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牡丹散文

2023/03/28好的文章

请欣赏牡丹散文(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养牡丹 也是养心

文/张利芳

去年从朋友处讨牡丹一株,朋友一再嘱咐我:"第一年移种的牡丹不适合开花,如果有花苞了,不要可惜,摘掉吧。"

牡丹长势很好,一天一个样。后来真的长出了6个绿玉似的花苞。我摘掉4个花苞后怎么也不舍得再动手,就留下了两个最饱满的。

天晴日暖,花苞慢慢膨大露出了白白的花色。又几日已是含苞待开状态,就差一口春风了。

然而花苞就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再下来竟逐渐萎缩枯掉了。

这不肯开花的牡丹,使我想到了和牡丹因缘极深的武则天。传说,因牡丹坚持花有节令,需遵循而放,拒绝在隆冬开放,违了武皇"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旨意。武皇大怒将牡丹挖根焚株后,贬出皇城,流放洛阳。牡丹在洛阳的北邙入土扎根顽强地活了下来,这就是"洛阳红"的前身"焦骨牡丹".后来,花形富贵端庄、花色清丽多姿的牡丹在洛阳被广泛种植,大放异彩。我想人们赏牡丹不仅爱她的绝世风华,更重要的是她傲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品性。

想到这儿我内心倒也释然了。花有花的坚持,不违自然;人也应有人的秉性,莫忘初心。

李白的清平调把牡丹和杨贵妃写得交相辉映,贵妃的美用花来比喻,花的美以贵妃来衬托。红颜只属于遥远的大唐,可惜了!而牡丹,穿过历史的风烟一路款款走来,如今不再是帝苑的专宠,花开之时,公园街角到处都能看到她的美丽,再没了"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孤单。

我虽然生长在洛阳,每年看牡丹也方便,但还是想拥有一盆属于自己的牡丹。养牡丹不仅是养一株植物,也想在养的过程中更真实地体味花的大气、沉稳,养好自己的这颗心。

今年我的牡丹还是没有开花的迹象。夜读聊斋,知道开白花的牡丹叫"玉板",是一位勤劳伶俐又聪慧异常的姑娘,喜欢下棋。罢了!掩卷入梦观棋去,也许"玉板"姑娘棋下得尽兴了,明年就会开放在我的花盆里弄一番春光了!

璀璨牡丹指尖开

文/庄学

就那么一捏,一揉,一搓,一片花瓣就做好了。再一捏,一揉,一搓,花朵的茎秆就出来了。再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面团里,撷取一块绿的揉揉捏捏,也不过三两分钟时间,一朵绿叶红花的牡丹花就做好了。这就是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家世代以面塑为生,父亲及父亲的父亲都是干这个的,说到底,这只是一个谋生的技艺吃饭的手段。到了她这一代,不再漂泊,定居洛阳,面塑成为作品,有了文化味,传承也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她的手指细长,葱白样,灵巧地翻舞着,一根细小的拨子(面塑工具),点化出了栩栩如生的眉目;一柄柄粗细不同的小梳子,梳理出飘逸的服饰纹理和发饰;一把普通的小剪刀,剪流苏、剪飘带、剪枝叶,也剪出或俊朗或婀娜的形体。涧西区的文化馆,有她的工作室,艺术气息氤氲。展示台上,摆满了色彩艳丽、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面塑作品,有风雅俊秀的文官、有持枪拿刀的武将、有怀抱琵琶的仕女、有慈眉善目的寿星。每一件作品都细节讲究,表情传神,栩栩如生。尤其是几件牡丹花花篮作品,摆在醒目的位置,簇簇依偎,枝叶灵动,忽而疏离,如风掠过。见我们惊奇,她淡淡地说,住在洛阳,耳濡目染的都是牡丹花美,一个面塑传承人,怎么能够没有牡丹花的作品,怎么会没有牡丹的要素哩?

在四月的花开季节,我默默地坐在非遗展馆的一侧,看着她十指上下眼花缭乱地腾挪,仿佛在弹奏一曲韵律悠扬的歌,歌声中一朵朵各色牡丹艳丽夺目,在指尖上盛开了。看似捏制得轻巧,看似牡丹花开得璀璨,背后却是材料细心地准备。"面塑,蜂蜜和面。蜂蜜防裂,还要加上防腐剂。父亲那辈,面塑色彩是纸用的染料,现在是食品色。我现在又改成了珠光色,颜色更鲜亮。"和好了面,再蒸,等面晾凉,再兑色。一件作品捏制完,还需要晾干。

她带着牡丹等面塑作品,走了许多地方。2001年受邀参加第69届法国世界博览会;在郑州艺术博览会上,她的作品"牡丹仙子"获得金奖……2016年9月由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非遗办公室、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河南电视台联合录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纪录片,记录了她和面塑对望的痴恋之心。

如今,她的儿子成为新的面塑传承人。也许,他心中构筑的作品模样,会有卡通元素及更多现代元素……

即使时光变幻,世事更替,李家面塑作品的包装几十年如斯,从没变过,精美的纸盒,一定要附上"面人李"的标记。这是李家面塑传承的标志,有这标志在,李家面塑的传承就在。

菏泽古郡赏牡丹

文/翟利军

如果能把"富贵"和"平凡"这两种极不对等的生活状态和谐有致地交融,怕要数山东西南角的菏泽。这个三省交界的地域曾因所处运河两岸而一度繁华,历来民间广种的牡丹就是个明证,都说:"曹州牡丹甲天下。"曹州,就是菏泽的古称。

菏泽是曾经的江北水乡,在古代,这里是济水汇集而成的大湖泽。清朝雍正年间,曹州去州升府时,雍正皇帝因此赐名菏泽府。《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就在这里,至今仍有梁山县,是对古代大水泽的一个有力佐证。还有郓城县,大家更是妇孺皆知,"及时雨"宋江就在那里名扬天下。

与鲁菜大系有所不同,菏泽流传下来的多是特色小吃,比如:曹州烧饼、菏泽水煎包、单县羊肉汤等等无不浸透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平凡的市井万象、普通的芸芸众生,与想像中菏泽的中华牡丹之乡、雍容华贵之地有些落差。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着名的《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首七绝就将牡丹的风华绝代通过芍药、荷花反衬出来。诗人没有用浓妆艳彩去描述牡丹,而是拿芍药的娇艳却缺少格调、荷花的清净却缺少热情,以及牡丹花开后让整个京城的人们动容的特点来映衬牡丹的华美。

相传武则天冬天酒醉令百花开放,唯有牡丹仙子没有及时赶到而不曾开花,女皇一怒将牡丹尽数发配洛阳。本人觉得,这个传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渐渐东移,导致牡丹花事跟着东进,洛阳在之后必然兴盛的一个前兆。到了宋朝,洛阳的牡丹花事几近鼎盛,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们更是不吝笔墨地将牡丹花刻画得传神动人,每年花期都是一次官民同乐的重大盛会。欧阳修说:"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还写过一首吟咏白牡丹的绝句:"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更是将白牡丹惊艳传世的美丽刻画入微。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结束,洛阳牡丹跟着这个城池也就此渐渐淡去,散落民间。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妖万态破朝霞。"中华牡丹生生不息,宋朝以后山东菏泽力擎国花大旗,不但将唐宋牡丹传承,更在民间广泛种植,在花株、花朵、品种上发扬光大。唐宋时以官方巨贾为主的牡丹花市在菏泽民间坊间叠放异彩,菏泽牡丹就此独步华夏五百年。

如今菏泽牡丹栽种面积遥遥领先洛阳和亳州等牡丹观赏胜地,也让广大花农发家致富。从观赏景点来看,洛阳牡丹以数个大型官办公园为载体,突出牡丹花株的数量和品种,间以殷实的历史文化做底蕴铺垫,尽显牡丹国花的华美富贵。菏泽牡丹则以官民结合、以民间为主的花市特色占尽浓浓市井风。菏泽牡丹三园中以曹州牡丹园最大、花的品种最多,是菏泽观赏牡丹的主要所在。其他两园系民间管理,古今园突出明朝洪武年间王梨庄王氏先人王猛在其庭园广种牡丹,引领民间牡丹栽培。百花园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何应瑞个人花园基础上修建,改革开放后百花园大量栽种名贵牡丹,塑造精品,花龄四百年的牡丹王是百花园的镇园之宝。牡丹王"玉翠荷花"花朵粉白,花型宛若出水荷花,婷婷袅袅,清香四溢,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与洛阳遥相赏花不同的是,菏泽几个牡丹园内,或者是街边、道旁不时有女性花农售卖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牡丹花朵,现场牵接在新绿的柳枝上,一副牡丹花冠即刻做成。花朵红白紫黑搭配,戴在女士们的秀发上,雍容华美、芳香袭人,让人恍然领略唐代簪花仕女的至美。

旧时王谢堂前蕾,落入百姓头上花。

我和牡丹有个约定

文/张文艳

午后出去散步,看到路边花丛中的牡丹已经萌动抽芽,露出嫩嫩的花蕾,我赶忙蹲下来,仔细观察。春画花,冬描干,现在花蕾初长成,我要好好地看看,把每一个花苞的姿态记在心里。

自从开始学画牡丹,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每天在家里想想看看、练练画画,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幅幅诞生,看着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觉得日子变得快活充实了许多,全然没有了那年病痛中的无助和绝望。

那年初春,我的颈部出现了一个枣子一样大小的疙瘩,医生诊断是甲状腺结节,并且由于是单发且伴有甲亢等症状,要做手术并进行活检。医生的诊断就像是判决书,给我曾经的乐观生活画上了句号,我变得消极悲观、不思茶饭。做手术的前一天,老公陪着我到公园里散步,在花棚的向阳处,一株牡丹已经绽放,火红火红的,煞是喜人。旁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拿着毛笔临摹,神情非常专注。我凑近一看,一朵牡丹已经跃然纸上,花瓣妖娆,花蕊细腻,叶片鲜活,枝干苍劲,多年来深藏在内心对绘画的渴望一下子被点燃了,禁不住与老奶奶攀谈起来。老奶奶说:"我都七十多岁了,前年开始学画牡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一起画,画着画着就觉得自己年轻了,每天的日子也过得有奔头了。你看,我右胳膊上的老年斑是不是都比左胳膊少啊?"老奶奶兴致勃勃地撸起袖子让我看。她的精神状态真的是比同龄人好很多。

老公拉拉我的手说:"既然喜欢,你也学吧!"

"学吧,学吧,不难,你看,喜欢哪朵画哪朵,多好!"老奶奶鼓励我。

回家的路上,老公搂着我轻轻地说:"手术做完,你就去学,咱们和牡丹来个约定,每年春天咱们都来看、都来画!"

出院后,牡丹已到盛花期,各种色系、各种姿态的牡丹竞相开放,而我也坐到了教室里,跟着老师一起用画笔描绘牡丹的灿烂。

从此,每年春天我都会到公园里,仔细观察,认真描绘,在心里记下每一个时期牡丹的样子,每一株牡丹花朵的姿态,和牡丹赴那个当年的约定。

种一株牡丹在心里,不仅为临摹,更为以盛开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

春天的牡丹花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走在牡丹园的旁边,现在这儿只有一树树牡丹的枝条在寒冷中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虽然这儿只有安静又寒冷,我却能感觉到牡丹的美丽。我又想起了她。

那遥远的冬天,天朦朦亮,她静静地走了,她带着自己还未出生的几个月大的孩子走了。那天早晨,我正在家里睡觉,被院子后面的哭声惊醒了,母亲告诉我她走了,我们都流下眼泪,那么美丽而又让人喜欢的人忽然间消失了,而且是两个人一起走了。

我记得人们送她走的那一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哭,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流着眼泪,哭声连成一片,她只有六岁的儿子哭成了一个泪人,她的母亲哭着要去到地里送她,人们拦着她的母亲,她不放心自己年轻的女儿一个人走,她哭得都站不起来,母亲的旁边是她泪流满面的哥哥。那悲伤的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她是那儿的一个大家族中第二个儿媳妇,那个家族有大大深深的院子,院子中有一棵棵高而大的树,那个深深的院子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总是走不到头,也许因为我每一次只是站在他们家的门口往里看看。

大家族里有许多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已经出嫁,家里有许多个儿媳,再加上孙子、孙女,是一个有几十个人的大家族,在所有的儿媳之中,她是最漂亮的一个,那深深的院子里经常传出她的笑声。

小时候我和母亲在白杨树下玩耍,白杨树在风中"哗啦啦、哗啦啦"地唱着歌,她从远处走过来,穿着漂亮的白底的小碎花上衣,很美丽。老远就笑着对母亲说:"你家的小姑娘变成小公主了"我听了很高兴,因为那天我穿着开满灿烂的小花的连衣裙。

那年的春天,我们几个女孩在她说的地方,找到了美丽的牡丹园,那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最美丽的花了,那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跑去看牡丹。

有一次,远远地就看见她带着自己的儿子,远处她就笑着对母亲说:"明年送你们一个学生,你看是不是个好学生?"母亲说着:"一看就是个好学生"她又笑着对儿子说:"好好上学,老师都夸你是个好学生",她的儿子点着头,回答着她的母亲。她的儿子和她一样皮肤白白的,也长得很英俊,很像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在离我们那儿不远的地方上班,他不太说话。听别人说她的丈夫对她很好,偶尔有时候两个人吵起来,她总是赢的,因为她嘴快,她丈夫说不过她,有时候急了,她丈夫要动手时,她会抱起孩子当盾牌,还说着:"打呀,打呀,你怎么不打了?"她的丈夫只好认输,让着她。

每次轮到她做饭时,她做的饭总是变着花样,做着各种着美味的饭菜,大家都喜欢吃,家里有的小孩还板着手指头,算着轮她做饭的时间。

有一次她和母亲她们经过一片豆角地,豆角地的看管者是一个六亲不认的伙子,每一个经过豆角地的人,每次经过经过豆角地的人都尽可能的远远地从地的旁边走。而那天天气很热,她对大家说:"吃豆角去。"她就直接在地里吃起甜甜的豆角,正当大家刚刚吃了几个豆角时,那个看管豆角的人从远处气势汹汹地赶来了,别的人赶快离开,而她却仍然吃着豆角说着:"豆角豆角不打掌,过去过来让人踏;豆角豆角打个掌,过去过来让人尝," 她笑着对那个板着脸的小伙子说着,"天太热了,尝尝你们的豆角,原来真的很甜。",那个气势汹汹往日总是经常吓得过路人跑的小伙子,一声也没吭,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她们说说笑笑地离开。

他的儿子爱吃糖和别的麻花一类的好吃的,在那个大家族里,过去这些物以稀为贵的东西都是在她的公公婆婆哪里存放,每次儿子总是不敢去要,她就朝着公公婆婆的那边屋子笑着大声说:"你爷爷奶奶那儿有糖,让他们给你一点;你到爷爷奶奶那儿去拿根麻花。"每次儿子总是欢欢喜喜的带着好吃的回来。公公婆婆即使有点儿不愿意,因为有她的话也只好给了。

那年的冬天她得病了,一种像感冒的病,她带病撑着做饭,有的人看见她红肿着脸,晕头晕脑地走着。最后她觉得越来越不行了,对婆婆说想去丈夫那儿看病。婆婆却说:"大家子过日的,还能谁想干啥就干啥。"她没有吭声地回到屋里,第二天她躺在床上再也起不了,她的婆婆才着急了,他们将她送到她丈夫那儿的医院去了,可到医院时已经晚了,她的出血热病已经耽误了,她在去一样的当天晚上不行了,她和丈夫来不及说一句话,只能静静地看着她曾经多么需要的丈夫,她想抓住丈夫的手,让他拉她过那条可怕的河,可她一丝劲儿也没有,那条河将她和儿子带走了,也许那时她没有考虑自己,只是悲伤还未出生的儿子,往日总是先听见笑声再见人的她却要带着这样的悲痛离开。

她死后不久,那个深深大大的院子的人们散了,院子里只有高而大的树,和那永远也走不到头的深深地院子。他们各自搬到自己的新家居住,丈夫、妻子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他们各自在享受着自己的天伦之乐。每家的院子里都种上女主人喜欢的树,女主人喜欢的花儿。

她的丈夫也搬了新家,院子里也种上了树,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树,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我在寻找着牡丹的影子,我希望在院子里看到牡丹,她曾经那么喜欢的牡丹。可我的眼前只有她像牡丹一样美丽的身影,我却看不见牡丹的影子。幼小的我想告诉她的丈夫应该在院子种上一片牡丹,种上那种淡粉淡粉的牡丹,因为她很喜欢,可我却没有那个胆儿。之后稍稍大一点儿,我告诉自己,她丈夫的心理一定种着一片牡丹园,里面盛开着那种淡粉淡粉重重叠叠的美丽的牡丹。

之后她的丈夫又娶了一个新娘,他们结婚时,我还去看了,我看见她的丈夫在笑,那个新娘任何一点都不如她,当时的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结婚,他的妻子曾经是那样的美丽而又可爱?为什么不带着儿子自己过,他难道不怕她伤心吗?他难道不怕儿子伤心吗?那天别人都在说笑着,我却不能像去看别人的结婚一样也跑来跑去,开心的吃着喜糖,我只记得那天自己很伤心,我的眼前总是出现她美丽的身影,她的可爱的笑。

又过了几年,快过年了,人们都忙碌着,她的婆婆在大年初一死的,也许她内心的自责已经超过了她的承受力,也许她觉得自己应该去照顾她和自己的孙子去。她专门选在大年初一这一天走,去给自己的孙子送去新年的衣服和温暖。

牡丹的枝条静静地待在寒冷的风中,虽然褐色的枝条和旁边别的枝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我却能不断地想起她往日美丽,就像她一样,虽然离开我们多少年了,可我却总是想起她的笑声、她的美丽。我想那周围曾经认识她的人也会和我一样,忘不了她的笑声,忘不了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