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俗世的尘埃

2010年06月16日来源: 网络文章心情故事

端午小长假。晨起,不急不忙收拾好自己和屋子,着一袭绿裙,习惯性的淡雅装束与表情,不怎么带烟火气的出了门。工作浸淫久了,过早、买菜倒成了新鲜事,有一阵子没触摸到的生活味道,开始从人群中漫延开来,脸上也渐有了生动气息。

有多久没享受这人间烟火气了。上周女儿回来,也曾好好做两顿饭,满足一下她好吃的心情,又匆匆送她上了学。似乎世间如“我”等成年人,就该全身心扑在“对外交往”和扩展生存的空间上。

一连串的奔忙,久了,感觉并不好。成日碌碌之余,总有一种心灵的虚脱感,总觉缺少点什么。是因为长时间没有与心灵对话吗,还是心灵本身早已被遮蔽,满是尘埃?

活着,就得打造自己的空间,得一安身立命之所。还得被自己的希望和命运的手推着往前走。总想找寻一所更大、更洁净、更明亮、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其实,我丝毫也不怀疑,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已足够大。

居住的空间足够大。整整三层楼,还带一院子,每层占地116平米。厨房、餐厅、书房、卫生间一应俱全,主客卧也都齐备,只差相应数量的人来住。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客厅休息,就顾不上厨房。进厨房忙碌,就顾不上清扫卫生间。把二楼整理得干净,就不忍心下到一楼。休息的日子坐在院子里看书,会在光线暗了才想起要进屋……这样大的空间,除了自在,明亮,宽敞以外,有时候也觉冷清,好在我不怕冷清。真正令我感觉麻烦的是,一切都需要打扫。

职业的空间也足够大。我是一个懂得知足与感恩的人。人活着追求的是不断的进步。相比职位的升迁,名利的获得,我更在意心灵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只有心灵的成长,才能承载人生的起伏,只有自我的不断完善,才能匹配责权利更大的担当。也只有心灵的成熟与心态的平和,才能有足够的闲暇,边一路前行,边品味这独一无二的人生。因此,身处职场虽只是一不轻不重的角儿,我仍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动不完的脑,几乎每天都渴望学到新知,哪怕学不到多少有价值的,只看看别人的言行举止,而后反观自我,得些警示,也颇觉有滋有味。时光就在不知不中过去。最怕的是,与人交往也并不总清醒,会在哪一阵子犯糊涂,过茫茫然的日子。或是放纵自己的性情,无视他人的存在,只顾着无限量放大眼里的尘土,却忘记拂拭心上的尘埃。

情感的空间也还敞亮。老公一直对我很好。偶尔争吵,都是相处的些微摩擦。前不久因心情不好,和他闹了个小小的别扭。说来好笑,晚上还好好的,临睡不知怎的就翻了脸——这次不得不承认是我先翻脸——一股无名火窜上心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掀起被子直奔客房。后来还是他低了头,叫我回去,我却犹自哭诉,“房子越来越大,说话却少了,床越来越大,睡的距离却远了……”原来老公说他心情也不好,并没有我“控诉”的那么严重。两个心情都不好的人碰到一起,又不设防,自然就一触即发。然而叫人反思的是,在静夜里,我说出口的那些话是真的吗?真的是房子大了,心却远了吗?若不是有所警觉,又怎会说些无谓的话?人近中年,孩子大了,生活改善了,婚姻这所房子,是否也需要勤打扫?

有人说,物质的东西越多,越为之所累。那么是不是身处的空间越大,也就越需要勤打扫?

想起那句着名的禅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身体已如菩提树了,有了足够的空间,心也明镜似的,能够清醒的看待生命。只是还可能为自我欲念所累,为物质所累,为名利所累,为爱与不爱所累,还会在意,这身与心是否舒适与满足。所以必须时常拂拭,不使这一切的一切,染上俗世的尘埃。

其实我和那些对此典故津津乐道的人们一样,更喜欢后来那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然而要做到前一句已属不易,做到后一句,恐怕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得道成仙了。

对于情感,我向来喜欢“无为而治”。只要两个人心在一起,彼此当完全信任。“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两人关系至无需言语便能相知相契时,应用的就是这一句。

当需要时时警醒、用心经营时,“时时勤拂拭” 就是一种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内心世界也好,身外空间也罢,概莫能外。

而“时时勤拂拭”与“本来无一物”,其实又是相通的。就象尘土飞扬的俗世生活,与人干净的心灵原本就相通一样。

“本来无一物”,是那些智慧的心灵,相对于尘埃的存在,作出一种超然的冥想——且由着恣意的尘土自生自灭去吧,“无我原非你”,无所谓尘埃不尘埃。只等有朝一日“修行”到那境界,自然就“本来无一物”。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先修炼自己,看修炼到了哪一个层次,哪一种境界,方好决定怎样去面对那俗世里的尘埃。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