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之悟

2009年12月25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一滴水,在某些人的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人家这么认为,因为水滴本身的确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小视水滴,因为“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因为“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因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008年3月25日这天,让我对“水滴”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水滴,就是一群痴迷着群众文艺的工作者。

户外,春寒料峭,但是在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水滴”旁的天津市体育宾馆的六楼会议室里,却有一股暖流在涌动。在市作协创联部王处长的主持下,市作协领导和来自全市各区县作协以及文学杂志主编们济济一堂。大家真的像一滴滴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倾心交谈如何办好刊物。我作为《蓟运河》的编辑有幸参加,心潮澎湃,为“水滴”们清亮的语言、透彻的思想和执著的精神。南开区的娄杨老师在谈起《南开文艺》时,情绪十分激动,他那高亢而略带沙哑的声音,让与会者感慨万千。他说,他的刊物,十几年来,都是自己掏钱办的,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芯,也没有向区文化馆伸过手。为了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他把刊物的重心放在培养少年儿童上,自刊物诞生的那天起,每年都搞全市性的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他和他的《南开文艺》培养出的作文高手和小作家已成百上千,有的还成长为一些大刊物颇具影响的记者。

最让人感动的是,由于《南开文艺》的扶掖,新疆监狱里的两名犯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之火,他们在狱中认真接受政府的改造,先后减了刑期。呵,这真是我以前听所未听的新闻呀!

在我前排就座的是津南区《海河柳》的主编刘国华。他头发花白,脸膛紫铜色,古稀之年了,说起话来响如洪钟,掷地有声。他讲了自己九年来办刊物遇到的困难、得到的支持、作者的培养、稿费的发放等情况。字字都是爱,句句见真情。

所幸的是,晚上,我与这位可敬的老者住在了一个房间。通过交谈,我了解到老人家年轻时当过老师,酷爱文学,后来从事了建筑工作,又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带领公司职工,为开发区建造起一个个精美的房屋。因为敬佩他的为人和技术,刚退休,便被朋友“拽”到上海,操持建筑施工。回津后,他又为多家外商的厂房进行监理,坚持原则,一丝不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一刻,我懂得了老人家为何在年事已高的时候,选择了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里有他年轻时的梦,更有它对津南区人民特别是文艺爱好者们深深的爱呀!

让人感动、欣慰的是,回汉后的一个月内,我在《天津日报》先后读到了两篇肯定和赞美《海河柳》杂志的诗文,作者一个是津南人的老乡、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一个是天津著名记者、作家宋安娜女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国华老师的真情表白,将会议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随武清区《运河》主编李蔚兰一起来的青年文化企业家张建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大家谈了“文化营销”和“财富文学”的话题,让大家倍感鼓舞。接着,大港油田和天津大无缝钢管公司两家大型企业杂志的主编,还有北辰区《北斗星》的主编水荻、东丽区《群众作家》的主编、著名诗人许向诚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晚八时,大家意犹未尽,又聚在二楼的会议室,谈论关于区县文学期刊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评奖等问题。九点了,大家仍然没有散去的迹象,有的人已经揉起了困顿的眼睛,有的人脸上已爬满了倦色。我发现和平区作协副主席扈其震老师,捧着刚刚拿到手的一本兄弟区县的杂志专注地看着,不时推推下滑的眼镜,真是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快十点时,受市委宣传部邀请参加天津市文化系统座谈会的王玉梅老师匆匆赶到了,看上去,她精神饱满。向大家表示歉意后,她又简要地介绍了那边儿的会议内容,接着切入正题。她的到来,使大家又来了精神,热议再起。其实,提起“玉梅大姐”,市作家协会和各区县群文系统的老将新兵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在她主持编辑《蓟运河》杂志的这段时间里,既为汉沽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又联系到了市内很多著名作家写报告文学宣传汉沽。可以说,她为了天津市群众文艺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在我和她一起坐车从汉沽去市里参加这次会议的路上,她还用手机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先生通话,就我市已故著名工人作家崔椿藩(汉沽盐场职工)的两部长篇小说遗作进行了沟通。

十点时,在作协王处长的催促下,大家才罢了嘴舌,离座儿回屋休息——尽管大家知道明天还要参加天津市作家协会保障委员会成立大会。

夜深了静了,天气更加凉了。我伫立在体育宾馆的窗前,看到熠熠生辉的万家灯火,更看到了静静而坐的天津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水滴”。于是,我便再次想起有关水滴的话题。那些群众文艺工作者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个水滴呀!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才有了我们天津市群众文艺刊物的日益繁荣和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

水滴啊!它确实能水滴石穿,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