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莲花文章

2023/03/20好的文章

请欣赏莲花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莲花呀莲花

文/张光明

莲花,一种多么美丽诗意的名字,一提起来,仿佛就进入了一种空灵,庄重、圣洁的意境和境界,哦,莲花是一种在浩淼的烟波上翩翩舞蹈出下凡仙子般曼妙仙姿的特别花朵,在天地辽阔中演绎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朵,哦,岂止是阳光映照得莲花分外红润,其实莲花反过来映衬得大地更加葱茏苍翠、广袤开阔;映衬得天空更加明净而朴素、辽阔而旷远;映衬得,白云更加悠悠飘移洁白,阳光更加闪闪亮亮的芬芳,大地更加葱茏而广阔。莲呵,让天地为之动容。

感觉莲花,总是有一种翩翩然的端庄的诗意美,美丽而不娇艳,惹目而不招摇,妩媚而不轻浮,随风舞蹈而不露半分放浪,全身无处不在的是散发出来的那种洁身自好,不容亵渎的端庄圣洁美。走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看多了浓艳繁华、贪恋富贵的女子、那样地在各种膨胀的欲望中沦落,甚至自我作贱,如果世间的女子都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地绽放,我们还会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混乱吗?因此,总不免对乡村浩淼烟波上的莲花心驰神往,总想去池塘边、湖泊边,静静地伫立,静静地观赏莲花。

在那样的天高地阔中,烟波在阳光的闪闪亮亮中浩淼着,一层层的阔达碧绿的荷叶,漫无边际地铺展开去,仿佛只有把这样别有灵性灵动的绿意渲染到极致,沉吟感叹般地弹奏出绿的韵律,绿的抒情旋律,才能唤来,迎来一朵朵莲花,并伴奏它们的翩翩起舞。也唯有那样的荷叶之绿,才能映衬出莲花的高贵、庄重、圣洁之美。站在一望无际的荷花前,自己也仿佛化入了阳光,化入了天空的空灵空阔空茫无边中,生命如蓝天大地一样博大无边了,焕发出一种蔑视世间丑态丑恶的大气。

莲花呵,高贵、庄重、圣洁,却绝不冷艳,更不冷漠,反而有一种本色朴素的亲和感,让人去与之心心相印地亲近,喃喃低语地亲昵。其实,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莲花般直入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抚摸擦拭,抚慰在尘世挣扎中的累累伤痕,擦拭掉心灵中的种种污浊的欲望和一团乱麻的纠结,让疲倦的灵魂轻轻地舒展如莲。难怪佛家中的佛、菩萨、罗汉、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才代表了高贵、庄严、圣洁的极致,难怪母亲小时候对我们说观音菩萨比世上的任何女子都美丽,观音菩萨也是站在或坐在莲花座上呀!那满塘满湖的莲花哟,想是那些一代代一世世在尘世中走过一遭,不忍再来世上受一点点轻薄作贱的女子而纷纷投胎转变为莲的么?

难怪有诗人说:"生当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圣洁之静美".绽放到了极致,才能如此令佛、菩萨都神往敬重,才能在污浊的世间传经布道般唤醒芸芸众生的慧根,形成了莲花那美仑美奂,无法言说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神韵、韵味,让人欲语还休,只能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天地间,临水而望,永不厌倦,进入至乐至美至空至灵的境界。

莲花之心

文/格桑拥珍

妈妈告诉我,世间最美的莲花,就开在心间。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晴天,有着明媚的阳光,有着无边的蓝天,凉风微微拂过,带来青草的芬芳。我牵着妈妈的手一起去九龙县城的敬老院做公益活动。

到了敬老院门口,只见门外的浅草里开着几朵黄色的野花,除此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气,仿佛是一座荒废多年的古堡,早已被清冷和孤寂占领。

走进大门,几个形同枯槁的老人从我们面前走过,他们晒得黧黑的脸膛上很难看出更多的深意。见到我们的老人只冲我们干巴巴地笑笑,一双眼睛如同夜晚的湖泊。

一种莫名的情感占据了我的心脏,细细密密地扎着我灵魂最柔软的地方,原来那是一抹突如其来的心痛。

我默默地看着老人们,直到妈妈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原来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今天要送给老人们的慰问物资,它们被分成一包一包的,用红纸扎好,看上去极喜庆。妈妈从中拿出一包递给我,朝一旁的一位老人努努嘴。

我会意的朝妈妈笑笑,并走向那位老人。老人看到我走来,那张密布皱纹的脸瞬间有些绷紧。我又是一阵心酸,在这里的老人,不是没有子女,就是被子女抛弃了的,也许他们还疾病缠身,他们来到这里,有房子住,有吃有穿,但精神却很寂寞,早已失去了活力的快乐。

我想尽我之力,给他们一些温暖。我冲那位老人笑笑,伸出右手,去握住她枯瘦的右手,那手冰凉,粗糙,又硌人,就如同一块饱经风霜的石头。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一丝波澜,就像一颗小石头,忽地跌进一片湖时荡起的波纹。

我把红纸包递给她,她接过东西腼腆地笑了,接着对我说:"谢谢。"

听到这两个字,我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我心底破土而出,萌出嫩芽。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那种快乐撞击着我的灵魂,替代了之前的心痛。

我又去妈妈那里取来红纸包递给另外一些老人……

派送完东西,当然活动还没有结束,妈妈和她的伙伴们还为老人们请来了县里小有名气的舞蹈队,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欢快的音乐响起,演员们翩翩起舞,此时的敬老院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人们脸上都露出了甜美如幼童的笑容。

我也一样沉浸在这种欢乐之中,心中的萌芽已抽出绿叶,长出花苞。我想我懂得了何为爱,何为快乐,陪伴即是爱,给予即会快乐。

我看到有几位老人一边看节目,一边偷偷抹眼泪。我也留下了眼泪,真想走过去抱抱她们,安慰一下他们和此刻的自己。

我刚走近其中一位老人,她就把手伸向我问:"你们以后,还会不会再来啊?"那是暗哑的声音。我一愣,但很快便肯定地回答:"当然,我们会再来的。一定!"

其实就算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会尽力去给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因为,我好像已经喜欢上了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这个时候,心中那个花苞忽然颤抖了一下,开出一朵纯洁的莲花……

活动结束了,老人们都起身送别我们到门口,那浅草中的几朵黄花显得有些生机了。而我心中这朵莲花,仿佛已照亮那些困境中的人们,还有他们坚强的笑容!

池上莲花

文/王茂平

莲花究竟有多美,我无法描述,都怪自己生性笨拙。这笨拙包括我这张先天的嘴和我这支后天的笔。不过也毋需饶舌,古之周敦颐先生和今之朱自清先生已对之说到极致了;皆因其鲜艳美丽、沁人心脾的清香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格。

我的母亲是个农家妇女,目不识丁,但她却是池上的莲花,不管是长相与品格,都够得上,我敢斗胆地说。

我的外公家住一个叫平塘的小村子,村子分上平塘与下平塘,他在下平塘,姓池。池姓,与平塘,尤其与下平塘的名字多么的契合。外公不知道叫啥名字,是一介地地道道的农民,识字不多,正如孔乙己所说的他用来下酒的有限的茴香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第二个女儿,取名池莲清。她,就是我的母亲。取这样的名字,多么的美丽,多么的高雅,多么的富有诗意!它若出于饱读诗书之人的思维,不足为怪;出于农人之头脑,那就确乎奇也,妙哉!

据村子的上两辈说,我的母亲曾是一位长相不错的女子,个儿高高的,肤色白里透红。当日作为新娘的她,不知倾倒了多少宾客。可是作为农村女人,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的重压以及没节制的生育,迫使她过早地衰老,知天命之年就两鬓斑白,有点驼背了。我记忆中的母亲,形貌清瘦,十分慈善,不苟言笑,平时总是以友善包容的姿态为人处世,脾性尤佳。因我父亲在同辈男性中为长为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故尊称为"三哥",自然,我母亲就被称尊为"三嫂"了。为了有别于别的"三嫂",前面往往加上丈夫的名字,称之为"王隆三嫂"了。如果人脉欠佳的女人,谁管你什么婶子嫂子的,一律在丈夫后面加一个"婆"字,称为"某某婆"算了。

我的母亲生了六个孩子,长大成人只有五个。我本来有一个哥哥,出世不久而夭折了。这给她予沉重的打击,之后生了我大姐,第三胎才生了我,尔后接二连三生的都是女的,这就是我的三个妹妹。按农村的世俗观念,多子多福,而一个家庭阴多阳少是遭人白眼的。她每每认为自己命不好,祖父祖母虽明说,她还是感到有点自卑。因此,她十分惜我疼我。听长辈说,年幼时我体弱多病,常常要黏着母亲,否则就哭闹不止。因而母亲常常背着我劳作,诸如背着我挑水,背着我舂米……都怪我年幼不更事,不懂得母亲的劳苦!可她却乐此不疲。可怜天下慈母心!

母亲一生相夫教子默默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父亲兄弟四个,因种种原因,我家独自承担照顾耄耋之年的祖父的职责,让他老人家颐养天年直至终老。吃喝拉撒,洗衣沐浴,关怀备至,极尽儿媳妇的职分。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复杂而难以处理的问题,我母亲却为村子作出了榜样,为世人所称道。她对公婆毕恭毕敬,千依百顺,有不同意见往往冷处理,极少与之拌嘴;与儿媳妇和谐相处,不清高,不装大,亲若母女;对孙子孙女,疼爱有加。不独自己孝敬公婆,还教育子女尊敬爷爷奶奶。家里杀鸡宰鸭,她一生从来不吃过一块胸肉腿肉什么的,全部留给家公家婆,留给自己的孙男孙女,留给自己的丈夫,真的,她一块胸肉也没吃过!家里来了客人,忙活的是她,吃饭时而她却悄悄退下,待客人吃完才回来吃些残羹剩菜,一如《金色的鱼钩》中的那个老班长,吃的永远是鱼头鱼骨或者汁液,甚至于舔舔嘴唇而已。记得有一次,家里宰一只鸭加菜,她一点也不肯吃,只是收拾碗碟时她才吃她一辈子"爱吃"的鸭头,而这鸭头也是半块的。她本想送入嘴里吮一下,不小心却让那块鸭下巴卡住了喉咙。她用力吞,吞不下;用手抠,也抠不出。求助于外科医生,医生因医疗设备不足而束手无策;求助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的咒语也并不灵验。当时她那憔悴的身影以及痛苦无助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她和睦邻里,自己虽不富裕,却颇有周济穷人之举。

母亲年轻时身强体健,耕田种地,磨谷舂米,样样能干。此外,母亲还是纺纱织布的能手,白天忙于出工,稍有空闲她便忙于针线。为家人裁衣服,钉纽扣,糊布鞋,做蚊帐……记得我念小学时,有别于其他农家的孩子,我穿着光鲜,母亲还为我特地做了一双漂亮的布鞋,从头"包"到脚,使我在同学面前倍感自豪。那年头,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一般平时都打赤脚,除非探亲访友才会对脚"包装"一下,有的人甚至怜香惜玉,把那双布鞋"揣在怀里",待临近到亲朋戚友家时才穿上。可我兄(姐)妹几个平时都有一双布鞋,穿戴也体面干净,高出同龄人一截。这完全得益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与勤劳。

母亲极具农村女人的美德,生活俭朴,只懂得一天干到晚,从不懂得享受。稠的让老幼吃,让丈夫吃,自己喝稀的。她另外,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能做到精打细算,往往使我家轻巧的渡过难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生产队分配少,一般人家青黄不接时期"接"不过来,常要东挪西借或靠国家的救济。同样的粮食分配,可我家却能"接"过来,从不用向国家伸过手。

我年幼时,生性调皮淘气,用方言来说叫做"硬颈".学习懒惰,成绩不大好,还肯犯事,常惹父亲生气,故往往遭受他厉声的呵斥或棍棒的侍候。此时,母亲总是"舍身"为我挡驾。因了这个缘故,母亲常遭到性格粗暴的父亲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骂我的不成器,全是由她一手造成云云。看着母亲委屈的样子,我往往痛心不已……

母亲对我的爱,十天八夜也说不尽道不完,还有一件须说出来的,那就是每当我身寒肉热时,她总是白天到庙里烧香向神灵祈祷,晚上还到三叉路口待伤鬼并为我招魂。记得我读四年级那年,我生病高烧不退,母亲夜里便和奶奶一起到野外烧纸,拿着一个纱篮什么的,里面装着我的一件衬衫,一路低声的喊着我的乳名:"阿任回归呀,阿任回归别名呀!"当时,我躺在床上,神志还算清醒,心里暗闹她俩的愚昧迷信,大声说:"不用喊了,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如此的高声叫喊是为了啥,当然有表明我没多大的事,可更多的是对祖母、对母亲,尤其是对母亲愚昧落后行为的不满与鄙弃。为人儿子,只看到母亲行为的可笑,却不能体察她作为人母对儿子病情的拳拳之忧,体味不到她对儿子的关爱,这是多么的幼稚与无知!每当想起这些,我往往不能原谅我自己。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听村上的人说,解放前,父亲因收纳仓事件被国民党封屋捉人,祖母为此吓得魂飞魄散,哭哭啼啼;母亲却能从容淡定,遇险不乱,一边劝慰祖母,一边移居他处,坚信清者自清,阳光总在风雨后。

母亲晚年身体不佳,患有慢支,常咳嗽气喘,感冒时尤甚。她一般都不肯去看医生,怕花钱,往往吃些生姜汤薄荷粥或者其他什么,万不得已时才服用一些抗生素和止咳药。

我不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又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当时,我不明白父母对我的人生大事为啥如此操之过急,也不明白他们为啥又如此对未来的儿媳妇准入的门槛这么低,不论女孩长相怎么样,说得俗气一点就是"是女人就行"的那一种。我仍在校读高中时,他们就急着请人作媒,急着要我去相睇。或许因为那时处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我们这些根子不很正,苗子不甚红的子弟,出息是没有份儿的。不如让儿子早早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合算些。我私下里认为父母这样认为,不知是否当真。偏偏我那时血气方刚,不接受命运的摆布,因而对女孩没太多感觉,对相睇也没多大兴趣,因为我那时最感兴趣的惟有读书。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我才勉强就范。我用斜视或者说用俯视的姿态接二连三的的"睇"了几个,自然她们都没入自己的"法眼".两年下来,马拉松般的相睇,竟有十多个这么多了,可都"花"而不实。因了我的婚事,钱花了不少,煮媒人饭,母亲也该煮腻了,可母亲却没有丝毫的疲态,一点儿也没有。那时母亲明显的消瘦了。直到我如今的娘子出现,双双进入了洞房,母亲心里的那块大石才落了地。

说母亲了却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也许确切些,说她心中的大石卸下来全然落了地,未免武断了些。按我平时的观察,我母亲对儿女,尤其是对我这个儿子的操心是没有穷尽的。我结婚三年儿媳未见动静,她操心;头胎生了个孙女,未添孙子,她操心;儿子做了十年"民办",转正无份儿,她操心;儿孙身体有恙,她操心……这也操心,那也操心,似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唯一职责就是替儿女、替家人操心的!

可我作为她操碎了心的儿子,却未能让她过上一天安享的日子!虽然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兄(姐)妹几个婚姻也算顺当,家庭蛮美满的。我本人也终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上帝他老人家赐我一个金饭碗碗银饭碗,令人羡慕不已。本可让辛劳一辈子的他们安享晚年的。可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的一个周末,正当一家团聚,乐也融融,共进午餐时,母亲猝然摔倒不省人事。因交通闭塞,抢救未能及时,命虽已保住,而得了中风后遗症。高额的医疗费,不堪重负。每天像流水一样的支出,作为农村人的她既无医保也无社保,山穷水尽了。医院频发催缴费通知,否则停药!我们权衡再三,只好结算出院,听天由命!当时,我下了很大的决心,亲口许诺不惜一切治好她;可我这个不孝子,却向命运低头,出尔反尔,我愧对她,愧对天地良心……

1993年农历闰3月28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被病魔折磨了近三年的我的母亲走了,享年才七十!不过她走时,走得还算从容,我察觉。

这朵池上的莲花,在释尽她毕生馨香的时刻,就这样悄然的凋谢了。

母亲虽然走了二十有一年,可偶尔念想她的,不独是她的至亲骨肉,还有邻里以及她的旧时相识。

最美是莲花

文/付秀宏

历代文化名人笔下的莲,文化情韵与亭亭玉姿相辉映,曼妙无限。莲花的种种美态,极应宁静之心,极富清雅之味,令人流连。

莲花之美,美在仪态。每逢仲夏,莲花挺立于碧叶之间,在绿叶映衬下,风姿绰约,格外销魂。此时若有采莲男女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莲丛之中,那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至妙情境,如仙似梦!

莲花之美,美在颜色。"满池碧叶铺水面,白红粉莲次第开".湖上,仿若是会动的工笔长卷,一直绘到天边。宋代诗人杨万里曾陶醉于杭州西湖莲花一隅,吟出千古妙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句色调虽尽情泼洒,却对仗优雅似梦,一向被人誉为"诗海珍品",百读不厌,久颂成仙。

莲花之美,美在质感。莲花的质感是一种带有文化味的香气浸染,每当泛舟莲叶间,总有暗香存肺腑。喜爱莲花清雅的人,喜欢从《乐府诗》《爱莲说》一直背到《荷塘月色》,满眼是景,满眼是诗。屈原爱荷成癖,《离骚》有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不仅衣裳要用莲荷制作,还希望与莲花为邻,住在荷下,他的《九歌》竟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的句子。

莲花之美,美在品格。因为有品格,莲花才卓立不群。莲叶情韵依依,莲花站立造精神。多叶茂盛捧一花,让人看到其内心本真。人心归莲,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涤洗。花儿静静站在那里,甚至避在叶间。这莲,多像修炼多时的圣者呀……

莲花之美,美在趣味。李清照与莲花的邂逅,可谓一次美丽的"相遇".且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因是无意闯入莲花丛,迷情惊动鸥鹭,戏剧性的趣味意象转变,其意在写莲花之静态之深。她多像做错事的小孩子,打扰了这一方静谧,心含愧疚。

莲花之美,美在艺术。清代书法家铁宝书,游济南大明湖,见满湖绿影、万点荷红,书写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置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园门左右。银勾铁划的书法艺术,由高及低的数字对偶,为赏荷胜地平添了无穷魅力。着名画家潘天寿,乃画莲高手,他在一把洒金扇面上画了西湖莲,题为"映日荷花别样红",墨彩交融,惟妙惟肖。人们摇动扇子,如觉莲香在手,清风吹拂,独具情趣。

莲花之美,美在想象。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爱莲,他在《莲恋莲》中,写出了自己爱莲的绝妙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如幻似真的朦胧之境,勾画了莲与人的心心相悟。

莲花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我想,它满藏在我们心里!莲花不事张扬,它走近人心的方法绵长而细润,因宁静而悠远的心灵内质,给人自成境界的美妙。莲花美的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它是优雅德行的历历呈现,它是知音遍地的岁岁彰显……

心有莲花

文/爱玥儿

雨后的小城,雾气缭绕,空气清新。想念那一池莲荷,去看荷,此刻我的心是空旷与澄澈的,那些最美好的时光被我藏在了心上,紧紧地呵护。

莲花多美好,总有一种清净的端然。

远在世风之外,远在红尘之外,这是我的心疼,我的喜欢。宛若一个美好的人,纵然千回百转,心里装着的依然是善,是美,是莲花。

这些莲花,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近,因为她在我心中;远,因为她在水中。路过一朵雨后清荷,好像路过了你,这喧嚣尘世,朴素的情怀是那么弥足珍贵。

拿出相机,为那朵雨荷拍照,何不趁现在时光正好,我还有这样的心情,留住你的清颜,你的眉眼,多年以后,我依然可以素心如简,与你安暖相伴。

那些莲与我近在咫尺,可我竟舍不得哪怕是触摸一下。那些莲荷是那么干净,可我已经满是尘烟了。想是与一朵雨荷成为知己,也是别样的清欢。

有些时候,我们要像莲荷一样,只负责美丽芬芳就可以了,世间的纷扰,只当作路上的风景吧。

在雨后的清晨,寻得一丝娴静。此时的心情恰似一朵雨荷的欢颜,清新,温润,净不染尘。一颗心,已经绽放成一朵莲花,那是你的样子,那是光阴的样子,那是岁月的样子。

你看,那些莲花粉面初妆,嫩蕊轻绽,与拂过的微风,清晨的雨露,起舞的蜻蜓,低低诉说着一朵花的心事。

荷上的露珠簌簌地落在水中,发出好听的声音,几片尚美的荷瓣及嫩黄色的荷蕊也落下来,落在荷叶中间,雾气蒸腾,若隐若现,近旁的莲蓬也那么清新,有露珠的风味。

多想与你共同参透莲花的心事,那些温软和细腻,穿过风和水,穿过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抵达你的心中。

多么好,这些雨后清荷,为我带来了安静,安静多好,让我能认真地欣赏这些花。这样的时光,温软,甜蜜,安然。

似水光阴,纵然心中花开万朵,依然守住自己的内心,过着流水的日子,朴素平淡,乐在其中。

一池莲花静静开

文/丁肃清

有些人彼此打交道,时间虽很长,但情义很短。而有的人却一见如故,交往时间短,彼此的情义,常常就在初见的一瞬间。我和李振江就属于后者。

振江是一位公务员,说实话,平时我很少和某些机关里的人来往——一介文人,说的话别人不中听,别人说的行情和行话我又听不懂,插不上嘴,所以,这样的一种凑合,不免就油生如坐针毡的感觉。我和李振江,是经朋友介绍偶然凑到一起的,彼此一侃,侃得有一些感觉,感觉气场对路,彼此说话能接轨。我和他,属于见面熟的那一种。

此人瘦瘦的,没有印象中某些官场里人们凸起的肚腹和趾高气扬。我们交谈起来,不说钱,不说级别,不说人际关系,说的全是书啊、文章啊之类的话。他还送我一本薄薄的印品,他编写的,是谈有关修身养性、行好向善的内容。他给我的印象,严谨,一点都不幽默,身上机关味道很淡,像一个挺正板的学者。

不久之后,振江又来找我,还带来了他刚刚写成的一本书稿,书名叫《美德箴言》,让我帮他理顺理顺,润色一下。读后,我有一些感动,感动啥?是他文稿中的那种正义感,读起来有骨头有筋的。我心想,这是一个爱琢磨事儿的人,而琢磨的事儿,尽是些教人学好儿、走正路的事儿。在当前社会的情势下,他用了另一种"匹夫有责"的方式进行着表达。看看他这本书的章节内容就明白了:谈"德"、谈"心"、谈"礼"、谈"志"、谈"廉".虽都是老生常谈,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千百年的东西,振江却注入了新意。此书的每一章节里,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一段段的小哲理,把传统文化的深奥浅化了、具象化了、生活化了,没有说教的痕迹,只是娓娓道来的表达。用振江的话说,就是让人能看懂,看懂了才能入心,入了心才有可能有感触。显然,这是一本国学文化的浅译读本,这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如今,像这样的书太少了,人们都讲究猎奇、故弄玄虚、把学说打扮得深奥,而我看到的他这本《美德箴言》,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像山涧里清澈的细流,就像大地上长出的庄稼。

生活里影响人们的东西有方方面面,无疑,文化居首,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东西,钙一样,空气一样,维他命一样,有着浸骨血的魔力,这谁也不否认。比如,齐鲁与燕赵不同,齐鲁是我们这个泱泱礼仪之邦中的礼仪样板田,而燕赵文化的核心,是自古燕赵多壮士,盛产如豫让、荆轲那样性格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水土",其实就是文化的滋养。在我和李振江的接触中,他一点都不夸夸其谈,但话语却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口头语言就像他的《美德箴言》一样的风格,隐隐觉得出有一种"忧国忧民"色彩。很多好东西,在人们熙熙为利来、攘攘为利往的匆忙行程中弄丢了,而忙于生计中的人们又顾不上寻找,有一个人在替人们寻找着,自以为是找到了,然后把此再还给众人,这就是李振江所干的事。

我对振江的印象,看不出他有常人寻功逐利的疲惫相,听不到他一句对负面社会的牢骚话,挺阳光的,挺轻快的,像是一个宁静的伫立者,思想着、遥望着原野。宁静而致远,这句话是挺适合用在振江身上的。貌似悠闲,其实他的忙只有他自己知道,游走在书文之间,思考、畅想、辨析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方面,振江是一个谦虚的人,他说我是他在本地最尊重的文人,用E-mail或微信交流都要用一个"您"字,他对旁人都取谦恭的态度。另一方面,从他书里的字里行间,又似乎折射出了一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范儿。没有谁指令他研究和他职内工作毫不相干的课题,可是他还是这么做了,悄悄地做了。礼不能崩,乐不能坏,老祖宗的传家思想不能丢。说到这样的话题,他的话就多了、就浓了,猜想他的《美德箴言》,所表达的就是他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初衷,不会错的,一定是。这叫什么?这叫责任感、叫大胸怀、叫大丈夫本色。不禁就想起苏东坡的那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李振江的体型瘦瘦的,而他的思想却是胖胖的。我想,社会人要是多一些振江这样的人就好了,多多益善。

对这本书稿,振江一改再改,改了之后再召集道德学人征求意见。他把书稿交给我的时候,还嘱咐我,哪儿不妥,尽管修改就是了。说实话,他书稿的伦理文字,对我这个排列文学语言的人来说,自然不敢轻易改动,只有学习、感悟的份儿了。他书稿的思想性有了,是深入浅出的那种思想。语言是严谨的,就如他对人对事取严谨的态度一样。读他的书稿,让我想起早年我曾发过的一篇短文,《洗洗尘心》,是的,就是那种洗热水澡之后畅快淋漓的感觉。

文如其人,这部《美德箴言》,其文字显得干干净净,像是一池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振江的言行举止、人生观也都是那么敞亮,想挑出他的毛病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得此一友,如读好书。就交友而言,振江就是一个"读本",可以共事,可以共心,可以颠覆所谓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感叹。书有精华,人有精华,情有精华。精华者,少为贵,这便是读书、悦人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