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北京的文章

2022/12/05散文诗歌

关于北京的文章(精选30篇)

两天里的大起大落

7月8日,接到母亲的电话,心情顿时变得异常沉重。远在北京的小叔检查身体,发现了肾部有一个边缘模糊不清的肿瘤,经几位专家查看,都像是恶性的。正当壮年的小叔,事业渐渐步入了正轨,健康却在此时出了问题。母亲在电话里,声音有些颤抖:“明天还要再复诊一次,可千万别是啊!你小叔啊,活的太累了!”。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小叔在父亲那辈排行最小,人很要强。他性格开朗,多才多艺,人缘极好;写得一手好字,画的也好,小的时候家里的对联、年画都是小叔作的;喜欢写文章,也发表过不少;会吹唢呐、笛子、萧,到了北京还学会了萨克斯。无疑,小叔是这个家族的骄傲。从小,小叔就是我的偶像,一到寒署假回老家我就像个跟屁虫,形影不离的粘着他,希望长大后成为他那样的人。

小叔高中毕业教了几年书,就去北京的某个部队当了兵。在部队,因为小叔的多才多艺,被部队领导看中当了通讯员。复员后,靠他自己的努力和部队领导的关爱,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村兵,留在了北京,被正式分到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工人。

小叔是好强的,北京这个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对于小叔的挑战太多、太多。图书馆的邂逅,让小叔在北京有了一个小小温暖的家。随着孩子的降生以及小婶的待业,房子、孩子成为小叔最沉重的压力。因为入不敷出,连每月孩子的托儿费有时都交不起,常常求救于当时还算宽松的我的父母,当然父母每每都是有求必应,时不时还专门为小叔攒些钱以备急用。为了生活,当时还是电工的小叔,白天忙碌在工地上,晚上就到一些酒吧去吹萨克斯,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前途还自学了财会专业。

忙碌着、奔波着、焦躁着、压抑着,小叔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不停地往前飞、往前奔,不停地忙碌着也迷茫着,密实的生活让小叔常感觉透不过气来。以致到后来生活慢慢变好,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孩子独立了,小叔也当上了领导,可紧张的情绪却一直没怎么放松。是啊,生活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

电话里小叔有些沮丧地说:“无所谓了,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急急匆匆奔来奔去,最终落得这个结果,认命了。只是这一生光忙了,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这样离去了,遗憾太多了!”父母不知该怎样安慰小叔,只是也急急地说些宽心的话,有些手足无措。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还说,如果最后确诊小叔真的是肾癌,他们想好了陪着小叔全国各地去旅游,尽量弥补小叔这些年因为追赶生活失落的幸福。

在生命里,有太多原来很美好的事物,也会因为我们的不知不觉、因为我们匆匆忙忙、因为我们一成不变,而最终离们越来越远。小叔就是这样,也只有发现生命的无情后,才发现曾经计划的快乐竟然已是那么的遥远而不可及。

7月9日下午,母亲再度打来电话,最后确诊小叔的肿瘤是良性的,那一刻如释重负,随即给小叔发去祝福的短信,希望他以后的生活一路阳光!

短短两天,48个小时。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大起大落后,我不难想象小叔的心情是如何的沮丧到底而又失而复得。这悲喜交加之后,我想更多是该认真检视他目前的生活。

过快的生活节奏让小叔像一架工作机器,在物质欲望的漩涡里,忙得不亦乐乎,身心俱疲,耗损了健康。所以小叔,经过此番,就请自此放慢您的脚步吧!常回来和家人聚聚,再度拾起你的画笔和小婶一起画画,或者邀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品茗喝茶,哪怕能静下心去看看璀璨迷离的夜景……

小叔! 放慢您匆匆的脚步吧,放慢您生活的节奏吧!只有放慢节奏,您才能仔细地看看世界;只有放慢节奏,您才能不会给自己留有遗憾;只有从容而松弛的生活,您才能有时间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只有快乐健康的身心,您才能更好地努力工作和生活呀!

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给我亲爱的李北京

文/我亲爱的李北京

亲爱的李北京:

最近过得怎么样?我看了天气预报,武汉那边下起了小雨。我喜欢雨,就和喜欢你一样。2010年的第一场秋雨后我遇到了你,2015年的最后一场春雨时我终于有了向你表白的勇气。雨是婆娑的,泪也是婆娑的。还记得国中那一次我受伤右胳膊骨裂,一直没有用的趴在最后一排的课桌上哭,哭得淅沥哗啦的不像个男生。而你很温柔的轻声问我怎么啦,然后递上一张纸巾,担心的看着我。那一刻,泪眼婆娑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让我发誓要守护一辈子。

一个人在武汉会孤单吗?我也挺孤单的,不是没有朋友搭话聊天,而是觉得琐碎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点点的情感。于是思念愈来愈浓,最后顶着两个黑眼圈孤枕难眠。睡不着的时候,我一直幻想我们在一起时的模样。牵着手漫步在熟悉的街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店挑选给对方的小礼物,看一场关于青春的恋爱电影电影,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宴。很俗套,但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都是最好的,不是吗?

你最想念的人是谁呢?我最想念的是你。我想念你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总有种天真的烂漫。我想念我们同桌的日子,我很笨你教我单词语法。我想念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熟悉的道路谈心的路程。一年又一年,我好像活在了回忆的时间里,看到那个现在看不到的你。想念的越久,对未来的憧憬就愈发的强烈。我不想让你只存在于我的回忆里,我想你在我的身边,一起去寻找未来。

今天是2015年1月7日,星期四。我可以在家静静的休息一天,背点文常,写点故事,稍稍整理下错落的情感。离考试还有不到八天,应该很着急,我却很泄气。时间真的很快,还在国中哭鼻子的小屁孩转眼就要上大学了。最理想的大学自然是在你要去的城市里,但是武汉的要求真的很高哦。每天都有在咬紧牙关的把细碎的知识塞到脑子里,但是还远远不够格。真的有要放弃的想法,最后却坚持下来了。因为要去你的城市照顾你啊。

每个人都有为之努力的原因理由,我的理由很简单,承诺。我永远忘不掉那一天,国中放学后我们一起推车回家,黄昏的夕阳下你说,大学要一个人去个陌生的城市,一个人过着陌生的生活。淡淡的语气有种淡淡的哀愁,微微跳动的心里有微微的颤动。我不忍心,却也没有回应什么。当你走在我前面的那一刻,平时我最熟悉的身影里似乎多了一种寂寞。有一种情绪在我身上蔓延开散,后悔犹如一条呲着芯子的毒蛇张牙舞爪的游向他的美食。回家后,我在日记中写到,其实并不孤单,城市的确很大很大,我却很小很小,小到只能陪在你的身边,我可以和你一起去把陌生变得熟悉。我承诺我会和你一起去那个陌生的城市,照顾你的。

一辈子很长,谎言可以一直延续;一辈子很短,承诺可以永恒不变。我心疼那个对我很温柔的你,所以作为回报我想把这矫情的一生都交给你。在我们再次相遇的那一天,可能是在火车上,或者在武音的校园里,你不必讶异,不必惊奇。那个有点矫情,又笨又呆,但是很认真的男生,会和你一起去到那个城市,那个你从前会觉得冷,觉得寂寞的城市。他会用尽全身的温热,去温暖你,温暖你的城市。

七夕,你让我又一年做了牛郎

你说你是这一世的牛郎。日日站在紫荆城之巅眺望我的方向。

千里之外,当你的声音宽厚磁性地随电波传来,心里暖暖地感动。你说:雪。七夕了,很想念。要不,你飞过来吧,别让我又一年做了牛郎。

很多年了吧,每年的今天你的电话总是如期而至,和我说着北京的各种琐事,最后总要揶揄地加上一句关于牛郎织女的话语。让我看到你有些开玩笑的口吻后一颗等待重逢的心。很想问你,走了这么久,你累了没有?

记得那一年,北京香山的枫叶开得炫烂。你拾了一片心形的红叶,用隶书写下一句:如果爱的期限是一万年,我会努力将它无尽蔓延。派克墨水刚劲有力地穿透叶背。仿佛在满山枫红里验证你爱的誓言。有多少年没有再到北京的香山了,又有多少年在七夕的这一天记得你独看枫叶飘零的容颜。我或许,是那个如你所说少不更事的女子,可你知否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满山枫红里你微醉的那张笑脸。这样的无声如果我不说你是否会听得见?

很多年了,你偶尔还是会笑笑地问我那枚枫叶真的在那年离别后焚化了?似乎不信我是这样对待你的往日情怀。那年离别没有太多伤痛的记忆,因为年轻,不懂刻骨铭心的爱情。失去几年联系后你再找到我时,我们畅谈最多的就是北京的那片枫林,嘻嘻哈哈地找寻经年以前曾爱过的痕迹。你总是笑言,天知道这些年你是如何做了传说中的牛郎,如何在消瘦的记忆里淡定你最初的想念。你还总是问我,这么多年,是否依然记得那个夏天,有个俊秀的少年在枫红烂漫里许下的那个永恒?

我相信永恒。相信一定有种绝恋可以在时空隧道里永恒。只是我不一定会遇见。但每年的七夕,我已习惯身边的朋友开心地和我说“雪,中国情人节快乐”,也喜欢听你千里之外轻柔的那句“雪,你让我又一年做了牛郎。”

父亲

文/东篱

父亲退休那年,已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

我决定带父亲去北京看病,同时也让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母亲陪同前往,去看看天安门城楼。

临行的前一天,父亲让母亲烙了十几张油饼,说准备当干粮。我发火说,人家北京不是没有饭店,不会让饿着你们。父亲却很认真地说,听说北京那地方消费高,举手投足都得花钱,带点油饼,到时候寻点热水喝喝就能顶饥,能省一分是一分。

我只好任由父亲把油饼装进兜里。他当了一辈子教师,节俭惯了,不要说让他大手大脚,就是让他多花一分钱,都不可能。

到了北京西站,在出站口附近,母亲看见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背着一个黑色的肩包跪在地上,面前摊着一张纸,上面写着钱包被偷,求好心人帮忙给点钱之类的话。母亲是吃斋念佛之人,看到这种场景,就停住了脚步,想掏点钱给这位她认为十分可怜和需要帮助的姑娘。

父亲看到母亲要掏钱,就坚决阻止说:别掏!

母亲伸进兜里的手又空着抽了回来。她不解地看着父亲。

父亲仔细打量了一番那个姑娘,然后悄没声地走开了。

母亲跟在父亲身后,走出几步后,终于开口质问父亲:为啥不让给?看她跪在那里,一个大姑娘家,怪可怜的。

父亲侧脸看了母亲一眼,用手中的拐杖捣着地面,气咻咻地说:这样的人不能可怜!

母亲问:为啥?

父亲一字一句地说:你看她的穿戴和装束,还有她跪在那里的表情,根本不是一个真正需要帮助、值得可怜的人。她是在骗取你的同情心,想不劳而获。

母亲不高兴地还击说:就你眼尖,舍不得掏钱,还把别人说得屁钱不值。

父亲看了我一眼,像是要从我这里得到声援似的,继续慢慢地说:像她这样的年纪,如果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工、去劳动,肯定不会饿死的。人的贪婪之心是被喂养出来的,你不分青红皂白给她钱,不是行善,是在作恶,是在成人之恶。

母亲不再言语。

父亲说的固然有理,但我还是觉得父亲太小气,是在为自己心中的葛朗台打掩护。万一人家真的需要帮助呢?

下午在天安门广场转悠了两个多小时,也许是心情舒畅和激动的缘故,晚饭后,父亲主动提出在驻地周围散散步。他说,来一趟北京不容易,能看看北京的夜景,也是一种幸福。

刚走出宾馆没几步,就听到一阵歌声,是歌曲《爱的奉献》。等走到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时,才发现,原来那歌声是从坐在轮椅上的一个中年妇女的嘴里发出的。她左边站着的中年男人,正在用电子琴给她伴奏。从他深陷的眼窝和呆滞的目光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位盲人。他们身后,停放着一辆暗红色的电动三轮车。他们面前,摆放着一个小黑色音箱,还有一个大张着口的纸箱。

父亲第一个停住了脚步。他静静地听着那个女人的歌声,似有所思。一曲终了,父亲对母亲说:掏点钱。听那口气,像是在对母亲下达着命令。

母亲感到很意外,但还是非常高兴地实施了父亲恩准的事,往那个“饥肠辘辘”“翘首期盼”的纸箱里放了10元钱。

离开这对音乐伴侣(我这样猜想)后,母亲禁不住问父亲:你咋良心发现了,舍得让给他们掏钱了?

父亲轻轻一笑,回答说:我又不是冷血动物,咋不能献点爱心?你没看他们两个人,一个腿不得劲儿,一个眼不好使,这么冷的天,还在街头唱歌,他们这是在劳动,是在同命运抗争,跟那些跪在路边招摇撞骗的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是多吃两顿油饼,把钱省下来,也要捐助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父亲把脸转向我,接着说:孟子说,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这句话你听懂了吧?一个人要行君子之道,必于义无所疑而后发,不能做糊涂虫,不能干傻事。

我被教了一辈子语文的父亲深深折服了。

走到一盏路灯下,父亲仰头看了一眼那盏泛着橘黄色光芒的路灯,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发多少光,就能驱散多少黑暗。等我百年后,你一定要从国家补给我的20个月工资里,拿出6个月的钱去帮石岭村的虎子把大学读完,这是我当初承诺的,一定要兑现。

夜色里,我忽然觉得站在面前的父亲,真的就像一盏矗立的路灯,那暖暖的光芒,温暖着他周围的世界。

爱你时,才是我最好的样子

文/梅朵

住昌平的时候,是北京的隆冬。每次出门,徐先生都要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我裹成粽子。每次抗议,他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好看!

去北京之前,他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打算周末练习。结果我太笨,每次他一松手,我都能撞上停在路边的任何东西。从此以后,他不再让我学车。

天气好的时候,他就用那辆小自行车,带着我出门。风大的天气,就走路。我走不快,也赖床,徐先生经常被我拖得上班迟到。

下班后,通常我们会买菜回家做饭。一开始徐先生很是得意自己的厨艺,被我打击几次之后,每次做饭,都默默地在厨房打下手。

以前我以为,爱一个人,就要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挣脱世俗的桎梏,才能走到彼此的面前。

后来才知道,最好的爱情,就是爱上生活中的点滴。

徐先生只要周末有空,就会带着我和他的朋友聚餐,唱歌。

我也一改不爱社交的习惯,在KTV经常是我和大家闹着,他在一旁笑着。偶尔也会唱两首,但每次都会被我嫌弃五音不全。

聚会完毕,我们经常会花一两个小时走路回家。一路上,一遍又一遍地互相说着自己的童年趣事。说到兴起,我通常会情不自禁地蹦跳几下,每次都被他一把拉回。他总会说,只要不拉着我的手,我就能起飞。

北京隆冬深夜的街道上,我快乐得像个孩子。

我说,以后,我肯定会怀念这个冬天,你牵着我的手回家。

以前总以为爱情里面都是牺牲,却不知道,好的爱情,不需要我们刻意改变自己。

我们普通而平静,我爱你,就是最本真的你。

北京的天气干冷,一天徐先生拿给我一瓶润肤乳。打开一闻,一股橙花的味道扑面而来。见我皱眉,他说不好闻吗?我点头。从小就不爱闻橙花的味道,闻着头晕。

他说北京冬天太干,怕你受不了,看着这瓶很贵就买了。我一看瓶子,欧舒丹。我自己平时也舍不得买,徐先生当然不懂护肤,也不知问了谁,才买了这么贵的一瓶送给我。

知道我爱吃鱼以后,他隔三差五地带着我出去开荤。北京卖鱼的通常不会帮忙片鱼,徐先生怕我切到手,后来就一直杜绝家里出现整条鱼。

我总是戏称他会变魔法,同事给他的小零食,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地带回家来给我。问他,总会说想着我应该爱吃。

以前总以为,爱一个人必须要轰轰烈烈,飞蛾扑火般才够壮烈。时间太长,怕岁月把激情变成平淡,心生厌烦。时间太短,怕还没好好爱你,生命就已终结。

爱情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迟到,但她从不偏心。也许她会离去,会重来,会消失,但不管时间怎样流转,总有一个人给予过你刻骨铭心的爱情。

我爱你,愿意与你长相厮守,愿意与你甘于平凡。

朋友的价值

文/冰山一角生

不知不觉间,二○一○年又快划上了句号。出差归来的火车上,冀中平原已经下了小雪,北京的天气格外地冷。回到单位我才想起来,明天是一位朋友的生日。每天因为工作而忙忙碌碌,差点忘了发条短信过去。

这位远在南国的朋友,其实和我并非有多深的交情,从前她是我哥们的女朋友,和我保持着良好但并不亲密的关系。后来两个人分了手,和我的联系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如她所说,她一直觉得我是“男朋友的哥们”,而我还一直觉得她是哥们的女朋友,就这么一直联系着。重要的一点是,从上大学认识的时候起,我们都会在记者节那天互相发个短信问候一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可以算是以新闻事业为理想的人。

大学毕业以后,她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硕士,我在通化工作一年之后来到北京工作,成了一名小杂志的小记者。不久,她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和我单位不远,我们中间还一起吃过饭。

也是一个下雪的早晨,我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接到哥们的短信,嘱咐我务必代他买一束花送给女朋友,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我自是不敢怠慢,当晚下班便买了花儿一路飞奔送过去。如今想想自己都觉得太过于搞笑,一身中山装的我怀里抱着一束灿烂的鲜花儿,一对小夫妻还瞅着我窃窃私语:“哎,亲爱的,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好像也不是什么日子,八成这哥们在玩浪漫呢!”哎,既然是给哥们帮忙,就权当兄弟我吃个哑巴亏吧。

然而她没能留在北京,一场意外使她失去了留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机会,我知道,她是一个汉语和英语都讲得极好的新闻记者,那是她向往已久的地方。接着,她去了南方一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当了新闻主持人。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短信很少发,电话极少打,我知道,她有自己新的事业和生活,单纯作为她前男友的哥们来说,原本是不应该打扰她的。

然而每年记者节到来的时候,她还和从前一样,发一条短信过来,我也会在她生日到来的时候发条短信过去,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契。久而久之,也成了一种朋友之间的责任。前人说,“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我的文章是不敢一提的,但道义却也还不敢忘记。我想,这也是我们能够保持朋友关系的基础。

最近没有她的消息,也许她快结婚了,也许她又出去采访了。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她,骨子里似乎一直有父亲从南国带来的斯文,最终又会在南方定居下来。而我,在北京漂泊了三年多,日子总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新闻道路上坚持多久,到支持不住的那天,也便该离开北京,回到东北去了。

下一个记者节来到的时候,我们还能发短信互祝节日快乐吗?我不知道,这是一个我现在难以回答的问题。

当青春在纷飞的大雪中远去的时候,往事已渐成永恒的回忆。岁月在我们的挽留下宁静地流逝着,然而不经意间却常有一种感动荡漾在我们的心头,这便是朋友的价值所在。又是一个冬日来临,我在北京的寒风中遥祝身在南国的朋友生日快乐,盼她常有喜讯传来。

文/王彬

去巴黎旅游,如果只在白天出行,而没有夜晚时分的游览,无论如何是一件缺憾之事。为什么?简单地说,白天是看巴黎景物,夜晚则是品味巴黎的氛围,熏风吹拂,衣襟都幽微地沾染旖旎的香气了。我们居住的宾馆位于巴黎边缘,返回的时候,几乎穿过整个市区,因此香气格外凝重。路途遥远,回到宾馆,低垂的夜雾已经十分浓密了。

第二天早起,我和妻子在宾馆附近散步。宾馆左侧有一片农田,荒凉的田埂上留有不少植物的残株,苍黑的枯叶蜷缩在植株上,辨认不出是什么植物。突然,在残株里,我见到一株绿色植物,我和妻子走过去,发现竟然是蓟!在法国怎么会有北京的蓟呢?这真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

蓟,是北京的土著植物。在我的记忆里,蓟的出现和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事件有关。周武王十一年,武王伐纣。那一年,武王从河南的孟津出发向朝歌进军,纣王发兵七十万抵抗武王。纣王的兵马虽然众多,却多怀贰心,“皆倒兵以战” ,也就是倒戈。纣王没有办法——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跑到鹿台上,“自燔火而死” 。武王取得了胜利,成为诸侯之首,也就是周天子。之后,分封诸侯,第一件是追思“先圣王” ,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 ,“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之后于杞” 。祝,在今天山东济南;焦,在河南陕县;陈,在河南柘城;杞也在河南,就是今天的杞县。蓟,则在今天的北京,为什么把尧的后人分封到这个地方,武王没有解释, 《史记》也没有记载。

北宋熙宁年间,神宗派遣沈括出使辽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回到宋地以后沈括写了一本《使虏图抄》 ,后来被改为《使契丹图抄》 ,记述了那里的山川险易、迂直以及人情向背。后来他在《梦溪笔谈》中,回忆此次出使时有这样一段记述:“予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 ”茇,是植物的根部,契丹境内的大蓟,根部有车轮那样大,说明这样的蓟应该是茁壮的,相对宋,也就是沈括笔下的中国,其实是中原,那里的蓟,要高大许多,因此沈括感叹“中国无此大者” 。北京在历史上称蓟,也就是这个原因吧。

关于蓟,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猫蓟,一类是虎蓟。猫蓟也称小蓟,虎蓟也称大蓟。小蓟的茎有纵直的沟棱,叶子为披针形,叶子的边,或者全缘,或者有缺口,用植物学家的表述是有“齿裂” ,每一缺口的边缘都缀有尖刺,叶子的正面与背面布满白色丝状绒毛。小蓟的花属于头状花序,形状像一支圆筒。圆筒的下半部是层层包裹的苞片,每一个苞片的上端都生有细长的尖刺;圆筒的上部是花,花是细管形状,若干支花聚拢为花束,李时珍描述这样的花,仿佛是女子头上的发髻,因此叫“蓟” 。

相对小蓟,大蓟的茎秆高大粗壮,密布蛛丝一样的棉毛,叶尖上的细刺更为锐利,李时珍说它,包括小蓟,给人的感觉是“狰狞” ,因此要用“虎”和“猫”来称呼它们。虽然名字可怕,这两种植物却都是好药材,具有止血、清热、消肿的功效。

就是这么一种可以做北京乡土教材的植物,却在北京颇为罕见。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蓟格外留心,在北京的城区与郊区多次寻觅却收获甚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急剧向外扩展,三环、四环、五环、六环、七环,蓟的生长环境被极度侵占。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北京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向我咨询景观规划,我建议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栽种一些蓟,哪怕半亩,即使是几条畦埂呢!他们说“好” 。却最终未见一株——无论是大蓟还是小蓟的苗芽!

北京的奥运会夏雨一样很快降临,又很快秋云一样飞逝过去了。两年以后,在怀柔的云蒙山,正是白露凝霜的季节,我和妻子去那里旅游,傍晚时分,我们离开云蒙山,刚刚驶离出口,在车窗里,我突然瞥见一株仿佛是蓟的植物。我们赶紧刹住车跑过去,果然是蓟,在公路的边沿上孤寂地生长,植株不高,因为气候的缘故,叶片有些枯萎,但是花朵丹红的颜色依然灼目,我们高兴极了。我和妻子看了又看,用手机照了几张相,既是对我们出游的纪念,更是我们对这株蓟的尊重与日后的怀念。

时间落叶似的纷纷飘散了,我们再也没有去云蒙山旅游,也再也没有见到那株蓟,那株蓟安好吗?有时想想,难免怅然。然而,有谁能想到今天,在法国巴黎近郊,又遇到蓟呢!与云蒙山的那一株相比,这株蓟的植株也不高,也应该是小蓟,也只有一株,寂寞地生长。如果是诗人,在浪漫而美丽的国度,看到这株蓟会浮想怎样绮丽的梦境呢?

因为这个缘故,回到北京以后我查阅了不少蓟的资料,知道了许多蓟的知识。使我惊喜的是,蓟的种类繁多,仅在我国就有五十种,而且许多蓟的名称也很有意味:绿蓟、川蓟、藏蓟、丽江蓟、莲座蓟、梵净蓟、阿尔泰蓟、阿里山蓟、丝路蓟、峨眉蓟、葵花大蓟、鄂西大蓟,哪一种蓟不使人堕入历史与地理遥远的烟云之中呢?在域外,蓟的种类也很多。关于蓟,在西方有两种传说,一种是《圣经》认为,荆棘是罪恶的植物,蓟因为有刺,也被列进这类植物里面去了。但是,在欧洲还有另一种传说,圣母玛丽亚哺乳的时候,不小心将乳汁溅在蓟的叶子上,因此这种植物在被斫断的时候会汩汩流出洁白的汁液。而在我国,关于蓟,在温暖多雨的南国也流传有美丽的传说,说是谁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谁就能够寻觅到完美的爱情。而紫色的蒲公英是不存在的,紫色的蒲公英,其实是指和它同科的大蓟,紫色的大蓟而已。这样的蓟,绽放这样颜色花朵的蓟,难道不是甜蜜、幸福且值得我们苦苦追寻吗?

旅行需要冲动

文/苗君甫

是和老友一起吃饭时,突然说定去北京旅游的。那时候我正把一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老友突然提议:“吃完饭,我们一起去北京吧,我都在北京这么多年了,你们竟然没有去过。”老公强烈赞同,煽风点火说:“就是,旅行需要冲动,越是计划越是不能成行。你看,我们都计划了很多年了!”

老公的话,我也认同,老友是我们最铁的朋友,从他定居北京以后,我们已经计划过无数次要去和他相聚。第一年,我们刚结婚,新婚的甜蜜还没过,也想留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婚姻生活,计划的北京之行搁浅了;第二年,我刚刚接了一家店,放不下刚刚开始的生意,再次搁浅;第三年,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的我,害怕受不了路途颠簸,也放弃了;第四年,宝宝出生,粉雕玉琢的小人儿,不舍得让她长途跋涉;第五年,宝宝还这么小,就算是去了大概也没有记忆的……

计划来计划去,好像总是没有很合适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去北京旅游,虽然那个城市有我们最好的朋友。而现在,在老友和老公一起鼓动下,我终于决定冲动一下,马上收拾行囊准备出发。

一路上,终于得偿心愿的我兴奋难耐,也开始无比认同老公的话——— “旅行需要冲动”,就像我们的北京之行,已经计划了很多年,可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是嫌这个时机不对,就是嫌那个场景不适合,反正就是无法成行。

其实,冲动一下,也就是一次旅游而已,真的不需要计划太久,更不需要等待。所谓“世易时移”,很多时候时间变化了、场合变化了、环境变化了,我们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化。等到终于有了我们认同的合适机缘,那时的我们却不一定就有刚刚好的旅游的心情。

真的,旅行需要冲动,我们准备旅行的钱永远准备不够,准备旅行的计划也总是无法尽善尽美,但是心态却是可以改变的,很多时候,只要一点点冲动,我们就可以开始一场美妙的旅行,不要计划,不要等待,因为计划总是会搁浅,而快乐也总是会变老。

北京初雪

文/惜缘

刚进入11月,北京就下了入冬之前的第一场雪。

白天还艳阳高照的天空,到了半夜却突然下起雨来,使得已经步入深秋季节的北京城,陡然间增添出几多寒意。

一觉醒来,揉揉惺忪睡眼,拉开窗帘,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银白的画面:本来淅淅沥沥的小雨,竟然在这一夜间变成了漫天晶莹剔透的白雪,而且飘飘洒洒地为原本一身金黄的京城秋色重重地披上银装,满地都是厚厚的洁白的雪,形成了美丽的雪景。我简直惊呆了!多年以来,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妙的世界:灿烂、纯真!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天公似乎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大气和风度,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把这场雪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演绎的淋漓尽致,那么泰然自若,那么释然畅怀。整个北京城被白白的雪被包裹,煞是好看。

这场雪就这样毫无预兆、毫无提示的来到了人间。这也是我多年来看到的一场很大的雪,按说这样的雪在北方是很正常不过的了,可是在北京,十一月初下这样的雪,我感觉很少见了,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只有八十年代初下过一次。果不出所料,北京的早间新闻,气象主播说:据气象专家介绍,这也是北京一九八七年以来的最早初雪。根据过去五十年的数据统计,北京地区常年出现初雪的时间在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左右,今年的初雪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这些年北京的雪成了稀罕物,远没有呼啸的北风和漫天的黄沙来得那么勤快,所以下雪也就成为北京冬季诸多盼望之一。我希望北京下雪,不为看雪景,不为释心情。钢筋水泥构造的城市,让太多的灰色裸露在我们的视野里。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希望老天爷用一场大雪把它们覆盖得严严实实,这样的情景,想想也觉得清爽。

冬天盼雪的人有两类,一是孩子,二是情侣。

孩子盼雪,心情很可理解,不外乎是因此多了一点玩乐的项目。早起扒开两眼看到天地一色,素裹银装,于是便穿得像个狗熊似的出门上学去了。一路上尽可以撒着欢去,打着滚去,溜着冰去,边走边耍,更有人是边走边吃,掬着雪放在嘴里尝鲜。胆子也跟着大了起来,迟到三五分钟也很正常,反正下雪天大家基本上统统迟到,老师大抵不会责怪什么。壮胆的理由只有一个:下雪了,犯错也值得被原谅。雪带给孩子的总归是快乐,那种心情搁在今天也能触摸到。

情人们盼雪的动机就稍微复杂些。有的是借此追忆一段逝去的恋爱,而那场恋爱的线索必然与雪有关。有的是意图制造一场经典的浪漫,可以载入个人的史册,标签是雪,便于以后记忆来查找。恋爱小说里,很多美丽的邂逅都发生在雪天雪地之中,故事的感动指数是百分之百,发生概率却是近乎于零。作为一名年龄过了浪漫季节,又总是标榜理性的人,生活中再也没有胡乱给自己理由去寻找假浪漫的机会了。

大自然总是赋予人类一些可供赏玩的东西。小时候,我总是能在雪中寻找到很多乐趣。下雪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雪地里踩脚印,然后回过头看着自己走过的蜿蜒足迹,像是在一张纸上作画。我不会去堆雪人,我认为那是人类对雪最没有想象力的表现,并且,它破坏了雪的自然之美。

后来到了北京,下雪变成件挺无聊的事情,朋友看到北京下雪,兴奋得不得了。我就不屑地说:“这也叫雪?”然后给他讲小时候老家下雪的事情:下雪了,万籁俱寂,但仿佛能听到雪落在地上的声音,那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雪花在眼前飘落,世界骤然变得小了许多。老家的雪是干净的,可以伸出舌头,让雪落在上面,融化,凉凉的,像是在被天地的甘霖滋润着。

现在,我们应该感谢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丰厚回报,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在清新的空气下祥和吉庆的京城更显勃勃的生机和盎然的活力。如今这早到的初雪,这绝妙的街景,处处都是玉树琼花,好一派北国风光!

这就是今年的北京!美丽的北京!

冷风中我手持相机,漫步在皑皑雪原之中,一幅幅美景被我瞬间永久地记录下来。透过镜头,一束斑斓色彩直入眼球,那是人们惯常说的七种色彩,赤澄黄绿青蓝紫,没有白色,但白色却最耀眼、最美丽、最醉人呐!原来纷争的世界,被白色掩盖了。白色也迷住了我,醺染了我,一切都变得这么纯,这么净。啊!多么惬意啊!多少日子来,我都没有这么舒心!要不是在北京,我哪能见到这么纯洁、灿烂的世界呢?啊,北京,北京真美啊!我在心底呼喊着。

真的,今年的北京,被这一场初雪,打扮的更加美丽了。

回想母亲

文/兰草ygl

自从下乡插队离开家接触社会,有了一些人生感悟,便陆陆续续写下了一些有关人生经历以及家人的文字,想起来还从未为母亲写点什么。

母亲于我已经是很遥远了。70年代中期,我从农村插队回来刚参加工作不久母亲就病了。那天,我亲眼看见母亲忙家务,在屋子里走着走着就一下子瘫倒了。我赶紧扶起她,可她半身子已不听使唤,大夫说是患了脑血栓。打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隔三差五骑车跑很远很远的路,到城郊的一个很大的国企药厂为母亲去买药,因为那里的药价按现在的说法叫直销,比医院要便宜很多。我去的时候带一个大袋子,装上那些买来的大瓶静脉注射液,挂在自行车车把上,小心翼翼地赶路。后来母亲能走路了,生活可以自理了,可一只胳膊一条腿还是拖拖拉拉地不是很灵活。

两年后,母亲旧病复发,就再也没醒过来。那是一个冬季的晚上,我下班回来,母亲已做好饭菜,父亲、母亲和我,一家三口人围在小桌前吃饭。母亲突然歪倒在我身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口里还吐着白沫。当时我还以为母亲吃得不当,被食物给噎着了,赶紧跑到邻居家,找那位在医院当护士的姐姐,她一看母亲的症状,认为与吃饭无关,推翻了我的判断。我和父亲赶紧用车推母亲去医院。

记得那天天气很冷,母亲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一位中年男大夫见母亲的手脚没有任何感应,就让两护士将母亲绻成团状,用一根很粗的针管,伸进腰脊髓部作穿刺化验,我看见从腰髓里流淌出来的液体不是白色,而是近于红色的。大夫说是患者了脑溢血,需住院治疗。父亲听力不好,他看护着母亲,我楼上楼下不停地跑,为母亲办理入院的各种手续,又骑车跑回家拿来住院所需的简单的生活用品。忙完了已是深夜。我不知疲倦地坐在母亲病床前,看着一瓶瓶药液一滴滴融进她的血液里,可她还是一直沉沉地昏睡,喘着粗气,不省人事,面部一点表情都没有。

第二天,我实在沉不住气去找大夫,问母亲什么时候才能苏醒,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当时的情景我还清楚的记得,大夫看我一眼,说“回去准备后事”吧!他说话的神态很轻松,我感觉却像霜一样地降落下来,重重地冷冷地落在我心头,从心里往外涌出的寒冷,让我说不出话来。没办法我又骑车跑来跑去,为母亲买来寿衣。母亲就这样眼没睁一下,话没说一句,永远地睡过去了。我哭着为母亲梳梳头,尽了最后一次孝心。

后来母亲被抬到那临街的红砖砌成的太平间,说实在的当时我没敢走进去,听说太平间里放着好几具尸体,为此好长一段时间上下班我都绕开那条街路,是丧失亲人的痛苦,还是对死亡的恐惧,那种复杂的心理困惑和挣扎我说不清楚。母亲去世给我的感觉有点不能自控,那时我还很年轻,说年轻不仅仅是年龄,主要是阅历中还没有亲人死与别的体验。我目睹了她离开这个世界特别急促,让亲人方寸大乱而自己没有知觉的痛苦。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辈子操持家务,没有迈出家的门槛。从我记事起,她在我心中的就是高高的瘦瘦的模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直到现在一些朋友说我是不是有什么秘诀,为什么能吃而不胖?我认为还是母亲遗传基因的缘故。

母亲很爱干净,是个闲不住的人。有空就这擦擦那洗洗。我参加工作后,有时早晨着急走脱下的衣服,晚上回来都洗干净了。虽然母亲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但为人为事很敞亮,一家人靠父亲一个人工资收入,生活自然很拮据,有时乡下来人,家里有点什么好吃好用的东西,她都翻出来,拿出一部分送他们,一点都不吝啬,她是把心捧给别人看的那种人。

过去家庭出身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少听母亲提起她的过去。但我知道,母亲出身地主家庭,小时读过私书,学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我听过她不经意间叨咕过《三字经》,还见她写过很漂亮的毛笔字。记得二姐上中学读书时写毛笔字作业,母亲还帮她纠正,给她作示范,教她临模。随着光阴的流逝,后来她那点汉字记忆已大大打折扣了。文革期间,我家往的是红砖平房,常听见她在院子里自己读报纸,总是把毛主席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读成面红面红的红太阳,把林彪读成林虎。我当时很紧张,生怕她惹出什么样乱子。因为那时,一大帮红卫兵闯进隔壁邻居家,将打倒反革命分子的标语和大字报从邻居家一直贴到我们家的院子里。

母亲生育几个孩子就有几份力量来牵扯她的心。母爱对于母亲来说,是欣慰之源,幸福之源,也是苍老之源,痛苦之源。母亲性格很内向,平日话语不多。她养育我们四个子女,对每个人的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喜欢将这种爱的情感藏在心里。

大姐在我刚懂事时就去外地读书,后来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母亲对她的爱,我觉得有一种母女相距遥远的惦记和思念在里面。姐夫是军人,与姐姐常年分居两地生活。大姐临产时,我陪母亲去北京照料她。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和母亲一样,都是第一次坐这么远程的火车,我很是兴奋,一天一夜的时间,困了就趴在小桌上睡一会儿,睁开眼睛就盯着窗外的风景。母亲更多的时候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正逢文革期间,学校课程不紧,我在那儿呆了一个月,买了张北京市地图和月票,每天除了上街负责采买吃和用的东西外,就是到处逛风景,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北京高高的城墙、壮观的古楼、青瓦民居,当年那幅城市轮廓图还一直留在记忆里。似乎少年时认识了北京,北京就永远刻上少年的痕迹,抹也抹不去。

姐夫休假那些天,带着我和母亲去故宫、景山、北海等几个公园,看不出母亲有更多的愉悦的表情,似乎她的心事根本没放在这里。后来我一个人坐火车回家继续上学读书。母亲毕竟未曾长时间离开过家出过远门,心里总是放不下那个操持了一辈子的家。可看到大姐一个人又要工作、又带孩子太辛苦,左右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走不开,又呆不住,便和姐姐商量将孩子从北京带回家去照看。

记得那是临近过年的一天,母亲和大姐带着不足百天的孩子从北京回来,事先也没告之家里。好在北山火车站离家不远,大姐抱着孩子,母亲拎着包裹,三代人一起回来,一家人都特别高兴。记得母亲笑着指着脚下大姐为她新买的当时很时髦的北京棉鞋,说这段路太滑,摔了两个跟头,好在母亲人瘦体轻没啥伤害。

过完年,大姐的假期到了,动身回北京那天,母亲放不下大姐,大姐舍不得孩子,两人哭成一团。我当时还小,一点也不理解她们,不懂得她们为什么还会为此流眼泪。在我眼看里,北京就像人间天堂,大姐在那工作生活,是多幸福的事,母亲还有什么可惦记的呢?大姐把孩子放在母亲这照看,既省心又省事,还有什么不放心之处?我直到我也做了母亲,特别是送孩子远渡从洋去英国深造时,才真正地从心底理解这种世界上似乎只有女人、只有母亲才能有的感受和情怀。

母亲对哥哥那种执着的爱,我认为有一种偏爱的成份。我们四个孩子,就哥哥一个男孩儿。哥哥孝顺父母,经常利用星期天或是节假日,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东边赶到西头,回家看看,说上几句话,或是吃点母亲做的便饭,就又骑车回去了。母亲要是一段时间看不到哥哥的面,就会坐立不安,东询西问,有时还会偷偷落泪。那时虽住在是同一个城市,没有电话,见不着面联系,起来也很困难。

文革期间,我家住在北山公园附近,造反派在山上支起了高射炮,虽然哥哥没参加任何派糸,母亲还是无名地惦记他,甚至有点神经质。有一天,她拉着我到离家不远的三轮车行,非让我和她一起坐车去看哥哥。没办法我只好哏她一起,直径找到哥哥的单位,好在哥哥在那当个小头目,一提名字门卫都知道。哥哥听说母亲来找他,急急忙忙地跑出来,以为家里在发生了什么事,可母亲说就是想来看看他,弄得哥哥哭笑不得。

就是这些索索碎碎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往事,让母亲在我心中的记忆,变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却温暖而又绵延。

北京,夜

文/记忆守望

午夜的大街安静而寂寞,我坐在街角的路灯下,身后的影子被拉得生疼,悠长而单薄。

清风拂过我的身体,叫嚣着挑衅,冬了。

偶尔有行人走过,三三两两的欢愉跳跃,戴上耳机,这个世界与我无关。陈奕迅低喃着: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会带着笑脸

挥手寒暄

和你坐着聊聊天

眼泪不觉低落下来,落在暗紫色的裤子上,渐成一片,形成美丽的思念,在过往里环绕,纠缠。

有些人那么轻柔的消失在生命里,然后一些人带着期待推门而入,像看一场电影,总有人悄悄进来,也总有人黯然离去,那些黑色的心情,与谁无关,关乎记忆,关乎感觉,关乎从前。

很多年前,有过一只小狗相伴,它天生的孤僻,不喜欢被拥抱,不喜欢被束缚,从来都是默默的没有声音,每次我写文字,它就趴在我的脚边,时不时舔舔自己的爪子,大多时候,它都在那里闭着眼睛,不看我,不睬我。

买下它只是因为一瞬间的感动,那天每只狗狗都在小贩的筐子里不安的走动,只有他安静的趴在那里,与这个世界无关般的漠然,我驻足在那里的时候,他忽然抬头看了我一眼,那天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它是你的惊喜,亦是我的,无数次想念你的时候,我会对他独自表白,小乖,我们不孤单。

小乖出意外的那天,你傻傻的哭了很久,那时候的你,可以让我为你不顾一切。

爱是一种付出,没有舍不得,没有冰冷,只有温暖,只有不顾一切。

家是一种心情,心情释放的场所,带有点点狂躁和不安,但灵魂是安静的。

北京的夜晚,明亮而喧闹,对面是亚太花园酒店,它的旗杆那么高远,以至于我要用力的抬起头,卑微的遥望。我想有很多人像我一样,站在梦想的门口,不安的张望着、卑微的努力着。

这是没有你的城市,没有你的问候,没有你的牵挂,没有你的叮咛。

此刻坐在路边的我,那么无助,那么无奈,那么想你。想起你去上海之后我吃泡面的日子,那么辛苦,却那么幸福。

有风吹过,我看着别人在我面前相互拥抱着取暖,我却唯有独自直面它冷笑着刺穿我的身体,高傲的嘲笑我的灵魂。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异类,没有同伴,不需要怜悯,不需要同情。我开始奔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在何处,忘记了一切,隔着耳机的音乐,我听到了刺耳的汽车鸣笛和无数不满的咒骂声。耳旁响起:

只能说我输了

也许是你怕了

我们的回忆没有皱折

你却用离开烫下句点

只能说我认了

你的不安赢得你信任

我却得到你安慰的淘汰

我面目全非了自己,却努力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在这个欲罢不能的城市,孤单而坚定的驻足守望。

亲爱的,如果我瘦小的肩膀,有一天再也背负不起你强大的渴望,如果有一天,我瘦弱的身体,再也攀爬不上你想要的高峰,那时的你,会不会为我撑起小小的一片天,让我可以在你怀里遮风避雨?

北京古铜涮羊肉

文/闫刚

汉中4月的天气就像女人多变的心,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居然下起蒙蒙细雨。

都说下雨天是吃火锅的好时光,刚好老婆的闺蜜下午约我们吃饭,为她家的涮羊肉店开启夏季烧烤模式庆贺一下,真是瞌睡遇到枕头了。

老婆的闺蜜前些年开过旅游公司,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开朗健谈,见多识广、精明能干。老公是部队转业干部,为人真挚厚道,一脸的微笑里绽放出满满的坦诚和质朴,让人能明显体会到那种踏实和靠谱的感觉。

大前年下半年,两口子商量和朋友合伙开一家清真涮羊肉店,地点就选在大河坎新建的商业街――蜀汉大都会。说实在的,作为朋友,当时我们都不看好。主要原因就两个:一个是当时蜀汉大都会正在招商,里面根本没有商户,投资几十万装修店面风险很大;第二个原因是大河坎的饮食聚集在龙岗路上,主要特色是麻辣鱼和椒麻鱼火锅,都小有名气。汉中饮食有名的就是鱼火锅和烧土鸡,涮羊肉真是很少人吃,加之羊肉适合冬季吃,其它季节难以保障客源。

为此,我们还是让他们两口子慎重考虑。但老公信誓旦旦地说他已经考察好久了,合伙人是兰州的回民,他认识多年,开了好几家连锁店,人品靠得住、手艺不简单,羊肉的品质可靠、百吃不厌,按大众消费、薄利多销的原则,价格可比同样的店便宜三分之一,房租也可豁免两年。说干就干,2015年12月6日,北京古铜涮羊肉店(清真)就在大河坎蜀汉大都会里面风风火火开业了,显得孤零零的。

老婆的闺蜜也是个大气的人,懂得放水养鱼的经商理念。刚开业就邀请她和老公的同事、朋友从早到晚轮着来,免费试吃两天,花费数万元。她老公也很自信:“不怕不来吃,就怕不知道,吃过一次肯定会再来的!”他们第一波顾客都是试吃过,再自己请客带来的。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来吃的都是回头客。慢慢地,除了大河坎、南郑,汉中的食客都慕名而来。

她家的涮羊肉口味确实与众不同,既有正宗老北京铜锅涮羊肉的原味锅,还有适合汉中人口味的麻辣锅,甚至还有原味、麻辣兼备的订制鸳鸯锅,光调料就有十几种,配料比也有专门的图例说明,完全可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口味的饮食习惯。羊肉是从兰州当天宰杀、拉运过来的整只羊,现场用刨肉机刨片,当场称重,货真价实,不像别的店看不到刨制过程,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蔬菜柜子里的各种蔬菜都是非常新鲜的,过夜的菜一律抛弃。汤料也是现场配制的,操作非常透明。

没想到不被我们看好的生意一时间食客天天爆满,散座也需要提前预订。原想的只有冬季才有人吃的涮羊肉,居然一年四季客源络绎不绝。去年夏天上了烧烤之后,店外面整个场地都是人,不仅仅是服务员,就连这两口子都累得直不起腰,每天深夜两三点钟才能关门。

2017年下半年,汉中的涮羊肉店就像雨后春笋般 突然间林立起来了,居然冒出了几十家。那以后,她家的生意就没有第一年那么火爆了,但也一直有着稳定而充足的客源,饭点时间迟早去大厅里都是满满的,灯火辉煌、气氛热闹,服务员和厨师也都是忙忙碌碌的、有条不紊地上锅、添水、端肉、送酒……

我大概有两月没来吃这家涮羊肉了,今天又体会了一次停不住的感觉:嘴里不停吃着肉、料碗里裹着酱凉着肉、筷子不自觉又夹肉涮着,一不小心就吃快了、肚子涨涨的,趁人不备偷偷地松松皮带……

烤肉上来,虽然没地方吃了,但忍不住还想吃。我牙齿不好,吃肉经常会塞牙。她家的烤肉依然是那么的鲜嫩、麻辣、味美,吃后居然不需要剔牙,这是我从未体会到的。

烤鱼又上来了,肚子是吃不动了,可眼睛和嘴巴似乎还能吃点。一直没吃过她家的烤鱼,今天一尝,大吃一惊:烤鱼鱼形完整、调料不多,鱼肉娇嫩、入味均匀、醇厚多汁,真可谓是集麻辣、鲜香、质嫩、醇厚于一体的烤鱼典范!一问,才知道是兰州的合伙人秘方腌制、亲自来烤的,不禁感叹自己真有口福!

凌晨两点,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又想起了那涮羊肉、烤肉和烤鱼的滋味。轻轻走过卧室,溜到餐桌边,打包回来的两只烤羊蹄早已被儿子吃个精光,我怅然若失地捡起碗里的骨头,把残留到骨头上的一丝肉筋啃了一遍。

陪母亲去北京

文/郭本大

二哥生前曾对母亲说,要带她去北京看看。母亲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心里是偷偷期盼的。因为母亲从来没有去过北京。

不幸的是,二哥于去年夏天因病离世。母亲去北京的愿望就此搁浅。

2016年春节前夕,母亲又不经意间提及此事。我的心忽然一阵疼。

母亲今年85岁了。在那个贫困艰辛的年代,她含辛茹苦地把6个子女养育成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历经的曲折和沧桑,眼角的皱纹知道,满头的白发知道,无言的岁月知道。现在本应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命运却无情地让她失去了几位至亲至爱的人。我甚至不敢想像这么多年来,母亲到底承受了多大的悲痛和隐忍。

我在南京当兵的时候,二哥全家曾陪母亲去看过我。后来母亲又相继去过济南、蓬莱和泰山。母亲说如果能再去一次北京,今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趁着母亲的身体还算硬朗,趁着春暖花开不冷不热的时节,趁着我还有机会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我决定陪母亲去北京。

之前曾咨询过夕阳红的旅行团,但是方方面面都不太满意。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自己乘高铁去北京。

母亲亦是第一次乘高铁,看得出母亲的兴奋和知足。

北京南站已经有老班长早早守候和迎接我们。本来想带母亲安安静静来北京转一转,不惊动任何人,可是自从有了那个战友群,自从在群里透露出来北京之意,北京班长和战友的热情和盛情,真的让人心里生出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初到北京的母亲,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母亲笑着说,以前觉得南京好,现在觉得北京更好。我说那是当然的了,北京是首都嘛。我们观望了庄严神圣的天安门,瞻仰了肃穆安静的毛主席纪念堂,穿过巍峨气派的故宫,漫步于精巧典雅的颐和园,最后挥别了匠心独具的鸟巢和水立方。

四天的行程,母亲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只是偶尔搀扶一下她,平坦的地方她都愿意一个人走。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的心里再苦再累也不会说,她总是把最乐观坚强的一面展现于人。

看着母亲日渐瘦弱的身影,我的眼里会情不自禁地泛着泪花。母亲的一生太不容易,她付出了那么多,却要求得那么少。一趟北京之行,她已经了无遗憾,俨然觉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北京之旅,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孝子。可是他们不知道,有孝顺的儿媳,才有孝顺的儿子。

感谢北京的老班长和战友热情的招待和温暖的陪同。战友情深,来日方长。

陪母亲去北京,虽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于母亲来说却是晚年最美好、最温暖、最开心的回忆。

二哥亦安心吧,你的遗愿,我已代你实现。母亲很好,只是特别特别想你……

有风吹过

文/张燕

初夏,北京,清晨5点多钟的西客站,天空是淡淡的浅灰色,隐约透着尚未睡醒的惺忪,宽阔的大街上安静而清冷,我拖着行李箱等在374路公交车站牌处打电话:“姑,我到374了,等车呢!”“燕燕,你到了地震局下车给我打电话,你没坐过374,怕你找不到地方,我去接你!”

我嘴里应着,心里却想,大姑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咋能让她去车站接我呢,再说大姑家所在的海淀区稻香园,我已去了那么多次,虽然以前每次都是打的去,可是附近的景物和单位应该算是相当熟悉了,我怎么会找不到呢。所以到了地震局,我凭感觉和记忆一直向北走,我记得,向北走,不多远,右手,就是大姑家所在小区的西大门了。

可是,往前走,已过了好几个路口,街面却越来越陌生,问了个骑赛车戴耳机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都肯定地答复我,“对,没错,往北走!”但越往北走,已越没有记忆中的“稻香园”了,只好打电话,没想到接电话的是小姑,她着急地告诉我:“你大姑早就到374去接你了呀!”大姑走得急,没拿手机,小姑搞不清我到底在哪儿,更说不清我该怎么走,就派小姑家表姐也下来接我。

这么一折腾,等到坐在大姑家的早餐桌旁,已是上午7点了。着急上火的大姑忍不住批评我:“你打的走西门路顺,374要左转到苏州街,进南门。你怎么就那么自信呢?”

是呀,我怎么就那么自信呢?因为这莫名的自信,原本计划可以在大姑家待4个小时的,结果只能减少到3个小时了。这次到北京来,只是中转,下午1点要集合去承德,约了闺蜜11点在芍药居见,所以算起来10点就要走了。

50年前,爸爸和小姑先后大学毕业后,从北京一个被分配到河南,一个去了四川,大姑也从北京辗转奔波东北、陕西,数易其居,几经周折,年过四旬才回到北京。爸爸和两个姑姑,他们姊妹仨,自此京城一别,天各一方,一年里头,再也难得有相聚的时候。这次也是真巧了,小姑正好带着小姑家表弟从绵阳来看大姑,小姑家表姐呢,恰好也从表姐夫正在工作的内蒙古转机北京,我们这难得一见的一家人,就这样机缘巧合地短暂相聚。

我们吃着车厘子,吃着荔枝,吃着青提,喝着红茶、绿茶、白开水,我们聊起了过去,聊起了现在和未来。平日里独自一人居住的大姑的家,这一天,竟是这样的热闹。久违的大家庭的和睦、安详和温馨,正像一幅画,缓缓打开。

小姑拿起筐,拉着表弟,要去菜市买菜,大姑高兴地在屋里快步走来跑去,一会儿说,咱们今儿人齐,多买点好吃的;一会儿又改了主意,要不咱们中午包饺子吧?我说,姑,我中午不能在家吃饭了。大姑正挥舞着的胳膊顿时耷拉了下来,兴奋的声音也立刻低了好几度,好半天才说,这孩子,怎么连顿饭也没空在家吃呢?

临走,大姑一定要让我给爸爸带上山东老家的特产蜢虾酱、咸鱼干,我说,姑呀,我要去承德,还要去兴隆,再转北京,回南阳,这一路要是带着蜢虾酱和咸鱼干,还不把别人全熏晕呢。那就把老家的花生米带给你爸吃。大姑不容分说,把烟台特产——超大个头的花生米硬是塞进我的行李箱中。

怕我再走错路,小姑家表姐陪着我一直走到了地铁站。我想起20多年前,我趁学校放暑假跑去小姑家,在四川绵阳,就这样和她,还有我在这次获冰心散文奖的《打开一扇窗,等你》一文里写到的那个疯狂追求她的“帅”,坐着“突突突”机动三轮车,在天府之国尽情游荡。而今走在北京的街头,竟不知今夕何夕?那时的“帅”风趣、幽默、热情似火,表姐当年为了他,轰轰烈烈地和父母决裂,却不料落入被始乱终弃的俗套。

在地铁10号线,我和表姐挥手道再见。隔着车窗,隔着呼啸而去的风,表姐依旧美丽的身姿倏然远去。那过去的岁月,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一段往事,也随风而去。

中午约了闺蜜见面,她原本是我高中同学的爱人。她早早出门,跨了大半个北京城来见我。以前我们见面,都是在南阳,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往往是她和爱人一起回老家,我们一大帮同学聚会,迎接他们。她比我们这帮老同学年纪要小上七八岁,可是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代沟,我们两个尤其投缘。她喜欢河南的钧瓷,南阳的独山玉,她也十分喜欢中医,钟情艾草,景仰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她虽是外来媳妇却十分孝顺公婆,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她是贵州妹子,却常常和我们一脸向往地探讨待到年老便回南阳,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安居。

两天后,当我们几十个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从承德采风结束再次返回北京,早些年调到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李义红已在等我。我俩说着笑着,在同学微信群里开起了“现场直播”,一拨“男生女生”叽叽喳喳,好似又回到了20多年前。20多年前,我们都是多么年轻呵,我们,我小姑家表姐,都一样有着青春的容颜、年少的痴狂。

暮色苍茫时,李义红带着我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走过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市,来到北京西客站候车室。我带着她为我买的满满一兜桃子、葡萄、车厘子等,在轰隆轰隆不断向前驶去的列车上沉沉睡去。睡梦中,我看到,表姐终于等到了她生命中的白马王子,从此,她和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我们,也都怀揣着一颗年轻的心,一直和幸福相伴。

我知道,梦里的一切,全都是真的。

母亲的一个心愿

文/意清

母亲现已85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体质很弱,上下楼梯需要背负,但却不糊涂,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是母亲的幸福,更是我们做子女的幸福。今年,母亲流露出要到北京看一看的心愿,一时叫我有些为难,一是担心母亲的身体承受不了,二是我现在在外省工作。

昨晚,老伴从女儿家打来电话,说母亲正在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一时叫我惊愕不已。

原来是四弟、五弟和妹妹一起把母亲带到了北京。为了满足母亲的这个心愿,四弟、五弟近日把工作妥善安排了一下,利用妹妹秋收后的余暇,赶在天气严冷之前完成了母亲去北京的这个心愿。

母亲坐汽车晕车又坐不了飞机,只能坐火车去。为了游览北京,四弟专门买了个轮椅带上,妹妹是个乡村医生,带上了吊瓶等急救药品,就这样推着轮椅带母亲在北京游玩了3天。电话里我能感受到母亲那种由衷的兴奋。

通完电话后我兴奋得半宿不能入眠。是弟弟妹妹们完成了母亲的这个心愿,我为母亲而高兴,也为弟弟妹妹们而骄傲,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看来我的思维远不如弟弟们活跃啊,我在想,我是不是真的老了。

北京的冬天、我的冬天

冬天的阳光很美,望着这熟悉的天边总会让我想起她。

我的冬天就在这孤独与寂寞中进行着,无尽的思念总是让我的脸上挂满泪珠,不想倾诉,这是悲伤,传递给谁都是一种无法掩饰的痛。

这种痛让我不禁觉得冬天的阳光又是那样的刺眼,闭上眼,脑海里闪现着葬礼上的一切,全是刻在心上的痛,让我无法释怀。

冬天,我是喜欢冬天的,总会有她买的橘子,买的糖葫芦,都是满满的幸福,让我这个孩子很是满足,可是现在,她不在了,哪怕是看到小贩在卖也会停在那里想啊想,多么熟悉的味道啊,可是我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你能回来再给我买一次吗,就一次……

我知道哪怕我对着今晚的流星许愿也不会实现,所以,诺言只是心里上的安慰,当一个人不在的时候诺言是禁不起考验的,现实点儿吧。

什么都过去了,可是耳边还是回荡着她临走前讲的那些话,还有我打电话时那头传来的关机声,原来一切都是不详的预感,都是离去的前奏,悄无声息,毫无预兆。

病房的哭声,葬礼上的哭声,家里的哭声,内心的哭声,全在这美好的冬天发生了,一切变得这么苍白,让我这颗心永远都无法修复。

你永远也想不到一切会来得那样的快,生命会这样的脆弱,我不知道该依靠谁,我的心又一点点的紧闭,谁又能开启。

可以回来吗,想您,您知道吗,这个夜晚我又开始失眠,想您。

冬天的阳光还是那样,让我感伤。

蔚蓝中的白

文/541835245

回家的这两个月,每每抬头望,心情总是无比的愉悦!这样的天在北京很少见,但今年北京的雾霾天也相对少了些,不,或许应该说今年北京的天有那么一阵见鬼的蓝。

我总是喜欢仰头欣赏这蔚蓝中的白,我曾祈望下辈子可以做一朵云,没有情感没有生命气象,风来我走,​风走我静待,活的随意,随风变化形状,随光改变色彩,我依然喜欢自由,但细想又需要借助外力,但那样的我也就无欲无求!

望望天空,总觉得空中的云在与天谈着恋爱,天空的包容令人敬畏,无论是云开心愉悦的模样,还是生气忧伤时掉下的眼泪,天都罩着它。你开心,我给你阳光,让你更加温柔绚烂;你生气,我借你劲风,让你尽情发泄​。但无论怎样,云永远在天的怀抱中游荡,不曾离去。天包容着云的任性、狂妄;享受着云的活泼、美丽,不离不弃。

蔚蓝中的白,宁静,优美。如果思念是种病,那就将你想象成那抹白,在蔚蓝中肆意涂抹,沿着思念的路线画出对方的模样。仰头时,你会发现原来你并不寂寞!

我爱那蔚蓝中的白!​我愿成为那抹白,找到属于我的那片蔚蓝!

目送

文/袜子

2015年,是我孤身一人,离开生活生长22年的故乡来帝都打拼的第二年。

2014年是我出来工作的第一年,父母担心一直成长在温室里的我无法适应一个人在外的生活,毕竟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于是在第一年的冬天,他们找了个借口就来北京“旅游”了。但是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显然是对我男子汉的尊严无声的挑战。在抵触和敷衍中,我送他们踏上了返程的旅途,目送他们的背影踉跄的消失在北京西进站口长长的人墙中,长舒一口气。

第二年的冬天,由于我一个在北京长期出差的叔叔身染旧疾,小姨和妹妹一起来北京看望叔叔,于是母亲又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与小姨和妹妹一同过来北京“旅游”。我嘴上说:“今年回去了多少次了,十一不是才回去过么?11月又来干嘛?”心里却是欲拒还迎的感到一些温暖。母亲只是乐呵呵的没说什么就又踏上了来北京的列车。这次父亲没有来,不知是膝盖的老毛病又犯了,还是继去年来北京看望过一次后已对我独自在外的生活完全放心。我感觉略有些遗憾。

来到北京后,他们三个女人突发奇想去要去天津玩,我和生病初愈的叔叔只得陪同。虽然是陪同他们玩,但是去年刚来过一次天津的我还是承担了导游的工作。一场天津文化之旅让我从北京的忙乱之中抽离出来,仿佛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不用担心明天客户是否又会哪根筋错乱的来找茬,也不用担心明天的房租是否能交的出来。

一路上母亲都小心的跟在我的身后,追赶着我的背影,时不时的挽着我的衣袖过马路,或者耳语着一些生活、工作上的事情,也讲述一下年纪大了就性情变得古怪的爸爸,和他的那些令人感到可气又可爱的小事。时空若是穿梭回十几年前,我俩的角色会是相反的,我小心的跟在她的身后,追赶着她的背影,是不是的挽住她的衣袖过马路,或者兴高采烈的跟她描述着学校里发生的奇人异事,也会问问父亲今天干了些什么,什么时候回家。

天色昏暗,我一个人拿着手机在前面专心的导航,寻找着回家的路线,一回头却发现母亲在身后踉跄的追着,道旁的路灯下,她额头上的汗珠和头上的丝丝银发反射出的光线投影在我的视网膜上,让我感觉她的脚步比去年更蹒跚了。

“大冬天的你也能出汗!”

“妈妈怕冷,里面多穿了一件小马甲,就和你小时候穿的那件一样,护着胸,不容易咳嗽。”

我们是坐天津到北京南的城铁回来的,路上人很多,可是她并不在意,还是像在家里一样的向我打听着我的生活工作情况,哪怕我已经告诉过她不仅一遍,很多之前跟她谈起的,我不记得的事,她也一一挖出来,就像小时候检测我说过的谎话一样,不厌其烦。我说的每一个字可能她都会用小本记下来吧,小时候记录我去看病或打针的时间时她就是这么干的,不厌其烦。

“我觉得现在干的事情没有成就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想去找自己想干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奋斗一生才是最幸福的。”

“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喜欢干的事,妈妈见过太多人,他们都是这样平凡的度过一生。”

母子俩的对话反复围绕着工作和生活,我觉得母亲越来越像父亲,在我面前倒出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试图说服我按照他们觉得正确的道路来行走。

“我今天看到一个博士的小视频,读了30年书,最后却发现得乐癌症,你上班一定要按时吃饭,不要乱吃东西……”

话题终究还是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要多穿一件小马甲,护着胸,不容易咳嗽。

因为我工作的关系,母亲在北京只待一个双休,在周日的晚上,我送她还有小姨、妹妹去车站,坐火车回家。走在去地铁站的路上,我拖着她的行李,她问重不重,不要我拖,她自己能搞定,她也是几十年餐风露宿惯了的,这点重量不算什么。

我还是执意拖着她的行李,走在她的后面,跟随着她的背影。回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在她的自行车后座上下学,去医院看病躲在她的身后不让医生瞧,考试没考好躲在她的身后不让父亲打到我。只是现在,她的背影已经无法完全遮挡住投射在我身上的灯光,她的步伐已经无法快我一步走在我的前方,可我依然愿意跟在她的背后,像小时候一样。

我们将乘坐的地铁是开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她去北京西,我去知春里,虽然是环形线路,可是上了相反方向的两辆车的人却没有办法再相聚。

临上车,她又嘱咐我几句:“一个人在北京要按时吃饭,穿暖护着胸,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男孩总是要比女孩承受更多,实在不行就回家来,我们再想办法。”

我点头应下,把行李交到她的手中,她把给我从家带来的被子交给了我。两辆相反方向的列车同时进了站,我目送她上了开往北京西的地铁,车门缓缓关上,我俩挥手告别。列车飞驰出了车站,而我错过了我身后的这班地铁,提着被子,站立在人来人往的地铁站,期待着下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觉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两班相反的列车前,看着她逐渐消失在飞驰的列车上,而且,她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夜雨洗心

文/满庭芝蘭

子夜,雨声从窗外飘进,随着夜深声息越来越大,不时伴有雷声电闪。

家人都以熟睡,而我却不想去睡,倚在窗头,看着昏暗的小街,想着满脑子事儿。

老妈的病牵痛着我们儿女的心,吃的那么少,偶间还要吐,怎么能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自北京回来,就天天至少过去一趟,尽可能陪着多呆会儿,多看几眼。昨天由于小区大检查,没能赶回去。目前看老妈的体力和精神状况,昨天就联系住院的事儿了,准备下周入院。

明天老舅和老妗子从北京过来看老妈,他们忙的只能借助周六日来,周日晚上就得回去,很匆忙。

不知不觉已经一点多了,窗外除了雨声之外什么也听不到了,心却不平静的很。有些事儿不敢想,也不敢多想。就让雨水洗洗心,悟悟人生吧。

天亮了,雨歇了一会儿,之后又开始了,直到现在。

我的国庆情缘

文/尚红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每当听到这首专为建国六十周年创作的《国家》,心里便升腾起神圣的情感。国与家同,家随国兴,正如前不久牺牲的维和部队烈士杨树朋所说:“没有祖国大家,哪有我们小家。”祖国,是根、是本、是魂,无论我们放飞到哪里,那根风筝线始终紧攥在祖国母亲手中,无论漂泊到哪里,那颗游子的心始终萦绕在祖国母亲身边。

小时候咿呀学语,母亲教我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刚会拿笔写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从那时便在心底埋下了向往北京的种子,多少次梦里插上翅膀,飞向首都北京,飞向金色天安门。

千禧年的国庆黄金周,我和女儿同时实现了北京梦。那年女儿十岁,出于每一个做父母都会有的期冀,我们带她参观了清华、北大,当然还有无数次出现在梦境的天安门广场。站在金水桥畔,激动亢奋的心情难以抑制,这就是我从小魂牵梦绕的天安门吗?鲜艳的国旗,高耸的华表,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梦里千百回,今朝入眼帘。眼前的现实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遥望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仰视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我仿佛听到了开国大典上巨人毛泽东那响彻世界的浑厚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伟人虽已离去,声音犹在耳边回荡,我们的祖国正在加速实现伟大的强国梦。

八年后的国庆前夕,女儿如愿以偿,虽未入名校,但能进京求学,已属幸运。我也因此有机会多次往返北京,尽管步履匆匆,来不及观赏名胜古迹,每次却身不由己奔向天安门。那种情愫,无以言表,置身这块圣地,有一种踏实感、自豪感、依靠感,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涤荡、一次灵魂的洗礼。这里大写着祖国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镌刻着沧桑厚重的五千年文明,也是一部传承国史活生生的教科书。

2009年国庆节,女儿有幸被选拔参加了国庆游行方阵,全家为之自豪。为了向祖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女儿和同学们放弃了暑假,在军营里挥汗训练。十月一日,十里长安街鲜花簇拥、庄严肃穆,首都高校师生组成的文化繁荣方阵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那一刻,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难以自控,热泪盈眶。后来,女儿告诉我,走过金水桥那一刻,他们全都抑制不住,泪眼婆娑地走完了全程。这次机会,是她一辈子的财富,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宝贵经历,女儿就是从那时起,认识了北京,并深深爱上了首都,加深了对民族家国的感情。同样,我们也重新认识了90后,他们不是坐享其成的一代,他们也懂责任,也有担当。

巴金说过:“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前辈闯下的光辉基业通过我们这代人已延续到下一代,血脉相传,根深蒂固,他们有理想,有激情,有知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一个民强国富、幸福安康的人间乐园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华夏丽日秋色艳,中华梦圆万象新。祖国即将迎来她67周年生日,女儿已居京城八年,我也和北京结下了挥之不去的不解情缘。我依然会去北京,会去天安门广场,依然怀着崇敬虔诚的心,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胞一起,仰望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倾听雄壮有力的国歌,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体味在祖国母亲怀抱的家国情怀。

别让老人“空心”

文/刘德凤

我的姑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姑父去世后,姑姑独自把表弟拉扯长大,费尽了毕生的心血,本来是打算等表弟成人后,她便可以轻松下来,安享晚年。谁知表弟在北京硕博连读,一直拿不下博士毕业证,劝他放弃,他又不甘,更舍不得他多年在北京建立起的人脉资源,就一直在北京耗着。北京房价贵得离谱,表弟只得租房住,姑姑便因此打消了随表弟生活的念头,一个人在老家生活。

渐渐的,我发现,姑姑经常郁郁寡欢,脸色极不好,也很久出去走动了。她跟我说她孤独,不知道哪天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我听了心里酸酸的,我常在书上看到,说“空巢”老人最容易感到孤独,还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老年精神障碍,便多次打电话让老弟多关心他的母亲。可北京离湖南天远地远,再加上表弟又忙,他的亲情电话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我就想,我替表弟多陪陪她吧。心想,“空巢”的姑姑,要千万不能再“空心”了。

姑姑有散步的习惯,每天吃过晚饭,都要到附近的公园里走一走。我想,让姑姑远离空心,就从陪她散步开始。每个双休日晚上,我吃过饭就和姑姑约好,在公园大门口见。我们手挽手走在绿荫道上,边走边聊。见了我,姑姑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她不停地说这一周发生的事情,看到的,或是听到的,或是内心的感悟,我知道她是太想要一个倾诉对象了,我耐心地听着,往往散完步归来,她还意犹未尽。

后来,听一个医生朋友说,别让老人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她找点事做。

听说牌场人多,几乎都是像姑姑一样的老人,打点小牌锻炼脑子,混混日子,我便带姑姑出入牌场,不多久,姑姑就成了牌场里的熟客,交到了一些朋友。每次散步姑姑都眉飞色舞地跟我说起牌场上的事,说那里形形色色的人都好,要想和每个人搞好关系,还真是一件难事,她说她摸索出最好的交际法,就是多赞美别人的优点,而且是举具体事例赞美别人,让别人感觉到你的赞美是真诚的,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姑又用这种办法,跳广场舞时结交了些朋友,姑姑一天比一天快乐起来,也忙碌起来。

我还给姑姑办了一张借书证,陪她去阅览室读书看报,这激发了姑姑的学习兴趣,她爱人际交往的书,有书籍的滋养,姑姑越来越豁达,心胸越来越开阔。

昨天,我去姑姑家回来,她执意要送我到路口,临上车时,她突然感慨万千:“我原来以为,空巢的日子没法过,但在你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发现,空巢的日子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见到姑姑面色红润精神好,思路清晰脑子活,我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我的建筑情结

文/张克群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清华大学里转悠。开始是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要说清华园,那真是个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又在外国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这简直就是个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小型实物建筑博物馆。

我家后面不远的地方住着建筑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我们称他为梁伯伯。梁伯伯下巴上有个挺大的痦子,我曾问过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两声,你就来啦。”我信以为真地踮起脚用手去按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海边避暑。这天我正坐在沙滩上写生,忽听脑袋上方一个和蔼的声音:“啊,你喜欢画画呀,画得还不错嘛。”抬头一看,是刚刚游泳上岸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问我高中毕业后想考什么大学,我说还没想过。梁伯伯说:“想不想学建筑呀?”我问:“建筑是学什么的?盖房子吗?”梁伯伯光着膀子坐在我的边上,连比带画地给我讲了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建筑是比工程多艺术,比艺术多工程。我说,那我将来就考建筑系吧。

梁伯伯一听很是高兴,叫上刚从海里爬上来湿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张相。

1961年,我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终于可以正式在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他的学生,我目睹了他对中国古建筑由衷的热爱。在放幻灯片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趴到当作幕布的白墙上,抚摩着画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词道:“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指头啊!”在他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古代匠人们的聪明睿智。

2002年春天,我基本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边的古代建筑先弄个明白。于是我边查阅资料,边看实物。从5月初到11月底,我跑遍了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庄。一听见谁谁说哪里有个古庙,马上驱车前往。朋友们都笑称我是“破庙迷”。后来因故到了美国,当了个大闲人,为了打发光阴,几易其稿,终于纂成了三本“北京古建筑物语”。其一,《红墙黄瓦》,说的是皇家建筑;其二,《晨钟暮鼓》,讲的是宗教建筑;其三,《八面来风》,叙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盖的建筑。

有人问我:“费了半天牛劲,你为什么呢?出版赚钱?写着过瘾?”

我说:“什么也不为,只为此生的这段建筑情结。”

优雅地分手

文/戴军

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生完孩子没多久来上我的节目,满脸洋溢着初为人母的喜悦。节目中,她大方地讲述着她的恋爱、婚姻和可爱的孩子。她的先生很有才华,也是位大导演,众多想要上位的女演员都会飞身扑上。可是,她丝毫也不担心。我们也觉得她无须担心,坐在对面的她是那么可爱、幽默、睿智,更有杀伤力的是她拥有骄人的美丽。

两个月后她离婚了,带着孩子离开了那个男人。

从头至尾,媒体没有拍到她一滴眼泪,也没有听到她一句恶语相向。难道她心里不恨吗?

她只是情商太高,把伤害降到了最低,不想让自己和孩子成为大家的笑话。身为娱乐圈的红人就要有这种气质和担当,好或散都是自己的事。

我有个南方的朋友,只身来北京求学,认识了一个北京姑娘。女孩想出国深造,可外语又不过关,他在恋爱之余又成了女孩的私人家教。看到女儿和如此优秀的男孩在一起,父母也很放心。

两年之后,男孩留校当了助教,女孩去了英国。他在北京完全担当起女婿的角色,煮饭,打扫,跑腿。准岳父家有一点风吹草动,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逢年过节,他有时也不回家,留在北京陪着两位老人。

一年后,女孩在邮件里通知他分手,原因很简单:她爱上了她的同学,他们在国外同居了。他飞了一趟英国,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什么都挽回不了了。

回国前的那个晚上,女孩和他深谈了一次。她说:你是个好人,可是我对你已经没有感觉了,我现在看着你,就像看着一个很亲很亲的哥哥。我唯一求你的一件事就是回国后,别告诉我爸妈我俩分手的事,好吗?他点了点头,女孩又说: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会主动跟他们说的。

第二天,他在飞机上蒙着头,流着眼泪睡了过去。到北京后,他把女孩买的东西给老人送过去。他依然在她家煮饭,打扫,跑腿。那天,女孩的父亲突然昏倒送进了医院,他接了电话就赶过去,连续两个星期,伺候在病床前。女儿带着男朋友赶了回来,看到病床上的父亲和床边的他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而父亲看到女儿身后的陌生男孩,一切都明白了。

爱一个人到什么程度,通常是在分手时见分晓。我的这个朋友现在已经结婚,有了孩子,他和以前女友的父亲还有联系,过年过节也会电话问候。他的解释是:我们曾经相爱过,那么,我们的缘分让我们成了家人,就算我们没有走下去,我也不会去伤害她的。

我没有他那么崇高,也做不到他那么伟大,但是我尊重他。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去浇灌着一朵明知道开不了的绢花,只因为有人需要它。他懂得什么叫优雅地放手。

放弃与放手,只在一念之间。放弃是妥协,牺牲了本来应该属于你的东西;放手是智慧,放下了那些从来就不是你的物件。

人生中,有两个字可以为你开启许多扇门——“拉”和“推”,可惜的是,很多人却选择了——“冲”和“撞”。

冰雪美 冬奥情

文/邓训晶

2月4日的北京,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举世瞩目。这是一个可以写进中国体育历史的辉煌时刻,冬奥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天恰逢新年的正月初四,又恰逢中国农历的“立春”。立春之日,鸟巢之夜,多么浪漫抒情,多么激动人心。全国人民热血沸腾,激情飞扬,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

北京是全世界唯一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与奥运相识在2008年的盛夏,相知在2022年寒冬。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双奥之城,东方之礼将再次闪耀。

遥想1980年,我国冰雪健儿第一次参加冬奥会,至今42年的拼搏,获得62枚奖牌。2002年美国盐湖城的冬奥会上,杨杨终于让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冉冉升起,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从此,历届冬奥会,五星红旗都会升起,激越的国歌响彻赛场内外。

还记得2010年温哥华的冬奥会,是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领奖台上,升起了两面五星红旗,中国滑雪队包揽了冠亚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记住了申雪、赵宏博,喜欢他们的花样滑冰。比赛场宛若一个银色的大舞台,他们在冰上起舞,万千情思,深情对望。动作协调有力,时而托举,时而飞翔,时而像燕子掠过,时而像树叶轻盈。这对冰坛伉俪,在洁白如玉的舞台上,携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特别是看陈露的“梁祝”曲花滑,更是直击我的心灵。优美的“梁祝”乐曲响起,她灵动流畅的舞姿成了赛场上最唯美的一道风景,浑然天成的花滑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她飘飞的裙袂,似仙子般飞舞在赛场,像只蝴蝶,演绎了人间真情,把“梁祝”的爱情展现得扣人心弦,淋漓尽致;她隽美的滑姿,矫健的身形,赛场上的沉稳,让我震撼。“梁祝”曲回旋在赛场,犹如人间绝唱,还有谁能比陈露更深刻地诠释这首曲子的含义?

冬奥那一朵朵飘洒的雪花,在讲述着冰雪美、冬奥情的故事,讲述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从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的那天,我就计划好准备亲临现场看比赛。可是,今年星星点点的疫情,让我望而却步,只好寄希望于荧屏了。

其实,回想我第一次知道雪可以滑时,还是在小说《林海雪原》里读到的。少剑波带领部队在牡丹江一带剿匪,深深的积雪阻止了他们行军,但他们很快学会了滑雪。我惊奇他们从这个山头“哧溜”一下,滑向对面山头,与土匪周旋在林海雪原上,常常把土匪们打得措手不及。洁白得一望无际的雪原,那一队身着绿军装、披着白色披风隐蔽滑行在深深雪地里的勇士们,让我仰慕至极。

我由此很向往滑雪,但我生活的小城几乎不下雪,我年年期盼一场大雪。有一年,破天荒地下了一场雪,也只够我们堆个小雪人,大家还欢天喜地像过节似的。那年冬天到北京看女儿,我到陶然亭公园玩,看见很多人在滑雪,我也跃跃欲试。可是,我刚走到冰面,就摔倒在雪地里。爬起来又滑又摔,我才知道,滑雪看似简单好玩,其实很难,要有坚强的毅力,深知冰雪运动员的不易。可惜我只滑过几次就回家了,滑雪终没有学会,遗憾了好久。今年的冬奥会,我一定会大饱眼福。

冬奥会,赛场上践冰雪之约的运动员们,“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沐浴着初春的阳光,“一起来,一起向未来,我们都拥有爱……”

母亲

文/庄严

母亲离开我们已3年多了,好几次我拿起笔想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然而,拿起来放下,拿起来又放下,生怕写不好、不全面,概括不了母亲平平淡淡、操劳的一生。

母亲出生在上海南汇(今浦东新区)大团镇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外公是做棕棚店生意的。自与我父亲结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婆婆和4个年幼的孩子,放弃工作机会,一辈子操持家务,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把我们四个子女一个个抚养长大。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夜深人静,一觉醒来,仍看见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缝啊、补啊……久而久之,她老人家的手永远是那么的粗糙,永远布满了裂口。即便如此,每次我回家探亲或出差,母亲总是偷偷地把我换下来还未来得及洗的衣服洗好、补好、叠好。我劝她,年龄大了,注意身体。母亲乐呵呵地说:“侬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趟,给侬汰汰衣服是应该的。 ”并嘱咐父亲买我喜欢吃的鱼呀、虾呀等时令新鲜蔬菜。饭做好后,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劝我多吃,说:“侬一年来一回,这次吃了要等到明年才能吃。 ”

母亲的手很巧,不仅烧得一手好菜,女红活也做得非常好。在小妹的记忆中,母亲给她织的毛衣、做的鞋,尽管有的是用旧衣服旧毛线改的,母亲总会在衣服或毛衣上绣几朵小花或蝴蝶作点缀,让邻居女孩子们羡慕不已。而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穿着母亲洗的干干净净的土布衣服去上学,遭到个别同学的嘲笑,说我是阿乡等等,气得我回家和母亲大吵了一架,说明天再不穿那件衣服去上学了。母亲一边流泪,一边对我说:“阿乡怎么啦,只要吃饱穿暖比什么都强。没有阿乡,城里人连抹布都会吃干净! ”这是我唯一一次让母亲伤心不已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恨不得抽自己的耳光。

母亲勤俭持家在左邻右舍中也是有口碑的。记得那时候,全家7口人就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支撑。母亲精打细算,把全家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未出现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为了从牙缝中省出1分钱,她买1斤切面来回跑2趟粮店: 1斤切面2角1分,半斤切面1角。全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是每年开学4个孩子同时要缴学费。父亲只好先从单位的互助会借几十元把学费缴齐,然而再一个月一个月扣还。等到扣得差不多时,新学年又开始了。因此,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在50岁那年报名到附近的蔬菜加工厂做临时工。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工作非常辛苦。一双手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又粗又肿。看到她那双被胶布缠满又红又肿的手,我们既心疼,又毫无办法,只好劝母亲明天不要去加工厂上班了。母亲反而安慰我们说:“不要紧的,虽然辛苦一些,每月有十几元的收入补贴家里不是很好吗? ”说完又乐呵呵地回厨房忙碌去了。

和中国的大多数妇女一样,母亲善良、乐于施舍和帮助别人。她虽然只有小学3年级的文化程度,但从小教育我们“人穷志不穷”“别人敬你一尺你要敬人一丈”等等。我们兄弟姐妹4人有时闹点小矛盾、小别扭,母亲教育我们,你们4人就像一个板凳的4条腿,缺了一条板凳就坐不稳,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她用朴素的语言灌输,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也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母亲热心帮助亲戚是这样,善待左邻右舍也是这样。因家庭条件困难等原因经我母亲一手带大的邻里的孩子不下七八个。多者一二年、少者几个月。甚至门前小学校的老师有急事,临时托我母亲照看一天二天孩子,刮风下雨天找我母亲借雨伞等等。因此,多年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我母亲,亲切地叫我母亲“楼上姆妈” ,母亲笑得比谁都开心。她用宽广的胸怀、伟大的母爱,不仅赢得了父母亲两家几十号亲戚的尊重和爱戴,也赢得了左邻右舍、上上下下几十户人家的尊重和爱戴。记得前面提到的凭票供应物资的年代,每当家里烧了一些好菜,我们兄弟姐妹馋得想尝一尝的时候,母亲总是说,这碗菜先留一留,明天某某某亲戚要来。亲戚朋友来看望,拎些土特产,母亲总是记得清清楚楚,吩咐我们遇到节假日一定要还敬他们。邻里之间,甚至夫妻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找我母亲调解;谁家遇到什么困难,找我母亲商量。而我母亲,自己有了什么好吃的,或者家里人包的馄饨、煮的长寿面等,她总要端给大家分享。所以,我家住在叫崂山四村的现址已50多年,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母亲也因此被大家推选为单元的小组长多年,带领大家打扫卫生、整治环境等,几乎年年被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评为先进工作者。每次我回上海,母亲总要把她获得的各种奖状、证书拿给我看,说:“阿正,娘也是先进工作者。 ”并把她获得的各种奖品如牙刷牙膏、毛巾香皂等送给我。有这样处处言传身教、善解人意的好母亲,做子女的怎能不努力工作,为母亲争气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家里有了彩电,并由小到大,母亲迷上了看电视剧,一边摘菜一边看,等到做完饭、收拾完家务,她会从其他转播的省市电视台找到被耽误的那几集接着看。有时候还会和我们聊聊剧情,聊聊自己的看法。然而,让我难以忘怀的是, 1994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因精简机构被合并到办公厅。这是我到文化部工作第三次遇上这样的情况。我有些心灰意冷。正好此时我老家上海浦东新区大开发,需要人。在夫人的支持下,经知青朋友牵线搭桥,浦东新区组织部门的领导看了我的简历对我说,新区政府正筹建政策研究室,所以非常欢迎你来家乡工作。接着,他很客观地介绍了新区政府目前的困难,说两三年内暂时解决不了你的住房和爱人的工作问题。我犹豫了。正当全家人七嘴八舌,有的说先调回来再说,有的说再找找其他单位时,没想到母亲说:“阿正,我看侬不要回来了,北京不是蛮好的嘛,侬的同事朋友在北京,侬的工作(事业)在北京。 ”一席话让我冷静了许多。天底下,哪个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母亲早已看出我迈出这一步纯属无奈,也更不希望看到我一南一北跑来跑去,操更多的心,受更多的罪。一年后,我被文化部党组任命为某中直院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党委工作,翻开了我人生的另一页。

如今,母亲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只能在梦里与母亲说说心里话、聊聊家常。母亲啊、母亲,儿子打从17岁离开你,赴黑龙江上山下乡,尔后在北京求学、工作、安家,每次探亲或出差,总是匆匆忙忙,没很好地和你说说话,没很好地伺候报答你,这辈子欠你的太多太多。假如人生有来世的话,我一定好好报答你的养育之恩,好好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母亲,您听到了吗!

那些滴落在北京的泪凉了谁的心

文/雪诺兮杨

一颗心,除了回到家乡是归人,去到哪里都是过客。

那些滴落在北京的泪,凉了谁的心?

在北京西,一个新疆女孩,受到列车员的责备,一行泪,便顺着脸颊,像冬季里的溪水一样流淌,冰冷了时光。谁会为之心伤?

所有人都不解,明明没有骂她,只是一个小指责,而且不完全是说她一人,她却比任何人都伤心。

我在她旁边,我明白那样一颗心,是在扞卫自己是新疆人的尊严。

很多时候,我们爱着北京,爱着我们的首都,我们却忘了感恩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以为故乡太过贫穷,以为北京才能摆脱那些困窘。

到后来发现,北京再怎么大,再怎么美,再怎么使人流连忘返,那都和自己无关。一滴眼泪落下的时候,首先安慰自己心灵的,是故乡,以及故乡的爹娘。

新疆女孩哭了将近10来分钟,一个双十年纪的女子,不顾形象的哭泣,可见北京伤她多深。

一个熟悉的面孔,把你送到北京西。不会矫情的你,却在火车开走的那一刻,泪湿眼底。望着窗外的那个人,与自己渐行渐远,怎能不伤心?

眼泪湿了,一张张餐巾纸冰冷得心发疼。以为,分别不是分离,随时过随境迁,你都相信会来到北京,会看到某个熟悉的身影。

可是,有些东西,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就算再坐一次列车,到北京西时,也不会有一个人风尘仆仆赶来,在候车室等。就算你再流一次眼泪,滴落在曾经坐过的座位,时光也不会后退,让一切从来。

途经一些城市,或多或少的人,都会满载而归。满载一些快乐,满载一些幸福,满载一些悲伤,满载一些凄苦,回归灯火通明的故乡,或分享或疗伤。

没有去北京之前,向往北京。去了北京之后,向往故乡。

以为北京城市里没有穷人,以为那是梦想圣地。然而,北京西站门前,依旧有大包小包拎着,彷徨又彷徨的农民工;依旧有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在北京的冬风里,留下几滴泪。

我想,要是他们回到老家,再怎么贫穷,一家人在炉子旁,烧柴取暖也很幸福,人生就不必这么辛苦。

可是,有些生命注定一生漂泊,只为家人奔波。

坐上北京的地铁,还来不及扔掉苦难,又到了下一站辛酸。

坐地铁的人,形形色色,每一个面孔却与自己无关。睁眼或是闭眼,不用担心有人等你,说一句不见不散。

走过北京的胡同,看见的是别人的幸福,瞥见的是自己的凄楚。你明白,在北京停留多久,你都会走。走过别人的人生,走出自己的陌生。

有时候,眼泪适合流在心里。如果一滴泪,从眼睛里流出来,冷的只是自己的心。要是一滴泪落在心里,那冰冷的一定是一座城或是另一个人-一座与自己无关的城,或将与自己无关的人。

辛酸的浪漫

端午节的第二天离开北京。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晚上两人都睡得不好,夜间醒了好几次,听他不似平时那样呼吸均匀平静。凌晨4点半起床,洗漱收拾,5点钟司机来接。他还躺在床上,吻别。拉着行李出了门,等电梯的时候他跟着跑出来,在楼道里拥抱,贴着他的脸,感受他的体温和气味。一直忍着没落泪,电梯关上的瞬间,感觉冰冷无情的铁门将我们分开,从此又是天隔一方,鼻子不禁酸酸的。

想起一个多月前抵达的那天,敲门的时候他还在睡觉,睡眼惺松的来开门,我抱着他瘦弱的身体,暖暖的。那种感觉很熟悉,好象我们从未远离。很庆幸时空的阻隔并未改变我们之间的心心相印。当然,没有改变的还有各自的性格或是坏脾气,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闹别扭,耍弄着各自的小心眼,然后过不了几个小时就开始想念对方,然后握手言欢。

在北京的那一个月我每天穿梭于东四和方庄,穿梭于父母和小宝贝儿之间,白天在东四陪父母,晚上过来和他住,过去这些年从来没坐过这么多次地铁。有时候他会开车来接我,我快走的那几天尤其是。辛苦奔波中我完全体会到了那些周旋于老婆和老妈之间直男的苦楚。好在老妈不知道我金屋藏娇,小宝贝儿也不会在这些事上计较。只是这样的早出晚归,甚至是周末也没时间陪他,心中还是感觉很是愧疚。

聚少离多,因而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一起吃饭、看电影、打情骂俏,那些丝丝缕缕,都温暖于心。只有在对方跟前,我们都会本性流露,自然而然地回到自己本真的样子,也许这就是默契,是爱和信任吧。

离别总是伤感的,不过想想再过10个月就可以回到北京,回到他的身边,心中便充满了期待,一个人的日子也不再那么孤独。况且还有他给我的疯疯,可以视频,可以微信,虽然远在天涯,感觉近在咫尺,天隔一方的日子依然浪漫,虽然按照他的话说,这样的浪漫有些心酸。

又一年

再次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不知不觉,我已经回武汉整整一年了。还记得一年前,我拖着大包小包一堆行李,汗流浃背,坐着火车,略带伤感,默默离开生活了11年的北京,来到一个对我来说其实有些陌生的城市武汉,开始不一样的生活。恰好在一年前的今天,我写了一篇博客--《再见,北京》,算是对自己的北漂生涯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篇博客取名为《一个北漂11年男屌丝的辛酸史》似乎更好。

去年的7月23日,也就是我离开北京回到武汉的第一天,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723动车追尾事故,伤亡惨重。今年的这个7月,北京一场据说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又夺去了几十条人命。有时候我会跟朋友们开玩笑,自从哥们离开北京以后,天朝就不太平了,老出事。

错过了北京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也没什么值得好庆幸,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哥们赶上了武汉多年不遇的持续高温,(现在只要一发生什么自然灾害都是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一遇,啥也别说了,缘分呐!)天天三十七八度的高温火烤着,把人烤得外焦里嫩,而且马上武汉还将迎来一轮强度超过98年的洪峰,三峡不知道挺不挺得住!同学们,知道什么叫 “水深火热”吗?来武汉看看你立马就知道了。可见在武汉活着多么不容易,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我朝无论哪里活着都不容易。

我曾经想象过回武汉后可能会很不适应,比如可能不适应武汉的气候、环境,不适应这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为此我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事实证明没有那么糟糕,武汉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尚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我知道很多人“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后都很不适应,在家乡没坚持多久结果又重新“逃回”北上广,从此痛下决心死也要死在一线城市。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别人怎么想我管不了,但是至少我不会再回北京了。虽然北京很好,武汉有很多不足,但我还是会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不走回头路。其实我谈不上有多么喜欢武汉,相反我曾一度十分讨厌这个城市,但无论如何毕竟这里有我的家,有我爱的人。哥都已经30岁了,就不到处瞎折腾给首都添乱了,还是老老实实扎根在武汉这片热土吧。

乘复兴号 何远之有

文/于锡强

去年11月,我和老伴在上海儿子家小住,恰逢儿子休年假,又是旅游淡季,他提议说:“我们乘‘复兴号’到北京旅游好吗?”我和老伴都说好,于是,我们从上海虹桥火车站乘坐“复兴号”前往北京南站。

走进车厢,立刻感到“复兴号”比“和谐号”宽敞些,对啊,记得我从报纸上看到:列车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座椅加宽了2厘米,过道加宽到1.02米,并且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入座后儿子和老伴忙着用手机连上无线网络,而我注视着车厢电子显示屏上的时速数字,驶出站台后只见数字不断飙升,最终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变成了350!“复兴号”时速达到350公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我这个经常坐火车的老乘客,怎能不感到兴奋呢?

上世纪80年代,婚后我每年春节都要带着孩子乘火车去上海探望岳父母,那时乘车是一桩相当头疼的事。春运期间候车室拥挤不堪,好不容易检票放行了,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地挤进车厢,大堆行李和乘客塞满了车厢、过道,扑面而来不仅是浑浊的空气,还有呼朋唤友的大声叫喊、小孩哭叫声,别提多闹心了。记得90年代初我出差去北京,要坐20个小时的火车,又因镇江不是始发站很难买到有座位的票,上车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车厢门口、过道全是人,入夜不少人就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然后就蜷缩在里面睡觉。我是过了蚌埠才找到座位坐下,下车后感到浑身疲惫。我从纪录片中看到中国乒乓球队访问日本,乘坐的是新干线“子弹列车”时速高达200多公里,它和寿司、樱花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从东京到大阪仅耗时2小时20分。观后我就在想:不知啥时候在中国也能乘上这样快速的火车啊?

改革开放以来,列车的运营速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年后经过六次提速,我国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也达到了200—250公里,2000年我又一次出差去北京,时间已大大地缩短,但仍需10多个小时。

斗转星移岳父母先后离世,我儿子在上海工作了,我仍要年复一年频繁地乘车往返在沪宁线上,可喜的是新时期国家加速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多条高铁相继建成,从镇江到上海开通了动车、高铁,时间一下子缩短了近一半,我别提有多高兴了,经常关心高铁提速的消息。2017年9月21日,由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京沪高铁“复兴号”提升时速为350公里,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退休经常外出旅游、探亲的人来说增加了获得感。

一路遐想,窗外的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切换成京郊连绵不断的高楼、宽阔的道路以及源源不断的车流,耳边也随即响起柔和的广播声:“旅客朋友们,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南站马上就要到了……”看了下表,是下午1点28分,全程只用了4小时28分,比过去最快的那几趟车又快了许多。乘车的时间缩短了,旅游的时间增加了,我们出站后乘地铁入住在网上预订好的旅馆,放下行李就直奔天安门广场,感受首都新时代的新风貌。

斜阳,街头守护

懵懂已走远,谁人依旧彷徨,陌路的离伤,书写了过往的悲凉!细数流年,虽似锦美好,却终究抵不过岁月的刀刻,布满伤痕的心灵,想要挽留这什么,其实徒增哀伤罢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该走的终究会走,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切顺其自然最好!走过的美好不过是记忆里的多彩一笔,漫漫的人生长卷,在我们青春年华里永远是未完待续·····

破碎了的心永远拼凑不回昨天,就像《花田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从心房漫无边际延伸!我不知道再见的这几个月要熬多久,此刻——北京,想多数童话编织的梦,不知是否会入你梦境。这个交集的感伤,带着浓郁的气息,把你我分割南北。耳畔依旧是牛奶咖啡的《不想说再见》,为了明天,终究见了再见又见!香樟树下的花影也许在不久的秋煞里炫舞出花蝶的缤纷,只是不会是我与你共赏!

一曲歌迷梦,大可长梦不醒!岁月在城墙上雕琢的苍老,早已将我的足迹消逝殆尽,只留下千古的诉说,去延续,去渲染,去加料。我虽然确定不了,但我会坚持,唯有坚持,没有做不成的梦想!海棠花幽怨如你凄迷的眼泪,一滴一滴在我的心头绽放出花蕾,不久就是一片花海!

走了,大同!此刻,我在北京,我想着我们一起的日子!但愿这个等待不会太久!你依旧,斜阳下,等我来!

斜阳,与你坐街头,一辈子,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