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适合中学生摘抄的美文

2023/03/17好的文章

请欣赏适合中学生摘抄的美文(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我的枇杷树

文/李沙铃

从街上回来,走进院子,远远看见我种的枇杷树,高大繁茂,气壮神足,不由得欣喜。植树,竟能把志气也植了起来。

其实,这完全是无中生有。

那年,女儿出差四川绵阳,友人送她一箱枇杷果,带回来与家人分享,我也尝了一颗,果然酸甜可口,其味无穷。

大家吃得痛快,口爽心悦,一阵夸赞之后,匆匆离座,各忙各的事去了。屋中顿回寂静。桌上只有吐出的枇杷核,一颗一颗地在盆中站着、眼睛睁着,似有话要说,又无人搭理,只好无奈地在等待着什么,"看你对我作何安顿?"

按常规,将果核一股脑儿丢进垃圾筒是无疑的了。可我没有那样做,另生它思,把核一颗颗收好,装入袋中,独自走下楼,来到我家的小花池旁。松土,除草,挖坑,再填细沙,将枇杷核一颗一颗地埋入土中。然后,拍平,施肥,浇水。完成种植的全部流程,我站在花池旁做了短暂的凝神。

用果核直接入土做种,我从未做过,也从未听别人做过。如此妙想天开,看牛吃桑叶能结出个什么茧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我们照样过我们的日子,偶尔也有短暂的出游。

但我并没有忘记枇杷核的入土。它们大约也在做着美丽的梦吧,想着喝水、生芽、穿衣,想着抬头、展臂、睁眼,想着看看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我一边这样作想,一边不由得在小花池旁窥视它的动静。然而,一切如旧,鸦雀无声,地还是那个地,土还是那个土。20天过去了,30天过去了,甚至40天过去了,只有两个字——无望。我失意地孤独地在小花池旁叹气。

忽然,下起了雨,这是秋天的雨,秋雨历来有淋雨之称啊,一旦下起来就没完没了。果然如此,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铺天盖地,水把院子都泡了。我在楼上,看不到小花池里枇杷核的命运,只能坐等天晴了。

半个月过去了,突然天空彩虹出现,灿烂的太阳来到人间。我兴冲冲地来到小花池旁,一眼望去,枇杷果核竟然美梦成真,一朵一朵,排立池中,眉清目秀,绿翠可滴,活像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在向世人宣示,我们来了!

我的劳务作业,一天比一天加大了,除草,浇水,施肥,捉虫……一连三载,有增无减。眼看,枇杷树一天比一天长高了,高过尺了,高过丈了,高过人了,高过一楼了,高过二楼的窗户了。我家在二楼,我站在楼屋窗口,正好能和它握手,交谈,行见面礼。它的叶子不时伸进窗里,清香袭人。

更大的喜悦终于来了——枇杷结果了,满树果实累累,远看,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热闹疯了。孙女在视频中说,看到爷爷种的枇杷果,我都流口水了,一定要给我快递一包哩。

挑了个周末假日,儿女们端梯收果,一盆盆,一碗碗,琳琅满目,颗颗绵香。一边自享,一边赠送。邻居说,吃出了果香,也吃出了友善和气。

我生来爱好种植,工作再忙,总想抽点时间,种些花草,亲近自然,这和我幼年在农村劳动有关。家人说我手气好种啥成啥,比如,在青海种的夹竹桃,在八道巷种的椿树,在西院种的紫荆花,在南院种的白玉兰和无花果,等等。我却不以为然,此次我种植枇杷果树,也是很无把握的。其实,对种植花木来说,一是勤浇水,二是勤捉虫,三是勤操心。这三"勤"中,勤操心的心就是心气。只要把心用到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心气大于手气,从来如此。

沉香

文/钟芳

去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的书桌上搁着一个沉香笔筒,看上去刀法深峻,花纹疏密,立意古雅,还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馨香,闻之,犹如一股清新的山风,直透心脾,非常耐人回味。

难道这就是那沉得惊世、香得骇俗的"众香之王"沉香吗?心里想着的时候,朋友递上了一杯香茶,我细饮一口,醇厚甘鲜,温润软滑,有丝丝玫瑰花的甜香,又有丝丝桂花的幽香,不张扬、不霸道,却清雅悠远独特,悄无声息地渗透鼻尖和嘴唇,蕴集满屋,让人心情怡然。

我不禁向朋友投去好奇的目光,他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丝笑意,娓娓道来:这是沉香,又名沉水香、沉香木、女儿香。五代时期罗隐有一首诗"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诗中的沉水良材,说的就是它,自古一片万金。与大家较为熟悉的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原生有香味的木材,而是生长于南方的一种特殊白木香树在受到如雷击、风摧、虫蛀、刀砍、火烧等外界伤害后,真菌微生物侵入感染,伤口处分泌出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树脂,经百年或千年的逆变醇化,结成了一块块坚硬的凝聚物,状若朽木,却散发出沉沉异香,而且香品的高低与所承受的伤痛成正比。

沉香,是伤痛中磨砺出的产物,是风雨浴火重生般的洗礼,岁月愈久 ,愈是沉香。每一块沉香的背后,都是拥有一个故事,有欢笑,有泪水,还有生命的代价。只有体内强大的生命力才可能面对逆境,自我修复、自我完善,铸就美丽。这不得不令我钦佩和感动。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历经岁月侵蚀的沉香呢?世事常变化,人生多艰辛,每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会遇到坎坷和曲折,如学业的失意、情感的受挫、疾病的折磨……但只要像沉香一样,即使在受到最恶劣和不公平的对待之后,也不改其志,勇敢抗争,利用苦难来"化腐朽为神奇",演绎成一曲生命的绝美。

沉香的美,就在于它的这种境界。因其独特的形成,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香味玄妙深邃,雅致宜人,具有宁静肃穆的力量和强大的气场能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历来被视为敬神、礼佛、品闻、药用等最理想的香材。女词人李清照赞道:"沉水卧时烧,香清酒未消。"

林清玄在《沉香木》中也写道:"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沉香不只是木头,它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那一脉沉香穿越了时空,微妙的醇香溢满了整个空间,让人在这繁华的浮世中,多一些洒脱,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恬静,少一些浮躁。

沉香环绕,时间凝固,空间不再,历经千百年腐朽再生,这种心灵之香已成为一种财富,让我们的生命馥郁芬芳。氤氤氲氲中,气定神闲,明朗爽快,丰盈温和,渐渐宁静致远,恰如铅华洗尽,月明风清,宠辱皆忘。

桂子

文/谢辉

国庆,我们一家搭车去泸定。一路上进出州的车比平常增多,不时会遇上堵车,车速比正常慢二十多分钟才到达泸定城。

温暖的秋日,使我一下就捕捉到了一种甜丝丝的味道,香味雅致悠远,略带一点遗世的味道。顺着香味找寻,是人行道植了一排桂花树。浓密的深绿叶子有蜡一般含蓄柔和的光,绿叶丛中,一簇簇黄色的花朵细小如米粒,总是十几朵或更多簇拥在一起,像缀在绿色天幕下的繁星点点。地上有许多被风吹落的花瓣,我拿出一张纸巾,捡拾起没被踩踏的花朵,小心包起来放入背包。一路都有桂花清甜的香味陪伴,心情格外舒畅。

对桂花,我有着特别的情愫。老家新都的桂花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朝著名学者杨升庵被贬谪后回到故里新都,在其居处"沿堤遍栽桂树",兴建园林,于是有了"升庵桂湖".桂湖后经多次修葺和保护,如今已被辟为公园,以其独特的园林风貌成为西蜀名园。每到桂花盛开时,满城飘香,新都因此被称为香城。桂花的花朵小,香味却有穿透力,称为九里香。桂花做成的食物更是浓香醇厚,家乡的桂花糕很有名。桂花糕被做成如桂花一样精巧细致的模样:粉白色如方糖大小的一块糕,细致如小米粒的桂花隐隐包裹其中,拈起一块先深深的吸一口桂花香气,再小心咬一小口,舌尖体会糯米粉的松软糍实,唇舌轻碰让桂花糕在口里慢慢化开,缓缓吞咽,浓郁的花香在脏腑间散开。小时候,桂花的味道是幸福的滋味。

长大后,我知道桂花不是平凡的花,"人间植物月中根".神话里嫦娥奔月后住在月宫,月宫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月圆之夜皎洁的月亮会隐约映出桂树的影子,桂花天香隐约飘出,人们总祈盼月中桂子落入凡间生根开花。白居易居杭州,游灵隐寺,看见有很多桂树,忙向寺僧打听来历,寺僧告知:"这是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嗅着桂花的芳香,诗人也浪漫满怀地试图一寻桂子。数年后,白居易回忆起寺中的桂花:"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桂花,落入凡间的精灵。总引人月夜仰望,祈祷美满。

我们随意在城中走走看看。在铁索桥头,平日安静的索桥上游客摩肩接踵,街市一样闹热。避而不去,挑清静路走。街边有几处水果摊,摆着个大、颜色诱人的仙桃,仙桃是野生仙人掌的果实,仙人掌长在悬崖边的石头缝里,果实美味,但采摘十分艰辛。如今来泸城的游客增多,仙桃成了为百姓增加收入的鲜果之一。此处,仙桃最大最水灵的摊子是一位细眉大眼的姑娘经营着,我蹲下,姑娘赶紧劝我:不要用手摸哦,用夹子。用夹子挑好仙桃放进专用的水盆里,她戴上塑胶手套左手轻托仙桃,右手一把小刀很快在仙桃上划开一道口子,两手的大拇指一推,碧绿的桃肉剥离浑身细刺的果皮落进了洁净的食品袋,不到五分钟十个仙桃剥好了。我付给她钱,她微笑致谢。咬一口仙桃慢慢咀嚼,清香甘甜。

接着,来了一位年轻游客,与卖鲜桃的姑娘商量:我是游客,要向朋友直播购买仙桃,请姑娘配合。姑娘大方地同意了。然她脱下胶手套,细心地整理了头发,再戴好手套……小伙将自拍杆伸向合适距离,姑娘又开始娴熟地剥仙桃,一颗晶亮莹绿的果肉小心地放到小伙的手上,小伙开始品尝,对着镜头,小伙开心地笑,品着这独特的美味,表情是陶醉的。无处不在的网络,把小城写实的一幕传递给远在千里之外小伙的朋友,他们感受着仙桃的甜蜜,也感染了小城的美好。

粼粼波光里大渡河水奔流不息,人潮涌动的广场上传来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我包里的桂花正缓缓地散发淡淡的幽香……

记忆里的小寒

文/张秀云

今冬天暖,大雪迟迟不来,眼看就要进入"三九"了,天气预报里才看到姗姗来迟的大雪,温度也很快要降下来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个人们念叨了多少年的俗语,终究还是应验了。从前,正在"三九四九"当中的小寒,真的是冷啊,天和地都要冻成一块冰团了。出门的人们,无不把自己包裹成粽子样,手套要厚的,棉鞋也要厚的,就这装备,还忍不住把脚跺来跺去,仿佛一停下来,就会冻成一坨冰疙瘩。

小时候,这样严冷的天,我最喜欢灶门口。坐在灶前烧火,灶膛里的劈柴噼噼啪啪地燃烧着,通红的火苗舔着锅底,舔出灶门外,把脸烤得热烘烘的,浑身都热烘烘的。饭做好了,在尚有余火的灰烬里埋上一块红芋,饭后取出来吃时,它已经被烤得软烂香甜。

火真是对抗严冬的利器。那时候,乡亲们都会在堂屋里放一个煤球炉,架一个铁皮的排烟管道通向门楣外。炉子彻夜烧着,屋里暖融融的,热乎乎的管道把屋檐下的一片冰凌都融化了,寂静的或者雪落簌簌的寒夜,就听到吧嗒吧嗒的滴水声,滴下去的水转瞬又凝结冰,在地上形成石钟乳似的一个大冰锥。

冷天冻地里,最容易让人感念家的好。漫漫风雪夜,晚归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遥遥听见自家的犬吠,看到那一窗桔黄的灯光,心就开始暖和起来了。待门打开,一股暖气迎面扑来,亲人争着帮你拍打身上的雪花,简直就要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围坐在炉火前,搓一搓冻僵的手,捧一盏热茶慢慢喝着,说一说羁旅轶事,一家人笑叹连连,炉火盖子上烤着的花生被感染着,小鞭炮似的哔剥剥炸响,那场景,可不就是一幅现实版的长夜消寒图嘛。

三九天里,每一粒火苗都被珍惜着。印象中,黄昏饭罢,母亲会把灶膛里没有燃尽的炭火锄到废弃的搪瓷脸盆里,放进卧房,漆黑的暗夜,它带着淡淡的烟火香气,一闪一闪的红光迷蒙着睡眼,连梦都是红彤彤的。早晨醒来,总不愿意从被窝里爬出来,对此,母亲也有办法,她把我们的棉袄棉裤拿到厨房的灶火上烤热,揣着一路小跑到床头,我们快速穿上,袖筒子裤筒子都是热乎乎的。有些人家精细,会把淘牛草的荆条篓子罩在炭盆上,烘被子,烤棉衣,或者给婴儿烤尿片。这篓子,也就是薰笼大致的样子吧。白居易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其薰笼,只是比这牛草篓子精致一些、炭火里增加了些香料罢了。但你看看,再精致的薰笼,再香暖的环境,少了亲人,少了陪伴和爱,也只能长夜不寐,只能孤独叹息吧。

那时候,同学家里有一树蜡梅花,大雪天里开得满枝金黄,这在少有花木的淮北农村,真让我们惊异,争相邀约着跑去观看。成年后寄居城里,所见的冬花多了,并且也有了一些养植经验。水仙头如果买得早,小寒就已经开了,每年我都把它摆在鞋柜上,一开门,花香就扑面而来,养得好时,每一根叶子都碧绿如翠,每一支花箭子都亭亭玉立,不歪也不倒,花前欣赏,成就感满满。山茶颇能适应这里的严寒,种在院子里,顶着风披着雪,也能开得满枝满梢。我小时候过年,祖父常给买一种插花,很漂亮,蜡质的红花瓣叠了几层,中间有几根弯曲的长长的黄色通草芯,我和姐姐插在辫子上,感觉好得很。当年,"女孩要花,男孩要炮"是新年的标配,每个女孩头上都插着这种红的或粉的蜡纸花,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它就是茶花,原来茶花开在冬天。

茶花一开,新年就不远了,就又该插花了,可我早过了戴花的年纪,祖父也早就不在了。

糖炒栗子

文/马浩

秋风一起,糖炒栗子的香味亦随之飘动起来。此时,说说炒栗子,实在是件快意的事。

糖炒栗子,看上去简单,感觉没有什么难度和技术含量,实则不然,看上去是一回事,做起来便是另一回事了。

我有一老乡,开家炒货店,以炒葵花子、西瓜子、花生之类干货为主,见市场上糖炒栗子生意火爆,便也想炒栗子。他自以为有炒货经验,炒栗子肯定没问题,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便打听一下糖炒栗子的制作过程,又到实地偷师两回,便回家实习。

石英砂,糖稀,白砂糖……一应俱全,虽然自信满满,毕竟心中没底,便在私底下先实习。用炒货的大锅,放入石英砂,倒入糖稀。因为石英砂是冷的,糖稀拌入后,不显,又倒入一些,感觉石英砂有些黏潮了,估计差不多了。此时,火也旺了,翻炒砂石,先是冒白烟,继而是青烟。糖稀受热融化与砂石融和,黏合的砂石有着说不出的动感,一股股焦糖独有的甜香氤氲开来,这正是糖炒栗子的味道。赶紧把淘洗干净的栗子放进锅中,开始翻炒。栗子在翻炒中逐渐变色,颗粒也渐渐膨大。只听"嘭"的一声,一颗栗子炸飞了,粉末四溅,随之栗子的清香逸出,这让他欣喜异常,抓过事先预备好的铁笊篱,去砂石中捞栗子。当笊篱插入砂石中时,他居然发现,栗子无法捞出来。也就在此时,栗子竞相炸了起来,栗子的粉末飞满屋,连他的睫毛上都粘了些许,春节放鞭炮似的。没办法,他急中生智,端起锅来,倒入铁桶之中,然后用锅盖盖上桶口。栗子在铁桶中噼里啪啦地炸,把锅盖都顶飞了。重盖之后,又在锅盖上压上重物,锅盖才算盖稳当。

忙得他手忙脚乱,笑得家人前仰后合。

他讲给我听时,也是大笑不止。听讲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他忙乱而又狼狈的样子,禁不住亦是狂笑。

他最后总结了一下失败的经验,第一火候太猛,其次糖稀放入过多,其三栗子没有划口……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容易的,要想做好就更不易。最后,他提醒我,买糖炒栗子,若是外观太漂亮了,你就要警惕了,自然的颜色吃着最放心。

夏夜蛙鸣

文/陈强

故乡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一生美好记忆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在天涯还是海角,家乡海边的红树林,那片松树,那支支仙人掌,那片洁白的沙滩和沙滩上满地爬走的蟛蜞,还有那阵阵的蛙声,总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家的旧屋后面背海,离海边只有几十米,常常听到涛声喧哗,看到浪花飞溅,帆影飞鸥。前面有一片田野,庄稼青绿,稻穗金黄飘香。每当夏夜,传来阵阵蛙鸣,打破了海边夜晚的静谧。小时候,我经常坐在院子里的苦楝树下乘凉,一边听奶奶讲故事,一边听着四起的蛙声,那蛙声有从田野那边传来,有从井里响起,有从水塘那边响应,蛙声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声声入耳,富有节奏与韵律,给人们一种愉快感与音乐感。每天晚上,婉转的蛙声,倒像一支催眠曲,我们像枕着蛙声入睡,犹如枕着一首田园诗,就会忘掉一天的疲倦,渐渐地进入甜美的梦乡。

家乡的青蛙种类不少,有黑斑蛙、金钱蛙、青斑蛙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青蛙,它们颜色与花纹各有相异,叫声也各有不同,在鸣叫的时候,青蛙好像天性灵敏,要是听到行人的脚步声,看到灯光,就会立即停止,而且总是在同一时间,那么整齐和统一。这些青蛙大都生活在稻田里,也有一种青蛙,长期生活在井里,也不知它们平时吃些什么。有一次,在一个细雨过后的夜晚,我走到稻田边时,看到许多青蛙正在田边自由自在地鸣叫,像唱着一支小夜曲,而且差不多每一米远就站着一只,也有站着一对,像情侣,又像一支小乐队在表演。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的青蛙。我捡起路边一张废弃的渔网,又折了一根竹枝,很快就做成一个小网笼,对准它们一个个罩去,不到一支香烟的工夫,就捕捉了几十只。可当我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时,妈妈看到我抓到这么多的青蛙,立即冲着我生气地说:"青蛙是我们农民的朋友,专捕食害虫,保护庄稼生长,万万不可捕捉,反而要加以爱惜和保护……"在妈妈的劝说下,我只好将所捕捉的青蛙全放生在村外的田野里。

孩提时,我记得家乡的蛙鸣总是在夏夜里,大多都是在雨后的黄昏时分。开始时,先是领头的单声引唱,然后,其它的就慢慢地和唱起来,它们从低到中到高,从低沉到清脆到婉转,有平有仄,有起有伏,像高山流水,轻妙与悦耳;又犹如涛声,汹涌而来,声声响亮。有时,夜空的星星一闪一亮,好像给蛙声衬托。整个夜晚,每当一声蛙鸣,就会引起无数只青蛙唱成一片,此起彼伏,融为一体,仿佛搭起乡村夏夜大合唱的戏台;那悠悠的细雨,拉着长线,不急不缓,像一根根琴弦,与蛙声合奏起,把村野推进一个迷人的音乐世界。那激昂的蛙鸣,给农人唱出了大自然最美妙的赞歌。

蛙鸣是家乡的一种乡音,是夏日的一支轻音乐,它们不辞劳苦地伴着虫语鸣唱夏之歌,点燃乡村农人生活与劳动的激情,奏响了夏季五谷丰收的序曲。蛙鸣是我心灵深处的呼唤,它像一首优美的旋律,燃烧起游子心中缕缕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