岳父家拜年。岳父见我们没提任何东西,顿时喜笑颜开:“嗯,这就对了!快进屋,***正在等你们呢。”

不一会儿,舅弟、三妹和四妹几家也陆续到了,他们也是什么都没买。团圆饭上,岳父格外高兴,破例喝了酒。觥筹交错中,我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温馨。

临走的时候,岳父一再给我们强调:“以后过年过节,啥东西都不要买,只要你们人能来,比买什么都强!”就这样,这些年来,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家人生日什么的,我们从未送过礼。

其实,仔细想想,岳父的做法真是睿智。大家平时为了生活和家庭而奔波忙碌,没有时间相聚,好不容易在过年过节团聚在一起,本来就是为了叙旧和聊天,看望一下亲人,增进一下感情,干嘛非要送礼呢?今天你上门给我送一份礼,明天我再去你家回敬你一份。买的东西提来提去辛苦麻烦不说,还得费尽心思地去选择、比较,怕自己送的礼品不够档次,和别人的相比不够气派……最终,劳民伤财的是自己。

过年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串门,送礼,表达一份心意;不送礼,感情依旧甜蜜。虽然两手空空,但却带来了千金难买的真诚和情意。

就地过年

文/马晓炜

“爸爸,妈妈的车票退啦,过年给宝宝和姐姐做好多好吃的吗?”下班刚进家门,年幼的儿子兴冲冲地将妻子“就地过年”的消息告诉了我。儿子的话让我不免有些纳闷,妻子提前购买了回家的车票不说,上午还告诉我去做核酸检测,开启她的回乡之旅,咋说变就变了呢?

与妻子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在部队工作,逢年过节是和战友在军营度过的。前两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考虑到家中老人年事已高,所以几乎每逢重大节日,我们都是风尘仆仆、不远千里往家赶,纵然受尽旅途颠簸之苦,但为了与父母团聚、尽份孝心,却一直乐此不疲。

妻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纵然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各级倡导“就地过年”,减少聚集的情况下,她还是预订了回家的车票。没想到儿子竟然爆料,说妻子要留下过年,这是唱的哪出戏?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有啥好奇怪的,你都响应了‘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的号召,咱娘仨不向你看齐,就显得家里太不和谐了,况且孩子这么小,我不能只想着回家,不考虑两个孩子吧。我想等到春暖花开时,疫情过去了,与父母团圆也不迟!”妻子的一番暖心话,令我感动不已。

“老爸,不去外婆家,这可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自己家过年,您准备咋安排呢?”我和妻子说得正起劲,读六年级的女儿迫不及待地询问过年期间的活动安排。是啊,这些天我们为在哪过年而纠结,连置办年货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选择了“就地过年”,吾心安处是故乡。于是,我们当即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从贴春联、买灯笼、选年画等入手,张罗着要准备年货了。说说笑笑中,浓浓的年味似乎已徐徐弥漫开来。

全家“就地过年”,作为一家之主,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定好好表现,不仅承诺过年期间我掌勺,力争一日三餐吃得不重样,还要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展起来。女儿也不甘示弱,说春节不能当面给长辈们拜年,除夕她要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亲人和老师同学们祝以新年的问候。女儿的提议,我和妻子完全同意。妻子说年初一打算组织个包饺子、做汤圆比赛,我和儿女跃跃欲试,准备应战。考虑到平时忙于工作,答应陪儿女爬紫金山、登方山的事,一直没有兑现,趁着过年有时间,我们要一起去登高,许下新年的一桩桩美好心愿。这些还不够,我们将打卡新华书店、图书馆,品味书香盛宴,享受阅读之美;积极参加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跑步等体育锻炼,在动静结合间,实现过年七天乐,健康平安过个幸福年。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与许多家庭一样,今年春节我们选择“就地过年”,其实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聚与团圆。

元宵是过年的“狂欢节”

文/刘卫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刚刚拉起结束的帷幕,看着一家老字号的美食城前排起了买汤圆长长的队伍,我这才知道,元宵节又接踵而至。老天助兴,头晚又纷纷扬扬地飘零起雪花,为元宵节锦上添花,延长着年味,再度激活出人们欢愉的心情。如果说,春节是一首浸透愉悦与祥和的叙事曲,那么元宵节是它结束前的一段快乐小插曲。只有过完元宵节,吃了圆圆美美的汤圆,春节才在人们心目中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元宵节这天清晨始,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整个县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高跷队的男女突然比常人高出一大截,有各种神话中人物扮相,赶上猴年,毛手毛脚的“孙悟空”打头阵,他们边高空行走自如边舞动着扇子和道具,让人叹为观止;一条条金龙在广场上游走,伴随着有节奏的鼓点声,首尾配合默契,活灵活现,仿佛在腾云驾雾,显示出高超的舞技;还有采莲船,舞者一般为俊俏的女子,着红披绿,妆化得很夸张,船就“挂”在她身上,歌起人动,船就随心游弋,旁边的“艄公”划着桨,边唱着“采莲船哟哟,闹元宵,迎丰年,……”旁边的人跟着起哄,唱起“划着”逐句地应对,气氛十分热烈。观者和舞者现场互动闹腾劲至今让人历历在目,久久难忘。

入夜,吃完了家宴和汤圆,几乎倾城而出,大人牵着孩子汇聚到县文化馆前的广场,看灯展,猜谜语,观焰火晚会和民俗表演。孩子们人手一灯,或在市面上买的,或是自家大人扎的,造型各异,灯火点点,一片璀璨。孩子们那会觉得眼睛不够用,提着灯笼在热闹的人群中穿进穿出,吃着糖葫芦,竞相对着挂在绳子的谜语作出各种猜测。实在想不出,就跟大人讨答案。如果猜对了,现在可以领一支铅笔或彩色气球的小奖呢!一直闹到晚上十点,人们这才意犹未尽地散去。每盏回家的灯笼里蕴含着一个孩子快乐的小故事,也点燃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过完元宵节,这才算“年过月尽”,没有留下一丝的遗憾。需要外出的人,又由父母打点行装,带着家人满满的叮嘱,踏上了谋生之旅。人们祈祷,日子就像这白滑酥和、馅芯甜美的汤圆,圆圆满满,顺顺当当。一家人相互间有着牵挂,都过得平安康健。

快乐是一种感觉

文/胡兆喜

看着身边一个个挈妇将雏喜不自禁回家过年的同事,失落和空寂像冰冷的蛇爬上心坎。当老父亲又一个催促回家的电话打来时,心中那道脆弱的防线一下子崩溃了,回家,回家,回家过年。

算一下,没能回家和亲人一起过年,已有几个年头。不是工作繁忙走不脱身,也不是家人不热情相邀,不回家过年只是缘于我的自卑心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家人热切切的目光中,我走出故乡,成了家乡极少几个吃上“公家饭”的一分子。一晃眼,我在故乡之外工作生活已二十个年头。这些年来,一次次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由衷高兴的同时,也自叹着自己平淡的境况,儿时的玩伴相继发家致富,只有我还是原来的样子,自卑感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渐渐地不想回故乡,过年也越来越成为我心中的痛。

电话里,父亲说,今年你弟弟迁入新居,孩子又上了大学,一家人要好好过一个团圆年,你们无论如何要回家过年。父亲说,这些年我知道你的那些想法,是你爱钻牛角尖的缘故,把心敞开来,不要胡思乱想,快点回家吧,啥都准备好了。

虽然一切都洋溢着喜气,一切都温馨亲切,可我长期的自卑心理还是让我快乐不起来。在家的几天,不是闷头看书就是无聊地看着电视。父亲不断地挑起话头,我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

没盐没醋地待了几天,总算过了一个团圆年,我就急着要动身回单位了。尽管父亲不停地提醒说还早呢还早着呢,但我执意要回,父亲说那就回吧。

晚饭时,父亲开了一瓶酒,说喝两杯酒吧。我很诧异,父亲一向反对我喝酒,吃年夜饭时,我也一滴酒没喝。我说不喝了,吃点饭,早早休息,明早要赶早班车。父亲说,少喝一点,我也要喝的,咱爷俩喝喝酒,拉呱拉呱。这一下我更懵了,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父亲喝过酒呀!在我不解的目光中,父亲已把酒杯斟满,说,来,咱爷俩碰一杯。虽说父亲喝酒的表情很痛苦,可那份喜庆劲儿还是绽放在眉梢眼角。

默默喝了几杯酒,父亲说,书上不是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嘛,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给你个愁眉苦脸啊!我未置可否地笑笑,心说道理谁都懂啊。父亲说,其实啊,这幸福这快乐都是自己心里的感觉罢了,你认为你幸福快乐,你就幸福快乐,相反,你要整天想着自己不幸福不快乐,你就会苦闷忧伤,开心呀快乐呀总是不沾你的边,别人都精神爽爽的,只有你闷闷不乐。既然快乐是自己给自己的,你为啥就不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呢?来,咱爷俩再碰个满杯。父亲用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喝了杯中的酒,说,正如这杯中的老白干酒,只要你感觉喝着它爽口舒心,喝得快乐惬意,它就是你眼中心中的“茅台”嘛,甚至啊比“茅台”还“茅台”哩!

一饮而尽杯中的“茅台”,我呵呵笑了,笑着笑着,泪水就流了下来,我说这酒这酒真来劲哩……父亲也“嗬嗬”笑着说我说它比“茅台”还“茅台”嘛,怎么样,不假吧……不喝了,收着,收着,等明年过年,咱爷俩再慢慢品尝。

是的,快乐是一种感觉,三五杯感觉之中的“茅台”,冲散了积郁我心头多年的所谓自卑情结,让我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原本很简单、甚而轻而易举就可拥有的幸福、快乐的感觉……

大比之“年”

文/方晓舜

过大年,如果用一个汉字表意,我推荐"比"字。俗话说,"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 。"小孩实在,过年比平时好。大人辛劳,收成好,过年就好。年是用来比的。

物质匮乏年代,过年也在比。小伙伴们,比力气:拔荷,抵棍,摔跤。比起早:大年初一,拾没炸的爆竹,点火燃硝。起得早就拾得多。比口才:拜年会说话的,得花生、糖果,甚至还能奖一支香烟。比压岁钱:有五角的,一元的,也有五元的。各有所得,皆大欢喜。我们弟兄多,也在家里比。比吃:平时伙食苦,过年比吃汤圆,比吃红烧肉,多吃有奖。比穿:我是老大,过年一身新。旧衣交弟弟,接力顺序传。老二说他的衣比老三的新,老三说他的衣比老四的新。老四说他有一顶新帽子。比中出优势,大家都有新(心)。比身体:称体重,量身高,墙上划记号,来年比着瞧。比,让我们快乐着。

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了,过年可比的项目也就多了。

比卫生环境。年前大清扫,看谁扫的干净,擦的明亮,摆的整洁。看谁家保洁长久、装饰漂亮。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自然受到夸奖。心红手巧的媳妇,窗子贴上剪纸,那是一帘(年)好景。客厅再放一盆水仙,那就景(锦)上添花。门庭再挂上大红灯笼,则是喜气洋洋了。门联是春节的眼睛,更有的比。比书法,比文采,比内涵。比中出境界,新年气象新:初一的阳光格外妩媚,初一的空气格外清新,初一的景物格外亮丽,初一的人啊格外精神。

比年货采办。现在物资丰富,应有尽有。只选对的,不怕贵的。挑选年货得比智慧。你选绿色产品,我选特色产品。你是驰名商标,我是老字号。你爱洋品牌,我喜土产货。你在超市买,我在网上购。我家就喜欢买土猪肉、土母鸡、土鸡蛋。

比年夜饭。比花色、品种,比刀工、烹技,比营养、味道。吴姨捏的鱼圆子又嫩又香。张妈点的豆腐又白又厚。姚婶做的狮子头,油而不腻。许奶奶烧的回锅肉,爽而不滑。我们的年夜饭,老伴的好橱艺。鸡蛋饺子、红烧鳜鱼,是她过年的保留"节目"。满桌佳肴,香气扑鼻,味道好的没法比。比什么?孩子比分数,爸妈比收入,我们比健康,全家比来年。

比开门炮。比谁买的鞭炮多,比谁放的时间长,比谁掐的时段准,比谁响的分贝高。生意人放"万字鞭",打响开门第一炮,图的是个吉利。“土豪”们放礼花炮,映红夜里半边天,炫的是"不差钱"。两年共一夕,响声震长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将农村的夜晚吵得热热闹闹。姹紫嫣红的礼花,将节日的夜空抹得绚丽多彩。

在拜年时比。见面致祝福,比在闲谈中。谁打工挣了多少,谁生意赚了几何——比票子。谁家盖楼房,谁家住别墅——比房子。谁的儿子成绩好,谁的女儿长得俊——比孩子。谁有小骄车,谁驾越野车。谁开宝马,谁换大奔——比车子。生产队的老稻床,成了临时停车场。向远方的朋友拜年,自然也要比。你开车上门,现场直播。我隔空喊话,电子飞鸿。你电话祝福,我段子短信。你QQ抒情,我微信视频。

在娱乐中比。年前,你兴狮子灯,我玩滚龙灯,各村比着干。初三一过,悦耳的锣鼓敲起来,诱人的狮龙舞起来,震天的鞭炮响起来,汹涌的人流奔过来,乡村乐翻天。舞灯是文化娱乐,接灯户送多送少,他们并不在乎,比的是人气。狮子在谁家劲舞,又从谁家飘过,村里人心中有数,比的是门望。看过灯会的年轻人,龙腾狮跃再出发,开始新一年的比拼。

前比后比,左比右比,上比下比,明比暗比。幸福在比中存在,差距在比中显现,动力在比中产生,希望在比中升起。过大年,乐在一个"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