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写景美文

2023/03/16好的文章

请欣赏写景美文(精选8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邳县银杏黄

文/殷晓俊

邳县现名邳州市,是徐州的县级市,由于广泛种植银杏而闻名。不久前,我们一群人慕名前往,观赏银杏组成的"时光隧道",感受银杏之色彩。

银杏是一种生长非常缓慢的植物,通常情況下需要20年才开始挂果,40年才到盛果期。现在邳州的银杏树都是人工嫁接人工培育的,只需要四五年就挂果了,因此当地银杏的价格一落千丈,一斤只要1、2元钱。路边很多人兜售现炒的银杏,大喊,五元两碗,到了傍晚就变成五元三碗了。真可谓是:昔日贵人席上珍,如今百姓口中餐。

虽说是县级市,但邳州市现在发展得不错,到处都是新的住宅小区和新的商铺,一派新兴城市的模样。这里大多数银杏树的年代也不长,守护员告诉我们,银杏大道的树龄24年算长的,而路两边的大片银杏林里的树,大多数没有它们粗。

据说,这个银杏树大道是摄影爱好者们首先发现的,就如舟山群岛上长满绿色藤蔓的"童话世界",都是通过照片让大家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从而吸引了旅游者的眼球,变成了网红打卡地。现在每年银杏黄时,这里就是旅游旺季,银杏大道上和两边的银杏林里到处都是人。

银杏大道的银杏树已经初具规模,尽管树龄不长,但由于修剪得当,行道两边的树叶密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树的隧道,所以有了这个诗意的名字"时光隧道"."时光隧道"两侧用红绳子拉起来,不准人进入,两头有专人管理。因为有了这个保护措施,镜头里的银杏大道看起来清清爽爽,满眼尽是深深浅浅的黄色,有一种空灵的美感。

车开到邳州乡间我们才发现,这里到处都是银杏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的都是银杏。大巴车沿着乡村道路前进,窗外就是一个银杏的世界。我们在四户村停留拍摄,这个村子规模不小,但比村子更大的是银杏林。村后的银杏林里黄色点缀着红枫,池塘边芦苇白和银杏黄相互辉映,绿水中又倒映着蓝天,黄土地里菜蔬葱翠,一个四户村就如同打翻的五色盘,红黄蓝绿白。

村里一户人家的粉墙吸引了摄影爱好者的注意,他们争着拍下银杏叶映在墙上的光影。但最吸引我的是旁边高高的柿子树,树叶基本落光了,一个个柿子挂在枝头,像是一盏盏小灯笼,煞是可爱。我举起相机,留下了它们的倩影。

村民们告诉我们,村子附近有一棵三个人才能合抱的大银杏树,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因为这棵树,三四年前村里修了一座庙宇,而今天正是七天庙会的最后一天。我们自然要前去一探究竟。我们拦下一位村民问路,对方恰是村支书本人,他当即带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这个新建的寺庙。远远看去庙宇屋檐重重,颇为壮观。里面有大殿,一个不大的宝塔,和很多信徒。那棵庙宇缘起的古老银杏在广场一角,因人很多,它显得并不那么起眼。

街市上路两边全是商贩,出售新鲜的毛栗子、梨子、丝瓜络等,街边的房屋有点简陋,显然是因寺才兴的一个小集镇,东西都不贵,大家满载而归。

回程的路上,眺望车窗外,银杏黄正慢慢远去。银杏之乡村民收获了满树的银杏,游人收获了满眼的色彩,邳州,明年再相会。

苏堤漫想

文/安静时光

炙烤的七月,走近西湖,实在不算明智。然,我还是来了,在曾经的错过后,更因了别的因素,在这个七月,在烈日的灼烤下,我加入了看西湖的人流。

揣着那些美丽的传说,那些关于湖山胜景的诗句,还有张岱的关于西湖的一枕"梦寻",走在西湖的白堤、苏堤上,和着人流。我知道此行与西湖十景是无缘的,除了花港观鱼外,就连雷峰夕照,这没有季节性的景色,也需要天气的机缘。那就就随意的走走吧,我在苏堤上这样告诉自己。

炎热的七月,早晨的苏堤,仍是清凉的。古树虬枝旁逸,新树枝柯繁茂。古树、新树交互杂错,浓荫遮天。湖边清樾,滃滃翳翳。固然没有嫩柳妖桃,苏堤春晓的明艳,柳浪闻莺的雅韵,但是浓荫翠色,湖浪清风同样可人。

漫步在此,自然会想到两边的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景象。也会想起。明朝袁宏道的句子"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绔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全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惜,这景,这色,此行我是无福消受,但是我想,湖之潋滟熹微,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的诗意,我一定待及他日来寻。纵不能托一小舟,如东坡临涧对松,岸柳池莲,藏身接友,月夜幽赏,但晨起踏湖,看"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的机会总是可寻的。想到此,便也多了几份向往,几份安慰。

林荫下,一边走,一边想,便不知不觉的走完了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长2797米,堤宽30-40米的苏堤,一路走来,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每座桥古朴美观,各领风骚,各揽胜景。走完单程,兴犹未尽,便从北山又往回走,一路上,只见老少男女骑着租来的单车,迎风欢畅,神采飞扬。但我更愿用脚一点点的丈量着美丽的长堤,触摸历史的风流余韵。

想东坡当年守杭之日是没有单车的,但有兰舟画舫,"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想崇祯初年,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等人,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挂羊角灯、纱灯几万盏,于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这等高格雅饮,风流盛况,只能让人追想到更远的睢园绿竹,兰亭聚会。

自然胜景与名士风流杂然交织,那景况,纵妙笔生花,也难以尽其情韵雅致,只可想、可味,而不可言。而这样的风流韵致,也唯有出自古人,今之人,多啸闹往来,不知所看,不知所云。

一路想来,整个苏堤来回走完,尚不觉累,真是景美心爽。且此时,我也有"买个小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逐香风十里,看荷花尽开"的意念,只可惜,无人同赏,把酒品茗。且也罢了,罢了!

河边观柳

文/江初昕

别的植物,还在寒意依旧的晨风中颤抖,但河堤边的岸柳,则不畏寒冷,顽强地在自己的枝头,抹上了一层优雅的淡黄。就是那一抹优雅的淡黄。一映入人们的眼帘,立刻就有一股清新之感,沁入封存一冬的心田。面对淡黄的柳芽,人们不但会为严冬将逝,而轻轻地舒一口气,同时更会有一种复苏的感觉,在心中慢慢地升腾。

沥沥的春雨,挥动着它的长鞭,温柔地催促着大地的万物。几回雨过,那湖边的杨柳,就一天胜似一天地,挂上了更加悠然的柳色。看着那新黄嫩绿起来的柳枝,在细雨里抽芽,在阳光里长叶。柳树在明媚的春光中,嫩黄的叶芽缀满了树枝垂挂下来,倩影水映,曼妙可人。清风拂来,柳枝随风翻舞,姿态轻盈,舞姿蹁跹。疾风掠过,柳枝则狂舞不止,万千作态。风止柳静,风起柳动,似在天地大舞台抒怀情趣,或挥洒胸中的无限激情。柳树的自然界中能动情表演的舞女,无论是亭亭玉立,还是飘扬挥袖,都散发出无限的青春魅力和活力。

河边的柳,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在人们的心间涂上了盎然的绿色。也许就是杨柳的这种不经意,才让文人墨客将杨柳当作报春的使者,将它视为春的象征。诗人白居易想表达春阳暖心,春风柔情时,只消随意写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就能让读者一下子就感知到了春的盎然;画家如果想描绘,春山牧童归,春风燕穿行。要用淡墨描上几条婀娜的杨柳枝,那充满活力和动感的春光,就跃然纸上。

柳树的魅力能如此让人心仪,爱柳之人自然也多了起来。帝苑皇园的碧波湖畔,富贵人家的花坛角上,平民百姓的门前屋后,旅途的亭边驿站,到处都是她的芳影。爱柳有名大概要数隋阳帝了,他令人在千里运河两岸广植柳树。爱柳最深的大概是陶渊明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并自称"五柳先生".北宋文豪苏东坡亦步亦趋,爱柳之心犹甚,他在自己主持修建的西湖河堤上种植柳树,成了西湖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冰雪融化,春风拂面,春阳微醺,丝丝柳条吐露出绿色的嫩芽来,与田园里的菜花争相斗艳,是那样的动人心弦,正如诗人刘禹锡所写:"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山水风光在于峡

文/雨君

大自然造物首为山水。山磅礴入云又低徊垂首,水盈盈似镜却迂回波澜。且山应藏水,水应润山。管氏地理说:山无水则气寒,水若无山则气散。倘若山不灵水不秀,甚难以养一方风土。

想那壶关峡谷,之所以灵秀出名,盖是山水至多之缘故。原本汪汪大海,经了一亿多年演绎,裂变成今日高深断谷。其巨大过程,我等肉眼凡胎无法想像得出。或许人们踏着千里古迹,攀援石国洞界、水庄森园和峰海峡群之后可揣摩和感觉一些。那时间即使再曲折再坎坷,人总是本能地从艰辛跋涉中获得怡情和见识。

晋代抱朴子是何等人,他在游历中国名山丽川之后说,"天下佳山者南五夷,北抱犊". 其中"北抱犊"即是壶关紫团山". 试想,一个30万年前的老古溶洞,于日出日落之际,从洞口喷出团团紫气,袅袅飘飘,岂不仙气?古人素以紫气为贵,或潜藏帝王、圣贤,或宝物,仙踪等。想必紫团山也是潜藏圣贤帝王之类,只不过是世人看不透,而贵人又不到时候显露吧。也或许地下蕴藏宝贝,某处隐着仙踪也说不定。豁想起一签诗,"九华山顶紫气腾腾,异尽一舟尽取前回",九华山顶,多么威武的地方,据说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佛教道场。信民们千里迢迢位抵此处,图的是感受一下灵山仙界的气势蓬勃,却也是诚想着于瑞祥缭绕处,求得一张平安顺利签,佑得家人时时平安,事事顺利。而紫团山虽不是国际性道场,最关键的,在于其紫气成团,祥云浓重。其仙气并不逊于九华山,应是求签布道施法的致胜地界。

然即便是菩萨圣贤愿意护佑,也得有条件限制。比如非善行不得护,非忠义高尚之愿无应验等等。想当年宋兵征西夏路过紫团山下兵困粮绝之际,若非山中二女卖大豆稀饭义助,宋军断不会获得全胜。此二女真正扶持了宋室天下,应属仙宗。

壶关峡谷内一无底洞,人称天下"第一无底洞",也是个好景致。敢称第一,应是有硬道理。悬空深无底,洞内乳石立壁,有金瓜吊灯,鱼跃深潭;有水怪出洞,魔妖坐殿;有金瓶溢酒,小妖吃奶。洞外,清流如柱喷出;雪瀑如飞银散玉,一唱三叠,直落得青潭碧波,荡荡漾漾。如此宝地,连庶人都巴不得沾染的地光宝气,何况妖乎?想必也是仙踪之所。

潭是深潭,至清,易飞鱼或藏龙。却也是仙女沐浴之圣地。闭目想象,仙女们荡漾在清波中,袅袅婷婷,与月共舞,却未曾料大树后,躲藏着才子或牛郎之类的帅哥,或许演绎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天仙配"呢。

再有五指峰,极像五指。古人云"五朵危崖五指开,亭亭玉立绝尘埃,惊涛忽涨清泉水,是否翻云覆雨来".当你站在山顶,举目四望,或许顷刻间便见风云变幻。似乎蕴藏着魔力的五指山,不知是否如压迫悟空的五行山同等,也许此五指非彼五指,也或此峰要胜过彼山。

最好去往红豆峡。掬一捧清水,撷几颗红豆。不管是仙的意还是人的情,都统统寄于东流之水或北往南雁,让无尽思念刻骨柔情在美妙的情峡中灿烂开花。这恰恰让北国风情颇具了些异域情调。王维硬是没料到,此物也在北国,春来更发无数。这里,我替王维兴叹:"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也可去狭如羊肠的羊肠坂,最是惊心动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他老人家当年攻打上党壶关高干时的心情何等悲催,羊肠坂的不寻常真正难煞过老先生。如今,时虽过而境未迁,睹物思人,羊肠板依然诘屈,而风声怡然。

壶关太行大峡谷,承亿万年雄风,汲亿万年精华,地气灵异,清醒自然,民风醇厚,文明璀璨,真正孔子回车处。

那个美丽的"桃花源"

文/苏展

去黄外村之前,我曾百度过它。发现网上的相关报道甚是寥寥,我对此行的收获便没抱太大的期望,心想权当是一次文友的聚会与郊游。殊不知,到了那里,我才感受到这个村庄竟然有着如此摄人魂魄的魅力。

从村南门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边的湿地公园。整个公园就是一片花的海洋。其中最醒目的是一树树桃花,娇艳绚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一朵挨着一朵,挤满整个枝头,争先恐后地向人们展露着迷人的风姿。村里前来接待我们的黄姐很专业地告诉大家,桃花有6种,黄外村里这种是最漂亮的"人面桃".看着花下美丽热情的黄姐,我脑海里顿时跳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来。

园林的灵气自然离不开水。黄外公园有大大小小七八个池沼。水面上安静地卧着朵朵粉色的睡莲,就如高贵而矜持的伊人,"宛在水中央".或是怕她太过寂寞,园林设计师又在水中一两处种几株荷,那些荷花如持伞而过的江南少女,凌波微步,充满诗情画意。

池沼的岸边,种有红色富贵竹,喜庆而吉祥。风一过,像是吹响了一支支短笛。再往上边一点,便是大片的波斯菊和凤仙,与水里那一簇簇艳丽的睡莲相映成趣。每隔一段,还会有几个修剪成球状的三角梅,高低交错,俯仰生姿,使得色彩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

桥是水的灵魂。水会因桥而更显优雅、妩媚和婉转,更有空灵的气质,更能衬托出宁静闲适的田园韵味来。黄外公园共有10座桥,将水域隔开,魔术般变出不同的景致,给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看到此情此景,我陡然想起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心中升起了缕缕乡愁。

总之,黄外公园"无论从哪种角度,眼前都是一幅绝美的图画",一点都不比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逊色。走在公园里,一边目不暇接地欣赏各色鲜花美景,一边听音乐在风中流淌,简直就是神仙般的享受。

黄外公园的面积总共200多亩,但因为连着它的是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这就使得公园无尽地辐射与延伸。公园之外,是村民们种的蔬菜,还有各种花圃苗圃,一垄一垄,整整齐齐,绿意盎然,渲染出另一番风情。

如果仅仅是这些园林绿化,还不足以打动前来采风的文人。黄外村的美,美得深刻,美得有内涵,处处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村子的每一条路边,或是绿篱,或是爬满葡萄藤的廊子,每隔三五步便立有宣传牌,上面普及了日常急救、卫生、养生、法律等常识,图片并茂,生动有趣。

公园里,小径边,随处可见一些造型美观的广告箱,上面写着"善曲高奏——善曲高歌和风煦,中国梦里处处春"之类的宣传语;就连稍微大一点的石头,也都成了教化的工具,上书"厚德载物"等警世格言或"造福子孙"之类的口号。

说起这个村子的文化建设,黄姐很是自豪。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入村的左边。这里建有多媒体篮球场、社区服务办公楼,文化楼。

多媒体篮球场用铁皮搭建而成,很是空旷。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打打篮球,中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跳跳广场舞。打开音响等众多设备,还可以唱上卡拉OK呢!听说社区组建的健身队特别有范儿,自编自演的村歌舞蹈《香美黄外村》曾经还荣获"文明湛江,乡村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呢!

最让人惊叹的是,球场四周竟也挂着许多宣传牌,上面写有《夫妻道》、《家教》名言、《新"24孝"行动标准》、《幸福家庭家风》等,许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黄外村的村民婆媳和睦,妯娌友好,四邻亲如一家。

多媒体篮球场过去便是社区服务办公楼,这里集中体现了新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一楼设有"社区服务站",配置了"一厅七室一栏"(服务大厅、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等)。群众可以通过"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公共服务自动终端机"、手机APP端、微信息等四种渠道办理各种业务和获取各类信息。可以借助综合平台或自助终端进行网上办事、手机充值、医院挂号。水费缴纳等业务办理。这里还设有红领巾广播站,每晚六点多是广播时间。孩子们稚嫩而优美的童声,会准时点燃大家对生活的无尽希望与向往。

文化楼建在社区服务办公楼后面,其格局跟其他新农村并无二致,是村里大型活动的聚散地(尤其是年例)。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楼前广场两边的宣传栏,分别贴上大写的"诚"、"礼"、"义"、"智"、"仁",下面附有小一点的文字,细说这些词的含义。这些国学经典就像悬挂在心灵上方的一面面铜镜,催人自省,难怪黄外村走出的人个个温文尔雅,气质卓尔不群,整个村民风淳朴,出现了多年来零犯罪的记录。

同行的有个姑娘打趣着说:如果我想嫁到黄外村来,是不是还得通过政审才行啊!

政审不过关不要紧,坏人到我们这都会变成好人的!知道吗?我们村现在是"三无"村呢——无烟、无毒、无赌。黄姐自豪地回答。

她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黄外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全方位的。听说村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每个月5号还被定为全村的"读书日"呢!是的,一个爱阅读的村庄,能不积极向上,积极向善吗?

如此令人神往的地方,如果不说,谁也想不到五年前竟然还是一片荒芜之地。黄姐说,多亏了村长,放弃自己在外经营多年的事业,主动回村带领大家发财致富,他就是新黄外的"总设计师"!——如今,村里种植了苗圃,引进了石膏厂、咸菜厂、水泥管道厂、装饰材料厂等近10家企业,投资1000万元在村边建成一个占地60多亩的大型农贸市场,村民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了。

说话间,我们走到了文化楼和社区服务楼之间。只见这里有两棵年代久远的大榕树,古朴苍劲,枝繁叶茂,成伞形散开罩住一大片天空。那是黄外祖先为后代撑起的巨型华盖,庇荫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氏子孙。无论多么炎热的酷暑,只要往下一站,一坐,心里顿时澄澈清明,倍感舒服,一切变得美好如初的样子。

走到村委后面,我们看到一排排格局一致的10平米左右的瓦房。房子方方正正,小巧玲珑,只有一扇门,上方两侧各开一个小窗,嵌着碧绿色边框,有点像电视里的卡通小屋,古拙可爱。据说这是村民留下的祖屋,现在不再住人,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人回去打扫打扫,拜祭供在里面的祖宗牌位。村里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每一栋房子的外墙上,都张贴着扇形书画,上面写着"勤劳"、"忍耐"之类的家训。我到过很多农村,发现大多数新房都是在拆了旧屋的老地基上重建的,只有黄外村将祖屋修缮得整整齐齐,保存了这一部部活的"家史".这些祖业是架在几代人之间的桥梁,让黄氏子孙时刻谨记祖先的教诲,继往开来,创造出更美很好的黄外村!

参观回来的路上,我们碰见一个中年男人正荷锄外出,黄姐便介绍给大家说:诺,这就是我们村长,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

村长放下锄头,笑了笑,谦逊地说:不对,功劳是大家的。你们看,村里那些大一点的石头,都是村民自动捐赠。而那些树,也都是村里妇女同志义务栽种的呢!——2015年那场台风真的很惨,整个村庄满目疮痍,但只是一周的时间,大家就齐心协力再次重建了家园!

看着眼前梦幻般的景色,朴实厚道的黄外村人,我不再羡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的,黄外村以绝美的姿态,和谐的旋律,唱响一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幸福之歌。

冬游北山

文/梁媛

阳江北山,坐落在江城老城区内。这座承载着数代漠阳人记忆的古老山峰,一年四季绿植葱茏,鸟鸣啾啾,不仅有美丽的传说,而且还保留着许多古迹和人文景观。譬如建于南宋宝祐年间、高高矗立在山顶上的石塔,就是古老阳江城的地标。

年少时光,我曾无数次攀爬北山,因为那时,北山公园是本地人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休闲观光的最好去处。站在北山脚下,极目远眺,尽管是在冬天,但仍能感到北山草木繁茂的勃勃生机,走远了的时光便奔跑回来。仿佛是在昨天,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烈士墓碑前扫墓;重阳节,和小伙伴在山上野炊、在山顶上放纸鸢;春节,穿着新衣裳在张灯结彩、人流如织的北山上玩游戏、猜谜语、看歌舞杂技表演。怎么转眼间,时光已越过千重山万重水了?只是眼前的北山,在岁月的波光涛影里,却不显老,反而焕发新颜。

几经修葺的北山公园分为三层。底层为烈士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第二层为瑞禾石和仙人石。第三层是石塔。瞻仰完烈士墓,我们沿着石头小径拾级而上。山上浓荫蔽日,鸟声啁啾,斑驳树影中古色古香的凉亭、庙宇、炮台、木栈道,让人感觉环境清幽,诗情画意。游人三三两两,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半山腰上,状似莲花含苞欲放的"瑞禾石"和形如葫芦的"仙人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瑞禾石上涂着朱漆的"瑞禾"两字和宋、明摩崖石刻六题,让大家探究不已。传说,阳江建城不久,从东方飞来一只口衔一串谷穗的金鸡,停在此石上。这一年,阳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认为是天降吉兆,于是在这块石上刻"瑞禾"两字作为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为"瑞禾石"添上了神奇的色彩。瑞禾石旁边是可坐十余人的"仙人石",据说古时鼍城的文人墨客,喜欢在这石上饮酒弦歌,吟诗作对。

穿过一路葱绿苍翠来到山顶,巍巍石塔赫然入目。塔的四周是花岗岩栏杆,入口处趴伏着两只相对的石狮子,像是在守护着石塔。塔下的碑文,记载着石塔的前世今生——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共九层,高17.8米。因风雨雷电侵蚀,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建造此石塔的初衷,传说是离石塔不远的观光河里出现水怪,知州官员于是倡导城民捐资建塔,一是为了镇住水怪,二是给城市增加雄壮的氛围。如今,这座沐上千年风雨的石塔,和着旧时光,拌着老故事,成了古老鼍城的印记。

站在北山上,眺望阳江城,蓝天白云下,远山如黛,近水清秀,绿植环抱中,高楼林立,纵横交错的马路如河流,有川流不息的"小鱼"在游弋……我仿佛感觉到富美阳江不断跳动的"脉搏".

百年古宅

文/王征桦

在皖南的冬季,路边枯黄的稻草上覆盖着一层薄霜。穿过陵阳小镇,循着白色的霜迹找寻,就会出现一个村落,那就是所村。

我在皖南的乡村行走,多是为了看看遗存下来的古宅。这些古宅夹杂在各色各样的新式小楼之中,更显得古朴而沧桑。如果打个比方,非要把散落的古宅和这些新式楼房相比较的话,他们就像虬柯扶疏,一身风霜的古树,站立于苍翠年轻的树林之中。偶尔于省道旁的村落中,也可见到一、两幢古宅。当我兴致勃勃地停车驻足,去村中观赏一番时,才发现它们多是已经被主人遗弃的房子。不是房梁倒塌,就是野草在堂中恣意的生长。随着城市的发展,远方的高楼吸引着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人们。古宅的主人走了,走得匆匆忙忙,甚至来不及锁上它的大门。残垣断壁,衰草枯阳,成为了许多古宅最终的结局。

所村的"庆余堂"就是一幢保存完好的、精美的古民居。实际上,以庆余堂为名的建筑多得数不胜数,单从名字上看,它们的屋主可能是从商之家。商家总是很忙碌的,没有什么忘世脱俗的心情。但这家"庆余堂"的主人却在檐下书写了宋代诗人、理学家程颢《春日偶成》中的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可见他一定是个有文化的商人。文化让古宅气质得以升华。虽然时间洗尽了它的铅华,居住其中的家族也可以衰败没落,但曾经华贵的气息却依然弥漫于屋中。几年前,黄梅戏《拉郎配》和《桃花女》就在所村"庆余堂"拍摄成功。我想导演们定是感受到了弥漫于古宅之中的循俗又浪漫的气息,才决定在这里开机的。

根据经验,古宅保存完好的村庄,往往是在较偏远的地方。所村就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村子,但它却没有躲避掉战事给它带来的伤痛。"盛泰"是一家古商铺,算是所村最恢宏的一座建筑了。我很诧异,在这偏远而人口稀少之地,为什么要盖一个这样大的商铺,它究竟出于经商者的何种构想?原来所村的陈氏家族在江西浮梁经商,他们用经商所得在家乡建房,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是为了有一个安全的总部,至于盈利倒在其次。令我惋惜的是,"盛泰"的后半进房屋已经颓圮坍塌,空余一泓清溪绕着废墟长流。所村虽如世外桃源,却不是他们臆想的安全之地。"盛泰"古商铺可谓是多灾多难,被盗匪洗劫过,被日军烧掠过,几拆几建,它历经多少人间的血雨腥风,也见证过了多少人间的患难真情。这日渐萧索的古宅,被茫茫的岁月消蚀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遗迹。

我信步走到一家古宅的门前,耄耋之年的屋主人正在坐在围椅上打盹。他闭着眼,我猜想他也许是在回忆往日这间宅院的旧事。攀谈中,事情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老人竟然不是这所古宅的原主人。这么大的宅子,是老人在七十年代仅仅用一千元钱就买下来的,他对古宅神秘的原主人一无所知。老人的孙女儿也有四十岁了,她很热情,主动领着我上楼参观。楼是旧时小姐的绣楼,因久无人住落满尘埃,油漆的颜色暗淡下去了,在人经常行走的地方,油漆干脆剥落了,只有长长的"美人靠"依旧有一抹淡红。老人的孙女说,小时候,她就是坐在这美人靠上读书的。楼上原本就有一间书房,幽静,没有人打扰,是读书的好地方。我从厅堂中精美的雕刻和它掩饰不住的风采中,揣测着古宅原主人荣耀的家世和突与其来的变故--他原是鼎食之族,冠缨之家,还是书香门第?最后的一位屋主是纨绔子弟,为了贪图享乐而贱卖了老屋,还是他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匆匆忙忙一走了之?当然不循着某些线索去寻找,这定是没有答案。

让所村一举成名的古建筑是它的宗祠:太平山房。我在各种各样的画报中看到过它。当我到达所村,真实地站在太平山房前的广场上时,阳光和煦,薄霜已经化了。这座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的祠堂,和一般的皖南宗祠相比,在风格上独具一格。它高大的门房飞檐翘角,遮蔽着后面的建筑。从正面看,还以为它只是一座巍峨的牌坊。这让看惯了江南祠堂千篇一律、机械单调的格局的我,耳目一新,才知道原来祠堂也可以这样修建。太平山房是明代建筑,若是平时,它是隐逸的,低调的,掩映在苍翠之中。只有在这个冬季,当南方的秀色一天一天地淡下去的时候,它灰白的基调,才慢慢的显露出来。砖塑浮雕上,活灵活现地上演着经典的戏曲;庄重对称的马头墙,古意盎然。一切都缘于民间工匠灵巧又朴拙的手笔,他们的技艺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光。

在所村村里走着,看到一幢一幢的古宅和水泥建造的新居相杂而处,青石铺就的小路,使得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协调的地方。有黄叶落在古道上,让我体会到了季节删繁就简的过程。我忽然感受到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地使人和古宅一起回归到本真。

齐山水韵

文/张毓丹 张先海

听说齐山山色俊美,特别是水势别有特色。"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当然,我们算不得什么仁者,只是出于好奇而已,到齐山寻水来了。

夏日里,我们驱车沿盘山公路而行,满目的庄稼,满目的绿,满目的成熟在即。可惜的是,直到走近齐山景区,我们所寻的水连一点踪影都没有。

走到景区入口处,突然听到水的刷刷声,声音刺耳又绵长,我们伸长了脖子搜寻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实在的水。水,在哪里?看沟底,是一条巨蟒状的绿色渠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飘流水道吧!水在水道里?没有呀!水在水道下面?只能如此臆测。

到春秋湖,才看到了真实的水。湖面不是很大,有几亩的样子。水既清,又蓝,更鲜。湖底的岩石历历在目,湖水与天一脉碧蓝,汇集的是山上特供的新鲜的泉水——原生态。游览至此,驻足,疑无路。参观已然结束?如此稀少景点,真是可怜,我们现在打道回府的话,连午饭都耽误不了。

猛然见湖上有一吊桥,云深之处还有景点?

果不其然,登上吊桥,直达东岸。东望,东夷文化馆、钓鱼台、齐山酒坊历历在目。我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目的还是在寻找水流的踪迹。春秋湖的东南角有大水注入,东边也有小瀑布哗响。水都是乳黄色的,哪里是源头呢?

犹豫片刻,决定走东南一路。到入水处一看,上面还有水流。不见源头不死心,努力地抬起脚跟,踩定石阶,向更高处挪去。

自映佛池开始,山势渐陡。小瀑布一个接着一个。无缓总疾,炫目地沸,震耳地响。水流挟小路或左或右,全凭小桥的调度。蝉儿鼓着腮帮子在那儿喊叫,是比赛,更像是捣乱。以致下山之后,耳边还响彻不休"呜嘤——呜嘤——哇~"的声音。

不管是"沉鱼"还是"映佛",溪流并没有停歇,结伙成队地奔向下游。充斥耳际的是那总不停歇的轰鸣声。他们是一溪长卷、数瀑长曲的原作者。

溪水一路并不单调。艳,不知名的野花竞相招摇着;青,所有的绿都那么深刻。

越近山顶,瀑的声音越是响亮,好似吹起了冲锋号,万马奔腾似的。唰唰,哗哗,哗啦,啪啪……虽重复,并不单调。蝉声鼓噪也显得微乎其微了,难以撼动水的主旋律的霸主地位。

至莲花池,突然间见到了莲花,有些不可思议。高山之处,有如此之生命,稀罕,稀罕!莲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叶如盖,花似雪。他们没有嫌弃,更无选择,而是努力地生长,用白艳、葱绿与茁壮回报赐予其生命的泉水及爱花的人们。莲花池承接了上游的来水,给累了的溪一个稍事休整的地儿。

瀑源在独立的高大的石崮上——这里已是山的最高处。石崮沟壑满面,书写着岁月的沧桑。淋水沥沥,嵌几株崖柏,绿色葱茏。崖顶杂树齐聚,合为绿盖。

观音瀑的水流就是从石崮离崖脚五六米高的一孔洞流出。很是幸运,听人们讲,能看到如此水瀑的时候并不多。孔洞也有五六米高。呈立扁圆状。旁有一钟乳,状似观音。瀑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吧。洞口长着绿绿的灌木,水流冲破阻碍,水涌瀑响,浩浩荡荡,散落着挤出,划分成数缕,直坠而下。落地后,又顺势分成左右两缕。左瀑细而急,他们还没有看清石壁上"普度众生"四个字就极速而下。右瀑和缓,犹如迭起的罗汉,夹杂着白色的泡沫小聚成潭,再顺豁口流下形成数瀑。瀑追瀑,溪催瀑,抛金撒银,声震山谷。

端坐瀑前,拂阵阵凉风,携漫天水丝,散无限遐想。水丝钻入鼻息,痒痒的,顿有打喷嚏的感觉。几个喷嚏之后,舒服感油然而生。酷夏遇到了惧怕的对手,只能咆哮着在山下转悠……

激劲的水花,溅落在溪流两旁,湿透了嫩绿,浸染了花红。多了美景,少了荒凉;多了招呼,少了寂寞;多了亲切,少了冷漠。

我们未原路返回,而是沿西线一路前行。古栈道——险,险得让你脚下如同踩了棉花,眼睛绝不敢往下多看一眼;回头望月——奇,奇得是鬼斧神工雕刻的月牙儿,咋看咋像那么回事;齐门洞——神,两洞如双胞胎似的,而且还有神龙寄居,步云播雨,造福一方……

这些景物并没有撩开我们对水的遐思,那水势,那水声……

回返,继续寻水流走向,可找到的还是满目的绿。及至到了桐古村,才又听到流水声。水仍然呈乳黄色,他们匆匆的,一路往前奔,直到汇入淄河,也没有改变那急乎乎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