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面,与面条有关的记忆

2010年06月21日来源: 网络文章QQ空间经典日志

今天是夏至,我们这儿有这么个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就是说,冬至这天要吃水饺,夏至这天要吃面条。

夏至这天吃面条,要吃麻汁凉面。家常麻汁凉面的做法并不复杂,首先是准备调料,黄瓜、小红萝卜、腌香椿芽、香菜、大蒜等等切丝或切碎,还可以准备熟肉丝、牛肉丝、鸡丝和海米,把这些红红绿绿的调料整整齐齐地码在碟子上。然后是下面条了,面条下出来,放到凉开水里过一过,捞到碗里,把调料加上,再依自己的口味加盐或酱油,喜欢吃辣,也可以加点辣椒油,最后浇上麻汁,一搅拌,凉爽可口的凉面就成了。

现在在家吃面条,不是吃方便面,就是吃挂面,往往是图个省事快捷。想吃手擀面,基本得去饭店了。

以前,我小的时候,吃面条叫改善生活。

那个年代,平常都是吃粗粮,吃窝窝头。家里谁身体不舒服生病了,母亲才会和面擀面做上碗面条,打上两个荷包蛋,让你吃顿病号饭。我们院里有位女干部的姑,我们小孩子叫她姥姥,姥姥做面条是绝活,是做鸡蛋面,面用鸡蛋和,切得很细,是那个年代我见过的最细的面条,很劲道。母亲生病的时候,家里没人能做出可口的病号饭来,姥姥会做一大碗鸡蛋送过来。

吃面条是改善生活,又没有那么多的白面用来改善,很多人家就尝试用别的面做面条,用地瓜面做,要加上一点儿白面,不然的话,一下锅就烂成面糊了。我们家也做过,面条切得很宽很短,捞面条不是用筷子,捞不起来,要用笊篱。还得快吃,吃慢了,照样在碗里烂成面糊。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县城西关有了家加工面条的,叫面条加工组,就是用机器压制面条。家里要改善生活了,母亲就让我们去加工面条。面要自己拿去,交加工费。县城就这么一家加工面条的,经常要挨号排队。家里吃面条,除了过节的时候,就是来了卖“嗄拉”的时候,我们那儿把蛤蜊叫做嗄拉。我们生活的那个县不靠海,周边的县有靠海的,不时会有开着拖拉机来卖嗄拉的,一般就是两种嗄拉,毛蛤和文蛤。家里买了嗄拉,就一种吃法,用嗄拉做卤子吃面条。毛蛤只能用肉来做卤子,文蛤则可以用连汤加肉一块做卤子。用文蛤做卤子,要先把文蛤煮开,捞出来剥出肉来,再放到煮过文蛤的汤里。文蛤汤清亮乳白,非常鲜美,加上些香菜,色香味就全了。

印象中,我们家是七十年代中后期才买挂面吃的。那个时候生活水平好了一些,来不及做饭了,就下挂面吃,当然不可能做菜做卤子了,就着咸菜吃。后来邻居家介绍了一个让挂面好吃的简便办法:把下好的挂面里加上猪大油和酱油。那时植物油不够吃的,家家都炼猪大油用来抄菜。我们家就用这办法吃过一两次,真的比就着咸菜吃好多了。后来就不用这办法吃了,好象是母亲觉得大费油了。

八十年代中期,我一个人到了现在这个城市工作。离开了家又没成家,过得是单身生活,整天凑合着吃饭。有一次耽误了去伙房吃饭,一位同事给了我一块积压成四方型的面条块,这是我第一次见方便面,第一次吃方便面,第一次知道面条不用下用开水泡泡就能吃。这方便面是当时市里一家食品厂生产的,有散装的,便宜。以后也去买了箱,放宿舍里,没地儿吃饭的时候,就吃方便面打发一下肚子。后来,有了华丰方便面,就是那种包装色调是黄色的方便面,吃过一次,就知道那散装方便面没法比了,人家有调料,叫三鲜方便面。以后就按箱买华丰方便面吃了,按箱买享受批发价。

九十年代初,有一次看报纸,看到一篇文章,分析天津产的康师傅方便面价格贵却吃的人多的原因,知道了康师傅方便面,去买了几袋品尝。一开袋,出来三袋调料;一吃,味道确实不一般。从此,再吃方便面就吃康师傅了。不过,前几年看过一些报道,康师傅也不是很地道。

现在,方便面的品种很多,我很少吃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吃了方便面常常会恶心呕吐,索性远离了。现在也知道了,方便面也是垃圾食品,多吃有害健康,可惜知道得晚了,曾经吃过那么多方便面。

昨天去老爷子、老太太那儿吃饭,老太太说了,今天晚饭吃凉面,让过去吃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