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生活感悟散文

2022/12/08散文诗歌

生活感悟散文(精选30篇)

“0”的遐想

文/季周宇

学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老师特意出了一个有趣的作文题:《“0”的遐想》。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生活中,“0”随处可见。我的思绪之门被打开了。

“0”就是一个甜甜圈,当你咬上布满彩虹糖、有着巧克力酱的甜甜圈时,你会觉得它松软可口,让你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香甜。

“0”就是荡秋千的轮胎,站在轮胎上摆弄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接着荡起来了,身子随着轮胎的晃动而晃荡,身体飞了起来,我心也在飞扬。

达芬奇用“0”画出了无数个不相同的蛋,成为画界名师。在画家手中,“0”可以成为诱人的苹果,可以是一张灿烂的笑脸……

数字王国里,“0”又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数字,它要是走到一个或几个数字后面一站,整个数据立马威武起来,十倍、百倍地递增。它要是走在别的数字前面,一跺脚留下个小圆点,数据立即萎缩起来,十倍、百倍、千倍地缩小。

在语文课程里,“0”又是一个拼音字母,它与字母家族中的兄弟姐妹结伴,拼成了一个个汉字,每个人都从认识拼音开始识字,从而走进了阅读天地,享受着文字带来的乐趣。

“0”是地球,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当你从某一点出发,沿地球边缘走一个“0”,最终你又回到了原点;“0”是句子后的一个标点,但是人生之路不能轻易画上它。“0”表示什么都没有,但生活总能一切从“0”开始……

插上想象的翅膀,学会遐想,从“0”出发,收获快乐,收获美梦。

烦恼

文/马德

我觉得,人有两个命:始终快乐的命,以及烦恼不断的命。于是,也便可见两种人:天大的事也不愁的人,小琐事也会深缠的人——人生的轻松在这里,沉重也在这里。

有的人,一命独大,快快乐乐就过去了。有的人,两命相抵,无痛无痒无怨无恨。而有的人,命沉到底,终成乖戾。

即便这样,我觉得,烦恼仍不会根本上毁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如果这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的话。烦恼的普遍性在于,富人有烦恼,流浪汉也有烦恼,不穷不富的人还会有烦恼。

有时候,解决掉一件烦恼的事,远离一个烦恼的人,看似没有了烦恼。实际上,烦恼只是在某一刻没了附着物。其实,烦恼还在,它在烦恼人的心里。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趋于悲观,而是呈现客观。烦恼是一种生活存在,消灭烦恼本身是徒劳的。

这样想也就轻松了,因为大家都一样。这样想也就通达了,因为较真无意义。

人淡如菊

文/叶梓

单位对面的江寺公园,正在办菊花展,手头一有闲,就跑去看,看来看去不过瘾,就跑到杭州植物园看,那里正在办一场声势浩大的菊花展。据说,全国各地品种繁多的菊花都在这里开着呢。我去的时候,是下午,游客少,一个人挎着新买的佳能相机拍了一大圈,觉着做一朵菊花真好,沐着秋阳,开得无忧无虑,没有心事。人无心事是神仙,回来后情绪饱满,泡了一壶雪水云绿,不想看书,还想看菊花,可惜室内无花可看,只好看画里的菊花。

随手翻开《中国现代茶具图鉴》,有潘天寿的《重九赏菊图》。窗外的秋色因了重阳刚过,秋意一点一点地深了,恰好与这幅画的名字相吻合——窗外的桂香飘进来了,书里的菊花开得更艳了。

给茶续了水,接着看。这次看的是蒲华的《茶熟菊开图》。

蒲华是晚清海派画家的中坚力量,这位自号胥山野史的嘉兴人,取法青藤白阳,山水宗元吴镇,笔力雄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故有“嘉道之后,唯缶翁与蒲华能之”。他既追求“作画宜求精,不可求全”,又要求自己“落笔之际,忘却天,忘却地,更要忘却自己,才能成为画中人”。这对于一个甘于平庸的画家,实在是太难了。

他在《茶熟菊开图》里,画一提梁茶壶,开门见山点明画事主题,复于壶后勾勒出玲珑的太湖石,卧于纸上,两朵盛开的菊花摇曳生姿。他巧妙地用墨与淡彩设色,让整个画面简洁素雅,清新袭人,菊花开得浓烈,但不张扬,也让菊花静静地开。

为什么会静静地开?

因为他在等待!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这是画家用类似谣曲的语言写的款识。这样的款识看似无关风雅,实际上有一种巨大的生命在场感与孤独感,仿佛在问:谁是知音,能与之烹茗品菊,共赏佳秋?无独有偶,“西泠八家”之一、曼生十八式的创造者陈鸿寿也画过一幅小品,绘一花一壶,题的也是“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

与这样的孤独相比,虚谷的《茶壶秋菊图》就有点古意了,闲适与隐逸在画面上散开了。一朵带叶的菊花开得很艳,一把拙朴的提梁壶就在旁边,它泡的是什么茶呢?一枚“虚谷书画”的押首印,也说明不了什么,唯一能让人知道的是,这该是一个散漫的下午,一个人静享着秋阳的温暖。如果这样的小品册页,是虚谷画他自己的一段日月,那也真是难得。毕竟,这位曾为清军参将后披缁入山的画家,在他后来云游四方卖画为生的生活里,这样的安宁还是颇为少见的。虚谷的菊花开得艳,艳得像梦想的颜色,这梦想大抵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隐逸生活有关吧。

吴昌硕也喜欢画菊,菊花也常常出现在他的清供图里,《茶菊清供》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缶庐别存》中说:“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1914年的吴昌硕,生活已经十分宽裕,但他仍然画菊不画牡丹,也许,是菊花的淡远隐逸之意更加契合中国文人的内心追求吧。

如果顺着时光往上回溯,我记得沈周也画过菊。他的墨画《瓶菊》成于弘治壬戌(1502)年。是年“清秋,瀹茗观菊于自可上人山房,戏为图此”。可见,赏菊喝茶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还画过一幅墨画《重阳景图》,款曰:“两只蟹,一瓮酒,为问东篱菊放否?”这一次,是赏菊饮酒又食蟹。

菊花盛开的秋天,不管品茶,还是饮酒,古人们追求的是一样东西——闲淡,可谓殊途同归。在古代,“人淡”是硬道理,不像现在,发展才是硬道理。

时势易也。

未来的生活

文/徐依婕

一觉醒来,我发现我的房间不一样了,一个机器人走了进来。我问道:“我现在在哪儿啊!”机器说:“主人,你在2090年的新房子里。”“什么?主人?”“是的,我是您的机器人保姆,今后你有什么困难我都可以效劳。”机器人好象看出了我的疑惑,准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保姆吗?好吧,我饿了,有吃的吗?”我问道。机器人保姆说:“主人,要先刷牙才能吃东西喔!”我快速地来到卫生间,拿起自动牙刷,按下按钮,牙刷自动刷了起来,3分钟后我的牙齿变得洁白又光滑。机器人保姆笑吟吟地端来了早餐,我一看,哇!红烧排骨、台湾香肠、烧白菜和紫菜蛋汤。两荤一素一汤,好丰盛啊!

吃完早饭,我便背上书包去上学了,走到半路,堵车了,我正发愁,我的书包突然长出了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上天空,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晶莹剔透的墙壁、雕梁画栋、美轮美奂,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走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长长的黑板。这块黑板不仅不反光,还能自动调节颜色,我们不会因为光线问题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更神奇的是如果黑板写满了字,只要按一个按钮,就彻底清除了,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粉笔灰满天飞了。

上完了一天的课,机器人保姆知道我累了,便开着一辆苹果形的汽车来接我了。咦,这车怎么没有人驾驶呀?机器人保姆说:“这车是不需要人驾驶的,只要设置好终点,车子就可以选择最好的路线,到达终点!”真是太棒了,这样连我这样的小学生都能驾驶汽车了!

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惬意了!同学们,这样的未来,你们喜欢吗?

背篓里的古镇

文/七八子

贵州采风,邂逅丙安,一座装在背篓里的古镇。

那天小雨初霁,天地一片青白。赤水河东流,我站在河这端打量丙安。

丙安,湿漉漉的,有南方女子出浴时那种干净净的柔媚。崖壁有凹槽,吊脚楼在其间错落,宛若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中的野姑娘,石阶是姑娘光着踝的脚丫子。山风过,“咯吱”一笑,那些脆生生的脚丫便齐齐伸进了清冽冽的河水里。

一个素朴的女人,背着背篓,提着棒槌,沿石阶而下来到河边,选一开阔地将背篓歇下。她把背篓里的衣服,一件件仔细地拿出,搁在石板上。她拿起一件男人外衣,麻利涂上肥皂,用棒槌轻巧捶打。翻来覆去几遍,改用双手慢慢揉搓。棒槌起落,背篓静默,让我端端想起一段关于烟雨江南“古桥、河埠、洗衣妇”的清雅历史来。

过木板桥自东入古镇,我沿400米青石板街行走。镇中山民多数聚茶馆闲坐,一杯清茶,过滤浮世之白;一副纸牌,清点掌中岁月。丙安的生意人实在不像生意人,他们从不吆喝,只安静低头做手里活计,比如油纸伞匠,比如银饰师傅。

沿街,摆放无数背篓。背篓的主人,或蹲或站或坐,阿公微眯双目,悠悠抽着烟袋;上年纪的阿婆,三两个凑一起,比对背篓里的好东西。说是做买卖,其实是更接近一种颇具古风的生活交换方式。他们用背篓里的香菇、木耳、竹荪等山珍,李子、杨梅、核桃等山果,手工纳的鞋垫、染的布匹等物品换取微不足道的钱粮。换来的钱粮不能称之为财富。他们也从来没想过财富一说,他们只是享受交换的愉悦,只是欢喜自己从山中四季一点点背出来的东西能赢得零零碎碎的生活所需。

背着背篓的山民,重复着一种缓慢的节奏,生活在一个相对静止、凝固简洁的古典世界。他们对时间不分割,对财富不焦灼,等待就是意义,交换就有价值。他们对自然是皈依的,对生活是依顺的。这种方式与植物在四季交替中的轮回逻辑同一,与土地孕育、生长、成熟的节奏一致,给人一种平静而安全的感觉。

一个客人在一个阿婆的背篓前站定,要买两斤笋干。阿婆伸出手比划,30块钱一斤。许是因为怕自己上了年岁口齿表达不清,又或许是担心自己报出的价格不合理,阿婆很有些羞赧。客人没有还价,客人还一个劲夸赞笋干的好。阿婆松了一口气,阿婆不拘束了。她欢天喜地借来旁人的秤,将背篓里笋干一股脑儿全倒进袋子里。不够两斤呢,阿婆冲客人抱歉笑笑,说,对不住客人,冇得带够,实在要,容她向左右背篓借一点点,可好?我觉得眼睛里暖暖的。画面有很亲的、久远家园的味道。

来到一家小吃摊,摊主是一个背着儿背篓的年轻女人。儿背篓有个底座,框边四周裹上一圈柔和的红土布,是一个带着母亲心跳的背上摇篮。一个小娃娃坐在里面,晃悠晃悠,面贴着阿妈的背,睡着了。我点了一碗凉粉。凉粉柔滑爽口,苕糖、花生粒子、白芝麻等配料又放得特别足,一碗下肚,既甜又香。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女人说,她不是苗族是汉族,从四川嫁到这里来了。女人说,她男人去花花世界讨生活了,她在家带着两个娃娃。女娃子上小学,背上是男孩子,两岁多点。女人还说,她好喜欢这样子的生活:种点粮,栽点菜,摆个小摊守个家,得空再去山中背回些野果山珍。日子不紧不慢,人冇得压力,感觉好得很。

我点头微笑,说,熟睡的娃娃笑得真好看。我估计这个好看的娃娃正做着好看的梦哩。梦里,他的阿妈哼着如水的歌谣,从吊脚楼的屋檐边,摘下好大一枚月亮,放在了他的嘴边。

上吊脚楼,靠江边凭栏而坐。廊道左边,一个剃头师傅正在帮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子理发。他熟练地从背篓里取出围兜、推子、剪刀、梳子、发扫……甚至最后还取出了一面小镜子。一个背篓原是一个剃头师傅的移动店铺。有妇人一瘸一拐走到廊道右边,一个黝黑皮肤的中年男子忙不迭递张凳子给她,扶她坐稳。他单膝着地,仔细查看妇人脚上的伤口。思索片刻,从身边的背篓里取出了三个小药瓶,再将药瓶依次打开,各取分量倒在掌心,娴熟调和之后细致帮妇人敷药包扎好。一个背篓原是民间药师的济世江湖。我看到一缕阳光,掉进赶集回家的一个阿婆的背篓里。阿婆背篓里装着的全是阿婆带给家中小孙孙的各种玩意和吃食。我看着阿婆满脸含笑地走过,似乎捡到一段关于童年的美好时光。

目光被沿石阶渐进而来的一排大背篓所吸引。大背篓,竹制的身躯,左臂右臂,粗糙扎实,每个里面盛着的都是重约100多斤的细细河沙。河沙是沉重的。河沙把阿爹们的背,压得弯弯的。然而,重压之下,背着大背篓的阿爹,表情却是欢快的。他们不紧不慢,一步一个脚印,沿着石阶向上坚实地走着。一打听,原来,运沙的阿爹们,家家户户都在建造崭新的屋子哩。

加盐的汗水拉长了阿爹们的身影,也煮沸了背篓里的嘹亮歌声。也许人生沉重的背后从来蕴藏着生活丰硕的收获。我仔细看大背篓的骨骼,一路栉风沐雨,已然浸淫成了阿爹黝黑的肤色,如泥土般深沉。

生活原本平等。负重前行,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副人生的背篓要背。从出生开始,每一段人生旅程,我们要么主动挑拣自己喜欢的东西往背篓里放,要么被动承接各种身份角色所赋予的东西。如何减轻生活的沉重,如何让自己在感到生活重量的时候也感知生活的丰沛和欢喜,起决定作用的应该不是智慧,而是不蒙尘的心吧。

悠闲承载,简化欲望,将时间的韵律和生命的节奏合二为一,丙安,是一座装在背篓里的古镇。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文/周彦齐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好书应该是能够反映时代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新颖的形式、风格,以及精湛独特的语言,三者兼备的优秀作品吧。如弥尔顿所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好书伴我一路同行。

当我郑重地翻过这本《鲁滨逊漂流记》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真的被震撼了。

《鲁滨逊漂流记》是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59岁时写的。主人公鲁滨逊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历经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终于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渺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在孤岛上过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种植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

鲁滨逊渴望冒险,不甘平庸的生活,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沦落荒岛后,遇到了诸多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饶的决心,逐一解决了居住、食物、工具等方面的问题,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他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鲁宾逊是富有开拓和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英雄,也是充满征服欲和开疆拓土野心的殖民代表。他在岛上一站稳脚跟便在海边竖起了登岸标记,在后文叙述的他与星期五的关系中,鲁宾逊的殖民主义者形象更加明显。所以,《鲁宾逊漂流记》是资本主义奋斗精神的颂歌,也是企图使殖民主义合法化的故事。这部作品语言平实,叙事精确。本章节选部分叙述了鲁宾逊凭借一己之力在荒岛上安家的经过,看似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但作者把鲁宾逊选址造屋的过程以精确具体的细节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十分可信,使我们觉得,如果我们处在鲁宾逊的位置似乎也会这样做,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逊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琐碎的细节却又是鲁滨逊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

生活就像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鲁滨逊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对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对生活无比热爱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是否去珍惜,甚至还有人会去轻生,多么愚昧的举动啊。想想鲁滨逊,他为了生存下来,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一直坚持不懈地拼搏着。生活中存在着千千万万个困难,但也共存着许许多多的精彩与幸福,我们应该去挖掘去体会,才会得到更多。

生下来,活下去

文/川农大叔

于静微之处,观万千气象,岂不是生活中的乐趣之所在。生活其实和简单,又很复杂。

今天看到一个同学发的求助帖,不忍,回帖过去,道,生活是美好的,不美好的是我们那生活的理念。生活没有抛弃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间把自己从生活中抛弃了,失之甚大,的确如此。经历过这么多事之后,现在呢,自己亦恍然大悟,悟的那么彻底,看了很多生活,经历很多生活,释怀很重要,凡事想美好的一面,纠缠于事或者人的丑陋的一面,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生活,其实是简单且充实的,只是看自己怎样去想,怎样去过了。一杯茶,一本书,一个小时也是享受生活;一个鼠标,一个键盘,一个小时也是享受生活;一个篮球,一个篮筐,一个小时亦是享受生活……在这充满激情的生活里,不,应该是世界里,没有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想办法让自己的每时每刻都过得有意义。

坐在狭小的安静的角落里,透过窗子看外面的风景,亦是另外一番趣味的嘛。清新的空气,清晰的山脉,清新的一切,都是生活恩赐于我们的,只不过我们太过于忙碌,忽视了这些,亦是我们把生活主动抛弃了的缘故。

静坐于某个角落,看书,一本很普通的书,亦能产生共鸣,亦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岂不更好。

生活之大,生活之美,换个角度,换种思维,好吗?你亦是。

家的描述

文/任惠敏

我非常喜欢我的家,不仅仅是一推开大门,海的情景、家的情致扑面而来,而是因为家里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如同大自然怀抱的味道。日子过得越久,这种味道越浓。

真巧,我的职业就是专业创作,不作班。从年轻时到现在,如不是外出旅游或参加笔会,每天大部分时间基本上都在家里度过的。

我的家说来很不靠谱,没有家具。书房里除了书橱,偌大的空间仅有一只躺椅供我休息。简单得透明,处处都见玻璃,辽阔无比。

许多奇花异草,生长在我的家,这些植物长在岁月的每一天,家里一派郁郁葱葱。还有许多鸟儿欢快地飞舞在阳台上,家里四季鸟语花香。最喜欢的是那只龟,饲养了十几年,已有一只锅盖般大,啪啪啪地走来走去,像一个人的脚步声。

花房里还有一只软椅,也算做家具了。是供我午后喝茶用的,不大,很轻巧,很舒适。

家中玻璃器皿多一些,大多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的,其中有三个是一组的,都是镂空的高装白色花瓶,十分雅致。

洁白的墙上挂了一簇簇风干了的情人草,是藕荷色的,像一面山坡。

只有回到家,我才回到了纯真的地方。于是我赶紧脱下伪装,真实立刻就有了方向。那个轻松啊,就像一件衣服也没有,身上。

我家少了油盐酱醋的味道,多了田园风光的味道。实际上我很喜欢烹调,只是人口少,做得极少,显得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

小孩子是不能来的,许多小动物勾着他,是走不出去的。老人是不能来的,会说:你怎么不会过日子呢,这些东西能当饭吃?

是快乐呀。是心境呀。是遵从自己的意愿呀。

家里常常有惊喜带给我:昨天那盆仙人球上开出了一朵小花,今天这盆菊绽放了。还有一天夜里,昙花竟然开了。午夜里,睡得正甜的我突然间被一股浓浓的香味吵醒。醒来一看,这大半夜的我居然跳了起来——我看到了昙花一现的美妙瞬间。

家中表面安静,实则家里常常有惊喜,我心的花朵便姿意飞舞。

墙上有许多一尺多长我的照片,见到那种年轻时的妩媚眼神,我真想把它捧下来,装进现在我无光无彩的眼睛里。可惜只能是感叹。

对自己的装扮可以宽容,从不追求时尚,却每天在为家变换着服装,而且是那样用心。我家的窗户上有四套落地窗帘,分别为四种颜色,四种花纹图案,那是四个季节在更换。季节变换,一看窗帘便知道。

走进家里,我不愿走进如同似曾见过的地方。家,布置得有意境而显突,布置得无意境而显浅。生活就是这样,慢慢体会吧。

一个人爱一个家很容易,但是把家营造得让人爱,那才难。

我排除世故,排除老成,将情感多倾泻在写作和居家生活上。情感是创造一切的动力。

说到这儿,就得说说一个人应该懂得知足。《菜根谭》中说: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看来我是读了明朝的一部好书而在生活中受益。那是一部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我爱不释手。明白了知足者常乐。

家,并不是一片虚空。生活中,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常有心情跌倒的时候,但是我会及时把它扶起来,再往前赶,照旧。

天地之间有大美,于简单处得。我信守。

在家里,我每天走着文字的万水千山,这些有时和透明的家融为一体,生活和写作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我感觉到,一个人与家是多么密不可分。家,是我笔下写也写不够的地方。把它缩小了,是我身上的一根肋骨。

我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眼睛还不时望着家。每晚在临睡前,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我还要用余光再欣赏一遍。

家是一个有着博爱的地方,能让隐秘的事情在这里发光,能让娇贵的身体在这里强壮。

家,如一个人的身体,是那样地温暖。我坐在家的大腿上,闹啊,吵啊,泼啊,随心所欲,激情万丈……

艺术生活

文/谢永帅

这几天一直在背默千字文,其实千字文才一千多一点的字,可能对于那些年轻的小朋友来说,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记住,可如果用草书把它完全到位的写出来,可能会有难度。

而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花这么多时间去默写,我也觉得值得。一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记忆,让脑子不致于生绣,二来经典的东西永远值得膜拜和学习。

虽然智永的千字文也写了和学了一点,但总感觉还只懂皮毛,对于智永四十年如一日练习,才写出这样千古绝唱的经典书法,我们只有膜拜的份,我们也不曾想到,古代的和尚会有如此坚韧不拔之精神和意力,令我们为之动容。而我们现代人,处在繁华纷扰的世界,整天忙碌无比,要为生活酱油醋而劳累操心,很难能静下心来,好好思索人生该怎样去过、去活。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有时候生活让自己感觉就像天上飘着的风筝,如果不是一根线和拉着线的那个人,就有可能飘走了,虽然天上的云采很漂亮很诱人,但飘的再高终会落地,人也终要回得现实。

生活有时候过得有些无奈,但无奈之中总得给自己一些目标,如果人生没了目标,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也跟孤舟飘在大海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有时候感叹命运的不公,想着出身既含着金钥匙的命运,想着出身非富即贵的地位,也想着一步登天飞皇腾达的时候。可如果在到达顶峰突然摔来了,那种痛苦的滋味,还不如脚踏实地来的稳当些。

想想生活生活就是要好好的活着,平安的活着,健康的活着。这才是真道理,失去这些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也愿周边的人和朋友都能在忙碌工作中开心健康每一天。

我们的生活有点甜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前阵子电视台在放由冯巩演的关于工人题材的电视剧《我们的生活有点甜》, 感觉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有点距离,可是他们每一句台词,都带着文艺的生活气息。而关于主人公唐喜,是个正直,无私,虽然也不算是个共产党员。可是他有共产党员的品质,无论是当工长,还是堂长,到食堂管理员,到俱乐部的主任,最后到车间主任,他都是为工人们尽心尽力。对工人他是负责任的领导,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可能他再怎么调,都是在一个单位。当年的人们,思想上比较单纯,说不上什么勾心斗角。不过也有腐败现像出现。即使这样,唐喜的为人,让周围的人对他还是刮目相看,不只是他的能力,还有他的人品。其实这个故事其中不止是甜,更有酸,苦,还有辣,因为现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不多了。

冯巩是个相声小品演员,他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这部电视剧的配角之中,有他的徒弟,还有他的朋友。戏剧来源于生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关注工人的生活了。以前工人是个光荣的职业,现在的工人并不起眼。这个剧先从中央台放的,然后在地方台,它想表达得不只只是内容,而更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

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有点甜,因为当年能吃上一颗糖已经不容易了。人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快乐和喜悦,现在的咖啡也比不上当年的糖水。还好这个故事是个大团圆的结局,每个人虽然本来都有着不同的标签,可以到了最后,都变了,至少他们都是心想事成了。对唐喜来说,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结果还是好人有好报。好在,他每次升职,都有贵人相助,也是他幸运的地方。

人嘛,活在世界上,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甜甜美美的,可是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所以我们可以苦中作乐,或者是先苦后甜,只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问心无愧就好。

共产党当初就是奉着为人民服务的心,在人们心中打开了天,好多人不是共产党胜似共产党。

故事的结尾,唐喜的一生就是甜的。

不管现在的社会怎么样,这就是个具有正能量的电视剧!

希望像唐喜这样人再多点吧!社会会更好的!

书本是我最近的邻居

文/葛水平

我在整个春天举着指头数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我牢记了一句话:所有情感都很潮湿。春天,去日的一些小事都还历历在目,人是一个没有长久记忆的动物,可记忆有着贪婪的胃口,总是逃不脱回忆童年。我还有别人,由盛而衰的往事,以生命最美丽的部分传递着岁月的品质。一场秋雨一场寒,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涵盖在失去季节的痛苦里,如今,时光搁浅在一个只有通过回忆才能记起来的地方,那个地方总是离乡土很近,总是显得离人群很近。我用汉字写我,写别人,写永远的乡愁,事实上我们都是一些棱角分明的人,只有棱角分明的人入了文字才会有季节的波动。看那些被光阴粗糙了的脸吧,像卜辞一样,在汉字组成的这块象形的土地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他们活着的安魂曲。

叔本华有一句话:“我就是别人,任何人就是所有的人。”这里显示了一条可能的道路,或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力量。文字有它的源头,如果你出生在乡村,你的文字里必然有农业落地的声音。文学不能够叫醒春天,在贫瘠的土地上,除去茂盛的万物,我从不想绕开生,也从来不想绕开死,生死命定,生死与自己无关。或许正是和世界的瓜葛,文学的存在对社会的价值就只能是一个试探。即使一个优秀的作家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写作者就这样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精神存在里流浪,才懂得什么叫心甘情愿。我一直把读书看成是攒钱,看着众多的书籍,我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纳于为人处世,我孤僻着自己,我还有别人,中药一样的人生,我把对农业的感恩全部栽种在文字里。我安静地等待生长。我的世俗里,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我的未来,这些感受,在一茬一茬的收割后,通过书本我肯定了我那些非常牢固的渴望,我不想和我熟悉的东西说再见,我热爱着写作。

写我,写别人,生活中的一切是如此的简单,并代表着某种忍受,某种不屈。生是血性的,在农业的大地上呈现千姿百态的图案,死亡与生命相伴随,生活的真实总是在文字之外,我无法为写作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文字只不过是文学的表达形式而已,只不过是我和别人的共同记忆,我不断地复述这些,在我孤独的日子里,我是一个拿腔拿调的人,我的写作不能够传达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我始终不满此处的生活,为什么文学只能是纸上的黑墨?我想回避现实,现实中我时常会被选择,我为生存困惑过,被否定或被肯定的目光,都来自一些生活小事,时代在进步,生活趋于简单化,固有的民间心态,乡民们得意的样子是不用指着种地过日子了,那些有性格的人慢慢在改变,生殖的大地,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逐步地失去一些想入非非的境界。我知道想入非非才是一个写作者生存的能力和手段。更多的时候,我甚至只想听听音乐走走自然,然而,我无法放弃大好光阴中的写作,我是一个坏人,文字依然把我当成了它的朋友,就这么简单。

坦率地说,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形而上的写作者是痛苦和沉重的。在光阴走失的千山万水中,我用肉眼去发现生活的美,我慎之又慎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我倍加珍惜而维护我心中的尊严和神圣,我不屑做一个浅薄而根本不配写作的人,然而在这个社会内部缺乏秩序的世界上,我所做的一切都很令自己失望。我越来越茫然,越来越胆怯,面对文字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心境,爱你越深恨你越甚,我有千百个理由拒绝那些为了生存艰难活着的乡民、那些故事,我更有千百个理由陪伴在他们身边。活着,他们曾经形象鲜明地成为我另一种阅读,身处在这样一群人中间,我该如何选择我的作为?他们从没有拒绝过生之柔情,同样每个生命都未曾拒绝过那些人为的暴戾,接纳悲喜如同接纳日常。活着的别人和活着的我,有种不合时宜的傻笑,一天的日子几乎就在睁眼之间滑过,难道写作真的是不仅为了人们阅读,还为了磨炼一个人的性情?

感情是不能支配的,能支配的感情一定是虚伪的。在这个大地上我只活一生,我忠实于我内心的热爱,对于一个孤独的写作者来说,书本是我最近的邻居。穿过喧哗的世界,生存或者生活,无处不在的生之光芒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如特蕾莎修女的《活着就是爱》中的谈话,一个写作者要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得用一生的努力去贴近生活。我不得不再一次相信命运,我的村庄,我与我所经见的一切物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我已经找不到理由拒绝对他们的依靠,因为,他们是我文字的依靠也是我生命最后情感的依靠。

记忆中的高粱饼子

文/孙志昌

现在,如果给年轻人提起高粱,肯定是不知道。如果再给他们说吃高粱饼子,他们吃惊地张大嘴巴说哪个能吃啊。因这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而我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记忆。

那个年代,高粱是作为一种主食种植的,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必需。高粱饼子就是将高粱磨成面,用水合一下,而后放在手里团一团,弄成鞋样子形状,放在一个手掌上,将其竖着贴在锅的边沿上,就这样,贴一圈,有二十个左右的饼子,锅中间还可以放上箅子,蒸其他的东西,盖上锅盖。就可以烧火了,慢慢地就能从冒出来的蒸汽中闻到高粱的味道。半个小时,一锅金黄的高粱饼子就好了。掀开锅盖,用铲刀将饼子从锅边上铲下来,一面是金黄的,吃起来很脆,咬一口很香,也就是第一顿好吃,再热一次,就不那么脆了。

我记忆中,有半年的时间,一天三顿吃高粱饼子,每顿饭我吃两个。父亲说,真能吃。母亲说,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肯定吃得多啊。我想,就这样的饭还嫌我吃得多。其实,那样的年代,能吃上这个也不错了,因为家里有时就会没吃得了。还别说,就这半年,我的个子长高了,后来再没怎么长。如果吃得再好一点,或许还会长得再高些。当然,这些只是在心里的想法了,是不能说的,即使说了,也不可能办到。

热着还软点,吃着也不错,等凉了,就会变硬,硬硬的,真不想吃,不仅是考验牙齿的力度。即使到了胃里,对胃的功能也是一个考验。吃在嘴里,还牙碜,感觉有些东西在嘴里转悠,很难下咽,也必须努力地咽下去,填补胃里的空白。否则的话,胃里没东西,也会反抗的,因为那样的话,我会不舒服。

当年,我十三四岁,读初中,按现在的说法,缺乏营养,对身体不好。有时,也会耍点小脾气,说,“天天吃这个,俺正长身体的时候,你们不怕俺不长了,将来找不到媳妇啊。”现在想想,当时那么小,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母亲听到这些,一般就会说,过几天,给你做好吃的。我知道,母亲说这话,只是糊弄我,不会有好吃的。如果正碰上母亲的心情不好,母亲会说,“这个有的人家还吃不到呢。你还嫌不好吃,如果不想吃,俺送给别人了,还落个好人呢。”听到这样的话,我哪敢再说什么,就慢慢吃吧。

其实,自己也知道,不吃的话,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一个高粱饼子,让我记住了那个年代,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人生的履历表上,有一段这样的记录,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地做好当下。

比远方更远

文/兰草ygl

想起来总有一丝伤感。岁月为什么不肯给人多些流连的可能?从童年到青年转眼即逝,从中年到老年还不是几步之遥?生于斯死于斯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你只是领略了这个世界极小的一部分。人生苦短,光阴似箭,最大的奢望就是去远足、去漂泊。多想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多想看遍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小时候,我们胸怀祖国,意淫世界。改革开放把我们从极端的封闭的偏见和狭隘、固执中解脱出来,走出后才发现,世界根本不是当初想象中的世界。随生活的半径的逐步延伸,曾经的梦想,曾经的奢求,一颗远足的心更加炽热。

远方在哪里?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远足不是寻找远方,而是要抵达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生命法则,但却可以设法拓宽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远方有多远,累积成阅历,见识就有多远。

不奢求旅途的物质享受,但求真正的自我,常常是最灿烂的自由,这时远足就是一种人生状态,就是人生最华美的奢求。你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发现自己与心贴得很近,很多细节很多景物,都会在不经意间唤起对常常报怨的生活的思念与热爱。

每种生活半径的人,都埋着远足的梦想。闲暇时,翻出一摞摞像集,坐在写字台前小心翼翼地一张张地细细品味,品味那些似乎还未来得及感叹就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那张脖子上系着红领巾,胳膊上佩戴着红小兵袖章,手捧红语录,在刘英俊英雄故居拍下的黑白照片,打开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到了喜欢怀旧的年龄。

长到11岁第一次去远足,是从离开故乡的开始的,而且是跟着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们徒步去省城。那时没有吉长高速公路,100公里并不笔直不宽阔的高低起伏的公路,硬是用一双革命的小脚一步一步量出来。渴了喝口水,累了坐在公路边歇一歇,曾偷偷哭过,后悔过,可心里却默念着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是怎样的勇气,这是怎样的毅力,我的姐姐现在说起这件事,还一个劲儿夸我小小的年纪真让人佩服,让人感动。我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与众不同。当年的日记没有保存下来,自己也未曾向不熟悉我的人透露过,或是写过半点文字加以描绘。

说心里话,当时要说佩服,我最佩服我的父母,是他们的开通,他们的豁达,他们的放纵,他们的信任,给了我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确切地说,是漂泊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支长征队步行到省城,是用了5天,还是6天的时间,已经记不清了,除了我和一个同龄的女孩,其余的大哥哥大姐姐的模样甚至姓名都随着光阴的流逝也忘却了,可是一路的劳累,一路的辛苦,还有一路激动,一路的欢笑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这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终生难忘。刘英俊故居的照片早已变黄,可那是人生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烙着那个特定时代的迹痕。

远足,是人骨子里对自己像放风筝一样的短暂放逐。放逐自己可以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乡村,也可以是陌生的国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陌生的精彩之中。记得培根有种说法:旅行,对于年少者来说是种教育,对于年长者来说,是种经验。

远足有时候也是一种冒险和赌注,当你把自己交给这座城市,交给自己想依托想依赖的人,苦苦思索也无法想象不出前程是不是辉煌,生活会不会幸福。

离开故土离开亲人离开朋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足。那时我才25岁,风华正茂的年龄,背着背包走下火车,弱小的身躯瞬间淹没在他乡的风景中。我苦恼过寂寞过,当懂得没有孤单没有陌生没有漂荡就没有你精心纺织的情网,就没有未来温馨的家园,才收起了远方思念的泪水,虔诚地默默地给自己给未来祝福。

一生中最远的远足是美国。美国盛气凌人,不,应该说是盛气凌国。你要到美国考察、留学、探亲吗,大使馆拒签是家常便饭。美国对所有的人都是个诱惑,我们跑了几百公里到大使馆面签时,女签证官没有一丝笑容,没有一丝歉意,好在那天她的心情还不错,顺利地在我们一行的护照上加印放行。这样看来即使是有公务光环的远足,也并是件容易之事,除了心情、体力外,常常还要受到时间、地域、国度以至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限制。当然我们去美国并不是想移民,只不过是去考察考察,去看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今天,封闭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妈妈,美国好吗?”身旁一对年轻的夫妻手里挽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在签证的队伍里焦急地等候,小女孩甜甜的话语引起了我很多感慨。这么小的孩子也要随父母远度重洋,也要去远足。

这是真正的远足,漂洋过海到太平洋那一端。我打心底祝愿他们三口之家,有足够的信心足够的能力,在异国他乡的汪洋中独立撑起一方小舟,竖起一片自己的屋顶。通常远足者不惜肉体的磨难,渴望心灵的自由,为此他们不懈地追求,不懈地奋斗。远离功利,远离尘嚣,用一种经历在自然和人类面前证实自己的力量。当然我能想象出来,即使他们圆了到大洋彼岸远足的梦,也一定会有许多酸楚和无奈,人生的路向来没有平坦。

我想远足,但绝没有征服之心,这可能多少与我的性格有关,更多的时候,还只是一种对城市钢筋水泥的叛逆和对田园情结的想往。远足既是逃离,也是寻找,是体验,寻找和体验一种放纵轻松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比远方更远的地方所见所闻,跟生活中和想象中往往不一样或者说有差距。坐国际航空的飞机,最关注的是电视屏幕上不断显示的飞行信息,每飞行一段行程,图标和箭头都会把它清晰地显现出来。飞得越远,你将会看到的新鲜的东西就越多。

说实话,我很佩服真正的远足者,因为远足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毅力,足够的信念,因为远足是要付出努力,付出艰辛。不远足的人,有太多太多的走不开走不动的原因和理由。时间和金钱,这两个远足的必备要素,折磨着一颗颗奢求远足人的心。

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远足的人,又希望远足,渴盼远足,远足是一段经历,远足是一种诱惑,远足能让人眼界更开阔,经历更曲折,记忆更丰富。不仿闲暇时用一颗心、一双眼、一双腿,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理解远足有两个层次:探险、旅行。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到我们这个年代,远足很多时候就只剩旅行了。探险家们把地球的角角落落都精细地色画出来,拍摄下来,有时候甚至不必远足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一睹为快了。

世界很大,有条件能去的地方很少;消闲的方式很多,感兴趣的很少;相识的人很多,相知的人很少。所以常常或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出几本书,用心去读。或是打开电视,看自己喜闻乐见的节目。或是背上挎包走向街头,汇入人流中。

现实生活中的我,有点喜欢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味道。不算坎坷不算平坦的人生经历,使我获得一份平和的心态。常常说不清自己要看点什么,或是想买点什么,总觉得人到中年,需要悠闲的环境,悠闲的心情,放松地轻松地静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中国人口众多,汇入人流中,就融于一片汪洋之中,此时人变得很渺小。看看身边的女孩一举手一投足,好象寻到了过去的影子;望望老妇人驼下去的背和满是皱纹的脸,便悄悄地在心里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肖像。当自怜的伤感被变幻的风景所感染,突然发现汇入人流中的感觉是那么好。

这座城市举目无亲,少了交往和走动,也少了牵挂和惦念。孤单吗?寂寞吗?与数不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种各样的人擦肩而过,而且绝少熟悉,绝无雷同,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是美好或是忧伤的故事,让你感觉好象就在异国它乡,就是在远足。

素不相识的人流,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普普通通的心态,谁也不用面具,谁也不用伪装,这在平日的工作环境和熟悉的人群中很难寻到的。那天我在街上碰见一个很有身份的朋友,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冬夏,他都是一套职业装扮,偶尔看到他这十分悠闲轻松的样子,好象挺亲切,挺真实也挺自然。看来,悠闲的心情悠闲的氛围,是驱逐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紧张、拘谨和呆板的一剂良药。

一次我在深圳沙头角,正赶上一场雷雨,急忙躲避到屋檐下,没想到遇见了儿时的小伙伴。岁月将他与当年那俊俏的模样判若两人。世界又大又小。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发现茫茫人海匆匆而过的每一个人,好象都与我有关又无关,我打心底希望每一个与我有关又无关的人,都多带给这个世界一些友爱一些温馨一些奉献,这样想时,就会让欢愉和快乐浸透所有的时光。

每一次汇入人流中都是新感觉,都是新发现。城市的今年与去年不同,今天与昨天也不同。换种环境就是换种心情换种思维,人总生活在一个圈子里,就如同关在笼子里,视野就狭窄,心胸也难开阔。

不是因为事业无望生活无路才想远足,才去漂泊,才汇入人流中。其实不然,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人海茫茫,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都有责任都应该应份,同情你理解你帮助你解脱你。能同情你理解你的苦恼、你的寂寞,帮助你解脱你的忧愁、你的苦闷的人屈指可数。虽然各种媒介在一个劲儿地大肆渲染,人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如何地膨胀,可不知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似乎越来越淡漠越实际,世界上的很多事就是这么矛盾,这样让人不可思议。汇入人流中,看看别人怎样潇洒,怎样悠闲,怎样放松,你就会知道怎样爱惜光阴,珍惜生命。

让自己活得有意思

文/江旺明

人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但如何让自己在短暂一生中活得有意思?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论自己》一文中指出:“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一时一刻一分一秒都有意思。”最近,读了此段话,深有感触,颇受启发。

让自己活得有意思,首先要相信自己,要有自信心。信心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唐代诗人李白诗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芸芸众生中,天才与白痴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都差不多。要知道,“自信是成功秘诀。”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毛遂非常自信,自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美国女学者、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着作,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影响,她自尊自信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生活靠自己,懂得“自强比金子还贵”。原野的小草没有人给它抗旱防涝、除虫防病,它照样顽强不屈,顶风冒雨,茁壮成长;山上的杜鹃花,无人给它整枝,培土施肥,待到春天它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争妍斗艳。蜗牛的身体没有骨骼支撑,虽然不像蝴蝶那样有蓝天保护,也不像蚯蚓那样有土地呵护,但它无怨无悔,背负着重重硬壳,奋力前行。

靠自己双手而生活,靠自己努力而成功、成名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法国着名小说家小仲马不依靠当时在文坛上很有名气的父亲大仲马,靠刻苦创作,最终出版长篇小说《茶花女》,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最近当选钟祥市作协副主席的乡村女诗人余秀华,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的小村庄横店。由于脑瘫,她高二辍学,赋闲在家。但在厄运和困难面前,她从不低头,自强不息,1998年开始写诗,共写了2000多首诗。去年9月号的《诗刊》杂志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认为它们充满了“重量和力量”,从此余秀华和她的诗迅速进入了公众视线。

要想让自己活得有意思,还要“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生活之中,与人为善,诚意待人,这是首要的一点。朱自清在《论诚意》一文中指出:“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的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好的心情、好的身体来自善解人意,来自诚恳待人。学会豁达大度。不要患得患失,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计谋。“烦恼”这个不速之客常常惊扰我们的生活,要以淡定乐观的态度,与“烦恼”说拜拜。要知道豁达大度是热爱生活,与困难斗争是一种品格。散文家秦牧在《豁达》一文中说:“豁达者并不是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不是宿命论者,不是无所作为。”学会忍让。“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是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忍让是抓大舍小、弃末求本,忍让是“退步原来是向前”。

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不仅仅是活得有意义,而且还活得精彩,活得幸福和快乐。

给自己一颗宁静的心

文/烟雨无声

前几日不知为何烦燥不安,不知为何心事重重,琐梦缠绕在心头,让人觉得精神疲惫。我在想疲惫不堪是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让自己不能摆脱束缚。

对于爱

关于爱,这个话题永远不会停止,关于爱,这个话题永远是永恒,爱情如泡泡糖,咀嚼在嘴里,是甜,再仔细咀嚼下去却是淡然无味,让你怀念美丽的爱情,爱情也如过山车,当旋转一阵停止后,却找不到任何感觉。爱情如美丽的光环,走进光环就可见其里面是可遇而不可求,虚幻的东西一直在闪耀,不知何处是出口?爱情的誓言却随时在变化着,爱情有时是在不断的摔打后再次爬起来,重新找寻自己的幸福。

抛弃所有的疑惑和忧伤,让浮躁的心情疯长。在漫漫的旅途中,有鲜花陪伴,灯残梦尽,萧瑟的余念。

爱也爱过,恨也恨过,爱就如凋零的花,人生就如搁浅的船,心里是否还有一丝丝的留恋,冷冷的夜,潮湿的心,曾经的心路历程是否依旧?烟波渺渺,雾气蔼蔼,花开花落又一年,重新选择坚强,除了背负,除了前行,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对生活

走出生活的圈子,走进大山深处用心去倾听清水潺潺,不知指尖的泪为谁痛,不知谁的眼泪化作细雨绵绵,浸没谁的心绪?有时真想心中永远拥有和煦的暖阳。

生活美丽而多彩,生活如水,习惯在笔下记录自己内心的想法,习惯在路上行走时独自思索就象岁月承载了一叶小舟既遇到顺流也遇见逆流,生活也如五味掺杂,生活如咖啡,生活如甘饴,生活有时象一杯味道独特的茶,当喝下它的时候才能品尝其中的味道。

生活是一种追求,追求一种美好,追求一种真实,追求一种幸福,生活有时象一个梦境中的场景,生活如一次旅程,旅程中的酸甜苦涩足一品尝,旅程中的经历却是释放一颗孤独而冷漠的心灵。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对人生

岁月如河,人生如梦,当走过一程又一程的时候,也许你收获过鲜花与掌声,当走过葱笼岁月时,也许你心里装的最多的是回忆,当你漫步在街头的时候,被眼前的繁华迷了双眼。这些都是寂静背后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感悟繁华落尽,浅落迷茫,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以前未知的思索。

有人说生活是堵墙,无法逾越,有人说生活是条绳,带来了不少的纠结:有人说生活是本书,每个人都在书里写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说生活不简单,却能从不简单转化为简单。

人生如水,人生如花,但求平平淡淡真实而厚重的生活,朝而复始,重复再重复,有时一瞬的繁华却是一世的苍凉,亦是永远的等候,亦是前面路的迷茫而无助,人生如琐碎的剪影,人生也如独幕戏,自己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些抹不去曾经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人生看似飘无定所的浮萍。亦慈亦忍的人生,也许会让人明白更多。

对追求

追赶着太阳,追赶着星辰,捕捉自己所要的那种真实,捕捉自己所要的幸福,追求闪烁的星空,追求一种从未没有过的坦然。追求生活的完美,我亦知道生活的完美可遇而不可求,如同虚幻的场景,在这里面只能看见表面的华丽,透过它却能看到现实的残酷,人性的冷漠,世事的无常。

一生一世,荆棘无数,学会忍受,学会隐忍,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学会让自己有一颗宁静的心,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心灵的宝藏;只有我们愿意打开心内的窗,才会看见窗外如画的风景;让我们愿意打开内心的一扇窗。纵有千言万语,汇成永说不完的记忆,纵有千难万险,让自己有一颗宁静的心。

关爱家人

文/马祥瑞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小记者观看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

我最喜欢里面的金丝猴淘淘,他小时候非常淘气,因为妈妈生了妹妹,顾不上他了,所以淘淘很生气就离家出走了。淘淘在路上遇到了和他一样离家出走的其他猴子,在猴群的生活,他经历了很多,明白了要保护身边的人。当看到妹妹被老鹰抓走的时候,他便奋不顾身地前去救妹妹,终于把妹妹从鹰爪下救了回来,得到爸爸妈妈的赞许。后来淘淘终于回家了,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们做人也一样,要体谅父母,关爱家人!

葫芦的诗意生活

文/王大为

春天的时候,李姐给了我一棵小小的葫芦苗。只有四片叶子,顶上两片还没蚕豆大,细细的根须连着一点土。我把它种在单位门口旁边的空地上。葫芦苗一天天长大,藤叶渐渐茂盛。我偶尔地给它拔拔杂草,浇浇水。

没指望它真的能结出葫芦来。休完半个月的假,回到单位,却在密叶间发现了小葫芦,惊喜得“呀呀”大叫。再找,一只、两只、三只……它们都只有小拳头大,粉绿粉绿的,长着细细密密的绒毛,像孩童的脸,可爱极了。

葫芦,最具烟火气。

它是夏日里最平常的菜蔬。菜葫芦要挑那种颜色浅绿、带绒毛的,有经验的主妇挑葫芦,还会悄悄地用指甲掐下一点皮来尝尝,一尝就知道这葫芦烧出来是不是甜丝丝的。葫芦切块素烧,放几片火腿提提鲜那就更好。书上说葫芦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清热,解暑,止渴,利水。

葫芦老了,风干了,从中锯开,就是两个葫芦瓢,大些的漂在水缸,小些的放在米瓮,各尽其用。葫芦瓢轻,质地硬,用起来称手,还耐用。用得久了,就有了包浆,光滑锃亮,透着古意。也能做成铁拐李腰间的那种宝葫芦,挂在墙上,多用来存放种子。这些东西过去在农家多的是,一点也不金贵。

可平常又带着泥土气的葫芦,天生带着“艺术”气质。

葫芦生就一副“萌”样。如鲁迅先生所说,“所有俨然穿着人的衣冠的鼠类,都尖头尖脑的非常有趣”,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葫芦也是一样,这串在一起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总能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爱意,人们说葫芦就是“福禄”,将对它的喜爱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想不爱它都不行。

葫芦最可入画,画过葫芦的画家只怕不计其数,齐白石老人就特别爱画葫芦。看白石老人的葫芦,不过是笔粘藤黄,三两笔而就,可拙朴自然的意境跃然纸上。老人画葫芦,常题“依样”二字,其中一幅题有:依样画第三回喜其小有趣。“喜其小有趣”,透出的不仅是生之温暖与快乐,更有情趣上的愉悦与满足。

居家的小院里或是阳台上,若是种上一棵葫芦,搭上架子,等到一只只小葫芦悬在绿叶间,这一片天地就有了别样的风情。有朋友爱书画,她的案头,摆着几只陶罐,还有一只葫芦,显示着主人不俗的审美趣味。照片发到网上,引得朋友们一阵惊呼。

“要在平凡中活出诗意”。小小的葫芦做到了。

我把我的葫芦拍了照片,发到群里,很快,朋友们纷纷跟帖:“我要一只哦。”“要留种子啊。”语气里都有着和我一样的欣喜。

我的这些朋友,爱旅游,爱美,爱生活。照顾家,忙工作,也始终不离读书、写作、画画,日子过得知性而充实。虽然大家都不再年轻,可心中还有梦,步伐依然坚定。他们也是努力要在平凡中活出诗意的人。

我想好了,要把这些葫芦送给我的这些朋友们。

我的童年生活

文/李才汪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清亮的泉水。算算,呵!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十二岁了,走了十二个春秋,度过了三千多天的岁月,今天我就和你们分享一下我的童年乐趣。

我这个地方叫安乐寨,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你到过农村吗?玩泥巴、跳房子、捉蜻蜓;采野花、抓鱼虾、捕野鸟、骑着牛背吹着自制的树叶笛子……一串串欢声笑语留在田野间,飘在油菜花丛中,回响在大自然这个欢乐场里。对无数生长于农村的人来说,这是珍贵的童年记忆。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放牛,在山上玩打野仗,忽然看见树上有一个马蜂窝,我就跟他们几个说:“赶快拿皮枪来,把马蜂打下来烧着吃。”他们一听,非常高兴,于是我们就从各个方向进攻,没想到,还没打过瘾,马蜂就一拥而入冲到我们身上,把我们蛰得直打滚,幸好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在砍柴火,他急忙通知了家长,把我们送进医院,我们才脱离了危险。

在我们村的孩子,不管天气有多冷都不穿鞋子,走在满地都是泥土的小路上,上山喝着纯天然的“矿泉水”,身体很棒,不打针、不吃药,偶尔生病也只需撵“鬼”(一种风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爷爷走在前面一边喊“东东啊,家去不格”意思是回家来,然后一手撒一把米,奶奶就跟在后面。记忆中好像在河边插了几只香和几只蜡烛,爷爷奶奶带着我绕了半个村子,爷爷也是很有频次地喊着,就在这时候,有户人家答应“回来了哦……”。第二天,我真的好了。

我们农村孩子早当家,每天早上上学前都要把猪、鸡、鸭,牛喂了才能上学,因为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所以我们尽量帮他们做些家务。但喂这些牲口都很有乐趣,我们用不同声音唤它们,它们就知道我要干什么,如果感到无聊时,还可以跟它们说说话。

我们农村好玩吗?不过,好玩归好玩,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到城市里去过幸福的生活。

牵挂(外三章)

文/邓仲祥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

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里磁场。

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

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寄托。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感情,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是默默地祈祷。

生活需要温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风,需要夏雨。

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

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

牵挂,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我们每个人都领会牵挂,品味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品味生活》

生活是个万花筒,它不可能总是一片彩虹。

在生活的旅途中,每走一步必定会得到一些经验,不管选择对还是错,如果对的就会有成功的经验,错的也不要为之气馁,它毕竟丰富了生活的阅历。

生活就像小溪水平淡无奇,但生活的天空也不总是晴空万里,有时有凝重的乌云奔涌而过,甚至会有倾盆大雨让人躲避不及。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成了人生必不可少的考场,它既是锻造精神的熔炉,又是打磨人体的磨石,淘汰弱者的跳竿。

挫折就像一根拐杖,把它扶在手中,使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更加稳重。

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只要“一日三省吾身”,当自己无愧于生活时,可以让我们时刻清醒。

沧海之大,足以容纳每一滴水;

大地之宽,足以绽放每一朵花。

品味生活,让我们用整个心灵去爱惜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使我们活得有意义,有规律。

《学会放弃》

人生犹如慢慢旅行,寸步难行,举步维艰,主要在于背负太重。因此,我们不懂得放弃。

而放弃则需要一种坦然面对的心境,走出放弃的苦海,就会看到放弃的甜美。

放弃是噩梦的终结,酒后的清醒,更是经历苦难之后的选择。

放弃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不断地修正自己,养精蓄锐,重新塑造人生的完美,这是一种人生坐标的诠释。

坦然放弃,如释重负,这是何等的闲情逸致!

《生命的托付》

儿时,我们将生命托付给父母,细心的父母把我们当宝贝一样慈祥呵护,生命的幼芽一天天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叶开花。

上学时,我们将生命托付给老师,老师以慈母般的爱心,滋润充实着我们的生命,教我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生病时,我们将生命托付给医生,一个处方,几粒药片,一次手术,便决定一个人的安危。

蒙冤受屈时,我们将生命托付给法官,深入细致的调查,公正无私的判决,会使迷惘之人绝处逢生。

人在旅途中,我们将生命托付给司机,我们不再是命运的主人,至多默默地祈祷旅途中平安。

恋爱中的双方,当步入婚姻殿堂,将生命托付给各自真爱的对方,坚持守候,风风雨雨,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生命便是由无数的托付组成,将生命托付给他人是对他人的最大信任。

因此,我们要多善待他人,切莫辜负了那一双双殷殷期望的眼睛,因为生命之花太娇嫩了,经不住厄运的撞击,稍有不慎,便无可奈何的飘然落去。

30年后的我

文/章梦佳

30年后的我,已是一名火星市民。所谓火星市民,就是在火星上生活的人类。你可别以为谁都可以在火星上生活哦,事实上,只有世界前十名的科学家才有资格在火星上生活(我暂居世界第三)。

清早,我吃好我的机器人保姆约尔丝为我准备的早餐之后,便往我的科学实验室走去。半路上,我的机器人助手肯德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对我说:“主人,今天组长让你去地球一趟,带一棵草和一朵向日葵回来,把它们和火星上的爱艾依薇清树作比对,把数据提取出来交给他。”我想了想,便答应了。

我走到我发明的时光穿梭机面前,对时光穿梭机说了一声:“到地球!”于是便走进了穿梭机的门。转眼间,我已经到了地球,刚到这里,我差点都认不出来这里是地球了:森林变成了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我的家乡安徽安庆竟开始闹饥荒了。哎,现在这个样子,想在这里找到植物,根本不可能!

没办法,我只好回到火星上,向组长汇报地球现在的情况,组长听了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哎,要是当初人类能保护环境的话,也就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原来生活就是如此

文/迷离

一天起床后,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点击网页,进入……每天周而复始着,不知待何会想,这样的生活,你不会厌倦吗?

没有激情,没有渴望的生活无疑是没趣的, 每天重复着一件事,生活的节奏都是围绕此来展开,试问自己,你累不累?

有的人乐此不彼,而大多数人还是很疲倦,想改变它,获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是有个疑问,就是当你改变后获得一种新的生活,之后呢,会不会对它也产生了疲倦,想改变,再……如果是这样,未免太过于浮夸。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这样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生活,回味生活的每个细节,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五分感性外加五分理性的人。当然,作为男生,更多的应该是理性。但是对待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我已经很好了,无需可以去改变什么。因为现在的我更会用心去感受生活,每当我心情不好或是难受时,我就会点击进入我喜欢的范围圈,在那里我能发现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时只是偶尔的一幅图或是一句话,都能让我心动不已。因为我在用心去享受生活带给我的快乐和美好。

对待生活,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心思更加细腻。他会更加的关注生活本质,而非一心求“改变”.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生活态度。如果有一天内心世界发生了改变,或许我也就失去了追求生活真善美的心态。

生活本就如此,要改变的不是它,而是我们的心态。生活本就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当能做到这点,生活自然就会和谐很多。

红红火火过大年

文/千河

红红火火过大年,是世代相传的流行语。红与火,是新春佳节最耀眼突出特点,红与火凝聚成了纯正中国红,是最红的大红,是最火的大火,使年味火辣韵味无穷。

红春联。城里城外,街巷乡村,机关团体,企业单位,家家户户,大小门楣,都会贴上辞旧迎新、增福添彩的红春联,把庭院、楼房、街巷、门面衬托得喜庆鲜亮。这红春联,分明就是一年中,身穿红棉袄,头顶红盖头,脚登红布鞋,姗姗来迟的新娘,给逢新年喜万分的男女老少,带来无限遐想的余地、祥和欢喜的空间。

红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家有人的地方,逢过大年,都会有大小串串红灯笼挂起。古城西安东南西北大街尤甚,简直就成了红灯笼的海洋。红灯笼——聚红与火于一身的精灵,浑然一体,充满、浸透诗意的光芒和温暖,散发着诱人的亲切和召唤,把民俗的温婉与动人,表白得淋漓尽致;把街巷和胡同,把村庄和院落,把楼房与大厦,衬托得红光焕发而幽远迷人。

红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晚上守岁到零时,就要一开门放炮,欢送旧日子逝去,迎接新日子的到来,祈求和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健康。鞭炮那骤然炸响的爆脆,那飘落的耀眼红花叶瓣,如天女散花,飘然飘逸,是何等的使人欢愉?又是何等的美丽祥和,福气如虹。不仅最能让人开心释怀和松一口气,而且更是红红火火的红梅,红玫瑰,或是桃花相约相伴,缤纷而至,给辞旧迎新的人们敲响新春的锣鼓,舞蹈喜庆添彩的空中芭蕾。

红彤彤的太阳,红旺旺的火苗。鲜红的太阳早晨从屋顶升起,旺盛的火苗在锅灶下燃烧。红与火的色调,奏响新的一天生活的序曲,平淡而忙碌的生活从红火的音符跳跃中开始,红与火成了一天生活的主旋律。红是兴旺、茂盛的象征,红是吉利、吉祥、吉安的预兆;火是生存、生活的基点,火是一日三餐的热源。没有红与火,人生就黯然失色;没有红与火,生活就寡淡无味;没有红与火,梦想不能成真,追求就少了动力。因而,红与火成了渗入骨子、沁润心脾的情怀。就民族整体而言,红与火则象征着热忱、忠诚、勇敢、奋进、团结、成功的品格;就个人生存生活而言,红与火又意味着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尊贵、浪漫、热烈、浓郁和百事顺遂。

黄昏走进生活

文/武志强

黄昏时出门上街,走百十米,就是大马路,人流车流,又靠一个菜市场,男人女人出出进进,我一般是看女人,为什么不看男人呢?因为我就是个男人,所以我再不需要在此时去看那些男人了。这个城市总是灰蒙蒙的,男人的面孔一般也都是灰蒙蒙的,在我眼前,似乎都可以忽略而过,视而不见,存在也当不存在。女人么,当然我是挑好看的看,不过大都一闪而过,让我看了还想看的也有,但少。其实也不少,年青女人,自然有一种天然肤色的美,再加上时髦的服饰,一个靓女就出现了。人无完人,我不挑剔,让我心悦就行。

每个季节都有流行色,这个秋天也不例外,变现在女人身上就是一道风景。我发现这些女人进菜市场买菜,出来手里或车筐里就有了绿色蔬菜,这是过日子的女人啊,本本分分的,在家就是贤妻良母。出入娱乐场所的小姐也有,从打扮上就能看出来,一次一个搽脂抹粉、衣着暴露的老小姐让卖羊肉的老太婆骂:“都这大年纪了,还卖,不要脸。”这老小姐虽然靠着个帅哥,但两人没敢怎样,只是老小姐说了句:“这人,真是的。”就溜走了。这老太婆手里有刀啊,而且是东北女人,壮的很,这里就是他们的地盘。何况老太婆一脸正气,看不起这类小姐玩意呢。

这就是人世间啊,靠什么活的都有。我的邻居就是小姐出身,东北人,至今的衣服打扮都显示她的从前就是一个小姐。只是现在从良了,与一个男人混在一起,生了一个女孩,现在这女孩都上学了。只是男人坐了监狱。现在又混了一个男人,靠男人养活她,要不她不上班怎么生活呢。我经常能碰见这个男人,知道他有自己的老婆,我们之间没有说过一句话。我与我的邻居小姐话也很少,只是见了面打个招呼,出去呀回来了的。

菜市场门口人虽多,看似混乱无序,但没有谁碰撞了谁的,人都有眼睛看方向,各人走各人的路,深一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逻辑,都走在自己的命运里,很少有撞车的事发生。我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了望妻子归来的方向,这个时候她也该回来了,两个人遇见了,商量一下晚上吃什么饭,进菜市场买些什么菜。妻子骑着一辆宝岛牌电动车,但现在电动车太多了,都是人流车流,看了半天也没看见妻子的影子,目光也疲劳了。只好看落日,落日看不见,因为让楼房挡住了,但能看见晚霞,晚霞在天边,渲染一片火红。

我看见一个柿子摊,火红的柿子惹人爱,有个女人正蹲着身子挑拣着,五块钱四斤,我掏出五块钱,买了四斤柿子,我从摊主苍老的手里接过柿子,感觉手里的塑料袋沉甸甸的。想到回家就能吃柿子了,心里是甜的。我喜欢柿子,喜欢吃柿子。但我的家乡并没有柿子树,只是赶集才能买到,那是家穷,只好看同学买,买了人家给一个我就尝一个,人家给半个我就尝半个。柿子好吃,柿肉甜蜜滑软,进嘴就化,蜜似的。

我出门上街主要是溜达,看看人,看看市井,看看马路,它一直通向忻州、五台,看那些坐车回家的人,他们的家还在百里之外,我的家则在百米之外,我因为近而觉得幸福,也觉得那些人的不易。都是为了生活,才这样奔波在城里城外的路上的。那些第一次进太原城的人,一下车就觉得新奇,开眼界,其实在城里呆久了,一腻歪,想乡下,想那些庄稼地,那些沟沟岔岔,那里的空气要新鲜的多。城市一个大染缸,把清白的人也能染黑了。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不是仍有人在向往吗?

我在此时一般内心平静,脚步从容,因为我是散步,无牵无挂,来去自由,作为旁观者,审视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有一辆帕萨特在我身旁停下,车牌是“冀”,河北的,看那车一身泥土,不远千里,长途奔波,很辛劳,司机探出头来问路:“师傅,我要去大同,上高速怎么走?”我很详细的告诉他怎么走,到立交桥向北拐弯。司机连声道谢谢,然后车屁股一喷烟就驶走了。消失了。看不见了。一辆车消失在无数的车里,就如一滴水进了大海。感觉它是走向了汪洋,不由得有几分担忧,我告诉他的他听懂了吗?能顺利上高速公路吗?

我走走停停,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我的地盘啊,我熟悉这里,我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我喜欢在熟悉的地方走,而不愿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有熟悉的心灵才是舒展的。一对母女提着涮羊肉的材料从菜市场走出来,今天晚上她们就能吃涮羊肉了,仿佛是我自己吃似的,我替她们高兴。每个人的脚步在此时都显得平静而自信,你从他们的容貌上看不出有什么沮丧和忧伤的气息。这很好,生活就应该这样,自信而从容,每一步都坚定的走向前。

我看见我的又一个邻居带着儿子从菜市场出来了,他微笑着,我热情地与他打过招呼,看他走远。看样子,他真快乐啊,他是快乐的,他生性乐观,不乐观不行。因为他手里牵着的是他的傻儿子,至今走路都不利索,着急了只会“啊呀啊呀”的叫,如果不快乐,怎么能活下去呢?我为一切的人世不幸和磨难祈福,但我深知心愿替代不了现实,所以各人还得活各人的,自己的只能由自己来承受,别人的同情与帮助都很有限。

晚风,晚烟,晚景中,我甚至能看到西山的落日,残阳如血。站在菜市场门口,在一片廓大的空间里,我竟看到了人世苍茫,心头一动,不由要感慨几分。这儿能见识人世间,走在自己的生命路途上,懂得满足就是幸福,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明天而工作。该改善生活就改善一下生活,这样活得才有滋有味。

我迈步走进菜市场,为晚饭采购些什么。

老苏的幸福生活

文/天心大寒

老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腿有点瘸。走起路来一点一点的。至于穿着什么衣服,我也记不大清了。反正是从没见他穿过新鲜衣服,无冬立夏好像不换似地。

老苏是小区的看门人,那是我搬进小区时才知道的。据说原来它是给工程队看门的,工程结束那年的春节,院子里还没搬进几户人家。只有老苏陪着过的年。我正月十八搬进来,院子里还尽是建筑垃圾。最先认识的自然也是老苏。

老苏人好,实在、厚道。见人先真诚地笑笑,给人以亲人似地感觉。我家住在与老苏对面的三楼,从书房和厨房都可以看到老苏的门卫。说是门卫,其实就是四号楼下一楼最靠边的一个厅,没有窗子,只有一扇卷帘门。里面有一盏四十度的白炽灯,红红的有点迷蒙。

春天来到的时候,小区里陆续搬进了很多人家,院子里也热闹起来了。每天车水马龙,深夜也不消停。好在小区没有大门,不劳老苏开关。但老苏也不闲着,待夜深人静时,老苏便一瘸一拐地挨个去关单无门,唯恐丢了东西。

最热闹的当属晚上,人们吃罢晚饭,便聚在老苏的门前,山南海北地胡侃一通。老苏找来各种能用的东西,供人们或坐或倚。而他自己呢,便向墙边一坐,倚着墙跟,笑迷迷地听着人们的高谈阔论。从不搭话,也不参加任何意见。待人们说累了,困了,回家睡觉了。他才来收拾东西。夏天天热,他的小屋的温度可想而知。有好几次,我从后窗看到老苏就在门外的墙边倚着睡着了。至于什么时候回的屋,我也不知道了。

有一次,深夜一点多钟,我听到门铃响,本想起来去看个究竟。但脑袋沉沉地,眼皮抬不起来,就没动弹。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一阵,我以为有人按错了,也就没有在意。第二天早起下楼,先见了老苏。老苏说:“你在家呢。昨天晚上闹地震,你知道吗?”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昨夜听到些不平常的声音呢。我说:“是吗!我还听到有人按我家门铃,以为按错了呢!”老苏说:“那是我见你家没出来人,以为你不知道。才按的。”这个老苏,心够细的,竟然还惦记着我。好人啊!

工程队彻底撒出了小区,到河东新区施工去了。工头问老苏章程:是走是留?老苏犯难了。晚上唠嗑时,老苏同大家念叨。大家都劝他留下,说让他有个稳定的窝,秋后把老伴接来,也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老苏动心了,他说工程队太苦了。主要是没个住处,无论刮风下雨,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有时不得不在露天地睡。扯着个草垫子,找个平乎地方就躺下了。他的那条腿感觉到愈来愈不好了,经常无缘无故地疼痛。我家楼下的老刁就拿来自家不用的膏药给老苏,于是老苏身上就常常有一股膏药味儿。也许是听了大家的劝告,或许是其它的缘故,老苏决定留下了。

到了秋天的时候,老苏真的把老伴接来了。小屋也整理了一番。老苏的儿子是个木匠,找了些建筑剩下的破木板子,做成了个大床,底下用砖头垫上,总算是个家了。老苏的老伴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每天跟着老苏打扫院子。天不亮就能听到这老两口的扫除声。老苏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了。小区外面有一个养鸡户,常见老苏去那里抓鸡,收拾完了提回来。小屋就飘出了阵阵清香。老苏从商店里提了一瓶啤洒,美滋滋地回到了小屋。

没事的时候,老苏就在门前的地上,倚墙而坐。暧暧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一定很惬意的。老苏迷缝着眼睛,不一会就睡着了。谁也不知道他正做着什么美梦,嘴角流露出满意的微笑。人们都说老苏太幸福了。他的老伴好像一刻也闲不住,总是忙这忙那的。淹酸菜,淹咸菜,储备过冬的食物。秋末农闲的时候,亲家公亲家母来串门了。老苏又到小区大门外抓了只鸡,拐进小卖店买了点菜,还顺手提了几块豆腐。没有桌子,老苏就从隔壁借了张人家不用放在配房的圆桌。那天晚上,老苏家热热闹闹地喝到了十一点多。当时,我从窗口看到这个场景,真是有点羡慕了。不怪人家说,幸福是一种感觉。

老苏的幸福也有很多缺憾的。那时的物业没入正轨,院里的垃圾只能堆在小区的院外。说是院外,连个墙也没有。气味难闻,苍蝇乱飞。一入秋天,昼热晚凉。苍蝇就成群结队地寻找温暖的地方。老苏的门卫当然是首选了。每到晚上,老苏两口子就拿着条帚赶苍蝇,很是辛苦。好在老苏并末觉得苦。冬天到了,老苏的门卫就一层对扇门,五指露缝的。最要紧的是:他的门关不上,人们总要到这里来娱乐,小区没安排活动场所。这里的老人,半大老人不拘男女,都跑到这里来打扑克、挫麻将。一闹就到半夜时分。最烦人的就是抽烟,连上场的加上看热闹的,十来个人,一人一支烟,小屋里就乌烟瘴气了。我去了两回,根本呆不了。小屋的门只好长期开着。好天还可,数九寒天的,怎让人受得了!甭说晚上,就是大白天,老苏老伴也得捂着大被子坐在床上。但见老苏两口子,依然乐呵呵的,一脸幸福的笑容。

这个冬天特别冷,老苏门卫的门玻璃上,每天都是挂着厚厚的霜雪。碰上阴天,整天都不化。有时,太阳出来了,临近中午化了一点,到了晚上又冻上了。窗子上的霜变成了冰,就更给人刺骨的感觉了。然不管天气咋冷,总能见老苏两口子搞卫生。人都说,难得啊!

尽管这样,老苏的幸福生活还是不以人的意志地发生了改变。年关将近,传来了物业经理的消息。要给老苏降工资了。按说,其它搞室内卫生的都长工资了,咋就偏给老苏降薪呢?老苏不服,去找了好几次,但都没有结果。大家也都为老苏鸣不平,老两口起早贪黑地干,连四百元钱都不给,说不过去吗!竟还要往下减,岂有此理!但民意归民意,我们的政府是从来不管什么民意的。就连一个小小的物业也不会理睬民意的。据说经理早已找好人儿了。老苏的幸福生活该画上句号了。

腊月二十八,那天有点阴天。一大早,老苏就装好了车,其实也没有多少东西。车子发动的时候,我见有三十多人到门口送行,其中以老人居多。我站在窗口,不忍下楼相送。心底酸酸的,就这么点幸福感都保不住啊!我知道:象老苏这样的老实人,被炒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事。它不会请客送礼,不会甜言蜜语,又没有权势罩着,整个一个社会最底层,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这个小区十几栋大楼,七百多户,一楼的大厅还不算。老苏风餐露宿坚守了两年多,最后不得不迎着寒风而去!他的心里一定也有些不舍的罢。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可以过一个团圆年了。

不过也好,老苏常说:他们家乡只是旱得厉害,一年不下几场雨。最盛产的便是打瓜。打瓜最喜阳光,一年两三场雨就够了。他还说,打瓜大都种在树趟子里。种在榆树趟子里的打瓜最好吃,杨树和柳树趟子里的打瓜味道就差多了。

春天到了。我站在窗前,望着远方。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地方,那片一望无际的沙土地上,老苏正一瘸一拐地领着老伴播种着打瓜。两人边干着活,边唠着家长里短,脸上都洋溢幸福的笑容。两边的杨柳树已张开了绿色的叶片,榆树也挂满了金黄色的榆钱儿。

我的“短生活”

文/余平

前一段时间我情绪不好,上星期居然对朋友出言不逊,多年的朋友就这样闹翻了。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可就是放不下架子认错,我灵机一动用微信给朋友发了个语音短消息道歉,朋友马上回复了,一来二去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朋友关系。我喜欢短消息这样的交流方式,方便快键,而且在某些情形下可以避免直白表露带来的尴尬。其实在喧闹的街头、熙熙攘攘的车站、美丽的公园,经常会看到埋头发短消息的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短消息了。

前些天午休时间几个同事在闲谈,爱书的老李笑着问我们最近在看哪本书,小吴直截了当地说:“这年头我们已经不再捧着厚厚的书看了,读不进去不说,也浪费时间。”大家都点头默认,说真的我如小吴一般这几年真的没好好看过一本书,我越来越倾向于当“标题党”,看报、浏览网页、翻阅电子邮件只看简短的标题,往下的内容就懒得看了,我更不追剧,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我提不起兴趣,相反我喜欢看短片短剧,微电影让我在短短的十分钟也能过一把电影瘾。

上星期我向老婆征询今年春节的出行路线,老婆说:“这些年我们春节旅游一味贪远,一路上走马观花,我算是厌烦了。”老婆的话正合我心意,这样的长游既没玩尽兴,回家后还疲惫不堪。我对老婆说:“我们春节可以短游一把,花一天时间去郊外烧烤或者去乡下观赏田园风光,或者去泡泡温泉等,这样的短游轻松惬意,不必为食宿操心,也没有车马劳顿之苦。”我的提议老婆赞成,我们把短游的目标锁定在城市近郊的农庄,这次亲近自然的短游成本不会高,旅游归来人也不会疲惫,真的值得尝试下。

春节还没到许多聚会就如约而至,老同学要聚一聚共叙同窗情,老朋友也要共叙友情,QQ群的网友也要聚一聚见见彼此的庐山真面目。这么多场子要赶,我却不担心时间问题,大家似乎都达成了默契,约定的聚会方式都是短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聚会时间短,不必为饭局的事劳神,喝几杯清茶亦可相谈甚欢,短聚不伤身体不费神,不必疲于应对牌局从白天码到黑夜,不用通宵放歌累坏嗓子。现在人际交往多,同学、同事、钓友、股友、网友一大堆,逢年过节都想聚一会,可时间有限,个人精力有限,人们口袋里的钞票有限,这也许是高效率的短聚盛行的原因吧!

在这个愈来愈快节奏的世界里,“短生活”也愈来愈受青睐,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觉得是无聊或无意义的事情上来。“短生活”让我获取的信息种类多,可大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交的朋友多,可能成为知心的朋友少,与人网上交流多,推心置腹谈话的机会少……这样的“短生活”我们离不开,放不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因此也失去了“长生活”的那份执着和深邃,我的“短生活”真是让我五味杂陈,痛并快乐着。

旧日子

文/泥人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对于生活在基层的大众来说,又有多少人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发光阴如驹、人生易老之感叹呢?

将一份旧日子从墙面卸下,换上一份新的挂历,还是生出感概:人生就这么简单地了却一段曾经、翻开新的一页吗?

一年的旧时光拎在手中,虽已不属于自己,但还是不忍舍去。即便是将这份曾经的日子扔去,那些刻在生命里的履痕谁能将它抹去?突然就感觉手中的这份旧挂历沉重起来,那些曾经的欢乐与忧愁、那些沉淀的生活与梦想,又浮上心头。

人永远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坐在新旧交替的光阴里,特别深切地感受这句话的道理。即便此刻,岁月的河流也在奔涌向前,它毫不留情地舍弃一切呼唤与留恋,只把一个感伤的人,丢弃在回忆的岸边。

岁末年初,在为单位准备总结类材料。无外乎,过去一年的回顾,未来一年的展望。忽然在想,又有多少人为自己认真做过一次曾经岁月的总结、将往日子的打算呢?

我们脚步匆匆,其实都是为了未来,为了将往的目标。但是我们在烦嚣的日子里停不下生活,我们甚至被繁琐的生活麻木,看不清方向。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何尝不是在适应生活,随波逐流,任时光之水把我们带向不可知的远方。

顾镜自怜,额头难见岁月的履痕,不过在心中那棵生命之树上,又多了一圈沧桑的年轮。新旧的更替,其实在于心啊!心不老,时光永新。

于是,将旧日子卷起,放置一隅。放眼窗外,那轮新生活,正把我们的未来照亮。

我能行

文/张银

扬起生活的风帆,航行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茫茫海面,等待我们的将是惊涛骇浪,让我们勇敢接受阳光的抚摸,风雨的洗礼,让心灵得到净化,面对狂风大浪,百折不挠——我们要做乘风破浪的勇士。我坚信:风雨过后是彩虹,生命之舟终将驶向成功的彼岸。

生活的路——酸,生活的路——甜,生活的路——苦,生活的路——辣,生活的路——风雨兼程,生活的路——曲折坎坷。也许会有晴天霹雳,也许会有风起浪涌,在最困难的时候,鼓足勇气,告诉自己:“我能行!”

生活的路布满荆棘,面对试卷上一个个鲜红的分数,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挑战……我告诉自己:“也许,付出了并不会有回报,但要得到回报,必须要付出。”也许风雨交加中,路会崎岖泥泞,但我决不后悔,因为生命中拥有了波澜起伏,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苦,但我能行。

朋友,面对残酷的现实,坚强擦干你的泪水,告诉自己:“我能行!”

母亲

文/坤元亨

当我哇哇大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您的心便仿佛开满了鲜花,感觉这哭声是天底下最美妙的音乐,嫩嫩的皮肤、小巧的身子,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就连灰色的乌云,此时也是那么的可爱……

您是看着我长大的。用眼睛看,用心灵看,用灵魂看。

该上幼儿园时,我还并没有完全适应读书的“束缚”,天天还沉浸在玩耍的日子里,并不喜欢坐在教室里,端端正正的,听着老师讲几加几等于几……于是一直缠着您,让我退学(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退学是什么意思),但您并没有回答我,而是轻轻地蹲下来,慢慢地对我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哟!”我当时非常疑惑,为什么,您会为什么这样对我说,当时的我,真的是太朦胧了。虽然渐渐地习惯了眼前的生活,但我心里仍不快乐,因为那里的教室不宽大明亮,并且,同学们也不大活泼。我再一次向您诉说,我不想在那里读,想换一所学校,您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换学校不是不行,但这次,由你自己来选择”。于是我指向了那所大大的红房子——那是我最喜欢的学校,我到那儿去过。我到了那里,非常快乐,但是这里的小朋友有一个特点,爱哭。久而久之,我也成了那样。这次,妈妈疑惑不解了,我并不爱哭呀,到底是怎么了,我对您说“是我的同学把我传染了。”您听了之后,笑了,但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次给我换了宽大的教室,快乐的伙伴以及优秀的老师。从此,我的幼儿园生活在这里度过,再也没有转过班,调过学,一直都很欢乐。

幼儿时光悄悄溜走了,迎接我的是小学校园。老师,以及和我差不多大的伙伴,虽说我比以前懂事了些,但是小学课本增多,老师比以前严格,加上课堂的严谨,我更不舒服了,一年级时还比较简单,但二年级,我又一次转了校,这使得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但我仍然在努力着,面对教材变厚,作业不少,课上预习也难以捉摸,您还一直担心我学不好,老师也不看好我。我就像潜滋暗长的小草,一点点,一天天,不停歇地长着,长着,从一开始平凡的学生到优秀的中队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我流过的泪,洒过的汗,如今,已转化成了那丰硕的成果,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喝彩,您心里似乎也很开心,但并没有完全表示出来,只是微笑着对我说“加油,孩子,一定得谦虚,别落后了哦”。

那次,我被老师批评,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一回到家,只想哭,但爷爷奶奶在,我只能默不作声,静悄悄地回到卧室,做完作业,我给您打电话,哭诉着老师怎么批评我,您听后,叫我别哭,并慢慢地讲为什么老师要批评。听了您的话,如愉悦的水流,冲走了我心里的不快。从此以后,我们每天都会通话,我像病人,您似医生,每天都会有一些谈话,有一点诉说,生活不再乏味。

如今,我的生活与以前大有不同。陌生的一切,使我压抑,但母爱开的良药,又激励着我。周末时,您回来了,瞧了瞧您,忽地,发现了您的银丝与皱纹,是那么显眼,我心中不禁有几分感慨与悲伤。我大了,而您,一直在帮助我,慢慢变老了。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短暂,我多长一岁,您就多老几月,反反复复,来来去去,时间,将把您的青春偷走,只留下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

未来,我期待。过去,我回忆。而今天,我是珍惜,珍惜时光,珍惜青春,珍惜——我亲爱的母亲。

女儿,好样的

文/胡兆喜

当初,我们对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执意不愿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做法,一直心存芥蒂,认为女儿可能是碍于“面子”,不体恤父母肩头的重担,而虚伪地拒绝这本该可以享有的资助。直到女儿写信回家,详细说明了个中原委,我们做父母的才理解女儿的做法,并对她的想法感到由衷的欣慰。

女儿在信中说:虽然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宽裕,可我的学业和生活还是能得到基本保障的。学院资助的名额有限,能让生活真正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不也是一种成人之美吗。更是有极少数同学申请到助学金后,有了“暴富”心理,呼朋引伴下馆子胡吃海喝,买名牌衣物,用高档手机……这样的资助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还能诱发一些人产生不思进取的不良心态。

女儿说,贫困不能成为我们坐享其成的理由,更不能由此丧失奋争的斗志。反而,因为贫困,我可以养成生活俭朴的美德,更能把暂时的贫困当作改变生存状态的强大动力。我决心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减轻父母肩头的重压。

果真,一个学年下来,千里之外的女儿喜报频传:以600多分的好成绩先后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因品学兼优,做事认真负责,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是的,贫困不是借口和理由,不能因贫困而滋生坐享其成的惰性心理,更不能在等待资助中丧失改变命运的斗志。女儿以自身的努力,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有志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也给我们做父母的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之课。

女儿,好样的!希望你能凭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心停 一座城

文/白万伟

曾小住、游走于数座城,但注定是匆匆过客;最终回归、落脚、心停的,还是日夜生活的那座小城。说是城,却远无应有的繁华、现代,狭小、拥挤、简朴,或惹人不屑,可于我,却是亲切、温暖、舒适。众多情愫,让我与这座城难以割舍,相融一生。

儿时,这座城,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神秘所在。大人们赶集进城,大包小包装回我对“城里”的梦:糖果、烧饼、新衣、玩具、年画、图书……那时感觉,进了“城里”便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与这座城的情,缘起炎炎夏日里的三场人生大考。那年中考,小城西侧的考点如火般炙烤着那帮少年;感恩那间教室,让我梦圆古城。三年后,返回这座小城,接受家乡的检阅。那年招聘,当年的考点再次迎来年近三十的我。一场考试,让我正式步入这座城。那年公考,仍是那个考点,让我人生从此跨入另一扇门。

初入这座城,我亦是客人。打拼工作成了生活的主题。我低调做人。一直认定善良、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我高调做事。凡工作的事,都不打折扣、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一直认定能力、水平是最终的优势。出租屋与单位间的那几条街巷,记录着我迎着朝阳抖擞上班、沐着街灯疲惫归家的一年又一年;渐渐,有了底气,有了小城主人的感觉。

那年,我遇到了她。其貌不扬,但温和善良。简单交往,便“裸婚”走在了一起。突然感觉这座城好小,一方爱巢,一张餐桌,就是这座城的全部;又突然感觉这座城好大,牵手漫步,上街购物,总也走不出那几条街道。柴米油盐、一日三餐,烟火生活,踏实知足。那年,我迎来了她。那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小女孩,成了我们生活的重心,带她逛街游玩、买东买西,伴她上学放学、喜怒哀乐,“小棉袄”终究暖心贴心。有了生命中最爱的这两个人,我对这座城更加依恋;守着她俩,守着这座城。

数年省吃俭用,我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站在十四楼的阳台,远望这座城:群山环绕、大河穿城,天蓝云白、月明星稀;俯视这座城:街道绵延、小巷密织,高楼林立、绿树掩映。不由心生感慨:这些年,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如只蚂蚁般活着,竟没有好好看看这座美丽温暖的小城。于是,我时常点亮台灯,打开电脑,一字字、一句句,记录下这些年在这座城的生活点滴、心路历程,吟唱属于我自己的小城故事。

慢慢,我融入了这座城,这座城也接纳了我。闲暇时,我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过舒适的慢生活。爬山,大汗淋漓间,感觉四时变换,鸟瞰小城变迁;暴走,数条路线,走遍小城的角角落落,体验不同的清晨夜晚。渐渐熟络的城里人,常会在街上不期而遇,打个招呼闲聊几句,或是匆匆擦肩而过;即便陌生人,也因同属这座城,亲切了许多。一家小店、几盘小菜、三五好友、几杯小酒,小聚闲聊,好生惬意。在这里游走,我用“随手拍”建立打着自己生活烙印的小城影像志。

在小城久了,也看过了太多人世百态。小城太小,如一家人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共荣共生。

小城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也见证着小城的变化。不管我走出去多远,路走得多快,小城永将是心的栖所与归宿,与生命一起。想必,您也会如我这般,心停一座城,直至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