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洛阳的文章

2022/12/07散文诗歌

关于洛阳的文章(精选30篇)

静绿暖

文/沈剑峰

前些年,我常远行,去过不少国内名城。每次回洛阳,我总在想,和这些名城相比,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洛阳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人呢?

那年六月的一个晚上,细雨霏霏,我背着行囊,匆匆走出洛阳火车站,乘坐回家的103路公交车。车上没几个人,车厢里很静,能听到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十分悦耳。

车窗外,大大小小的商铺虽已关门,但彩色的LED灯依然在闪烁着,灯下被雨水冲洗过的草坪更显得绿意盎然。马路两边,法国梧桐遮天蔽日,将快车道和慢车道遮盖得严严实实,形成一条绿色拱廊。高高的路灯竭力地将灯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向地面,却只漏下星星点点。风不时地轻轻掠过,地上树影婆娑。来往车辆犹在树海中穿行,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静谧的雨夜中。

我将车窗拉开一道缝,一时间,幽幽的晚风夹着雨水的凉意和树叶、小草的清香扑面而来,叫人顿感清爽。深吸一口气,只觉整个人都浸在这丝丝凉意和清香之中,有种说不出的惬意。

一路上,不时可见警灯闪烁,那是在各个路口执勤的警车。对我这样长年在外奔波的人来说,闪烁的警灯不仅代表着安全,更有一种贴心的温暖。

我不再急于回家,下了车,在绿海中漫步,静听雨声。走着走着,我突然问自己,雨夜中的洛阳呈现出的这份安静、这片绿色、这种温暖,也许就是我要找的答案。细细想来,它们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身边。

当我春游龙门时,身处青山绿水的怀抱,沐浴着卢舍那大佛如水的目光,整个人由内而外地安静下来;盛夏时分,我走进白马寺,满眼绿意、处处禅心;初秋时节,我从开元湖出发夜跑回家,从美丽的开元湖到绿意盎然的牡丹广场,再到耸立着毛主席塑像的一拖广场,沿途建筑从时尚的现代高楼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层楼、七层楼,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一路上看到各种时空变化,不变的是那一路绿色相随。即便在清冷的冬季,中州路上常青的雪松仍传递着一片绿意。

那温暖呢?除了闪烁的警灯,洛阳还给了我们哪些温暖呢?是老幼孕残在乘坐公交车时,不必担心没有座位;是早起上班的人手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是几乎一尘不染的马路;是二十四小时开门营业的快餐店、便利店和药店……安静、绿色、温暖,不正是家的感觉?

我想,我找到答案了。如果说洛阳是因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庄严古雅的白马寺、名动天下的牡丹而使人流连忘返的话,那么这份安静、绿色和温暖则使这座古城更具魅力。

吃罢炖菜上水席

文/徐礼军

信阳菜馆这几年在洛阳生意红火,主要原因恐怕是其兼具南北风味,菜品实惠,适合大众消费。

信阳菜以炖菜最为有名,像腊肉炖萝卜、萝卜炖牛腩、土鸡炖板栗、旱鹅块、炖鸡杂、桶鲜鱼、鲫鱼炖豆腐等,都是信阳名菜。

我们几个信阳同事,还有几个老乡,经常聚在一起,品尝信阳菜。要是有谁发现哪儿新开了一家信阳菜馆,我们就马上集体去尝鲜,每次都会吃得快走不动了才肯罢休。

每次回信阳,我都要去南湾水库下面的美食一条街一饱口福,似乎不去那里就觉得此行少了什么。

有些在洛阳工作的老乡,还在南湾水库旁买了房,准备用来度假和日后养老。这自然是极好的,那山那水那洁净的空气,加上那诱人的信阳菜,确实很有吸引力,可惜我兜里缺银子啊!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可想而知。爱人和儿子都不喜欢吃信阳菜,这我能理解,爱人是在北方长大的,自然更喜欢北方的饮食;儿子是在洛阳长大的,从小就接触快餐、西餐,对信阳菜也不感兴趣。

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抵制洛阳菜。实际上,我既爱大米饭,又爱浆面条;既爱信阳菜,又爱洛阳水席;既爱信阳的大米稀饭,又爱洛阳的各种汤。

说到浆面条,我不禁想起刚开始吃它时的情景,那时只觉得这东西难以下咽。后来,见家人和同事、朋友都吃得津津有味,一个个谈起浆面条都眉飞色舞,我便怀着冒死吃河豚的心态跟着吃,慢慢克服厌恶心理,谁知,竟渐渐喜欢上了。现在,隔一段时间不吃浆面条,还有些想得慌呢!

提起洛阳水席,我也有类似经历。起初,觉得这种汤汤水水、酸不拉几的饮食难登大雅之堂,后来了解到它竟是大唐宫廷御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且不管这是不是商家的炒作,至少我有了接触它、了解它的愿望,进而也喜欢上了它。

虽然水席还赶不上信阳菜和浆面条在我心中的地位,但我也能说出水席的一些道道儿来,能品出水席的优劣,知道洛阳城里哪家饭店水席做得好。

有一次,寇北辰老先生宴请文化界的朋友,地点在310国道附近的全福大酒店。那次吃的水席比较正宗,大家边吃边聊,讲了很多有关水席的典故和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要说洛阳饮食,不能不提汤,汤文化真乃洛阳一大特色。有人说,即使洛阳所有的店铺都倒闭了,汤馆也不会关门,因为洛阳的汤客太多、太痴迷。他们可以一大早从城西跑到城东,为的是抢先喝到头锅汤;他们听说哪个县有好汤,不惜驱车数十公里去尝鲜。

如今,我这个“南方人”已加入喝汤的大军,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全市有名的汤馆,也常与同事孙钦良兄结伴去喝汤。

要想适应并爱上一个城市,首先要尽快适应这个城市的饮食。我这个从鱼米之乡来的“南方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洛阳的饮食文化。虽然它并没有把我养得膘肥体壮、红光满面,但它既能让我饱腹,又能给我带来文化知识和愉悦感,可谓给了我双重营养。

匠心闪耀河洛大地

文/段延青

筑城、制陶、炼铜、冶铁、织锦、雕刻……每一种文明的背后都有高明的工匠。

于是,那些灿若云锦、滑若凝脂的丝绸锦缎,精致细腻、色泽饱满的瓷器,自中国的西汉开始,从陆路到海上,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欧洲罗马宫廷,引起那些王公贵族们对东方风物的艳羡与向往。

一个城市,一架桥梁,一座建筑,一件宝器,一方石窟,一项水利工程……无不蕴含着劳动创造者的匠心与智慧。

洛水汤汤,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来不乏能工巧匠。自周公营建洛邑,到东汉张衡在洛阳发明世界最早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预测地震的地动仪,三国时期的马钧在洛阳制成指南车,北魏工匠们在伊河两岸的雕凿声中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石窟艺术宝库、隋朝建筑师宇文恺营建了气势恢宏的东都洛阳城……华夏民族5000年,洛阳都城1500年,大名鼎鼎抑或默默无闻的那些工匠,用他们的智慧与技能为洛阳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使这座东方圣城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工匠精神也早已融入古都的文化血脉。

凝神的眼眸、灵巧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娴熟的技术……如今走进洛阳的工业区,你仍然会听到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名字:巧取核电站设备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赵晓明师徒,“大国重器”掌舵人谭志强,立方体加工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直径以内的王保辉,在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的青年焊工裴先锋……他们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付出着心血与技能。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蓬勃激荡,感受到这座城市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在激情偾张。

大工匠,哪个不是经年累月百炼成钢?18年调好“两桶水”的杜俊超,25年和导弹亲密接触的赵晓明,数十年琢磨重器制造的谭志强……这些工匠学历不等,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方练就了非凡的功力。

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们专注,心无旁骛,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有恒,坚守初心,从不轻言放弃;他们严谨,摈弃粗糙浮躁,力戒粗枝大叶,力求精雕细琢,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他们坚韧,多少次摸索试验,愈挫弥坚,最终寻得光明的通道;他们淡泊,不羡慕鲜花与掌声,只求练就绝世技能,报效国家。

有了河洛工匠精神的引领,“洛阳制造”打响中国,走向世界。出自中国一拖的农耕机器行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田野上;中信重工的矿山机械在高山深谷大显身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洛阳轴研科技公司打造出航天专用轴承,使中国的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黎明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火箭推进剂,使“天宫”“嫦娥”的飞天之路绮丽迷人。

助力“中国制造2025”,古都又吹响了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号角,承载起新的光荣与使命。继承着千年文化血脉,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洛阳蔚然成风,工匠精神将如星河闪耀辉照河洛大地。

我记忆中的洛阳解放战争

文/孙跃泉

我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洛阳人。1948年我16岁那年,洛阳解放了,从此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参加革命入了党,成为国家干部,从内心深处感激共产党,有了共产党,才能有我今天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在纪念洛阳解放70周年之际,我深深地怀念为了洛阳人民的自由、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当时我的所见所闻,至今还历历在目,我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作为纪念和感恩。

1948年3月初,解放军发起了攻打洛阳的战役。当时驻守洛阳的国民党军206师是由蒋氏父子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青年军”。国民党军在城四周修筑防御阵地,不顾百姓死活,大规模拆除民房,扩大视野,清扫城区外围的射击障碍,为解放军攻城制造困难。

解放军首先在西工、西关、周公庙与国民党军展开外围战,经过一天一夜的猛烈轰击,扫除了国民党军的外围据点。接下来,解放军攻打城区的东门,这是国民党军守备的重点。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冒雨连续作战,在城外架起云梯攻城,前赴后继爬上城墙,击退国民党军的数次反扑,城东门终被攻破。3月12日,通过里应外合,攻城部队突破了各个城门,展开了逐街逐巷的追歼战。当时,我在西大街的家中听到解放军喊着“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走到街头看到大批国民党兵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国民党军在城内地势较高的西北城角(国民党军206师“青年军”的总部),构筑了核心工事,碉堡林立,企图固守顽抗。解放军进城后,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核心阵地,炮声隆隆,枪声响个不停,经过几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军206师,师长邱行湘也被活捉。

当时,我老伴家就在城西北角的建安街,正是核心阵地激战的最前线,当地老百姓为躲避战火,都藏在附近的一个防空洞内。据她回忆,战斗打响后,她一家人带着干粮躲进防空洞。为躲避炮弹袭击,他们在洞中不敢生火做饭,几天几夜都啃硬馒头就凉水。她的奶奶因为惦记家中的粮食,不听大家劝阻,硬是走出防空洞。她的大嫂去劝阻老人家,不料,这时战斗再次打响,两人一路小跑,在即将回到防空洞之时,被国民党军发现,开枪打伤了嫂子的臂部。一直坚持到战斗平息,我老伴一家人听到解放军在洞口喊话:“老乡们,战斗已经结束了,大家都可以上来啦。”接着,解放军进入防空洞搀老扶幼,把老百姓都送回各家。

战斗结束后,城区的人们都涌上街头。我当时住在西大街,看到街上睡满了解放军战士,他们不干扰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感到这真是天下少有的兵呀!这是3月14日洛阳获得的第一次解放。

之后,据说解放军部队接上级命令,暂时撤出洛阳城。国民党残余部队,又回占了洛阳空城驻守。直到4月5日,解放军再度进攻洛阳,彻底全歼敌军残余守城部队。解放军进城后,很快就在大街小巷宣传党的政策,要老百姓放心,今后可以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啦。至此,洛阳彻底解放,豫西重镇十三朝古都永远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喝汤

文/杨艺涵

此刻我在北京。

在“颇有情调”的咖啡馆,自习,读书,谈论琐事,相约回洛阳喝汤。

“走啊,回洛阳!”

“约啊!约汤!

早上一碗汤,神仙也不当,不喝牛肉汤,不算到洛阳。

清晨拿一口锅去,一碗汤的价钱,随你打上一锅的汤。再称上二两牛肉,撒上一把青翠的葱花,再豪爽地淋上一大勺牛油浸的火红的辣子,买一份切成丝的薄饼,下挂面一样放进汤里。在冬天喝上这么一碗,身上一天都是暖的。

还有那打着逍遥镇名号的胡辣汤,褐色的糊状汤体,里面是豆筋、海带、碎牛肉,浓重的胡椒味,配上一根金黄酥脆的大油条,人们围坐在小桌边,大口地喝着,谈天说地。

还有水席,那简直是汤的盛宴,焦炸丸在骨汤里滋滋冒泡,白萝卜细雕的牡丹燕菜沉静地绽放在鲜香酸辣的浓汤里,香软甜糯的红薯淹进红赭的汤里,在众人眼花缭乱后恰到好处地端上来,酸者愈酸,甜者愈甜,那滋味招摇在老城错落的旌旗招牌间、一檐一瓦中,融进每一个游离在外的洛阳人的梦里。那次回家,尽情地喝了个痛快,朋友圈里被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胡辣汤刷了屏。未归的人就望汤兴叹,口水流得老长。

作家汪曾祺常写”故乡的食物“,大抵是其味蕾常留在故乡吧。

我的家乡洛阳,乃是因这样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居洛水之北,是为洛阳。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北邙碑断,梓泽墟废,洛阳,早已不是朱敦儒且插梅花醉洛阳的那个洛阳。而那一锅熬煮了千年的老汤,从殷商的青铜大鼎到现代的不锈钢锅,从柴木篝炬到燃气灶,岁月的蒸煮熬炼,不论炊具如何变换,仍然刺激着每一个洛阳人的味蕾,滋补着每一个洛阳人的脾胃。

世上岂有这样的汤?若有,汤又岂会只是汤而已。

突然惊觉,我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洛阳。

前几天翻看群聊,总是一句,想要喝汤。想起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在早上,跑过操,上完自习,总是要三三两两去喝汤的,哪怕喝上一周也不会腻。而此刻竟惶惶乎不知道早上该吃些什么了。

上了大学,来到北京,这里虽然也有些汤,可总有东施效颦之嫌,滋味上已差了许多,更不必提情趣心境。我不是不爱北京,只是江山信美,终非吾土,没了熟悉的汤,生活总少了些滋味。

原来最长情的还是消化系统,连同我的味觉。一直以来勾引着我回去的,是那一碗汤。

买张车票来洛阳

文/宗天纯

从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开始,这熟悉的中原古城对我来说,就只有夏冬,再无春秋了。我成了春运、暑运里行色匆匆的洛阳过客之一。

今年四月,我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暂停,搭乘熟悉的列车,回到这座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城市,想静静地感受这里的晨起暮落。

没有去游人如织的景点打卡,没有到花气袭人的牡丹园流连。这一周,我觉得我活得很像个洛阳人,很像个在家清修的少年,朝朝暮暮都能跟得上洛阳的脚步。

这座地处南北交界的古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年轻的时尚,足以撩得你去买张以此为终点的车票,并且满足你对一座城市的所有想象。

你可以在下了火车之后,先去找个汤馆,最先触及这座城市的味觉神经,说不定能由此顺藤摸瓜地寻到它的灵魂所在。汤文化,是洛阳一天的开始。

饱食过后,你可以像个游客一样,去龙门石窟看卢舍那的微笑,去关林看古柏的沧桑,去洛阳博物馆看几千、几万年前的历史遗物,甚至去很多我这个本地人都还不曾去过的地方。

既然旅行的乐趣就是在路上,那就让自己像一个地道的游客,看更多的风景,拍更多的照片,以便在日后回忆起来,内心充满美好与留恋。

晚上的洛阳,不是不夜城,却也有着它独特的夜生活。你可以约上几个好友去聚餐,也可以独自到路边店点一份清粥小菜,更可以去夜市挨个光顾那些小吃摊,边走边吃,边吃边走。

如果你在四月来洛阳,还能赶上现场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种节目。总之,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你,会在晚八点的洛阳城里找到自己。如果你喜静而不好热闹,亦可去洛浦公园夜走,洛河会给你一夜轻柔的好梦。

四月,花开时节动洛城,洛城弥漫着花香,花香牵着你的衣襟,在那园子里转着转着,说不定就转回了大唐……

如果你来,洛阳和我都等着你。

来一碗浆面条

文/管益农

西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本地人与河南人的关系。西安的常住人口中据说有三分之一是祖籍河南的市民。西安的道北、火车站、小东门一带,解放前就以河南人聚集区而著称,土著居民与河南“外来户”早已融为一体。西安生、西安长、祖籍在河南的女作家吴文莉曾这样说过,就全国范围来说,陕西人与河南人是融合得最好的,就像一对亲兄弟。对她的话,我感同身受,且深表赞同。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由陕西西部一个小县城转学至西安市建国路小学读书。瘦弱的我被安排坐在教室第一排靠门口的座位上,同桌是一个长得颇为彪悍的男生,大大咧咧、满口河南话 。几乎是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上到半截,总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扒在关不拢的教室门缝向里张望,然后小声呼唤:“小孬哥——,咱娘叫恁(你)回家抱孩哩,中午吃浆面条!”这时,我的同桌便显得坐卧不宁,一边挥手示意女孩快点离开,一边焦躁地盼望着老师不要拖堂。好不容易下课铃响了,同桌就像箭一般地蹿出教室、直奔校门…… 渐渐混熟了后,我才知道这位大名胡麦贵、小名小孬的同桌,家里有五六个弟妹,全家仅靠父亲蹬三轮车为生,胡麦贵是老大,尽管才十岁,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放学都要照看最小的弟弟、妹妹,帮助母亲做家务。问他老家是哪里人?胡麦贵总说是“洛阳一拐弯!”我至今也搞不懂“一拐弯”究竟在什么地方,反正他是正宗的河南洛阳人氏没错。“浆面条”这种饭食,我也是从他和他的妹妹口中听说。 在胡麦贵看来,浆面条乃天下第一美食,每天中午能吃上一两碗浆面条,此生足矣!由于他的纵情渲染,我对于浆面条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几分向往。胡麦贵便颇为义气地说:“我请客,谁叫咱俩是同桌呢!” 在建国路小学的三年学习生活匆匆而过,我和胡麦贵分别考入不同的中学后便逐渐失去联系。虽然他曾几次邀请过我去他家吃浆面条,但我终因家教甚严而未能成行,徒留一段深深的怀念和遗憾在心中。 第一次吃到想念已久的浆面条,已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了,距我从胡麦贵口中听说这个名词足足过了四十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洛阳。仲春时节,洛阳的朋友邀我参加当地的“牡丹节”,一再强调“最美的花期就那么几天,错过了就看不到了。”我说,“吃浆面条第一,赏牡丹第二。”朋友笑我“重食轻色”,承诺带我去吃正宗的浆面条。 为了寻访老字号的浆面条饭馆,朋友老盖带我在洛阳老城转了一大圈。他是从小在老城长大的,对这里的风俗民情熟稔于心。据他讲,浆面条又称“浆饭”,虽然现在已登录“中华名小吃”金榜,但在土生土长的“老洛阳”眼里,它依然是再普通不过、连穷人也吃得起的家常饭。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户穷苦人家,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不想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已经发馊变酸,却又舍不得倒掉,遂胡乱丢些菜叶进去,加面条熬成糊状,一吃竟觉味道鲜美,后来便家家效仿。旧社会洛阳穷人多,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回家做浆饭。当然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就讲究了:白面条、芹菜、青豆(或黄豆、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色香味俱全。吃不完剩下的浆面条被视作浆饭中的上品,民谚云:“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浆面条的主要原料是浆汁,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过去洛阳“浆坊”不少,最有名的是老城顺城西街王氏浆坊。该浆坊历时三代,祖传手艺,其浆汁稠味美价廉,老城人常常光顾。 那天,我们在一家门面颇不起眼的老店,边吃边聊,敞开肚皮饱餐了好几盆浆面条,直吃得六腑熨帖、唇齿留香,方觉解馋。我突发遐想,不知儿时的伙伴胡麦贵家做的浆面条,是否也如这般滋味? 浆面条的营养价值绝对无可置疑。发酵的绿豆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有益人体的物质,营养价值绝不逊于酸牛奶。用它做成的浆面条夏可解暑消渴,冬能清热温阳,四时都有去毒除燥之功,经常食用对于防治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大有裨益。其实,浆面条与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是“本家”,都把绿豆的营养和食疗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中原女子多美容、小伙多壮实、老人多长寿,恐怕与喜食浆面条不无关系吧! 如今,在河南不论几星级的饭店用餐,主食都会有浆面条。浆面条已成为河南饮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虽其貌不扬、身价不高,但滋味隽永、醇香可人。前些年对河南人“妖魔化”的舆论甚嚣尘上,但我一想起浆面条,一想起胡麦贵,便料定河南人还是可交的。麦贵,便料定河南人还是可交的。

某一天,我忽然发现,在西安距我家仅百米之遥的小东门城墙公园内,每天傍晚都有豫剧清唱自娱晚会,旁边摆了个小食摊,摊主是老两口,专卖浆面条和菜盒。许多人来这儿买一碗浆面条,边吃边听戏。悦耳的《朝阳沟》沁人心脾,醇香的浆面条回味无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享,一时间恍若置身于人间天堂矣!

桃花,早春的使者

文/赵克红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东城桃李”,曾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在现代的洛阳,那桃花依然绽露着娇艳的芳容。

我来到城东的一处桃林,恰逢桃花开得正紧。那盛开的桃花蓊蓊郁郁,漫山遍野,铺天盖地,横无际涯,溢满了田野,周遭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春光爱抚下的花瓣,绽放着浓浓的芬芳,浸润心田,念念不忘的就只剩下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了。

走进桃花林,但见千树万树横陈的枝丫之上,桃花或疏或密或淡或浓,让人眼花缭乱。株株桃树的枝条上缀满了一捧又一捧大小不一的花朵和花蕾,粉红的、深红的,疏疏密密,如火如霞,生动且香软。

走在桃花林里,仿若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一大片缤纷景色出现在眼前。桃花沐浴在阳光下,散发着缕缕清香。我喜欢这片无垠的桃林,喜欢这桃红梨白的季节,喜欢桃花如约而至的灼华,喜欢桃花历久弥香的芬芳,以及桃花似火的热情。春风裹着一缕缕花香,带着融融暖意拂面而来。置身桃花园中,仿佛能听到桃花绽放的声音。

千百年来,桃花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折腰为之赞美和讴歌。诗圣杜甫吟花咏草的诗作虽然不是很多,然而他对桃花情有独钟,写下了“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此诗不仅写出了桃花视觉上的特点,也写出了桃花神韵上的娇艳可爱。古代才子崔护,被窗外春天的气息所感染,陶醉在烁烁桃花之中,才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爱情佳话。白居易面对庐山峡谷中盛开的大片桃树,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陶渊明对桃花的钟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写下了颇富传奇色彩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情由感发,感由心生,是三月的桃花惹醉了诗人,还是诗人的神笔才情折服了桃花?

参差的桃树之上,繁密的桃花在阳光下显得越发美艳,阵阵花香袭来,浓浓淡淡,似聚还散。我弯腰捡起树下几瓣零落的桃花,不由得陡生惆怅,竟想起林黛玉的“葬花词”来。是啊,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桃花的花期虽短暂,她留给人的美却是永恒的,何况桃花凋谢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来年新的绽放呢!

江北牡丹

文/高岳山

最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带着歌声和向往之情,细雨霏霏中,我踏进江北牡丹园,一睹牡丹风采。

江北牡丹园位于冶父山脚下的栖凤谷,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15年前,我就在牡丹园旁边的学校工作过两年,那时牡丹园是一座荒山。十年前,政府开发栖凤谷,开发商看中了商机,在此建立牡丹园,成了栖凤谷的一大景点。说来见笑,牡丹,我从未谋面,只从国画里看过它的尊荣,从资料中得知它有"花中之王"和"国色天香"的美称。就像初恋约会,有点紧张,有点喜悦。没想到,我被牡丹姑娘雍容华贵所征服,一见钟情了。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杏花、桃花、梨花谢幕的时候,牡丹撑起了人间四月天。她的叶子犹如一个个小巴掌,像小朋友一样欢快地拍着手,欢迎远方的客人。深绿的羽状叶子,红色的茎,静静地托住艳丽的硕大花朵。花瓣层层,温柔可人,芳蕊茸茸,灼灼开放,在百花丛中开心地浅唱低吟,满园秋色尽揽怀中。牡丹宛若一身红装的少女,妖娆无比,惹人喜爱。雨后,含羞的花朵上滚动着相思的泪珠,晶莹剔透,似乎在呢喃软语,轻轻地诉说着曾经的事情或过往的故事。传说,腊月初一,雪花飞舞,武则天饮酒作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淫威,连夜开放,独牡丹抗旨不尊。武则天怒气冲冲,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待到春风一吹,攒足了力气的牡丹,如山野的姑娘,把怀春的羞涩抖落出来,一朵朵开在香腮上,香而不腻,清新扑鼻,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被称作"花"魁。又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携手观赏牡丹,为附风雅,遂召李白来赋诗。此时诗仙醉眼朦胧,不假思索,提笔作《清平调》三首,让牡丹在文学中享有崇高地位,历代吟唱,经久不衰。在牡丹亭小憩,自然联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仿佛在牡丹园盛开。

原以为牡丹高大挺拔,像广玉兰一样伟岸,不曾想眼前的牡丹是一株株低矮的小灌木,远望和野蔷薇差不多,是不是"淮南之橘"到了"淮北变为枳"呢?一位园林工人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正宗的洛阳牡丹矮生型。"我心释然。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花开有期,园中的牡丹有的谢了零落于地,湿漉漉的花瓣亲吻着地面,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虽已枯萎,却停在枝上展览,像清代官员的顶花翎般威仪。牡丹的退场,意味着冬即将来临。我捡拾起一朵落地的牡丹,小心翼翼地数着花瓣,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洛阳牡丹甲天下,故牡丹又名“洛阳花”。山东菏泽的牡丹也很出名,江北牡丹也毫不逊色,让广大游客大饱眼福,也让我长了一番见识。

牡丹不仅是观赏植物,而且名贵的药材。牡丹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近读《红楼梦》第七回,宝钗制作治疗"热毒"的"冷香丸",就有白牡丹十二两。可见曹雪芹小说中的药方不是随意杜撰的。

细雨如丝,远山近岗一片灰蒙蒙,牡丹在我的脑海幻化成一幅水墨画。我想借一支神笔,乘兴画一幅牡丹图,挂在我的卧室,让我们朝夕相处,相亲相爱。

牡丹花痴

文/阙静修

四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旅游赏花的好时候。本人平生最喜欢花,尤爱牡丹。恰在这时,我的朋友、诗人马东旭从洛阳打电话来,邀请我去看牡丹,我便带了两个写诗的朋友,一同驱车奔赴洛阳。

在王城公园门口与马东旭见面以后,大家没有采纳他先吃洛阳水席的建议,坚持先看牡丹。我们直接进入公园,大片的牡丹花海马上震撼了我,以至于后来我掉了队,独自迷醉于花海中。

我不像其他游客那样频繁拍照,而是蹲在花海里,开始了与我仰慕已久的被称为“国色天香”的牡丹的心灵交流。

我与牡丹这么近,仿佛多年前我就在这里,梦中的牡丹顺着时间的河流来到我身边。我终于真切体会到了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叹,感受到了徐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的赞许,更理解了罗隐“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感喟。

我没有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闲情逸致,也没有王维“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的柔肠愁绪,我是二十一世纪的书生,在清明盛世的今天,到此一游,只为领略新世纪牡丹的风采,见证洛阳历史“润物细无声”的变迁。

牡丹的清香漫天飘散,只为这一年一度的盛会。数不清的牡丹仪态万方,绽放出铺天盖地的美。放眼望去,花海翻动细浪,像仙女共舞。我绕过一片又一片花海,喝醉了一般,找不到来时的路。

一个人一生能有几回,来到如此美好的地方,卸下尘世间的负累与疲惫,痛快地醉一场?望着天边白云,我遥想李白与白居易,何不生在今世,远离名利是非,醉卧花间,对月饮酒赋诗,不知今夕何夕……我已被牡丹花海淹没,被花香浸透,彻底陶醉了。

直到马东旭打来电话,我才知道自己掉队了,被他在电话里指挥着拐了不知道多少个弯,才与大家会合。他们都笑我,说我是一个牡丹花痴。而我觉得,自己甘愿做个花痴,成为一个逃脱尘世物欲束缚的精神高蹈者,相信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走马洛阳

文/赵同胜

洛阳于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二十年间,我曾两度造访洛阳,那古风新韵、老树新枝,让我对洛阳有了直观的感受。说陌生,在于我对洛阳并未做深入的了解,她深蕴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在其中,而我只略知皮毛。基于此,我很想找个机会再去洛阳,去领略她的博大精深,去感受她的现代气息。

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我在郑州上大学,眼瞅着快要毕业了,有同学建议去洛阳看牡丹。说心里话,我对花花草草不感兴趣,即便牡丹倾国倾城,我依然毫不动心。不过,听学兄说,洛阳是中原通往西北的要塞,有很多好吃的,我的眼睛立马就放了光。我确信学兄是动了心思的,他捅到了我的软肋。

火车开得不快,到洛阳已是晚间,我们匆忙找了个旅馆住下,静等天亮一睹洛阳的芳容。

不怕大家笑话,我最早知道洛阳,不是因为她是几朝古都,也不是因为牡丹,而是因为印着“东方红”三个字的拖拉机。第一次看到时,我惊讶,中国一拖不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却在中原洛阳,便觉得洛阳不简单。

原本只是随大溜,可当走进牡丹园的时候,我麻木的神经还是被刺激到了。对牡丹的印象,之前一直停留在画作里,并未见过真容。眼前这一片片、一簇簇牡丹,冷不丁闯入视线,晃得我有些眼晕。

原以为牡丹是草本植物,却被告知是木本,虽不至于长成参天大树,生命力却极为顽强。那怒放的生命是对历史的张扬,动人心魄便有了足够的理由。我嘴上护着那份卑微的自尊,心早就被牡丹仙子俘获了。

匆匆一游,作为穷学生,虽没品尝到洛阳的名吃,倒也不虚此行,毕竟各花入各眼,我喜欢上了牡丹。

毕业二十年的同学聚会选在2013年早春,在郑州疯过后,大家异口同声提出要去洛阳,也正中了我的下怀。此行两大任务,一看二吃,看的自然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吃的当然是正宗的洛阳水席。

真到了龙门,只见山河相依,美景映入眼帘,悬崖峭壁上的佛龛大小不一,佛像形态各异,让我喟叹古人的智慧和鬼斧神工。我是个“史盲”,不记也不研究历史,但那瞬间的震撼足以让我记住龙门,记住洛阳。

吃货终归是吃货。当水席出现在眼前时,我惊叹那独一无二的做法,汤菜合一,氤氲的香气诱惑着舌尖,勾引着味蕾,我早就迫不及待了。美味下肚的一刹那,我确认我的眼是眯成了一条缝的,那是享受的表情。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那故事就是洛阳文化的一个个缩影。

走马洛阳,不过收获一点粗略的印象。坐在回程的车上,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突然觉得,二十年,我已离了青春,而从远古走来的洛阳,更加显得勃发昂扬。

洛阳的“南极”

文/孙勇

在伏牛山腹地,有一个叫白河的小镇,这个小镇,被人们称作洛阳的“南极”。

地球的南极是一片白色的冰川,洛阳的“南极”,是一片油画般色彩斑斓的原始森林。

洛阳的“南极”有两大宝贝,一个是唐朝自在禅师创建的云岩寺,一个是面积大且古老的银杏树林。

这些银杏树,年龄太大了,已经不能叫它们树了,用树的长者、树的文物冠名,也说明不了它们的历史厚重感。其中年龄最大的一棵银杏树,据说已经有两千八百多岁了。

银杏树就分布在下寺村。前往下寺村,最先看到的不是村姑樵夫,也不是牛马牲畜,远远地看到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

一到秋天,本来就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小山村,被古老的银杏树油彩般这么一涂抹,更加光彩夺目。

沿着石磨盘叠加起来的台阶走进银杏树林,天空,被稠密的银杏树叶严严实实地隔在了树外,脚下、山坡以及屋顶,银杏树叶铺天盖地。银杏树黑褐色如水泥桥墩般的树干上,虽然有老树新枝伸展开去,但是它的树皮大多已经腐朽,苔藓蔓延。

当年,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的亲传弟子自在禅师,是否就因为在洛阳的“南极”看到了这片规模宏大的银杏树林,才创建了云岩寺?有碑刻记载,在当时,围绕云岩寺而建的寺院竟达一百五十余座,僧众数千人。

这座与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齐名的云岩寺,背依伏牛山主峰龙池墁,遥对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宝天曼,整个建筑群,是用纯粹的银杏树材做木料,看样子,云岩寺与银杏树,在自在禅师的意念中,缘分不浅。

白河镇的名字来历很简单,只因为这个镇子就坐落在白河的源头。下寺村村名,也是由云岩寺上寺部分和下寺部分的下寺而取名,村民们以简单的思维,构建起不简单的洛阳“南极”,洛阳“南极”的白河镇,真的不简单。

几个楼几条街

文/胡跃东

岁月在时光里一点点风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洛阳的几个楼几条街,有的褪色了,有的依然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和地理标志。

那时我十来岁,一到星期天,就跑到东大街看鼓楼,只因喜欢那古老的大青砖,和砖头缝里随风摇曳的小草。

鼓楼矗立着,下方拱起弧形通道,行人川流而过。有人挎着篮子,里面装着几个鸡蛋、一把青菜、几个油旋儿。我抬头看鼓楼,东边石匾上刻着“就日”,西边石匾上刻着“瞻云”,虽不懂其意,却被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引诱着去了一次又一次。

东大街是古都洛阳的传奇老街,街两边明清时期的房子连成片。老院子长长的,幽暗、古朴而清静,门很旧,透着原始的美,似乎藏着内容丰富、年代久远的故事。院门前立着古树,树干苍劲,树叶绿得有味道。

东大街蕴含着文化的气息,开着一家家器乐店、戏装店、书店、画室,还有一家李战标膏药店,据说是百年老店。东大街也是俗世的所在,花圈店、寿衣店也不少。少时我胆大,立在卖冥物的店前探究各色物件,想不到一个人也可以穿着大红大绿的盛装,热闹非凡地离世。

八角楼往西是西大街,西大街比东大街喧闹,商业味儿浓厚,却远比不上东大街有风情。西大街上商户的幌子,宛若旗阵,在风中猎猎;这里是各种小吃的聚集地,也是文房四宝的汇聚地。有一个林家铺子是老店,还有一个耀耀水席是老洛阳人之所爱。

我记得西大街100号,不是因为门牌号好记,而是因为那里住过一个盘着富士山发髻的女孩,她是我高中时的初恋。后来,她通过招工考试去了黄河北的洛阳炼油厂,一别之后至今未能再见,于是,西大街成为我尘封记忆的地方。

西大街往西三站公交车路程就是百货楼,董公元是百货楼的“楼长”、第一任总经理,改革开放初期洛阳的商业佼佼者。那时,郊县、郊区的人们,洛阳城的市民,在节假日倾巢出动,向百货楼进发。百货楼门前的冷冻机轰轰作响,一块黄色的奶油冰砖卖五角钱,吓得我舔舔嘴唇,只能看看罢了。

逛过百货楼,还要去西工游园转转,也就是如今的周王城广场。西工游园的热闹是业余票友造出来的,倘若那时有广场舞,就更热闹了。

1988年,我考工到洛阳轴承厂。此前,我从没到过涧西区,哪晓得广州市场百货大楼也那么“高大上”。那年冬天,母亲陪我在广百大楼买了一件羽绒服,我不记得是什么牌子的,却穿了很多年不舍得扔。那个年代,有几个人能穿上羽绒服啊!

几十年后,我在参加洛阳网论坛河洛文苑板块组织的活动时,见到了广百大楼原办公室主任杨红军。杨老兄退休了还是好记性,记得我曾报考过广百大楼办公室秘书,甚至记得当年广百大楼征集广告语,我获得优秀奖,名字还登上了《洛阳日报》。遗憾的是,广百大楼今非昔比,已被改造成影楼。

广百大楼对面的广州市场农贸街,见证了与之毗邻的老国有大型企业洛轴、洛铜的辉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这条街二十四小时营业,上后夜班的大厂工人来街上吃饭,索记烩面门前时时需要排队。如今,还有几人记得?

深爱这座城

文/张润晓

年少时总想着要走出去,走得越远越好,离开这片一直生活的土地,尤其是见识过了上海的节奏、深圳的繁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闯一闯。然而读大学偏偏在洛阳,我常常羡慕那些能独自背包远行的同学。

不曾想,远游的同学羡慕我可以在每个周末回家吃爸妈做的饭菜,早晨能喝到各种美味的汤,想吃面的时候大街小巷各类面任你选择。

大一那年牡丹花开时节,我爱上了这座城。作为东道主,我接待了一波波带着外地同学来洛阳旅游看牡丹的高中同学,每每向别人介绍洛阳时总带着一种自豪感,我这才深切体会到洛阳是真的好,原来不知不觉中我早已习惯并爱上它的一切。

毕业后我在郑州工作,而我心心念念想回洛阳。我开始想念洛阳早上热气腾腾的汤;想每天晚上散步于洛浦公园,让熟悉的风拂面;想和河边钓鱼的老者一起看洛河两岸霓虹闪烁……

我怀念洛阳的点点滴滴,它成了梦里梦外内心最深处的呐喊。庆幸,现在交通便利,我可以随时回去。

投辖留宾

文/黄磊

唐代诗人杜审言曾作:“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身在长安的杜审言,思念洛阳,遥想洛阳的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尽兴,洛阳将军府里的朋友们应该欢乐得不愿散去。诗中“留宾”二字引用了西汉时期洛阳的一个典故。

“留宾”的主人公是河南(洛阳)太守陈遵。他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不愿客人离去。此井,即四眼井。

从此,陈遵投辖的热情好客之举成为美谈。杜甫也写下“甘从投辖饮,肯作致书邮”的诗句。祖孙两人同引一事,并不多见。

四眼井今天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始于西周,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期,洛阳时称郏鄏,所以此井初名“郏鄏井”。西汉时期,在郏鄏井附近建立武库,武库是大型军工场和军备物资仓库,郏鄏井又称“武库井”。《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曾说:“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东汉时期,随着武库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武库井也不断扩大,在大井口之上,盖一块四眼石板,能够同时容纳4个人打水,“四眼井”由此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交通建设需要,四眼井被覆盖。目前,四眼井正在修复。

“投辖留宾”,只是洛阳人好客的一个缩影。洛阳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直以开放、包容、好客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洛阳欢迎你,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老城,古意氤氲幽与雅

文/赵克红

华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韵,尽在老城。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看到它的第一眼就瞬间领略了它的大气。走近它,踏上丽景桥,桥栏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栏,但见小河清澈,水流潺潺,河水轻轻地在桥下流淌。昔时,这里水域宽广,千帆竞渡,各种繁忙景象犹在眼前。这条看似平常的护城河,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大运河支流,直通古代的国家粮库含嘉仓。

丽景门始建于隋代,原名丽京门。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京门,北曰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往事悠悠不堪回首,丽景门,曾饱经沧桑,历经多次毁坏和兴建。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复建,终再现了昔日的恢宏与大气。

沿西大街一路向东,路两边商铺林立。不远处,就是河南城隍府庙。因年久失修,看上去很是破落。城隍的本意是护城,后来演变成了冥界的地方官,掌管着人的福禄寿和善恶的评定,最后变成了城市的保护神,供人们顶礼膜拜。

这条东西大街,宽约三丈,街道两旁全是一家挨一家的商铺,保留了古代“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店面不大,经营有字画、古玩、古装以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等。

老城的街道悠长而古老。脚下这条青石铺就的街道;路两旁那些古旧的房屋,青砖灰瓦和青灰色的屋脊,无不氤氲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家家户户大门虚掩,每次当我靠近它们,内心深处便会生发出一种柔软,一种如遇故人般的亲切,仿佛去赴一场老友之约。冬日温煦的阳光洒在这条街道,以及古旧的青瓦房上,似乎能感受到阳光叮咚作响的声音。在这里,历史和文化,经过几千年浸润,已渗透到老街的血液里。

老城有许多老的宅院,显示出某种意味深长的厚重,它们在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连呼吸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的古韵深长、清雅幽深,有的奇巧玲珑、端庄秀美。我们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不知不觉便沉醉在古巷清幽的老时光中,陶醉在慢光阴里。

位于西大街91号的马家花园面积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房屋共73间。马家花园里有保存完好的绣女楼,楼上楼下各三间,楼上中间半间辟为阳台,进深不足1米,两间开月亮圆窗,楼下左右两间开花格方窗,上、下门均为四扇花窗木门。马家花园布局结构紧凑,建筑气派宏大,虽然院子有些破败,但依然可以看出昔日的繁华。当暖暖的阳光爬上了屋檐,又洒进小院,小院的一侧便被时光浸润出一丝缱绻,那斑驳的一扇扇门窗,向我们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着的泛黄的故事。透过窗棂,我仿佛看到昔日绣楼内兰香四溢,一位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正怀抱琵琶轻弹低唱,曲中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

位于农校街的董家大院,这是目前洛阳保留最大的官邸。这家大院的主人,原是清初左副都董笃行,官至御史。他为人豪爽,大义明理。据说家人建房因边界与邻里产生纠纷而修书至京,求董笃行放话压制对方,董观罢书信后当即写了几句打油诗寄给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看后照做,对方感动也退后了三尺,后来就有了六尺巷仁义胡同。

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洛阳县志》记载,它原建于北大街南口一带。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福王来洛就藩,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登上鼓楼,抚摸那口古钟,因好奇心的驱使,忍不住用手指轻扣,那钟声似乎从远古悠悠而来,让人恍如时光倒流。钟鼓楼在古时兼具白天报时,夜间报更的功能。“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白居易用他的诗句,带我们走进历史的晨钟暮鼓里。

在鼓楼的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体,传说为朱元璋御笔亲书,典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这大气磅礴的情怀,是洛阳历史的沉淀。旧时,鼓楼中的大钟非常有名,据说是与白马寺的大钟一同铸造的,频率参数相同,钟声响起,这两地相距十余公里,却能产生阵阵共鸣,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使得“马寺钟声”成为洛阳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漫步在老城清幽可人的小巷里,小巷深处,弥漫着静谧,且显出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读懂了这些小巷,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老城,读懂了老城的前世与今生。如果把老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老城的小巷就是密密麻麻的枝丫,是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

有时,爱上一个地方,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突然记起这样的话:清幽与淡雅永远是繁华与艳丽的长者。品读老城,我有一种顿悟,记得千唐志斋有副名联“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千年的老街小巷里走过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大多被淹没在岁月深处,归于平淡。而老城,时光虽逝,文脉依然。这就是我之所以恋上老城,古意中蕴藏的幽与雅的缘故吧!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他日若幸福

文/秩名

多年以后,终于决定喝上一瓶酒,啤酒的味道一直卜怎么喜欢,喝卜习惯,回来的时候有点想吐,但是最终却没有,勉勉强强吧……醉酒的滋味很卜好,头很痛,所以一直以来我对外都说是卜喝酒的。曾经有过醉酒的经历,属于很糟糕的回忆片段吧,现在看来的确是有着许多的幼稚的成分,或者说是青春的张狂。而缘由,现在说来,没有多少意义了。

来洛阳三天了,昨晚半夜一点多的时候被雷声惊醒了,很响很响的雷声,伴随着很重很重的雨,周围的氛围在雷声中变的有点悬乎,忽然一道雷轰在宾馆旁,然后听见什么东西倒地了,早上他们说,路灯倒了,昨晚被雷劈的。可惜了,如果是在白天我一定用相机拍下闪电划过长空的震撼景象…还记得高四时那一道道的闪电忽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然后延伸延伸,直至划到天际尽头,走道上占满了人,惊呼声不断…然后是10年东莞黄江的雨,那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狂暴的雨,或许还有更烈的,但是处惯了温和的气候这场景还是很难见到的。其实,我是喜欢狂风暴雨的,这卜同于学生时代对毛毛细雨的偏爱,或许是经历吧,或许是希望雨水冲刷掉什么东西,你看,雨后的世界不是很清明的么?

洛阳,这个地名让我很痛惜,我曾经以为我一定会过去洛阳,陪着我心爱的女子,我想象着和她走在生她养她的土地上,看着她看了几十年的风景,想想就让人激动,可是…或许如果今生有幸,这之前一切甜蜜的景象一定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吧,世事难料,谁又能知道如今的我们天各一方对面相遇不相识呢!

但是,还是喜欢到处走走的,或许习惯了流浪,或许没有一座城有着让人牵挂的事物,所以一直辗转,一直走,一直走,希望某一天在某座城谋一个归宿,人呐,总是卜甘心尔后又破罐子破摔,可是谁都有争取幸福的权利,不是么?我只是忠于自己的本心罢了。

来这边,算作出差吧,或许还要一个礼拜,或许更久。心是个很柔软的所在,它可以感触到很多很多的事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也可以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在这个陌生狭小的镇子上,虽然平淡,但是我还是期望能有一丝的欣喜,也算是给这段旅程留一点点的回忆吧,来过,总要留下点什么,不是么?

与牡丹

文/侯志锋

当我从广州坐上那趟至西安的列车驶进中原,我被中原的辽阔之美震撼了魂魄,刚才还在湖北境内看到的水田,什么时候竟然悄悄隐去,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我的眼中铺排开来。此时知道车已进入河南邓州。玉米,还有麦子,缓缓地展开了中原大地绿色的画卷,美轮美奂,像漫无边际的清水把我的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觉得天天映入我眼帘的南国风景只是小家碧玉,中原的大风景才是真正的女汉子。正在怀想中,车又驶进一个美如画的城市——— 洛阳。在车上观望,洛阳的楼不是很高,树木盖过楼房,整座城市都被绿荫掩隐。

车隆隆地驶过,而我的心却走不出洛阳这座城市。洛阳,小时候它就走进我的心中,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首都,我心中的洛阳是与牡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我十岁,翻阅了一本《中国古诗故事》,从此我的心便和洛阳绑在了一起,至今念念不忘。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女人是最接近美丽一词,花是美丽的,人们有时候比喻女人“美丽如花”,用“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女人跟了与她不般配的男人。武则天美貌如花,我们在电影《武媚娘》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媚娘是女人中之王,牡丹也是花中之王,可能命中相格,媚娘在冬天的雪景中下令上苑的花连夜开放,只有牡丹花敢抗旨。媚娘随众妃去游上苑,百花都遵旨开了,只有牡丹依然故我,媚娘红颜一怒,把牡丹贬洛阳邙山,与坟为伴,判永日不得开放。但牡丹到洛阳之后却开得更欢了,各品种的牡丹争妍竞艳,火了洛阳城,赞牡丹的诗词后来竟让洛阳纸贵。媚娘后来还是把首都从长安迁至神都洛阳。

花王不愧是花王,后人还把牡丹喻为国花。然而史料这样记载:“隋帝辟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一拂黄、延安黄……”据传隋炀帝见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揽入怀中。问花工:“此为何花?”答:“木芍药(当时牡丹名)。”隋炀帝怒曰:“俗!送给我就该姓隋,以后称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照这样说来,并不是武则天把牡丹贬邙山洛阳才有牡丹,而是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的。不管怎么说,洛阳是牡丹之城这是事实。

那次坐车与洛阳擦身而过,但我在武媚娘曾经居住的长安城认识了一位洛阳籍的文友。回南方后,与她在网上谈文学、谈人生,更谈牡丹,谈到了洛阳牡丹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话题。牡丹古时候品种并不多,后来各种颜色的品种都有了。传说中的黑牡丹,是武则天下令百花在冬中开放,牡丹违旨,武则天下令用火把它烧了,后来牡丹就烧成煤炭一样的黑花魁。然而我洛阳的文友说,武则天也是女人,女人一般都怜惜花的,怎么忍心去烧花?

文友说,来洛阳看牡丹吧,一年一度的中国牡丹花会又到了。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洛阳,为了牡丹,还有我心中的另一个秘密,我又坐上那趟从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在洛阳站下车,文友早就在出口对我挥手微笑。文友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美若娉娉玉立的赵粉,比下了电视上的武媚娘,远远地就飘来香气,因此洛阳这座城市在我眼中越来越生动了起来。

去邙山镇,先是去古墓群,我心中武则天时代的牡丹,是贬到邙山跟坟墓为伴的。在古墓园沉思,先人的古墓是历史的黑白画图,画进了朝代的沧桑变迁。在洛阳,一路上都有牡丹映入眼帘,邙山花海,万亩的花海是何等的壮观!中原不光有无边无际的青纱帐,还有浩浩茫茫的花海,各种牡丹品种争相竞艳,它们是否奉着媚娘武帝的圣旨?

我身边陪伴着一位比武媚娘还要美丽的洛阳女子,感动得使人落泪。牡丹花会人潮涌动,人头与花成海,她在我眼里却是与众不同。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车站里依依不舍,我的眼角流出了泪。她用手揩去我脸上的泪,在进口处挥手又挥手,直挥得我心生疼。

她送我一盆小小的牡丹,说是她最喜欢的赵粉。那株小牡丹还不懂得开花,我把它带回南方,日夜浇灌。待牡丹开放,若可你能来南方,也会看到在南方开放的洛阳牡丹。

牡丹为你开

文/菊心

爱牡丹,是洛阳人自发的情感。

2012年春天,爱好写作的我加入了一个名为“牡丹老友”的QQ群,一帮兄弟姐妹在一起交流文学,也时刻关注着洛阳和洛阳城的牡丹。

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和众多热爱洛阳、热爱牡丹的网友一起,办理网络采风证,流连在城市里有牡丹的角角落落,拍照,撰文,发微博、朋友圈、论坛。

牡丹伸伸懒腰,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苏醒过来,在微风中,嫩芽开始跳舞;大幕拉开,它们无声起舞,一场盛大花事渐行渐近……牡丹芽泛着新生婴儿肌肤般的粉嫩,芽苞成长的每一种姿态又都是舞者的姿态,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起舞,这哪里是植物,分明就是一个精灵。

花开的每一刻也是不同的,在晨起的微曦里,在夜晚的霓虹灯下,在雨中……各有各的姿态。“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在洛阳,人们不只是看牡丹,还要看一城人的狂欢。

“牡丹老友”中的“海弟”,信阳人,2016年,他带着户外团队来洛阳看牡丹,可惜牡丹园太大,我终是与他错过相聚。内蒙古的“醉斜阳”来了,连同草原上诗词协会的众文友。当天上午,“醉斜阳”发来消息,说要到洛阳牡丹园看牡丹,我说,你问清楚是哪个牡丹园,洛阳的牡丹园太多。终于,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九色牡丹观景台上,我和这位曾于4年前因牡丹文苑聚会来过洛阳的老友再度相逢。

前几天,路过邙山上的国际牡丹园,春雨霏霏,我随手拍了张照片,附上一句“下雨的时候来看看花”发在“永远的牡丹”的微信群。“海弟”问,牡丹要开了吗?我说,当然!另一位文友说,好熟悉的地方,如此亲切。这位文友在洛阳工作过两年,深深怀念着这座城市。

所有花都为你开,所有景物也为你安排。又是一年牡丹艳,牡丹花城,愿所有爱牡丹的人都会再度相逢。

洛阳行吟

文/王剑

为了拦住一匹马,伯夷和叔齐特地起个大早。他们风尘仆仆地,赶了很远的路。

除了自己的国家,什么都不爱。在黄河边,在暴烈的马蹄下,他们像两只瘦弱的螳螂,把生命置之度外。

这一刻,他们伸出的手臂是巍峨的,像一座山。这一拦,就把他们青松一样的名字,拦进了史册。

此时,他们的意义不在忠君,不在背逆,而在于横亘千秋的气节。

只有首阳山沉默不语,收留了这一对“不食周粟”的兄弟。他们在山上,一边采集薇菜,一边唱着哀伤的歌。宁肯饿死,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站在秋风里,仰望。我仿佛看见,伯夷和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他们面容憔悴,但眉宇之间的凛然正气,像云雾一样缭绕。

伯夷叔齐的气节,是嶙峋的岩石,堆起了首阳山的高度。

本是一个农家子弟,却偏偏喜欢纵横之术。本是一个读书人,却偏偏热衷于诸侯争霸之事。

你的舌头,就是一把横行天下的长剑。苏秦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

失败了,那就重新来过。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算不了什么。只要自己的一颗雄心,不死。

你的长剑,扎别人,也扎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大腿上流出的鲜血,其实是在描绘另一幅喷薄欲出的宏图。

身佩六国相印,该是何等的辉煌!

《苏子》三十一篇,篇篇都是抗秦的长剑。韩赵燕魏齐楚诸国,被你那只巨大的舌头,搅拌聚拢。强秦震恐,“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而今,你静静地躺在鱼骨村的衰草间。你朝我们摆摆手,六国兴亡的凄凉往事,不说也罢。

但我分明看见,你留下的那道“锥刺股”的光芒,正穿越时空,直逼我们的内心。

二里头,多么亲切的一个名字。

穿过洛河,走过一大片青青的麦田,我们终于来到你的身边。只是,我们来晚了,错过了夏王朝的繁华,也错过了夏商更替的壮阔史剧。

走在松软的田埂上,我们仿佛走在最早的城市主干道上。你好,铸铜作坊!你好,绿松石器作坊!你好,中国最早的双轮车!

半地穴式房屋里,散居着男人和女人。炉火上,深腹罐或平底盆里,蒸煮着稻粟丰腴的颗粒。房屋周围,猪和羊啃食着嫩绿的青草。精美的陶器和陶器上的绳纹,诉说着远古的沧桑。

真想回到他们中间,享受一下二里头人原始的单纯和浪漫。

二里头的村落,是中国文化打下的最初的草稿。

当我走向二里头,其实,就是走近中国文化的起点。

当我离开二里头,我行走的,也不过是河洛文化的延长线。

向南。一直向南。

深夜的街头,只听见我们匆忙赶路的脚步声。

终于,我们抵达洛河岸边。一弯残月,挂在半空。秋风吹过,芦苇们扭动着腰肢,有一种魂不守舍的美。

我不知道,蔡伦当初造出的纸张里,是否掺进了芦苇的洁白。

我们望向远方,夜色中的洛河,一片浩渺。今夜,没有双美亭,没有曹植,也没有期待中的洛神。

如果有一把七弦琴,我愿意为她弹出清雅的琴韵。如果有一支妙笔,我愿意为她写下浪漫的诗章。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栈桥上,有人举杯邀月,开始朗诵了。

声音浑厚灵动,在洛河的水雾里,颤动。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从公元629年四月初七那天起,他就认定了一条西行求法的险途。

秦州,兰州,凉州,瓜州,他一路通关;五峰山,大凌山,大雪山,葱岭,被他踏在脚下。

背上的行囊里,是一卷卷的信仰。

一匹赤瘦老马,是他寂寞旅程中的伙伴。

莫贺延碛沙漠里的磷火和狂风,他没有惧怕。重重关山上的匪盗和阻挠,也不能浇灭他内心熊熊燃烧的信念。

一路西行。漫长而凶险的西行。他硬是靠一双脚,穿越了一百多个国家,行程十万余里。

玄奘,多么激越的名字,多么铿锵的步履。

一部《大唐西域记》,记下了他沿途的见闻。1335卷经文,开创了他翻译经卷的新高度。

而今,在偃师的陈家河村,当我循着墙上地图里的那条红线寻找他的足迹时,我的耳边没有了凤凰的脆鸣,只剩下万马奔腾。

老屋还在,慧泉还在。我不知道,吹过陈家河的秋风里,哪一缕是玄奘的呼吸?我也不知道,院中飘荡的枯叶里,哪一片留有玄奘的印记?

我只知道,路途中奔走的,是玄奘的理想。

站在正堂前,瞻仰。玄奘低头念经,不看我们。

但是,我们已有所悟: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这不正是玄奘成功的真谛?

新桥新生活

文/松林花枝

桥,是代表一个城市繁荣昌盛的象征。

我的家住在洛河南岸的村庄里,东有李城大桥,西有洛阳桥,我家在两者中间,这两座桥都有各自的风景,有底蕴有文化。

像李城桥下往东去的洛河岸边,近几年春天都是花海一片,福禄考花织锦缎般铺在岸上,引来无数游客观赏。记得春天独自去看花时,一位老先生问我:“这里可是苏秦故里?”我很骄傲地回答:“是啊,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文化值得探讨和研究,苏秦本人也是一部锥刺股的励志经典。”老先生投来赞许的目光。

再说洛阳桥,光那“天津晓月”都让多少人神往。一河碧水慢慢游来穿桥而去,波光粼粼映进幢幢高楼和四季画笔下的洛浦公园。如今又有朱漆栈道和亭台拱桥立于水中,你若是汉服的热爱者,一把团扇一束腰带,阔袖一舞轻轻然漫步在这上面,足以让洛水生出无限娇媚,兴许另一版的“洛神”就腾空出世了。南岸新修的玻璃栈道观景台,让我们健身带练胆量。人常说“一分胆量一分福”,其实,福还是来自于美好的生活。

前不久,在报纸上得知我家附近新建的新街跨洛河大桥已经通车,那一刻,我的心情怒放得如鲜花一样,然后总惦记着走一趟看看美不美。

那天晚上下夜班,有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空,我想这是不是“天津晓月”里的那轮月呢?若是,那么它挂在新街大桥的夜空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心心念念的新街大桥就在脑子里不停地翻腾,想象着新街大桥到底长什么样?

从龙门大道拐上新修的滨河南路,老远就看到一溜儿的灯光长龙般地亮在河上。从蝴蝶翅膀似的弯道上到桥上,宽阔通明的四座桥头堡格外醒目,乳色的底座敦厚庄重,上层是朱红色阁楼,飞檐翘脚的楼顶是青灰色的瓦,金色的顶尖熠熠生辉,整座堡楼典雅大气,彰显出洛阳特色的隋唐风格。站在伸出桥外的观景台上,看那明月的角度刚好合在堡楼的翘角上,像翘角顶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似的,我想这桥上的夜景足可以跟“天津晓月”相媲美了。

因为太晚的缘故吧,在桥上观光散步的人不多,但观者的惊叹声、赞美声,溢于言表。以后去老城不用绕东或是绕西了,直接跨过新街大桥就能进城了,走亲戚逛街市多方便啊。

多少百姓多少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座桥承载起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必须给这样一座带来美好生活的桥梁点赞!

水之恋

文/胡跃东

故乡江苏江阴是河渠纵横、稻田密集的江南水乡。一条河环绕着村庄,春节前,村民们把河两头截住并筑高,用抽水机将河水抽放到外河。成年男子在已枯涸的河中捉鱼,家家可分得大小各色鱼,或者腌了或者风干,成为节日的美味。

如今,我已是“奔五”之龄,依然记得故乡那一块块整齐的、水汪汪的未插秧的水稻田,还有那稻子成熟后翻滚着的片片金黄,那景象往往让当年的少年既惊诧又喜悦。

故乡除了水稻田,就是河里似乎要溢出来的水,乌篷船、水泥船、木船在水中滑动。我曾坐在红色的大木盆里,在小姨家村前的河里摘菱角。那条河上,有一座座形式各异的桥。

我还曾跟着爷爷去江苏泰州的叔父家,需要乘渡轮。乘渡轮的地方,就是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的江岸。渡轮混装人和货,一辆辆大汽车、小汽车开上甲板,接着自行车和人群上渡轮,一声汽笛响起,渡轮起航。那时我想,渡轮那么大,浑身钢铁,居然不会沉没在长江里,着实让人费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江南人,较早地觉醒于市场经济的春天,我本来是去太湖边看梅花的,乘船行在水中,却被那水上的景象震撼了,放眼望去,水面上是一排排网格,网格里养的是鱼,还有珍珠蚌。

惜别家乡到洛阳后,我在1987年高中毕业时看到了黄河。黄河与长江的面貌、气质不同。乘渡轮时我眼中的长江水是激越的、清澈的,而黄河水确乎是黄色的,水面平缓,比较温和的样子。洛阳黄河大桥与我走过的南京长江大桥相比,乃小巫见大巫了。

然而,我深深地爱着洛河。我爱好摄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拍摄过洛阳八大景之一“天津晓月”。这个景点位于洛阳桥,不过那时桥很窄,洛河滩荒芜一片。经过全市人民合力创建,滨河游园一步步被建设成为绵延十数公里,花木竞秀、风景迷人的洛浦公园。

有一年牡丹文化节,我从中国国花园出来,经牡丹桥返程,望着桥下波光粼粼的洛河之水,不由得想起了曹植与洛神,洛河两岸绽放的一簇簇牡丹,是不是他们的爱情之花?

洛河上的桥,我一一走过,从东到西,依次是李楼大桥、洛阳桥、牡丹桥、王城大桥、西苑桥、瀛洲大桥、凌波大桥,再向西在宜阳县境内的洛河上,又架起了一座同力洛河大桥,接着就是宜阳县城的前进大桥。

我和洛河的感情与河及桥都有关联,李楼是蔬菜之乡,我曾打工就职的农业公司,聘请过很多李楼菜农;我亦在毗邻牡丹桥的都市村庄东下池,赁居十多年,无数个夏夜,牡丹桥是我纳凉的绝佳之处;王城大桥是我由城北向城南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进发的必经之桥,春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是花的海洋……

江南的故乡,因水而灵秀、富足;我居住的洛阳,正在着力做好水的文章,建设最佳宜居地。恋水的我,倏忽间有了身在故乡的错觉。

难忘四月牡丹情

文/李学军

四月的洛阳,以牡丹为背景的大舞台上,来自四海九州的花痴循序登场,他们或吟诗述怀,或放歌抒情,对牡丹的爱,随着灵魂飞扬,释放在春的花海。

20年前,也是牡丹盛开的四月,我认识了一位叫丹的本地姑娘,我们一见钟情,很快进入热恋阶段。

正好那时,牡丹花会开幕,我便斗胆邀请丹一起到洛阳王城公园看花。

我和丹看花的日子,天气特别晴朗,游客熙熙攘攘,各种牡丹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手牵这位叫丹的少女徜徉在牡丹王国,赏国色品天香,心情无比激动。

当我们来到牡丹仙子雕塑前时,一位照相师傅走过来问是否拍照。丹说五块钱太贵,不拍!我说必须拍!于是,在照相师傅的指导下,我和丹选好景致,在牡丹的陪伴下,留下了爱情的见证。

照完相,见不远处,有一美女在作画,我们凑近去看。谁知,那一看,把丹看到了美女画笔下的宣纸上,美女还为我们画了一张牡丹图。

那年四月,我真的很感激牡丹。因为牡丹,我和丹情定终身,牡丹,成了我和丹的大媒人。

一年后,我和丹结了婚。那年月,我们乡下还没有拍婚纱照的,因此,在我们的婚房里,就把我们俩的合影、画像、牡丹图,都挂了起来。

后来,搬进城第三年,在四月牡丹花开时,我们到洛阳重新补拍了婚纱照,就把最初的合影取下来藏了起来。而丹的画像和那张牡丹图,被我挪进书房里,至今还挂着,我常常如读牡丹诗一样读着。

转眼数年过去,洛阳四月的牡丹越开越旺,面积越开越大,品种越开越多。我听说,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牡丹,年年给洛阳说着大媒。

又到牡丹花开时,我对丹说:今年咱们全家老少都去看吧!丹笑得很灿烂。

那年牡丹送我情,我爱四月洛阳花。

洛阳行

文/潇潇

整个洛阳行持续103个小时。

在洛阳,吃住玩乐都很好,很开心,很短暂。是谁说的相聚都是暂时的,离别才是永恒。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曾经的朋友就随着记忆淡去,远离。

在洛阳,和老朋友们一起欣赏人文与自然的美丽。在白马龙门,用指尖碰触历史的印痕,用心去体会消逝的体温;于白园国花园,以眼捕获自然的奇妙,以心感触亘古的魅力。一切的舟车劳顿演绎一路的寻美信念,所有的美丽交织出真正的开心与自在。

在热闹之后的孤单时在想,有多少朋友,多年不见,依旧那么亲切。虽然终究抵不过时空的侵蚀,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沉默的时间越来越长,可在缄默不语中依旧那么自在,没有尴尬,没有漠然,许是习惯了彼此的气息,习惯了无言的交流。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永远不能确认自己的得失。有那么些人和事,走过历过已是一生的财富,无须苛求完美与拥有。曾经的选择造就如今的迷失与远离,曾经的失去也成为现在成长和收获的缘起。我不知道这次的见面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放下,因为当我此时离开,依旧心怀遗憾。我努力放下所有的过往,在未来的坎坷旅途中一路轻装,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无牵无挂。我回首直面曾经的不羁,一地狼藉。

算不过天地经纬、世事变迁,参不透五车八斗、人情世故。在成长的路上我已经失去的太多太多,多到不想再拥有。也许,多年以后,我的记忆里只余过往的轮廓,只能凭借现在的只言片语来填充骨肉。

离洛阳越来越远,列车的卡卡声无限拉长悠悠的祝福和思念。突然想起一句话,此去经年,何日又相知……

我的白日梦

文/叶弥

河南,谁不心向往之?

最初对河南感兴趣,是洛阳牡丹。牡丹是国花,又叫洛阳花。以一座城市命名国花的,不多见吧?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姚黄、魏紫、赵粉、豆绿固然清雅可人,但我最爱洛阳红,因为洛阳红最好养活。我养牡丹九年多,历史不长,但牡丹的品性大致了解。江南多雨,春夏潮湿,土质黏结不通,不利牡丹生长。我养过很多品种的牡丹,至今院子里存活的老牡丹,只有洛阳红。不管旱涝,年年春天怒放,把简陋的小院子染得生机勃勃,仿佛明灯,照亮人心。来看花的人,不说品种高下,首先去它边上欣赏。即便是稀品“首案红”,红中带着紫,富贵无双,也没有它这么通透坦白,亲近人心。亲近不需要理由,跟着感觉走。

以一座城市命名花色的,不多见吧?

我没去过河南,当然也就没去过洛阳。但是我自认为很熟悉洛阳。因为我的小院子里牡丹花开的季节,我几乎每天都会想到洛阳花开满城动的景象。

那么,现在我就来说说我梦想中的洛阳吧。这是一个人的白日梦,以洛阳牡丹花为主角,把河南各地方的风景名胜一股脑儿做成背景,把河南的诸多迷人因素放在一起,是自我迷醉。这个不难做到,我看过河南的许多风景资料图片,还有电视上的画面。这种白日梦有一个显著特点:让你在短时间与梦想之地亲近。

好了,现在坦露我的小秘密吧。我在我的小院子里牡丹花开的季节,想到的场景是:一座伟大的石窟,石窟边上一座名闻遐迩的山,山上一座古寺,寺周围,漫山遍野的牡丹。当然是唐朝以后的牡丹,各种颜色都有。山下,有一条古老繁华的街。

初夏,走进河南,到洛阳,亲眼看到龙门石窟,才明白听到的了解到的细节和掌故,不提供“震撼”两个字。若你有一天到龙门石窟,亲眼看见这座伟大的石窟,你会知道,你的梦想不值一提,在这里,一切细节都化成无比宏大的音符,占据你的身心和灵魂。当我回到我的小院子时,我发现,我的梦想,我的劳作,都成了虚无。这是一个典型的现实击溃梦想的例子。换句大白话说就是,我回家以后,很长时间内,不再构思什么牡丹花与它周围的场景了,我全部的身心,还在回味那座伟大的石窟。

温暖洛阳

文/廖辉军

表弟高考分数很不错,按说报志愿时可以选个好大学,至少就近选个省内名校吧,可他倔得很,硬是自作主张找了个数百公里外的洛阳理工学院,还选了旅游管理专业。舅妈知道我打小与表弟玩得来,特地让我请假回家劝劝他。

果然,经过几番沟通,表弟向我讲述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记忆。

那年春节过后,他第一次出远门就搭错了车,在陌生的河南洛阳下了车。慌乱中,他还将钱包与通讯录丢失,连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接连几晚在路边过夜。

无奈之下,身负大旅行包的他,只好向路人乞讨,在异乡灯火辉煌的十字街头,欲哭无泪。

这时,一个小伙子迎面而来,对他说:“跟我来吧,请放心,我不是坏人。我想你一定饿了,先找家面馆填饱肚子再说,好吗?”看着他惊讶的眼神,小伙子好像知道他想说什么。

在一家普通的街边面馆,他点了一碗洛阳烩面,小伙子特地叮嘱下面的师傅多下一些。他狼吞虎咽,满满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就见底了,连一滴汤水也没剩下。

小伙子说自己是洛阳当地一个旅行社的导游,也有过相同的遭遇,是一个陌生的老乡帮了他,现在他坚持用自己的工作方式,真诚地服务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外地游客。接着,小伙子将手机递给他,让他给家里报平安。电话通了,看着他用纯正的家乡话与家人交谈,小伙子满足地笑了。

末了,小伙子还拦到一辆开往表弟家乡方向的客车,用身上仅剩的一百元钱替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就这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洛阳街头相遇,在寒冷的深夜告别。在表弟挥手转身的瞬间,一行行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如此,表弟一直不敢说出来,是怕人笑话。后来,他还利用假期多次到洛阳旅游,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爱上了这个城市。

听了表弟的心里话,我这个从没到过洛阳的人,也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一碗面,一个电话,一张车票,那个洛阳导游温暖了表弟,也打动了我的心。我猜想,后来,那个导游或许又帮助并温暖了更多的游客。他的职业,不正是传播正能量的最佳载体?

那个寒冷的深夜,至今在表弟心底温暖如春,这美好的洛阳情缘,在他生命的旅途中挥之不去。我充分理解了表弟的选择,也期盼着有一天与这个温暖的城市相遇。

古都的年

文/李朝俊

洛阳是我的福地。

洛阳恋爱,洛阳娶妻,洛阳生子。

人生幸福始于洛阳,洛阳于我有恩,我视洛阳同故乡。

离开古都多年,洛阳的美景,常在梦中相见。岳母年前腊月廿四伞寿,我和妻还有孩子,决定离京驾车归乡,祝福老寿星。

洛阳家里,年味浓浓。和面儿的,剁馅儿的,蒸小酥肉的……我和岳母聊天,说起老城的年节,有趣有味又有些遥远。

说到开心共鸣处,大人笑孩子乐。一会儿旧年节,一会儿新时尚,内容千差万别,过年主题谁都有话要说。主说的,插嘴的,打趣的,较真的,说到洛阳新年记忆,个个有情,人人有趣。

旧时春节叫年关。啥叫年关?岳母一语道破:年关年关,富人的年,穷人的关。那年月国弱民贫,没几家像现在排排场场过年的。富裕人家才会杀年猪,过油蒸菜吃桌。一般人家,没人逼债就是福分,称上点面,割半斤肉,包顿杂面饺子,一家人围坐一吃,就算过了个好年。

民俗拜年是个大事,是流淌于中国人血脉里的温暖,也是辞旧迎新时绝不可少的问候。拜年礼数规矩,人人标准一致,这是咱中国人的文脉。施礼叩拜间,传递出的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初一天不亮,就要敬祖。按老幼尊卑,在先人牌位前跪下,念说祖先们的好,期盼先人福降恩泽又一年。祭拜祖先后,再拜家中长者和父母。完成这些礼数规矩,饺子也出锅进碗了,先老后幼再中年,这叫尊老爱小,家道长远。吃过饺子,大人小孩依规照矩,到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家拜年,大人磕头,小孩鞠躬。你串我家,我访你户,一片喜庆祥和。新女婿初二拜泰山,礼数一个不能少。到女方家中,拜尊者,拜长者,拜岳父母,还要拜兄嫂。

洛阳过年说吃,离不开饺子,离不开烩菜,更离不开水席。岳母说包饺子是包彩头。用普通话讲,有美好的寓意:包住了一年好运,包住了一家人的幸福。过去人常说,富裕家庭吃水席,贫寒家里有烩菜,城里乡下都过年。新风新俗新时尚的今天洛阳新年,女皇武则天独享的水席,早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平常饭。

洛阳春节年味是立体多元的,有古都的风,有皇城的雅,有城市新貌的颂,还有人们带来天南地北文化的韵,奏响千年古都振兴发展新曲。

在洛阳过年,过厚了亲情,融通了年俗,喝浓了美酒,踏访了古城街巷,在乡愁深处看伊河龙门,听白马寺晨钟暮鼓,观洛水春波里城市灯火,亲近甲天下的国花牡丹……

回眸汉魏洛阳故城

文/赵克红

一轮壮美落日映照下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越发显出沧桑和神秘,顿时一种苍凉涌上心头。立于城墙之上,冷风飒飒,掀起了历史的书页。这从遥远东汉刮来的风,仿佛穿越幽深的历史隧道,向人们讲述着几千年血与火的悲壮记忆。

这座名城是历史的馈赠,它赐予人们一双穿透岁月的眼睛,让人们看到那些历经风雨狼烟依然深留的痕迹,宽阔的古城垣、高大的灵台遗址、壮观的永宁寺塔基……昔日的帝都气派,在这里依稀可见。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已经涌现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址,“武王营周居洛邑而后去”,至此竖起了巍巍的城墙和堞垛,作为抵御外敌的堡垒和屏障。尔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朝代在这里轮番登场。自东汉后的几个朝代的都城具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改建的。由此看来,这座名城,从营建至北魏亡国,已有近1600年历史了。

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曾经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如今早已化为烟云。凝望着古城墙几千年的岁月,抚摸着剥落的土墙,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浮现眼前。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它的都城史延续了500多年,是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历经风吹雨打,仍掩不住昔日的繁华与气派。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就都城史而言,汉魏洛阳故城500多年居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刘秀一统天下在这里定都,北魏孝文帝迁都于此推行改革,一代代风流人物在这里叱咤风云,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这里展开。

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历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思想家王充,在这里著的《论衡》是一部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杰作;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妙尽璇机之正”的“浑天仪”和精巧绝伦的“地动仪”;蔡伦在这里创制“蔡侯纸”;神医华佗在此治病救人;“投笔从戎”的班超从这里奉旨出使西域;古代帝王的诏令,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实现着他们文治武功的梦想;还有“建安七子”“三曹”“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历代科学泰斗、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光照史册。

这座千古名城,怎不让人肃然起敬、感怀万千!繁华落尽,却洗不掉曾经属于这里的辉煌。

汉魏洛阳故城与欧洲的古罗马城遥遥相对,分别为东、西方文明的核心。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平面图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商业区所占的面积让后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洛阳是何等发达。从西域到洛阳的商人骤增,他们往返于西域和洛阳之间,不断地将西域的物品带到洛阳进行交易,又不断地将交换来的商品从洛阳带回西域,于是,此地便成为丝路的东方起点。在那数百年间,这里各种人才灿若繁星,智慧之花自由绽放,诸多文明成果传播四方。

这座城也是文化之都,儒学、佛学、玄学在此兴起,也在此达到鼎盛。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在城中竞相发展,并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主流地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勃然而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风景;由于皇帝的重视,佛教在这里获得高起点,在中国迅速步入坦途。

在这座城里,还完成了两次统一全国的壮举,并且酝酿了另一次统一。刘秀坐镇城中,运筹帷幄,克定天下;司马氏坐镇城中,一统三国,建立西晋。而北魏孝文帝在城中主导的民族大融合之旅,为后来的隋唐一统奠定了根基。

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起起落落间,造就了太学、灵台、白马寺、永宁寺、龙门、少林寺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辉煌。

汉魏洛阳故城在经历了文治武功、富贵荣耀、攻战杀伐,最后“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披蒿艾,巷罗荆棘”。今天,我以一个历史过客的身份感悟这汉魏洛阳故城曾经的辉煌,在残存的轮廓中窥探、守望。

一声鸣笛,从不远处的陇海铁道传来,唤醒了深思,回眸汉魏洛阳故城,再次走进慢慢历史长河,沐浴先贤文明的灿烂光辉。

榨与焯

文/寇北辰

榨(zhà)字,一般是指压出物体里的汁液。如榨油是把菜籽的汁液榨出来。在我们洛阳,人们把萝卜和它的嫩苗煮煮,榨出汁液后用来做馅儿包饺子,做包子和菜火烧。这都是非常好吃、备受我们喜爱的家常食物。

萝卜的幼苗,老洛阳人管它叫萝卜缨儿。其实这种东西并不是主要菜蔬,而是萝卜的副产品。由于人们爱吃新鲜的东西,等不及萝卜下来,就抢先吃起它的幼苗。老洛阳人善于筹划经营,老农提前剔苗,卖些钱贴补生活。剔苗早几天,苗短小、翠嫩;时间晚一些,苗长得高了,剔苗时还会从土里带出个小萝卜头来,颇为有趣。

从菜市场买回萝卜缨儿,择一择,洗一洗,而后切段,放进开水锅里过过水,捞出后,搦一搦(nuò,握在手里轻轻挤水),切碎,加鸡蛋或肉泥、作料,制成馅儿。

说了榨,再来说说焯。

焯,字典上的拼音是chāo,老洛阳人读chuō,是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煮一下捞出来,如焯莲菜、焯银条。

榨、焯同是用开水煮菜,为什么不统一叫榨菜或焯菜呢?

原来,榨与焯是略有不同的,关键是放在滚水里时间的长短,榨长,焯短。好像只能说焯莲菜、焯银条,不能说榨莲菜、榨银条。究其原由,是雪白的莲菜、银条在开水里过时,菜一丢进水里,水温即降低,等水再开时,立马就得将菜捞出。否则,捞出来的菜,颜色就会变成不均匀的浅红色,这就是焯的奇妙之处。

你们说老洛阳人讲究不讲究,将泛红的莲菜端到桌上,客人会笑话家庭主妇哩!怎么不讲究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