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感恩故事

2023/03/21好的文章

请欣赏感恩故事(精选10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老师,谢谢你

文/夏梅蓉

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照进教室,我们端坐在教室里,一遍遍地跟着老师练声、唱歌。老师一边弹琴,一边示范,目光从每个学员的脸上闪过。这是一个特殊的阵地——市老年大学的唱歌班,这里活跃着一批喜爱唱歌、热爱生活的老年朋友。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一位好老师——陈锦华。自2009年担任市老年大学的唱歌老师以来,陈老师以满腔的热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歌唱人才,现如今,他们活跃在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为市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感谢陈老师,你的教学思想如一缕春风,给老年大学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你从不满足于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而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加强训练,教会方法,培养能力,学会唱歌。你常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你们唱几首歌是容易的,教会你们唱歌的方法,才是重要的。正是因为陈老师的默默坚守,才使得更多的老年朋友享受了唱歌的快乐。

感谢陈老师,是你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教学作风,成就了老年朋友的美好愿望。每一节课,你都认真对待,从不因为是老年朋友而降低要求,从吸气到吐气,从口型到发声部位,你都一一示范,逐个指导。每一首歌的情感处理你都详细讲解、示范演唱,指导我们一遍遍跟唱。我们陶醉在你的歌声中,细细品味,深深领悟。

感谢陈老师,你让我们的日子有了绚烂的色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你是我们的夕阳中最美的邂逅!

以感恩之心,行岁月深处

文/如水静心

立于季节的掌心,细数流年,那些芳华乍泄的时光,也便温婉着一颗颗未来得及忧伤的心。岁月的无情掏空了每一个人的躯体,又诞生了一个个新的生命。

回首过去的一年,有开心,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感悟。原以为一切都可以被时光带走,然在这岁末之际,那些遇见的人,曾历经的事,一个个,一件件,清晰可触。我想,我还算是一个有心的人吧,无论于工作,还是生活。

过去的一年,不管是付出了或是历经多少挫折,但收获更多的是欢愉。这一路走来,再回望身后的风景,别有一番感叹,它丰盈了我的生命,磨练了我的意志,也丰富了我的生活。对于得到,我满怀感激,感激我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对于失去,我坦然面对,这许是生活以另一种方式让我得到吧。

人,只有在寂寥时才会思绪泛滥,任自己沉寂于往日的悲欢交错间,将那些泛黄的往事读了又读。

行走于喧嚣的尘世,一年又一年,总是会被一些俗事缠绕着,心性变得越来越浮躁,发现自己丧失了很多的好习惯,比如阅读和写字,僵硬的手指已经不愿握笔,写个东西就想到电脑,遇到问题就求助"百度".疼痛的关节和僵化的大脑已经在为健康敲响了警钟,我寻思着是不是还要再拾起过去的习惯,用纸笔记记心情,安静的翻翻书,既让关节得到锻炼,让思维不再迟钝,也能使自己享受到那份安静的快乐啊。

很喜欢席慕蓉的那首《暮歌》,"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醉,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岗上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激情。""将暮未暮",很有意思的几个字。须知,将暮未暮,也意味着所有的情绪都已落定,而结局尚未来临。譬如我们将暮未暮的年华。在这时候,苦苦乐乐都已淡然,而年末的钟声尚未敲响,还能容我们欣欣然再作一次回味。

岁末的日子依然平淡,但是总觉得自己该祭奠些什么,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工作上的喜怒哀乐?还是逝去的岁月与苍老的年华?间或有之。

人生的道路是所有日子串成的晶莹,又何尝不是一条四季堆叠的充满深情和坎坷的山间小道?穿过小溪,越过群峰,仿佛又拥抱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金色之秋啊!

新年的钟声,总会敲落许多布满尘埃的往事。有时候,怀旧是一种孤芳自赏的高雅,将自己低到尘埃也未必是对生活的妥协。

老去的是容颜,不老的是我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信念。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别让寒冷的冬天冷却了生活的热情。

我喜欢安稳的生活,喜欢在时光的百转千回中,品味岁月静好。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我知道再辉煌的人生一样会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人生苦短,岁月让我们长大衰老,但却成就了我们丰富的人生,而我们的存在同样也让岁月变得缠缠绵绵,有滋有味。

时光微凉,沉淀下所有微醺的往事,光影交错间,淡了些人影,又添了新颜。从来我们都是人间匆匆过客,既然注定只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知道岁月的流逝不可遏制,于是我开始用心地来过日子。工作之余,写写小文,于凡俗的生活中拥有一片任情感驰骋的天空。学会珍惜,懂得放弃,温和且宽容地看待世情。岁末将至的静默,将我内心的独白在冬夜里慢慢地流淌------

往昔不再,岁月流长。活在当下,做些想做的事,看心仪的风景,珍惜每一个擦肩的人,以感恩之心享受生活。让人间所有的真情都不再错递吧!告别所有的沉重,寻找一种清新而明丽的真诚,让所有的时光都倾泻在岁月深情的扉页里,让所有的无奈都洒落在阴云密布的冬日雪花里!

其实生活就是平淡,充实即为精彩。日子,于辗转的年轮中逐渐厚重。既然上帝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就要享受生命的每一种礼遇,或幸福,或痛苦。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不去追忆昨天,也不去期冀明天,我只心存希望把今天过好。愿自己若凡尘俗世里的那株幽兰,婉约细致,与世无争,无欲无求,以最优雅最美丽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晨昏,以感恩之心,行将岁月深处------ 

想起张天善老师

文/李汝骠

1976年"文革"结束后,我参加了太原市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上大课,大礼堂挤满了进修教师。

给我们上现代汉语课的张天善老师,个子不高,慈眉善目,总是热情谦逊地对待每一个学员。学完现代汉语后进行了结业考试,参考近千人,成绩在90分以上的仅两人,我考了98分,名列第一。张老师笑容可掬地对我说:"你学得很好,试题难度不小,你这个成绩考研究生也能过关。"这一席话对我鼓励极大,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1978年我又报名参加了市教院业余班学习,每星期四到教院学习一天,平时自学,坚持了6年。

这时,教现代汉语课的仍是张天善老师,他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张志公先生的语法教学体系。张天善老师不但让我们认真学习张志公先生的原著,也介绍其他专家的著作,让我们兼收并蓄,比较学习。他还特别注重语法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让我们把中学语文课本后面的语法练习当做作业,统统做一遍,有疑点展开深入讨论,对我以后语法教学帮助很大。

他教语法修辞,但却说:"学一点对学习语文、写好文章有帮助,但不能把它的作用强调过大。"在教学中遇到难题,例如分析多重复句,常有不同答案,他总是耐心与学员们一起讨论,决不强加于人,实在弄不通,他让学员们课下讨论,说:"我也再看看书和资料,与同事们讨论一下,下节课再统一答案。"他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教学相长",常常说学员中也藏龙卧虎,有他学习的长处。学员们背后不叫他张老师,叫他"和蔼可亲".最使我难忘的是他课堂板书,字体工整漂亮,讲究板书设计。他的板书多,一节课要擦多次黑板,但板书左上方的讲课提纲从不擦。快下课时他按提纲进行总结,方便我们做笔记,便于课后复习。张老师的人品、教学态度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影响很大。我在厂矿中学教高中语文课,师生们夸我是现代汉语语法"专家".

1984年我拿到了现代汉语文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后来因评职称回到母校开证明时,见到了已升任教务长的张天善老师,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热情接待了我,说:"你的学力我最清楚。"张老师的学识、人品、师德都在我脑海中打下深深烙印,成为我从教生涯的楷模!

师恩难忘

文/邹娟娟

一别经年,当我再次遇见王老师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还能在人群中认出我来。那一刻,彼此相顾惊喜。

我们坐下絮叨,穿过时间的隧道,倾诉着美好的从前。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再次聆听熟悉的话语,让我心生感动。中间逝去的岁月就像从一扇门转入另一扇门,仿佛从不曾丢失。

那些年,她一直做着小学启蒙老师。从汉语拼音开始教起,一遍遍地大声念,一笔一划地示范写。对待每个学生都很用心,时而温和,时而严厉。在课堂上,我们是不敢做小动作的。她那双眼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都厉害!

王老师教我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个子中等,乌黑的长发常编成麻花辫。眼睛不大,但很亮,配上浓眉,很是俊秀。

一下课,我们这些小女生总是围着她转。她总是把我们当朋友,笑眯眯地展示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小玩意。那时的校长是出了名的凶,经常板着脸背着手,在教室门口转来转去。如果校长是冰霜,那她就是阳光。她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

刚毕业的王老师带着孩子气,很有亲和力,思维极活跃。她给我们讲自己上学的趣事,讲学校里的新鲜事。她用轻快的语速,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们讲,有时还会做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王老师也很活泼,能和我们打成一片。她教我们跳迪斯科、跳皮筋、打角子、跳房子、扔沙包、拍球。跳皮筋时,她会像小女生一样笑出声来。扔沙包时,她扔得可准了,可总是手下留情,从不让我们"受伤".

最羡慕她跳迪斯科的潇洒劲儿,就连老师们都想拜她为师呢!"一二一,一二一……"她默念节奏,扭腰、摆胯,手脚收放自如,大辫子甩出漂亮的弧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我们沉浸在优美的舞姿中时,她朝我们招手:"跟着老师一起跳!"我们立刻拥上去,学着她的样儿做。"认真学!老师过段时间要检查的哦!"我们应声点头,为了王老师的特殊作业,都拼了。每天晚上,我一吃完饭,就忍不住跳一会儿。

王老师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教学和才华上,更体现在她对学生的爱。

冬日雨后的一天早上,我迟到了。早上六点就趿拉着破旧的套鞋,从家里出发了。走到中途,不幸在结冰的水塘边滑倒。身上全湿了,书包、鞋子里都是水。脸上、手上沾满了泥。我像一叶被遗忘的小舟,飘零在海洋里。鼓起勇气后,才慢慢向学校走去。

当我带着一身的潮湿和冰冷,站在教室门口时,根本不敢抬头,嘴里嗫嚅着"报告".参照以往迟到的惩罚,我应当是罚站的。而那时,我的样子又实在狼狈,手脸通红,头发散乱,衣服脏湿。

"快进来吧!"王老师用清脆的声音喊道。接着,她快速拎起我的书包,拉着我来到她的宿舍。她拿保暖鞋给我穿,又借了个炭炉给我取暖、烘衣服,用暖手给我洗脸、梳头发。

王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悉心地照顾自己的学生。她毫无偏见,顾及孩子敏感的心。这一点,在后来我认识的教师中很少见到。

若有来生,我愿意继续做她的学生。或者,我做一回老师,来报答她的恩情。

一碗牛肉面

文/李俊辉

周日一大早,我在体育场晨练时,父亲打来了电话,急切地叮嘱道:"你们中午回来啊!"父亲的话语简短而殷切。因女儿高考,前段时间也没顾上回家探望。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在情感上也更依赖儿女了。

一进家门,父亲就和我们讲述近段时间他晨练时的见闻,中间还眉飞色舞地插入他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母亲在一边絮絮叨叨地"告状":"现在天亮得早,你爸早上三点钟就要去公园占位置!"

父亲佯装生气地看了母亲一眼,说:"你腿脚不便,在家多睡一会儿再去也不迟!"

"知道你们今天要回来,你爸起了个大早,骑车子去北窑买牛肉。我说你闺女就在那边住,让她带回来不就行了!你爸不听,说孩子们工作辛苦,一年四季忙,让他们多歇歇……"母亲这边说着,父亲已迫不及待地下厨了。

"中午做你们爱吃的牛肉面!"父亲的话音还没落,厨房里已传出叮叮当当的交响曲。父亲的手艺还是那么老道,面筋道耐嚼,肉软烂酥香,汤鲜美可口,配上翠绿的荆芥,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

回家的感觉真好!在父母眼里,我们依然是长不大的孩子。记得有部电视剧上说:一个家庭好比一头大蒜,父亲是蒜柱,孩子们是蒜瓣,母亲就是那层蒜衣, 蒜衣紧紧地把蒜瓣包裹住,那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我们都是普通人,每天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可是,只要推开那扇熟悉的家门,父亲的戏匣子仍在吱吱呀呀地唱,母亲在抹东抹西,心里便踏实了。

此时此刻,我多想让时间在这停留,让幸福在这里凝固。

我家的感恩节

文/伊羽雪

我家有个感恩节,每年这天,我们都会想着父母的好,千方百计为父母做点事。

那天大哥提议说,我们家设定一个节日吧。我们有些不解:节日是国家法定的,怎么能说定就定呢?大哥一本正经地说:"是谁把我们兄妹几个扭筋把力拉扯大?是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养我们上大学?又是谁东借西借一个个给我们成了家?"我们立马明白过来,父母一天天在变老,现在生活虽然好了,但平时都各做各的事,一忙起来,就把父母撂在了一边。大哥是想给我们提个醒,再忙也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忙也要想着年迈的父母亲,于是我们家就有了一个感恩节。

前几天,我们家的感恩节又到了,我们兄妹几个"硬拉强拽"把父母"赶"出家,到商场给他们挑选衣服。大姐平日里很爽快,这天却变得"唠叨"起来。她一会儿说这衣服袖口瘦了,一会儿又说这鞋子样式不够新潮,新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二姐还不停地对店员说,把最新款的老年服装都拿来。那股挑选衣服的认真劲儿,全是出于对父母浓浓的爱。买完衣服,我们陪父母出去散步,逛公园,我硬是让父母摆出一个搞笑的姿势,趁他们不注意,"咔嚓"一下拍下来,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累了,我们就找一个悠闲的地方品茶、喝咖啡,和父母共度美好时光。

在这个充满温情的感恩节里,我们兄妹几个每人给父母做一道菜。厨房里一阵忙碌,大哥烹了一道糖醋菊花鱼,二哥炒了一盘鸡柳,三哥、蒸了一碗扣肉,大姐、二姐也都做了自己的拿手菜。我不怎么会做饭,但也要尽上一份孝心,烧了一大碗海米汤。我们兄妹几个,你一筷我一筷,都争着给父母夹菜。我舀了一勺海米汤送到母亲嘴里,母亲喝了一口说:"虽然忘了放盐,却是你的一份心意啊!"哥哥和姐姐听了,一个劲地朝我吐舌头,屋子里响起一片笑声。

我们家设定这个感恩节,就是要时刻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埋在心里,用无私的爱来回馈父母。

善心会开花

文/欧正中

平时,李大爷站在校门口总会不停地看手表。按学校规定,只能提前20分钟放学生进校门。望着校门口拥挤的焦急的学生,他嘴里不停地安慰说:"快了,快了,别急。""再等一会儿。"

今天天气寒冷,李大爷自作主张,早早地就把校门打开,让学生进来了。那些从山路上急匆匆来上学的学生,哈着气,一路小跑着朝教室冲去。这时候,总会零零落落响起问候声:"李大爷好!"李大爷总是报以满脸的微笑。

尽管不能准确地说出哪些学生到校了,但是凭直觉,李大爷认为差不多都到齐了。

李大爷走到大门前,准备把门关上。可是他又犹豫了,退了回来。他眼睛望向校门外,像在等待什么。到底要等待什么,李大爷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他傻傻地望着校门外,努力地回想着。

"李大爷好!"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哦,这是幻听,李大爷一拍脑袋,他想起来了。还有一个小姑娘没到呢。李大爷嘟囔着,瞧我这记性,差点把她搞忘了。李大爷不禁怪罪起自己来。

就是这个小姑娘,她每天到校,都会恭恭敬敬地喊一声:"李大爷好!"小姑娘笑得甜甜的,李大爷的心里也是甜甜的。

小姑娘平时上学都很准时,几天是怎么啦?李大爷的心里直犯嘀咕。离上课铃声的响起愈来愈近了,李大爷不断地看手表,可始终不见小姑娘的身影。李大爷也着急了:她今天怎么哪?该不会是生病了吧?生病了不来上学,家长肯定会给班主任打电话的。

马上就响铃了。李大爷赶紧掏出手机给五年级2班班主任王老师拨通了电话:"王老师,你班有一个女生还没到校呢。""李大爷,谢谢你。我去看看,马上联系家长。"王老师说。

过来几分钟,王老师又打通了李大爷手机:"李大爷,我给你说,刚才我打通了这个女生家长的电话,好奇怪,没有人接听。"王老师的话语里明显有些焦急。

挂断电话,李大爷突然想起来,前些日子有一个学生家长和他聊天,闲谈中,李大爷记得他说过他家和小姑娘家挨得很近。临走时他留下了手机号,说他家小孩在学校有啥事让李大爷给他电话联系。李大爷掏出手机,拨通了这位家长的电话,说明情况,特意嘱咐他马上去小姑娘家看看。对方说:"好好,我马上就去。李大爷你等我电话……"

等啊等,可就是不来电话。李大爷不免焦急起来。

30分钟后,李大爷的手机终于响了起来。"李大爷,幸好你打电话了,不然肯定出大事了。她家昨晚烧炭烤火一氧化碳中毒了。老天爷保佑,呼吸新鲜空气后,他们又慢慢地恢复了意识。"

啊——李大爷大吃一惊。忙说,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李大爷放下电话,腿一软,身子一斜,竟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陪母亲变老

文/雨凡

退休后,得以和母亲"团聚";聊天,成为我们的日常。

年届88岁的母亲,精神矍铄,记忆力特强。虽被幸福生活所陶醉,仍有不称心的事儿。因我继父早年先她而去,多年来,母亲辗转于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珠海、巢湖之间,忙于给儿女们带孩子、忙家务,终因故土难舍,前些年还是回到这个只有8户人家的巢湖乡村安度晚年,孤独寂寞是母亲的一块心病。

担心母亲孤独,我便搬去与她同住。走进这个似曾相识的村庄,鲜见儿时的伙伴,村子里多是年老的孤男寡女,守候在宽敞的房间里与屏幕相视,显得格外的清静。自从母亲执意要从珠海的二弟家回到乡下独自生活,在深圳工作的大弟,出资把三间老屋装饰一新。添置了电视、冰箱、电风扇,安装了煤气灶、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就连厕所也改造成冲洗蹲坐。偌大的堂屋墙壁,被彩色和黑白照片所霸占,闲时与儿女子孙对视,那是母亲的小清欢。遇到邻居串门或亲戚来访,母亲总会指着照片,逐一介绍并说上一段故事。显摆中,母亲获得满足,绽放灿烂的笑容。

曾经的老屋,我儿时偶有光顾,每到吃饭,当母亲把桌上少许的荤菜往我碗里搛时,同母异父的弟妹们会投来异样的眼光。那眨巴的眼睛似乎在说,你凭什么来我们家把好东西都吃了?他们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我也是母亲的血肉,更是融入到母亲骨头里的牵挂。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正值困难时期,瘦得皮包骨的我孤苦伶仃地七拐八绕,从张华村走了近十华里的路来到母亲的家。大门敞开,推开虚掩的房门,母亲扎着一个印花头巾坐在床头,单薄的被子里裹着弟弟嗷嗷待哺。母亲看到我一声:"乖乖,你是怎么来的?"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哗哗落下。母亲连忙起身,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纸包,一层层打开后用手捏了一小团红糖(她坐月子吃的),放在一个大瓷碗里冲上开水。饥渴难耐的我也顾不得许多,接过滚烫的碗昂头就喝,把我烫得哇哇直叫。这也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甜蜜回忆".

白天,母亲忙家务,我就打下手。与母亲促膝相视,纤毫毕现的皱纹和沧桑都"写"在她的脸上。母亲不识字,更不会写字,可她惊人的记忆力让我敬佩。比如常联系的几个子女(孙辈)和夏阁集镇上的出租车司机小李、邻村电工老王,十五六个手机号码,她会掏出手机一一按键拨打。我们漫无边际地闲聊,聊身边人,聊亲朋好友、侄媳子孙;聊祖辈脉络、前世今生;聊左邻右舍、子孙姻缘……听她倾诉烦恼,同时也分享她的喜悦。

我们母子珍惜时光,形影不离,晚上也同室而卧;在相隔三步之遥的各自床上聊着天,一串串秘闻轶事,浮沉泛起。说着说着,我由起初的"嗯嗯"作答,到以进入梦乡的鼾声回应。当我被清晨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吵醒时,母亲早已备好了早餐,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打呼声好大,全像我的打呼声。"真是应了那句"知儿莫若母"的老话。日复一日,那些融入心灵血脉的私语,理清了我们母子的情感脉络。

因生父与母亲早年性格不合,年少时,我便与母亲不在一起生活,我们母子都有心照不宣的芥蒂。那些往事,不堪回首;一声长吁,戛然飘落。人生中的那些不幸和遭遇,在母亲面前,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两处老屋,一个是我曾经居住的老屋,如今已不复存在;可母亲所住的老屋,让我在晚年有了归属感。

寒冬腊月里,能和母亲靠在山墙跟下晒晒太阳,聊聊家常,充盈于天地之间,内心充实,多么的惬意。母亲养育了我,我陪母亲变老,但愿无愧我心。

买书记

文/殷茹

我喜欢小美,不仅因为她人长得美,还因为她是砍价高手。出去逛街,只要有小美跟着,就不会吃亏。她砍价的本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真的,我是亲眼见证过的,有几次砍到最后,卖家竟稀里糊涂把东西白送她了,送完还乐呵呵的,挺高兴的样子。

可是,前天发生的那件事却让我有点意外。

那天,我们俩逛完商场,提着刚买的火龙果,一人举着一根冰棍,一边吸溜一边往回走。走到天桥下,我们的目光被一个旧书摊给吸引住了。说是书摊,其实就是一辆旧三轮,上面码着几排旧书。看摊的主人有六十来岁,正坐在三轮车旁边的一张小凳子上打瞌睡。我和小美都是书虫,脚步不由自主地就移了过去。

小美扒拉了一会儿,忽然发现一本她崇拜的作家莫泊桑的书。她用胳膊肘碰了碰我:"1981年版的,人文社。"她小声嘀咕着,声音里有种掩饰不住的激动。

"这个多少钱?"小美盯着书摊,冲摊主晃晃手里的书。

"拿十块钱吧。"摊主已经睁开了眼睛,望着我们,慢条斯理地说。

"呀,这么贵!"小美认真地惊讶着,轻轻把书放回车内,"都赶上新书价格了。"

摊主没有言语,大概感觉我们不会买他的书,又眯上眼睛,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瞌睡去了。

小美看摊主没有要降价的意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游说。

"你看你看,书皮都发黄了,这边还有水渍,再放几年估计就烂掉了耶。"

摊主的眼睛又睁开了,他说:"姑娘,你不懂,有的书是越老越值钱的。"

小美嘻嘻一笑:"照你这么说,你的书成古董了?"

"古董不敢说,"卖书的老人没有笑,不慌不忙地说,"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国翻译的不少,但这一版是最有味道的,不信你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个版本在现在的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常言说,物以稀为贵,你不会买亏的,姑娘。"

摊主的一通长篇大论,让小美惊诧得瞪大眼睛。真是棋逢对手,碰见内行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位卖书的大爷原来是退休教师,也是一位资深书虫。一听说他也爱读莫泊桑的作品,小美来了兴致,两人从莫泊桑侃到了福楼拜,又从福楼拜侃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聊得最热乎时,小美突然说:"大爷,你这本书我要了,你说个价吧。"

老人一愣,恍然记起了自己的摊主身份。他稍一沉吟,慷慨地把手一挥:"算了,拿去吧。"好像担心小美不要似的,又补加了一句,"一本旧书,也不值什么钱。"

小美用手在背后冲我做了个胜利的手势,嘴里却说:"不行不行,我不能白要您的书……"

老人像变戏法似的从三轮车一侧拽出个塑料袋子,把书装好,郑重地递到小美手里,说:"拿着吧,姑娘,现在爱读书的年轻人不多了,以后想看什么书就过来。"

就这样,小美一分钱没花,不但拿到了自己心仪的书,还让人高高兴兴地白搭了一个袋子。

我佩服小美佩服得要死,可是我很快发现,小美的火龙果不见了。

"一定是忘在那大爷的车子上了,"我赶紧提醒她,"快回去拿吧,那可是你花二十块买的。"

"小气鬼,那是我故意悄悄给老人留下的。"

"什么?"这回轮到我吃惊了,"你那书可才值10块钱!"

"我愿意!"小美回眸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身残志不残,拜年话感恩

文/雷翠英

今年正月初六晚八点,多年未见的小刘师傅,在他儿子的陪同下,到我家拜年来了。

惊喜之中,小刘认真地说:"我是来感谢您的。"

我不解地问:"我有什么事值得你来感谢的?"

"哎呀,您记不得了?以前我在解放路电务段门边摆摊修单车、配钥匙,您经常去照顾我的生意,我住在租的小屋里时,您还去看过我,那时我很困难,没有能力回报,现在我事业有成,经济条件好起来了,所以一定要来感谢您。"小刘诚恳地说,"讲实在话,我在郴州能成家立业,除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还要感谢很多郴州的人,上至市委、区委、街道、居委会、残联的领导和工商税务、城管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办事人员,下至亲友和周围单位职工居民群众。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大家帮我提供生活和就业信息,找人办事,设摊定点,办理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并且优惠一切费用,照顾我的生意。"

我点头说:"你是个残疾人,凭着勤劳双手修单车,配钥匙,补鞋上拉链,你是在做好事,在方便群众,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支持你,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支持你,帮助你。"

小刘深有感触地说:"我对郴州的感情很深,可以说郴州是我第二故乡,我在郴州奋斗了二三十年,一路艰辛走过来,有苦有甜。从靠双手撑着小板凳走路,到坐轮椅靠手摇车走路,再到后来装上假肢,我终于站起来,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了,别说有多高兴。是郴州人帮助我站起来的,是郴州人帮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价值意义。因此我要加倍努力,发挥一技之长,服务于郴州人民。"

小刘喝了口水又接着说:"我爱郴州,因为郴州有恩于我,我也想做个郴州人,共同来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所以我在桂门岭建了一栋六层楼的住房,在郴州安家落户了。为了能对郴州的经济建设尽一份力量,我加入了招商引资的队伍里,介绍很多老家人到郴州来做生意,同时我自己也大胆开发新项目。"小刘边说边拿出两盒茶叶放在我手上,说:"雷老师,你看这就是我开发的产品,金银花茶,送给您品尝,希望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我惊奇地问:"你怎么想到开发金银花产品?"

小刘兴奋地说:"是呀,我开始也没有想到,因为后来修单车配钥匙生意清淡了,我才想起来要转行,是郴州改革浪潮冲开了我的心扉。我到衡南老家买了几亩地,开发了金银花生产基地,为了便于管理,茶叶加工厂办到郴州,一方面带动老家人创业致富,另一方面我想用金银花保健茶惠谢郴州人民,因为金银花茶具有清热排毒养颜美容的功效,我希望金银花产品能给郴州人带来健康福音。"

我感叹地说:"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好人,郴州人会感谢你的".

小刘的话滔滔不绝,千言万语,除了感恩还是感恩。离别时,看着小刘的背影,我心生敬佩,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