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春节短文

2022/12/05散文诗歌

春节短文(精选3篇)

拜年琐忆

文/张敦田

人年过古稀,就爱回忆旧事,偏是对那孩提时经历的事儿,记得极为清楚。新年已至,脑海中于是忆起小时候拜年贺岁的情景。

小时候,我记得有这样一句民谚:“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过年不仅老人喜欢,儿童们更为喜欢。我们小时候,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俗称阳历年)。而把夏历正月初一则称为“阴历年”。直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做出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就有了“春节”这个称谓。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民间习俗的大展现,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完美地一次展示。我国的春节,历经千载,传承延续。虽然社会在发展,岁月在更迭,至今春节依然保持着特有的韵味和无穷的魅力。春节期间多种多样的年俗,更是丰富多彩。

年,是一年生活新的起点。人们总是把未来一年的理想和欲望,通过各种年俗,把它表达出来。在过年的众多习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拜年。据有关史料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北京元日朝野拜年的盛况。

按照老兰州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天明之后,就要打开大门,喜迎来拜年贺岁的客人。开门前,先要放三声炮仗,这叫“开门炮仗”。以炮声辞旧迎新,开门迎年。大年初一早晨,不能睡懒觉。平常瞌睡再大,这天都要早早起床。初一早起床,就意味着这一年“早起”,这是个口彩。起床后,男女老少都要着新衣冠,穿新鞋袜,个个打扮光鲜。

迎来新年之后,由家中的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里亲友。即使是平日里少有往来的邻里人等,这时见面也要贺年问好,互拜于门。我们这些小孩子,只是跟在大人们身后,到各家去拜年施礼。每到一家,都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行礼,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上几句拜年祝福的吉祥话语。拜完年后,主人还给小孩们象征性的给点年钱。

有些富裕人家,还在门首设一记事簿,这种记事簿,也叫做“门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那些登门拜年施礼贺客名单的。就是不设“门簿”的寻常人家,对登门前来拜年的新朋旧友,内亲外戚,也会铭记在心。那时候,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拜年贺节,多是真心实意的,很少有什么功利色彩。

旧时代人们拜年的规矩是:“先家内,后家外”。拜年时间的安排顺序是:初一拜本家和邻里。初二、初三拜舅父母,姑丈,岳父岳母。初四、初五拜亲朋好友。兰州人还有正月初二,上坟给祖先拜年的习俗。按照旧俗,拜年最迟不得超过正月初十,超过初十就有慢待之意了。人们把年前拜年称为“拜早年”。初十以后拜年则称为“拜晚年”。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否则就是不懂礼数。

另有一种“望门投帖”的拜年形式。在旧社会那些官宦人家,有钱人家,常常自诩清高,不肯亲自登门拜贺,便派人送去贺帖,这种贺帖也叫“红单”,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有四大才子之称的诗人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帷通谒,各纸朝来满敝庐。我也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这种投笔拜年的方式,多为有钱人家,官宦人家所使用,寻常百姓鲜少采用。我说的这些,都是些六七十年前,拜年贺岁的古风旧俗,都是些老话了!

其实,人际交往,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内容之一。拜年活动,就是在节日里为人际交往架起的良好桥梁。人们通过拜年贺岁的方式,走亲访友,相互来往。邻里之间,亲友之间小小的矛盾或隔阂,许多不开心,不愉快的事儿,通过相互拜年即可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亲密如初。

“拜年”这种习俗,自汉代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拜年方式。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国家都要举行大型的团拜会,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拜年问好。这种新兴的团拜方式,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与祝福,也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这种团拜会,也是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拜年礼俗的传承和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春节期间,人们拜年贺岁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网络拜年等等,已成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的新兴的拜年方式,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拜年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从古至今,拜年的习俗一直在渐进式地变化着。历史上,周秦时代以及后世那些繁文缛节的拜年习俗和礼仪,而今已所存无几。然而,无论拜年方式如何变化,拜年传递友情,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增进友谊,和谐亲情,促进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本义,却始终未变。拜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形式。

拜年还是人们寄托乡愁感情的一种载体。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走出了乡村,来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成为了“小楼一统唯寡人”的城里人。不过,无论他们在外面如何风光,也无论他们在异地他乡是贫是富,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要带着儿女,回到自己的家乡,给自己的祖先拜个年,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问个好。这种思乡念土的桑梓之情是割舍不断的。

别让比较毁了年味

文/任欣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点开微博、微信,满眼都是“晒”礼物,以及如何体面地过年。有的更直白地“晒”着清单,表明自己为过年准备“大花一笔”。这个时候,表面上的热闹喜庆,却让很多人心里打了“结”:我买的拜年礼物,会不会太寒碜?给孩子发的压岁钱,会不会显得太小气?以至于很多人都提前产生了惧怕心理。

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春节的核心就是团圆。过年期间,亲戚朋友间都会相互走动,言谈中我们不免听到这样的话语:“谁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人家儿子咋就那么有出息呢;谁的女儿嫁了个富二代,去年给娘家买了一幢房;谁全家去国外旅游,他们怎么活得这么滋润……”于是,“比较”就像一颗炸弹,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它就这么扔到你耳边,这个时候,渐渐有人为原本愉快的相聚而苦恼了。

想起我们儿时的春节,所有人都喜气洋洋满怀期待。如今,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开始变得很物质,变成了展示着自己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的生活。记得去年过年,一次等电梯时,我听到同栋楼的两个住户在聊天:“你看,我女儿今年回来给我买的金镯子。”说着将她的胳膊伸到旁人面前,还问:“你女儿呢?今年给你买的什么?”只见这位住户笑盈盈地说:“女儿回家过年,就是给我最大的礼物了。当父母的,不会在乎孩子给我们多少钱、送什么礼,孩子平安快乐就是我们的福气。” 是啊,家人平安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过年,是喜庆,是团聚,是温暖,是民众最欢乐的日子。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也在变,相应的,过年的方式也在变。但是,回家团圆才是春节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回家陪陪父母,和家人吃顿饭,和真正的朋友交交心,这些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所以,别让那些毫无意义的比较破坏了年味。

只要心相近,爱就不会远

文/林希言

时光如飞鸟,一跃而过,不留痕迹。随着2月的到来,春节的脚步近了。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穿新衣、领红包;长大后,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团圆。

往年春节,不管路程再远人们都会拎着行李箱踏上返乡路。今年这个有些特殊的春节,很多人选择就地过节。回不去的故乡,留下无数眷念和羁绊。不过,忍住这一时的冷清,是为了日后更好地相聚。

感情不会因为距离遥远就变得稀薄,即使相隔天涯,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来寄托相思,弥补心里的缺憾。

只要彼此心意相连,就是最好的慰藉。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常回家看看。

前路浩荡,未来可期。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真正幸福的人,不是没烦恼,而是懂知足。

有位作家说:“幸福就是喝汽水喝到打嗝,一边打一边微笑,人生多么美好。”幸福触手可及,一瓶汽水就可以让人欢欣雀跃。

容易知足的人,即使身处陋室,也能苦中作乐;不知满足的人,即使大富大贵,依旧满眼阴霾。

就像有人所说:“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不羡慕自己所没有的,这样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汲汲于名利,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适当的欲望可以督促自己,但过度的欲望会迷失自己。人生在世,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七八分满已足矣。在浮躁的生活中,内心丰盈、平和喜悦,就是最大的福分。

日子转瞬即逝,何必眉头紧锁。

放下得失,看开名利,心胸豁达,你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命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竞赛。我们不用因为一时的领先而骄傲,也不用因为一时的落后而慌乱。你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在从容地走完这一程。

来日方长,丢什么也别丢健康。一旦失去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好好爱自己、作息规律、坚持运动、饮食均衡,这就是最顶级的自律。

有人写道:“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春节将至,新的希望,也随之而来。星光不问赶路人,只要眼中有光,再难走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愿我们看到的都是风景,听到的都是好消息;愿我们都能做喜欢的事情,活成想要的模样。

愿挂念之人一切安好,相信一切美好都会与之相伴。只要心紧紧相连,爱就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